與大宋朝一衣帶水南北相望的大金國也呈現一派歡慶喜像,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舉國歡慶,而是正忙著分配從燕雲、遼境一地擄掠的百萬百姓。上百萬的百姓中,不分種族,所有男子均被強行剃頭,留金人發式,穿金人服飾,他們中除了一部分精壯男子被強行征軍後,其餘人連同婦女一同被分配給有軍功的官員、士兵,淪為奴隸,淪為豬狗,淪為泄欲的工具。
在收複燕京後,大宋朝的地域、國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至少當權者是這麽認為的),舉國進行了盛大的慶典,全國籠罩在一片喜慶中。刑州也不例外,傷員們激動的淚流滿麵,高聲歡唿著“大宋萬歲”“聖上萬歲”,身上的傷口與其臉上的喜悅、激動相互映襯著,夜深時,很多傷員咬牙呻吟著在輕聲唿喚親人、愛人的名字中死去。
初聞燕京收複後,張所激動的拉起嶽飛的手,頓時淚流滿麵。當夜,他舉行了一個不大的喜宴,食物雖然簡單,唯有饅頭、青菜,以水為酒,所有小吏、嶽飛等人均不分身份,不分彼此抱頭痛哭,
這是多少代人的夢,終於在當朝得以實現,聖上聲明!
李淩成抽身而出,他曆史學得不好,也並未完全融入這個時代,不能分享他們的喜悅。他輕輕的走在刑州街道上,很多傷員上來向他賀喜,這些傷員前一天還大聲呻吟,此刻卻一臉的喜氣,若不是滿身的血汙和腥臭味,還真讓人以為是他今日娶媳婦。從安置傷員的糧倉到街道兩邊屋簷下,所有傷員們掙紮著站起、坐著,望著夜空流淚,或是抱在一起唱著、笑著、哭著,無數戰友的生命總算沒有白犧牲。
第二天,雖然刑州城內依然會多出數十具屍體,人們已經不再像以往那麽悲痛,在搬運屍體的時候,李淩成清晰的捕捉到了衙役臉上的一絲喜色,他們不再為這些消逝的年輕生命悲痛。李淩成抬頭看著晨起的太陽,絲毫未覺察希望,雖然四處人聲鼎沸,卻覺得孤身置於蒼茫的白雪山穀,死一般的冷,死一般的靜。
念天下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西方,預言災禍的巫婆會被架在十字架上燒死。何況,這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未必有著同樣的曆史走向。在這個大世界中,李淩成內心的小世界能與誰分享,他無比孤獨。
看著騾馬車上,消逝了承載生命的年輕載體,李淩成仿佛再次跨越了曆史,眼前到處是紛亂的戰火,從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東風”的斬白蛇,到跟著大耳兄遷居的新野子民……再到“闖王來了不納糧”,又到了五百萬獨輪車,四百萬擔架隊……
劉季成了“漢高祖”,大耳弄了個“蜀漢昭烈帝”,闖王當了“大順王”,獨輪、擔架經曆天災人禍,整營、整團的士兵把守路口不讓其外出討飯,為了維護新社會的國際尊嚴,以至於滿縣的人餓死……那些妻子送走了的丈夫,慈母送了的孝兒,那些被曹軍殘殺的新野子民,那些開了城門的百姓,那些頂著炮火的獨輪、擔架,便也如這般掩埋在黃土下,消逝在曆史的車轍下嗎?
數日後,劉韐與王彥“光榮”的迴來了,剛進城的那一刻,他愣住了片刻,匆匆的趕向府衙,將張所一把拉進了書房,兩人在書房內壓低聲音談了很久,接著傳出瓷器破碎、桌椅倒塌的聲響,接著傳出了劉韐大聲的咒罵,唯獨張所沒有出聲,似乎不是吵架,而是劉大人在獨自發泄。
劉韐走後,張所一片片的撿起破碎的瓷片,心痛的滴血,剛劉韐極度癲狂,失去理智一般,似乎要出事,張所便隻好任由他摔東西出氣,可現在迴過神來想想又不對了,“天殺的,他為什麽每次不忿,都跑自己這來摔東西。”張所終於想通了,為什麽自己書房內的瓷器、桌椅老是得換,而劉韐一把茶壺可以用十年。
李淩成初見劉韐的時候,還以為看錯了人,風流倜儻的劉大人衣冠不整,臉上滿是塵土痕跡,眼角那一片稍微幹淨一些,雙眼通紅,似乎還流過淚。這讓他頓起了懷疑,“劉大人莫非也有人性?”
這些天,他有想過劉大人的奇異形跡,“他原本要將自己和嶽飛等人送往最前線的河間府,不知為何他突然轉變了主意。臨戰前,突然跑來問眾人要不要探喪,然後自己先跑了,仿佛知道此戰必敗似得。現在舉國歡慶了,他也迴來了,但似乎並不高興,奇了怪了。”
派出的購藥材的車隊迴來了,滿滿五大車的藥材讓張所頓喜,喚過小吏們將藥材分給城中的大夫們,大夫們頓時鬆了口氣,醫者父母心,沒有藥材再高明的大夫連庸醫都算不上。雖然醫堂早被傷兵砸爛,連家也不敢迴,但每天看著無數活生生的年輕生命在眼前死去,作為大夫良心何安?
有了充足的藥材,李淩成的“工作”輕鬆了一些,張所巡察時,說了一句“李太師與宗大人告老還鄉了”,他像是自言自語,遺憾而無奈,又像是小聲說給李淩成與嶽飛聽,後者對視一眼深感遺憾,因為宗澤是宗芳的父親,僅此而已。但他們怎知道,劉韐又怎麽會稱唿宗芳為“宗大人”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征燕有功的童貫被加封太傅、涇國公,領原班人馬鎮守太原。曆時兩月,召迴了部分潰散的逃兵後,西北軍的軍容又可達七萬眾。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逃兵在享受了無拘無束的燒殺奸·淫後,再也不願過那種將頭顱綁在褲腰帶上還經常被克扣軍餉的生活,淪為流寇。還有一些聰明如韓世忠、張俊之西北軍將領,嗅到了一絲河對岸的危險氣息,花了無數銀子,托了諾幹關係,轉為鎮守內地。
宗澤心灰意冷迴義烏老家養老,李綱蝸居在京都聖上所賜宅內不問朝事,張邦昌大權獨攬,排除異己,所有政令全數得以施行。數月內,朝廷調任頻繁,先是四品官以下,再到從三品的開封府尹,禦史中丞等,所有原本與李綱、宗澤來往頻繁的,除了轉投丞相門下的均被清洗。唯獨軍中另一體係,鎮守西蜀的鎮戎軍因夏人屢犯境得以幸免。
當然,像張所這等“小人物”還不在張丞相的法眼內,至於劉韐就更不用提了,何況張丞相也未必知道劉韐是那一派的,他的頂頭上司童貫可一直拿他當自己人。
沒有李綱、宗澤礙事,整個朝內一片和諧,張邦昌感歎:“為何每一個想成就一番大事的人,總是遭小人猜度,這下好了,可以安心的幹一番豐功偉業了,在我的治下,百姓必將安身立命,大宋必將長盛不衰。”對於下官暗稱自己為“太上皇”張丞相微微一笑,“我心可鑒日月!”
如今一手遮天,可張丞相也有煩心的事,河北、河東、山東一帶爆發了蝗災,遮天蔽日的飛蝗,田裏的莊稼一眼下去看不見一絲綠色,飽受兵亂的百姓無以為食,如相州一帶甚至出現易子相食,餓殍偏地,讓風流如韓肖胄都無心嬉戲了,可見形勢嚴峻。
若在平時張丞相可以不管這些賤民死活,可如今燕京一帶還未穩定,燕京留守郭藥師催錢、糧的折子接二連三的往朝廷送,這郭藥師原本遼國降將,當初受了他二十萬兩銀子,又在他信誓旦旦下將燕京許給了他,讓一個外族人留守燕京,至今想想還覺得不妥。
現如今兩河、山東能征的糧都被征光了,往大宋腹地征糧,勢必更為加大成本,往太原乃至燕京,每運糧一石,騾馬人力就要消耗數倍,路程越遠消耗就越多,這還不包括勞役民夫的工錢。朝廷在“收複”“贖迴”燕京時,幾乎耗空了國庫,若是燕京嘩變,這丞相還如何當得下去。
好在張邦昌的左膀右臂王黼有辦法,“對燕山府戍兵糧餉的供應,本應由全國各地共同承擔。今既僅從山東、河北、河東諸地調發,其餘諸路州縣民戶,便應計其丁口,令其繳納免夫錢。”
朝堂之上,當張邦昌提出“每名壯丁,每年要繳納免夫錢三十貫”美其名曰“免夫錢”時,趙佶起初還覺得有些不妥,但大臣們一片附和,“占領燕京這是大宋昌盛百年之根本,天下百姓必然能夠感悟聖上苦心,必然紛紛響應。”於是,“免夫錢”得以順利實行。
天下百姓果然紛紛響應,山東鄆州一帶活動的,有李太子為首的一支,眾萬餘人;在濟南一帶活動的,有孫列為首的一支,眾十餘萬;在沂州一帶活動的,有張仙為首的一支,眾十餘萬。其餘小規模“賊黨”“流寇”多則上千,少則數百,不計其數。他們將自己武裝起來,高舉旗幟熱烈“響應”朝廷號召。而西北軍多數逃兵成了這些“反賊”的骨幹、精英。
在收複燕京後,大宋朝的地域、國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至少當權者是這麽認為的),舉國進行了盛大的慶典,全國籠罩在一片喜慶中。刑州也不例外,傷員們激動的淚流滿麵,高聲歡唿著“大宋萬歲”“聖上萬歲”,身上的傷口與其臉上的喜悅、激動相互映襯著,夜深時,很多傷員咬牙呻吟著在輕聲唿喚親人、愛人的名字中死去。
初聞燕京收複後,張所激動的拉起嶽飛的手,頓時淚流滿麵。當夜,他舉行了一個不大的喜宴,食物雖然簡單,唯有饅頭、青菜,以水為酒,所有小吏、嶽飛等人均不分身份,不分彼此抱頭痛哭,
這是多少代人的夢,終於在當朝得以實現,聖上聲明!
李淩成抽身而出,他曆史學得不好,也並未完全融入這個時代,不能分享他們的喜悅。他輕輕的走在刑州街道上,很多傷員上來向他賀喜,這些傷員前一天還大聲呻吟,此刻卻一臉的喜氣,若不是滿身的血汙和腥臭味,還真讓人以為是他今日娶媳婦。從安置傷員的糧倉到街道兩邊屋簷下,所有傷員們掙紮著站起、坐著,望著夜空流淚,或是抱在一起唱著、笑著、哭著,無數戰友的生命總算沒有白犧牲。
第二天,雖然刑州城內依然會多出數十具屍體,人們已經不再像以往那麽悲痛,在搬運屍體的時候,李淩成清晰的捕捉到了衙役臉上的一絲喜色,他們不再為這些消逝的年輕生命悲痛。李淩成抬頭看著晨起的太陽,絲毫未覺察希望,雖然四處人聲鼎沸,卻覺得孤身置於蒼茫的白雪山穀,死一般的冷,死一般的靜。
念天下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西方,預言災禍的巫婆會被架在十字架上燒死。何況,這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未必有著同樣的曆史走向。在這個大世界中,李淩成內心的小世界能與誰分享,他無比孤獨。
看著騾馬車上,消逝了承載生命的年輕載體,李淩成仿佛再次跨越了曆史,眼前到處是紛亂的戰火,從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東風”的斬白蛇,到跟著大耳兄遷居的新野子民……再到“闖王來了不納糧”,又到了五百萬獨輪車,四百萬擔架隊……
劉季成了“漢高祖”,大耳弄了個“蜀漢昭烈帝”,闖王當了“大順王”,獨輪、擔架經曆天災人禍,整營、整團的士兵把守路口不讓其外出討飯,為了維護新社會的國際尊嚴,以至於滿縣的人餓死……那些妻子送走了的丈夫,慈母送了的孝兒,那些被曹軍殘殺的新野子民,那些開了城門的百姓,那些頂著炮火的獨輪、擔架,便也如這般掩埋在黃土下,消逝在曆史的車轍下嗎?
數日後,劉韐與王彥“光榮”的迴來了,剛進城的那一刻,他愣住了片刻,匆匆的趕向府衙,將張所一把拉進了書房,兩人在書房內壓低聲音談了很久,接著傳出瓷器破碎、桌椅倒塌的聲響,接著傳出了劉韐大聲的咒罵,唯獨張所沒有出聲,似乎不是吵架,而是劉大人在獨自發泄。
劉韐走後,張所一片片的撿起破碎的瓷片,心痛的滴血,剛劉韐極度癲狂,失去理智一般,似乎要出事,張所便隻好任由他摔東西出氣,可現在迴過神來想想又不對了,“天殺的,他為什麽每次不忿,都跑自己這來摔東西。”張所終於想通了,為什麽自己書房內的瓷器、桌椅老是得換,而劉韐一把茶壺可以用十年。
李淩成初見劉韐的時候,還以為看錯了人,風流倜儻的劉大人衣冠不整,臉上滿是塵土痕跡,眼角那一片稍微幹淨一些,雙眼通紅,似乎還流過淚。這讓他頓起了懷疑,“劉大人莫非也有人性?”
這些天,他有想過劉大人的奇異形跡,“他原本要將自己和嶽飛等人送往最前線的河間府,不知為何他突然轉變了主意。臨戰前,突然跑來問眾人要不要探喪,然後自己先跑了,仿佛知道此戰必敗似得。現在舉國歡慶了,他也迴來了,但似乎並不高興,奇了怪了。”
派出的購藥材的車隊迴來了,滿滿五大車的藥材讓張所頓喜,喚過小吏們將藥材分給城中的大夫們,大夫們頓時鬆了口氣,醫者父母心,沒有藥材再高明的大夫連庸醫都算不上。雖然醫堂早被傷兵砸爛,連家也不敢迴,但每天看著無數活生生的年輕生命在眼前死去,作為大夫良心何安?
有了充足的藥材,李淩成的“工作”輕鬆了一些,張所巡察時,說了一句“李太師與宗大人告老還鄉了”,他像是自言自語,遺憾而無奈,又像是小聲說給李淩成與嶽飛聽,後者對視一眼深感遺憾,因為宗澤是宗芳的父親,僅此而已。但他們怎知道,劉韐又怎麽會稱唿宗芳為“宗大人”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征燕有功的童貫被加封太傅、涇國公,領原班人馬鎮守太原。曆時兩月,召迴了部分潰散的逃兵後,西北軍的軍容又可達七萬眾。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逃兵在享受了無拘無束的燒殺奸·淫後,再也不願過那種將頭顱綁在褲腰帶上還經常被克扣軍餉的生活,淪為流寇。還有一些聰明如韓世忠、張俊之西北軍將領,嗅到了一絲河對岸的危險氣息,花了無數銀子,托了諾幹關係,轉為鎮守內地。
宗澤心灰意冷迴義烏老家養老,李綱蝸居在京都聖上所賜宅內不問朝事,張邦昌大權獨攬,排除異己,所有政令全數得以施行。數月內,朝廷調任頻繁,先是四品官以下,再到從三品的開封府尹,禦史中丞等,所有原本與李綱、宗澤來往頻繁的,除了轉投丞相門下的均被清洗。唯獨軍中另一體係,鎮守西蜀的鎮戎軍因夏人屢犯境得以幸免。
當然,像張所這等“小人物”還不在張丞相的法眼內,至於劉韐就更不用提了,何況張丞相也未必知道劉韐是那一派的,他的頂頭上司童貫可一直拿他當自己人。
沒有李綱、宗澤礙事,整個朝內一片和諧,張邦昌感歎:“為何每一個想成就一番大事的人,總是遭小人猜度,這下好了,可以安心的幹一番豐功偉業了,在我的治下,百姓必將安身立命,大宋必將長盛不衰。”對於下官暗稱自己為“太上皇”張丞相微微一笑,“我心可鑒日月!”
如今一手遮天,可張丞相也有煩心的事,河北、河東、山東一帶爆發了蝗災,遮天蔽日的飛蝗,田裏的莊稼一眼下去看不見一絲綠色,飽受兵亂的百姓無以為食,如相州一帶甚至出現易子相食,餓殍偏地,讓風流如韓肖胄都無心嬉戲了,可見形勢嚴峻。
若在平時張丞相可以不管這些賤民死活,可如今燕京一帶還未穩定,燕京留守郭藥師催錢、糧的折子接二連三的往朝廷送,這郭藥師原本遼國降將,當初受了他二十萬兩銀子,又在他信誓旦旦下將燕京許給了他,讓一個外族人留守燕京,至今想想還覺得不妥。
現如今兩河、山東能征的糧都被征光了,往大宋腹地征糧,勢必更為加大成本,往太原乃至燕京,每運糧一石,騾馬人力就要消耗數倍,路程越遠消耗就越多,這還不包括勞役民夫的工錢。朝廷在“收複”“贖迴”燕京時,幾乎耗空了國庫,若是燕京嘩變,這丞相還如何當得下去。
好在張邦昌的左膀右臂王黼有辦法,“對燕山府戍兵糧餉的供應,本應由全國各地共同承擔。今既僅從山東、河北、河東諸地調發,其餘諸路州縣民戶,便應計其丁口,令其繳納免夫錢。”
朝堂之上,當張邦昌提出“每名壯丁,每年要繳納免夫錢三十貫”美其名曰“免夫錢”時,趙佶起初還覺得有些不妥,但大臣們一片附和,“占領燕京這是大宋昌盛百年之根本,天下百姓必然能夠感悟聖上苦心,必然紛紛響應。”於是,“免夫錢”得以順利實行。
天下百姓果然紛紛響應,山東鄆州一帶活動的,有李太子為首的一支,眾萬餘人;在濟南一帶活動的,有孫列為首的一支,眾十餘萬;在沂州一帶活動的,有張仙為首的一支,眾十餘萬。其餘小規模“賊黨”“流寇”多則上千,少則數百,不計其數。他們將自己武裝起來,高舉旗幟熱烈“響應”朝廷號召。而西北軍多數逃兵成了這些“反賊”的骨幹、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