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相州州學,單獨的考場區域內,名為“州試”的考試正在進行。
一道道考棚的“單間”裏,考生們默默地做題,考官們默默的巡視。
返迴開封途中、經過鄴城的李笠,此刻身著常服,也在各考棚裏巡視,要親眼看看河北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情況如何。
他慢慢走在考棚間,因為衣著尋常,所以很像是巡場人員,不會引起騷動。
所見考生很多,容貌、衣著各異,有的樣貌堂堂、衣著不凡,或許是因為佩戴香囊的緣故,李笠從麵前經過時,能聞到香氣。
有的考生樣貌平平,衣著平平,甚至衣服打著不少補丁,看上去就知道是平民。
有人則麵容猥瑣,或者身上散發異味,頭發板結,時不時抓一抓,看樣子應該是在抓跳蚤。
李笠從旁邊經過,沒有絲毫嫌棄的表情,因為在他眼中,這些考生並無區別。
隻要來參加考試,說明對新朝廷抱著期待,那麽,無論來的是什麽人,他都歡迎。
一個政權,隻有盡可能獲得更多民心,根基才會穩固,中原將近三百年的戰亂、南北對峙,要收攏分裂的人心,談何容易。
為了收買河北地區人心,穩定李笠推行新的人才選拔製度——科舉,經過將近兩年的醞釀、鋪墊、籌辦之後,正式在河北進行。
第一級考試為鄉試,在縣治進行,考試試卷為統一刊印,於密封狀態下運到各縣,臨考前啟封,全程由官軍監督。
鄉試對參加考試的資格並無太多要求,隻要年滿十六歲,是當地戶籍在籍人員,無重大犯罪行為,就能在當地官府(縣一級)報名。
而且戶籍也不分貴賤,伶人、手藝人一樣可以報名。
報名後,經過核對,確定無誤,就會獲得考試資格,並收集個人身體特征信息,譬如身高體重以及指紋,記錄在案。
考試資格的獲取很簡單,正常人隻要報名、登記就能獲得資格,不需要舉薦,也不看樣貌如何、是否有殘疾。
如此一來,考生自然形形色色。
考試試卷,題型有填空題、選擇題、是非題(判斷題)、問答題,各題型分值不一,考試成績分數化,分數最小單位是“一分”。
試卷實行“糊名製”,確保考官閱卷時,看不出考卷是誰的,盡可能避免人為操縱考試結果。
通過了鄉試後(河北地區的鄉試,是去年秋天),考試成績達到要求的考生,就能參加州試,州試考場在各州州治,時間是來年春夏之際(現在)。
考慮到考生的經濟狀況和居住地區,或許出遠門會比較困難,縣廨會組織本縣考生集中出行,來迴住宿、飲食都由公廨負責解決。
現在,州試正在進行,考試成績達到要求的考生,就獲得參加“省試”的資格。
尚書省吏部舉辦的考試稱為“省試”,於州試當年的秋末,於京城(目前是開封行在)舉行。
屆時,楚國各地的考生,到開封行在參加考試,往返、住宿都由官府包辦,確保囊中羞澀但又有資格參加下一級考試的考生,有改變人生的機會。
“省試”的成績按地域分南北二榜,然後還會分士、庶二榜。
上榜者就能入仕,入仕就是流內官。
當然,在任職之前,上榜考生要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具備基本的行政能力,以便勝任職務。
這就是目前的楚國科舉,因為正在摸索中,所以有待改進。
目前因為需要收買人心,所以考試頻率較密,慢慢的,會改為每三年一次(每次含鄉試、州試、會試)。
但從一開始,李笠就確定了一個原則:每一級考試,考生上榜與否,隻看考試成績。
考生的出身、門第、家庭情況,以及個人樣貌、高矮胖瘦對考試成績沒有任何影響。
也就是沒有任何加分項,成績排名隻看卷麵分數。
按說該給特殊群體加分(戍邊將士子女、殉國軍人子女等),以振“武德”,但考慮到現狀,一旦開了特例,更多特例也會出現,所以並未實行。
如此一來,考試選拔的標準簡單明了,分數至上,一分之差,就能決定上榜、落榜與否。
張榜公布成績排名時,成績一目了然,相對公平,至少比起九品中正製和察舉製好很多。
不過,嶺表各州,因為情況特殊,很多都是名義上的行政區,且交通極其不便,不太適合這樣的選拔製度,特別處理。
李笠在考場轉了幾圈,對考場秩序很滿意,獨自出了考場,和候在外麵的相州刺史杜龕交談起來。
考場規定,開考後封門,直到考試結束前,任何人都不能進出,防的就是作弊。
李笠能夠進出,是因為他是皇帝,所以例外,但也隻是這一次,所以陪同視察的杜龕等相州官員,都候在考場外。
杜龕出身京兆韋氏,祖輩為了避禍,離開關中寓居荊襄,杜龕這一支,之前是襄州豪族。
李笠問:“全國各州,都在今天舉行州試,杜公族裏,今次有多少人參加考試?”
“四十九人。”杜龕迴答,不等皇帝再問,又說:“其中,二十九人在襄州應考,十五人在荊州應考,五人在北荊州應考。”
李笠點點頭:“參加州試的就有四十九人,看來進入省試後,金榜之上,少不了京兆韋氏子弟的名諱。”
杜龕笑道:“哪裏那裏,同州考試的,還有京兆韋氏、河東柳氏子弟,士榜的競爭很激烈。”
這也沒錯,南朝的京兆韋氏、京兆杜氏、河東柳氏、河東裴氏這些僑姓士族,之前大多聚居在荊襄,所以其子弟的科舉考試成績,列入士榜。
士榜的競爭極其激烈,畢竟士族們有良好的受教育條件和資源,隻要子弟用功讀書,不要整天遊玩、嗑藥、談玄,文化水平還是很高的。
所以,當前情況下,寒族子弟想要靠考試把士族子弟比下去,總體來說是不可能的,士族反倒是科舉考試的受益者。
於是,才有了士、庶分榜,讓寒族考生避開“學霸”的碾壓,擁有可靠地入仕途徑。
這一點很重要,是新朝收買人心最大的利器。
楚國建立已有七年,目前國內局勢穩定,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新皇擁有絕對武力,無人可以挑戰。
有了武力為依仗,朝廷進行大範圍的檢寺、檢籍、檢地,確保國庫的收入,以及可調用的勞動力,有充足的人力物力維持秩序。
國家機器煥然一新,運轉起來十分穩定,“動力充沛”,自然就沒人敢造反。
這是硬的一麵,軟的一麵,就是朝廷用新的選拔方式——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
踢開腐朽的九品中正製,給大量寒族子弟以及次級士族子弟以公平的機會(相對公平)入仕,入仕就是流內官。
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許多寒族子弟,好不容易入仕,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入流”。
所以,新朝在明顯損害了地主階層經濟利益(清查田產,隱戶,足額征稅、征發勞役)的同時,又給了地主階層政治利益。
有得有失,權衡利弊之後,地主們意識到政治利益明顯比經濟利益重要,加上新朝的刀確實鋒利,自然就二選一,老實了。
畢竟,中原自古就是官本位社會,某個富甲一方的大家族,若沒有“官”字護體,當地縣令就能讓其欲仙欲死。
若族中子弟當了官,家族便有了保障,至少不那麽容易被欺負。
科舉考試,就是讓大小地主、大小家族們獲取體製內“護身符”的最佳途徑,這個道理,河北地區的地主們會想明白的。
河北地區的現狀,就是各地局勢穩定,當然,不滿和憤怒,依舊潛伏在許多人心中。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趙郡李氏、範陽盧氏,以及各地地頭蛇,在楚軍攻略河北時,遭受了重大的財產損失,說心中沒有恨,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隻要保持局勢持續穩定,嚐到了科舉甜頭的地主們,有了進入體製的穩固通道和上升空間,想造反的人,自然就成不了氣候。
李笠和相州官員們聊了一會,看看四周,看著這昔日的齊國皇宮、如今的相州州學,以及正在進行的科舉考試,忽然想到了一首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雖然這裏是鄴城不是建康,但意境有些相似。
他確信,舊的時代即將被新的時代取而代之,各種規矩也會隨之改變。
一道道考棚的“單間”裏,考生們默默地做題,考官們默默的巡視。
返迴開封途中、經過鄴城的李笠,此刻身著常服,也在各考棚裏巡視,要親眼看看河北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情況如何。
他慢慢走在考棚間,因為衣著尋常,所以很像是巡場人員,不會引起騷動。
所見考生很多,容貌、衣著各異,有的樣貌堂堂、衣著不凡,或許是因為佩戴香囊的緣故,李笠從麵前經過時,能聞到香氣。
有的考生樣貌平平,衣著平平,甚至衣服打著不少補丁,看上去就知道是平民。
有人則麵容猥瑣,或者身上散發異味,頭發板結,時不時抓一抓,看樣子應該是在抓跳蚤。
李笠從旁邊經過,沒有絲毫嫌棄的表情,因為在他眼中,這些考生並無區別。
隻要來參加考試,說明對新朝廷抱著期待,那麽,無論來的是什麽人,他都歡迎。
一個政權,隻有盡可能獲得更多民心,根基才會穩固,中原將近三百年的戰亂、南北對峙,要收攏分裂的人心,談何容易。
為了收買河北地區人心,穩定李笠推行新的人才選拔製度——科舉,經過將近兩年的醞釀、鋪墊、籌辦之後,正式在河北進行。
第一級考試為鄉試,在縣治進行,考試試卷為統一刊印,於密封狀態下運到各縣,臨考前啟封,全程由官軍監督。
鄉試對參加考試的資格並無太多要求,隻要年滿十六歲,是當地戶籍在籍人員,無重大犯罪行為,就能在當地官府(縣一級)報名。
而且戶籍也不分貴賤,伶人、手藝人一樣可以報名。
報名後,經過核對,確定無誤,就會獲得考試資格,並收集個人身體特征信息,譬如身高體重以及指紋,記錄在案。
考試資格的獲取很簡單,正常人隻要報名、登記就能獲得資格,不需要舉薦,也不看樣貌如何、是否有殘疾。
如此一來,考生自然形形色色。
考試試卷,題型有填空題、選擇題、是非題(判斷題)、問答題,各題型分值不一,考試成績分數化,分數最小單位是“一分”。
試卷實行“糊名製”,確保考官閱卷時,看不出考卷是誰的,盡可能避免人為操縱考試結果。
通過了鄉試後(河北地區的鄉試,是去年秋天),考試成績達到要求的考生,就能參加州試,州試考場在各州州治,時間是來年春夏之際(現在)。
考慮到考生的經濟狀況和居住地區,或許出遠門會比較困難,縣廨會組織本縣考生集中出行,來迴住宿、飲食都由公廨負責解決。
現在,州試正在進行,考試成績達到要求的考生,就獲得參加“省試”的資格。
尚書省吏部舉辦的考試稱為“省試”,於州試當年的秋末,於京城(目前是開封行在)舉行。
屆時,楚國各地的考生,到開封行在參加考試,往返、住宿都由官府包辦,確保囊中羞澀但又有資格參加下一級考試的考生,有改變人生的機會。
“省試”的成績按地域分南北二榜,然後還會分士、庶二榜。
上榜者就能入仕,入仕就是流內官。
當然,在任職之前,上榜考生要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具備基本的行政能力,以便勝任職務。
這就是目前的楚國科舉,因為正在摸索中,所以有待改進。
目前因為需要收買人心,所以考試頻率較密,慢慢的,會改為每三年一次(每次含鄉試、州試、會試)。
但從一開始,李笠就確定了一個原則:每一級考試,考生上榜與否,隻看考試成績。
考生的出身、門第、家庭情況,以及個人樣貌、高矮胖瘦對考試成績沒有任何影響。
也就是沒有任何加分項,成績排名隻看卷麵分數。
按說該給特殊群體加分(戍邊將士子女、殉國軍人子女等),以振“武德”,但考慮到現狀,一旦開了特例,更多特例也會出現,所以並未實行。
如此一來,考試選拔的標準簡單明了,分數至上,一分之差,就能決定上榜、落榜與否。
張榜公布成績排名時,成績一目了然,相對公平,至少比起九品中正製和察舉製好很多。
不過,嶺表各州,因為情況特殊,很多都是名義上的行政區,且交通極其不便,不太適合這樣的選拔製度,特別處理。
李笠在考場轉了幾圈,對考場秩序很滿意,獨自出了考場,和候在外麵的相州刺史杜龕交談起來。
考場規定,開考後封門,直到考試結束前,任何人都不能進出,防的就是作弊。
李笠能夠進出,是因為他是皇帝,所以例外,但也隻是這一次,所以陪同視察的杜龕等相州官員,都候在考場外。
杜龕出身京兆韋氏,祖輩為了避禍,離開關中寓居荊襄,杜龕這一支,之前是襄州豪族。
李笠問:“全國各州,都在今天舉行州試,杜公族裏,今次有多少人參加考試?”
“四十九人。”杜龕迴答,不等皇帝再問,又說:“其中,二十九人在襄州應考,十五人在荊州應考,五人在北荊州應考。”
李笠點點頭:“參加州試的就有四十九人,看來進入省試後,金榜之上,少不了京兆韋氏子弟的名諱。”
杜龕笑道:“哪裏那裏,同州考試的,還有京兆韋氏、河東柳氏子弟,士榜的競爭很激烈。”
這也沒錯,南朝的京兆韋氏、京兆杜氏、河東柳氏、河東裴氏這些僑姓士族,之前大多聚居在荊襄,所以其子弟的科舉考試成績,列入士榜。
士榜的競爭極其激烈,畢竟士族們有良好的受教育條件和資源,隻要子弟用功讀書,不要整天遊玩、嗑藥、談玄,文化水平還是很高的。
所以,當前情況下,寒族子弟想要靠考試把士族子弟比下去,總體來說是不可能的,士族反倒是科舉考試的受益者。
於是,才有了士、庶分榜,讓寒族考生避開“學霸”的碾壓,擁有可靠地入仕途徑。
這一點很重要,是新朝收買人心最大的利器。
楚國建立已有七年,目前國內局勢穩定,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新皇擁有絕對武力,無人可以挑戰。
有了武力為依仗,朝廷進行大範圍的檢寺、檢籍、檢地,確保國庫的收入,以及可調用的勞動力,有充足的人力物力維持秩序。
國家機器煥然一新,運轉起來十分穩定,“動力充沛”,自然就沒人敢造反。
這是硬的一麵,軟的一麵,就是朝廷用新的選拔方式——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
踢開腐朽的九品中正製,給大量寒族子弟以及次級士族子弟以公平的機會(相對公平)入仕,入仕就是流內官。
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許多寒族子弟,好不容易入仕,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入流”。
所以,新朝在明顯損害了地主階層經濟利益(清查田產,隱戶,足額征稅、征發勞役)的同時,又給了地主階層政治利益。
有得有失,權衡利弊之後,地主們意識到政治利益明顯比經濟利益重要,加上新朝的刀確實鋒利,自然就二選一,老實了。
畢竟,中原自古就是官本位社會,某個富甲一方的大家族,若沒有“官”字護體,當地縣令就能讓其欲仙欲死。
若族中子弟當了官,家族便有了保障,至少不那麽容易被欺負。
科舉考試,就是讓大小地主、大小家族們獲取體製內“護身符”的最佳途徑,這個道理,河北地區的地主們會想明白的。
河北地區的現狀,就是各地局勢穩定,當然,不滿和憤怒,依舊潛伏在許多人心中。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趙郡李氏、範陽盧氏,以及各地地頭蛇,在楚軍攻略河北時,遭受了重大的財產損失,說心中沒有恨,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隻要保持局勢持續穩定,嚐到了科舉甜頭的地主們,有了進入體製的穩固通道和上升空間,想造反的人,自然就成不了氣候。
李笠和相州官員們聊了一會,看看四周,看著這昔日的齊國皇宮、如今的相州州學,以及正在進行的科舉考試,忽然想到了一首詩。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雖然這裏是鄴城不是建康,但意境有些相似。
他確信,舊的時代即將被新的時代取而代之,各種規矩也會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