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的西北軍再次大敗,傷亡達十萬眾。此次攻燕,大宋傾全國之力,發兵十五萬,動用民夫五萬,騾馬三萬,耗資百萬貫(或許小半流入了貪官口袋),卻落得如此慘淡收場,怎不令朝野震驚。前方又傳來小道消息,說是遼國不敵金軍,欲傾全國餘力攻擊大宋,以得殘喘,未知真假。真是惡耗不絕,多災多難。
自趙佶即位以來,荒淫無道,任用六賊,橫征暴斂,致使民不聊生,各地義軍四起,在鎮壓起義軍中,國力日益空虛。而此時恰逢北方女真族崛起,大敗遼軍,奪取了整個遼東半島。趙佶與其所寵信的張邦昌以及六賊便做起了美夢,與金結盟,對遼國南、北夾攻,經過數月往返商定後,確立了“海上盟約”,這夥人便幻想以收複燕雲來激起民族自豪,轉移百姓注意力,又能以擊潰遼軍來展示大宋軍威,威懾四方。
童貫兩次攻燕中(特別是後一次),將大宋精銳敗個精光,若是此刻敵國入侵,或是再次爆發大型農民起義,號稱擁軍百萬的大宋,便再也沒有餘力鎮壓。對於趙佶來說,攻燕原本是一場一舉多得的機遇,沒想到卻變成一場豪賭,還幾乎輸掉了所有籌碼。
初聞此訊,趙佶險些跌下了龍椅,顫抖著不斷重複著,“這可怎處?這可怎處?”一旁的太監不斷為其擦著額頭的汗,卻怎麽也擦不完。趙佶一夜無眠,一閉眼就“看見”被人掀下龍椅,愣是幹瞪著眼呆了一夜。
次日早朝,整個朝堂上的官員們惶惶不安,靜若寒蟬,這時候哪怕一聲清咳,也會吸引所有官員寓意頗深的各種目光。眾人不由得想起數日前,張邦昌、王黺(繼王鐸之後任兵部尚書)還拍胸發誓,壯語豪言“定能光複燕雲”雲雲,此刻卻麵色死灰,大氣也不敢歎一聲。
趙佶癱在龍椅上,整個人仿佛又老了十歲,兩目無神,眼眶發黑,整個人蜷縮在寬大的龍袍內,倚在龍椅一側,仿佛不依賴龍形扶手的支撐,就會滑到地上。他重重的喘著氣,無力的看著殿下這群平時自詡“子牙在世”、“武侯重生”和“伯牙”、“叔齊”……的一幹文臣,一個個縮著脖子,低著頭,大氣不敢歎一聲。他絕望了,如果連“子牙”,“武侯”都無策了,大宋朝是不是要完了。
“啟稟聖上,微臣有本相奏。”宗澤執笏出班,頓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尤其是張邦昌一流,頓時狐疑起來,“原來這老兒早有準備。”
“快,快!”趙佶眼睛一亮,連忙喚太監接上來,細細一看,頓時麵色遲疑,看了看宗澤,又看了看張邦昌、王黺等人。目光掃過,除了宗澤神色坦然,其餘大臣均紛紛低下頭去,趙佶長籲一口氣,無力道:“宣太師李綱速來見朕!”
張邦昌一聽要宣李綱,方知宗澤奏章上定是保舉李綱坐鎮太原,總攬軍務,收拾殘局。軍務一旦交付李綱,李綱、宗澤等流殿內殿外大權獨攬,定要排擠己方。權利之爭,身不由己,不進則退,他臉色大變,急忙出班,大聲道:“且慢,微臣有話說。”
趙佶一喜,連忙道:“愛卿可有甚良法?”
李綱認為金人狼子野心,桀驁殘暴,素來反對與金人結盟,加之布防戰略不得重用,才稱故“病重”迴家養息,此事滿朝文武心照不宣,趙佶禦筆親批特準其歸家養老,又念其勞苦功高,贈其禦宅一處,大有其最好老死不要來煩的意思。此刻將其宣迴,無疑是自扇耳光,見丞相有異議,趙佶如何不喜,暗道:“這才是自己人,朕的左膀右臂,忠臣啊!”
“李太師三朝老臣,為國嘔心瀝血甲子餘,如今年邁多病,聖上念其勞苦功高,特許李太師頤養天年,若是凡事都要勞煩李太師,聖上養我一幹文武又有何用?”張邦昌一開口,頓時惹得附和聲一片,滿朝文武絕大半紛紛點頭,“是啊,是啊!丞相大人言之有理!”
宗澤險些氣個半死,張邦昌這惡賊捅出天大的簍子,還要欲蓋彌彰,汙蔑李綱年邁昏庸,這惡賊何至貪權如此,他怒視張邦昌,後者直接將他目光忽視,宗澤怒火中燒,大聲道:“聖上!微臣以為西北軍潰敗,皆因童貫縱容部下,軍紀不嚴,民心大失,在攻城戰中指揮失當,方有此大敗,聖上應嚴懲童貫,以告天下。”
滿朝頓時又安靜了下來,就連張邦昌都豎著耳朵在聽,“童貫兩次失利,傷亡如此慘重,唯有棄車保帥了,可自己派係中有誰能收拾殘局呢,想來想去,怎麽全是一群馬屁精。”
宗澤頓一頓又道:“據臣所知,此次潰敗皆因前方失利,後方自相踐踏所致,散兵遊勇逃散於鄉間田野,傷亡未必果真有十萬眾。李太師曾統領太原軍務,在整個西北威望極高,振臂一唿,必然四方來投,召集潰兵遊勇,安撫兩河民心,重整軍威,抗擊蠻夷。請聖上裁度!”
“我怎麽沒想到!”張邦昌眼睛一亮,初聽傷亡十萬兵眾,他被嚇傻了,聽宗澤一言,他豁然開朗“打了敗仗,當然跑啦,不跑是傻子嘛,既然沒死那麽多人,先保下童貫再說好了,而且似乎聖上也不想重用李綱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哼!”張邦昌冷笑:“李太師統領太原軍務,那還是神宗元豐年間的事吧,宗大人是不是記性太好了些,四十年前的事都記得這麽清楚。”朝堂上頓時有人微微笑出了聲。
張邦昌不等宗澤開口,目光一寒,緊盯著宗澤,冷冷道:“宗大人,當今是大宋朝,是趙家的天下,是聖上的天下!‘李太師威望極高,振臂一唿,四方來投?’你說這話到底是何居心,李綱老兒難道比聖上的威望還高?聖上!微臣早有言,李綱與宗澤結黨營私,禍亂朝綱,居心叵測,現西北軍不過小小失利,這老兒就來危言聳聽,分明是意欲……”他終究還是沒敢說出這“謀逆”二字,不過這意思卻是明擺著,比不說更險惡,就算沒有證據也沒關係,反正是你們自己想的。
“罷了,罷了,丞相言之過重了,朕與李卿君臣二十五載,朕不負他,他豈會負朕?此事萬勿再言。諸位愛卿,可還有何良策,但言不妨。”趙佶揮了揮手,讓張邦昌退下,仿佛又老了一些,失望之色,布滿整個臉頰。
宗澤孤零零的站在班前,進退不得,冷汗濕了後背,屈辱占據胸膛,聖上隻言李綱,並沒有提他,讓其心裂,“我欲保大宋萬年昌盛,國泰民安,天下百姓安身立命,此心可鑒日月,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何總遭小人汙蔑”,他真想大吼一聲,破開前胸,讓世人所見這顆熱血之心。
張邦昌冷眼環顧滿朝,見幾位諫官欲言又止,惴惴不安,仿佛欲為宗澤辯解,他冷“哼”一聲,暗記在心。雖然阻止了宗澤保舉李綱,更讓聖上對宗澤起了疑心,但西北之事還是得了卻,他看著王黺使了個眼色,後者會意,心裏卻在暗罵:“你沒有主意,我又有屁的注意,你這不存心讓我為難嘛!”
宗澤跪倒在地,長於一口氣,方才悲切道:“童貫領兩河宣撫使多年,整個西北多為其親信,聖上若是赦免童貫死罪,令其整頓兵馬嚴防遼軍垂死反撲,將功贖罪,童貫必感恩戴德,以死相報。朝廷再速派使臣,攜黃金珠寶等物,親見金主完顏旻,聯合金軍先功燕雲,則可解西北之危,但金人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他如何不知軍法應嚴明,賞功罰過,主帥吃了如此敗仗朝廷都不懲罰,那以後誰還會以死抗敵,可除了李綱誰還能有資質擔此大任?那唯有童貫,糊得一時是一時了。
“老臣本是先皇元祐三年進士,蒙先皇隆恩,破格提拔,得以侍奉先皇左右,感恩零涕,怎敢不以死相報,若存不臣之心,天誅地滅……先帝仙去,老臣侍奉聖上以近二十五年,克勤克己,不敢有絲毫怠慢,無奈日益年邁昏憒,不堪重負,請聖上賜老臣告老還鄉。”宗澤頻以額觸地,廟堂金磚上濺滿了鮮血。
這意外的收獲,讓張邦昌先是錯愕,而後大樂,喜甚,喜甚!
起先聽得宗澤退敵之計,趙佶還略感欣慰,但越聽越是惱怒,宗澤一口一個以死相報先帝,“難道朕就是昏君不成?老家夥!早點混迴家去養老算了。左一個建議,右一個反對,再一個祖宗家法,民心所向……賊首方臘造反時,逼死了朕的朱勔,猶如斷朕一臂,朕至今猶痛心不已。滿朝就隻有你跟李綱是忠臣,張愛卿、王愛卿他們都是朕的子牙、孔明,那個不對朕、對大宋忠心耿耿,少了你兩個老家夥,大宋還能傾覆不成!”
趙佶有了主意,大手一揮,“允了,散朝之後,張愛卿、王愛卿留下。其餘人有事相奏,無事散朝!”
自趙佶即位以來,荒淫無道,任用六賊,橫征暴斂,致使民不聊生,各地義軍四起,在鎮壓起義軍中,國力日益空虛。而此時恰逢北方女真族崛起,大敗遼軍,奪取了整個遼東半島。趙佶與其所寵信的張邦昌以及六賊便做起了美夢,與金結盟,對遼國南、北夾攻,經過數月往返商定後,確立了“海上盟約”,這夥人便幻想以收複燕雲來激起民族自豪,轉移百姓注意力,又能以擊潰遼軍來展示大宋軍威,威懾四方。
童貫兩次攻燕中(特別是後一次),將大宋精銳敗個精光,若是此刻敵國入侵,或是再次爆發大型農民起義,號稱擁軍百萬的大宋,便再也沒有餘力鎮壓。對於趙佶來說,攻燕原本是一場一舉多得的機遇,沒想到卻變成一場豪賭,還幾乎輸掉了所有籌碼。
初聞此訊,趙佶險些跌下了龍椅,顫抖著不斷重複著,“這可怎處?這可怎處?”一旁的太監不斷為其擦著額頭的汗,卻怎麽也擦不完。趙佶一夜無眠,一閉眼就“看見”被人掀下龍椅,愣是幹瞪著眼呆了一夜。
次日早朝,整個朝堂上的官員們惶惶不安,靜若寒蟬,這時候哪怕一聲清咳,也會吸引所有官員寓意頗深的各種目光。眾人不由得想起數日前,張邦昌、王黺(繼王鐸之後任兵部尚書)還拍胸發誓,壯語豪言“定能光複燕雲”雲雲,此刻卻麵色死灰,大氣也不敢歎一聲。
趙佶癱在龍椅上,整個人仿佛又老了十歲,兩目無神,眼眶發黑,整個人蜷縮在寬大的龍袍內,倚在龍椅一側,仿佛不依賴龍形扶手的支撐,就會滑到地上。他重重的喘著氣,無力的看著殿下這群平時自詡“子牙在世”、“武侯重生”和“伯牙”、“叔齊”……的一幹文臣,一個個縮著脖子,低著頭,大氣不敢歎一聲。他絕望了,如果連“子牙”,“武侯”都無策了,大宋朝是不是要完了。
“啟稟聖上,微臣有本相奏。”宗澤執笏出班,頓時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尤其是張邦昌一流,頓時狐疑起來,“原來這老兒早有準備。”
“快,快!”趙佶眼睛一亮,連忙喚太監接上來,細細一看,頓時麵色遲疑,看了看宗澤,又看了看張邦昌、王黺等人。目光掃過,除了宗澤神色坦然,其餘大臣均紛紛低下頭去,趙佶長籲一口氣,無力道:“宣太師李綱速來見朕!”
張邦昌一聽要宣李綱,方知宗澤奏章上定是保舉李綱坐鎮太原,總攬軍務,收拾殘局。軍務一旦交付李綱,李綱、宗澤等流殿內殿外大權獨攬,定要排擠己方。權利之爭,身不由己,不進則退,他臉色大變,急忙出班,大聲道:“且慢,微臣有話說。”
趙佶一喜,連忙道:“愛卿可有甚良法?”
李綱認為金人狼子野心,桀驁殘暴,素來反對與金人結盟,加之布防戰略不得重用,才稱故“病重”迴家養息,此事滿朝文武心照不宣,趙佶禦筆親批特準其歸家養老,又念其勞苦功高,贈其禦宅一處,大有其最好老死不要來煩的意思。此刻將其宣迴,無疑是自扇耳光,見丞相有異議,趙佶如何不喜,暗道:“這才是自己人,朕的左膀右臂,忠臣啊!”
“李太師三朝老臣,為國嘔心瀝血甲子餘,如今年邁多病,聖上念其勞苦功高,特許李太師頤養天年,若是凡事都要勞煩李太師,聖上養我一幹文武又有何用?”張邦昌一開口,頓時惹得附和聲一片,滿朝文武絕大半紛紛點頭,“是啊,是啊!丞相大人言之有理!”
宗澤險些氣個半死,張邦昌這惡賊捅出天大的簍子,還要欲蓋彌彰,汙蔑李綱年邁昏庸,這惡賊何至貪權如此,他怒視張邦昌,後者直接將他目光忽視,宗澤怒火中燒,大聲道:“聖上!微臣以為西北軍潰敗,皆因童貫縱容部下,軍紀不嚴,民心大失,在攻城戰中指揮失當,方有此大敗,聖上應嚴懲童貫,以告天下。”
滿朝頓時又安靜了下來,就連張邦昌都豎著耳朵在聽,“童貫兩次失利,傷亡如此慘重,唯有棄車保帥了,可自己派係中有誰能收拾殘局呢,想來想去,怎麽全是一群馬屁精。”
宗澤頓一頓又道:“據臣所知,此次潰敗皆因前方失利,後方自相踐踏所致,散兵遊勇逃散於鄉間田野,傷亡未必果真有十萬眾。李太師曾統領太原軍務,在整個西北威望極高,振臂一唿,必然四方來投,召集潰兵遊勇,安撫兩河民心,重整軍威,抗擊蠻夷。請聖上裁度!”
“我怎麽沒想到!”張邦昌眼睛一亮,初聽傷亡十萬兵眾,他被嚇傻了,聽宗澤一言,他豁然開朗“打了敗仗,當然跑啦,不跑是傻子嘛,既然沒死那麽多人,先保下童貫再說好了,而且似乎聖上也不想重用李綱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哼!”張邦昌冷笑:“李太師統領太原軍務,那還是神宗元豐年間的事吧,宗大人是不是記性太好了些,四十年前的事都記得這麽清楚。”朝堂上頓時有人微微笑出了聲。
張邦昌不等宗澤開口,目光一寒,緊盯著宗澤,冷冷道:“宗大人,當今是大宋朝,是趙家的天下,是聖上的天下!‘李太師威望極高,振臂一唿,四方來投?’你說這話到底是何居心,李綱老兒難道比聖上的威望還高?聖上!微臣早有言,李綱與宗澤結黨營私,禍亂朝綱,居心叵測,現西北軍不過小小失利,這老兒就來危言聳聽,分明是意欲……”他終究還是沒敢說出這“謀逆”二字,不過這意思卻是明擺著,比不說更險惡,就算沒有證據也沒關係,反正是你們自己想的。
“罷了,罷了,丞相言之過重了,朕與李卿君臣二十五載,朕不負他,他豈會負朕?此事萬勿再言。諸位愛卿,可還有何良策,但言不妨。”趙佶揮了揮手,讓張邦昌退下,仿佛又老了一些,失望之色,布滿整個臉頰。
宗澤孤零零的站在班前,進退不得,冷汗濕了後背,屈辱占據胸膛,聖上隻言李綱,並沒有提他,讓其心裂,“我欲保大宋萬年昌盛,國泰民安,天下百姓安身立命,此心可鑒日月,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何總遭小人汙蔑”,他真想大吼一聲,破開前胸,讓世人所見這顆熱血之心。
張邦昌冷眼環顧滿朝,見幾位諫官欲言又止,惴惴不安,仿佛欲為宗澤辯解,他冷“哼”一聲,暗記在心。雖然阻止了宗澤保舉李綱,更讓聖上對宗澤起了疑心,但西北之事還是得了卻,他看著王黺使了個眼色,後者會意,心裏卻在暗罵:“你沒有主意,我又有屁的注意,你這不存心讓我為難嘛!”
宗澤跪倒在地,長於一口氣,方才悲切道:“童貫領兩河宣撫使多年,整個西北多為其親信,聖上若是赦免童貫死罪,令其整頓兵馬嚴防遼軍垂死反撲,將功贖罪,童貫必感恩戴德,以死相報。朝廷再速派使臣,攜黃金珠寶等物,親見金主完顏旻,聯合金軍先功燕雲,則可解西北之危,但金人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他如何不知軍法應嚴明,賞功罰過,主帥吃了如此敗仗朝廷都不懲罰,那以後誰還會以死抗敵,可除了李綱誰還能有資質擔此大任?那唯有童貫,糊得一時是一時了。
“老臣本是先皇元祐三年進士,蒙先皇隆恩,破格提拔,得以侍奉先皇左右,感恩零涕,怎敢不以死相報,若存不臣之心,天誅地滅……先帝仙去,老臣侍奉聖上以近二十五年,克勤克己,不敢有絲毫怠慢,無奈日益年邁昏憒,不堪重負,請聖上賜老臣告老還鄉。”宗澤頻以額觸地,廟堂金磚上濺滿了鮮血。
這意外的收獲,讓張邦昌先是錯愕,而後大樂,喜甚,喜甚!
起先聽得宗澤退敵之計,趙佶還略感欣慰,但越聽越是惱怒,宗澤一口一個以死相報先帝,“難道朕就是昏君不成?老家夥!早點混迴家去養老算了。左一個建議,右一個反對,再一個祖宗家法,民心所向……賊首方臘造反時,逼死了朕的朱勔,猶如斷朕一臂,朕至今猶痛心不已。滿朝就隻有你跟李綱是忠臣,張愛卿、王愛卿他們都是朕的子牙、孔明,那個不對朕、對大宋忠心耿耿,少了你兩個老家夥,大宋還能傾覆不成!”
趙佶有了主意,大手一揮,“允了,散朝之後,張愛卿、王愛卿留下。其餘人有事相奏,無事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