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天寒地凍之中,冒著風雪在草原上前進的數十楚軍斥候,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背風處,將就著露營。
他們安置馬匹的同時,用隨行攜帶的鐵鏟,在土丘背風窪地挖出淺坑,鋪上毛毯,搭起簡易避風帳篷,然後轉進去,湊合著過夜。
這種露營方式,斥候們已經習慣了,可附近地上那一大灘騷臭的糞便,堆集得如同大片地毯,讓多為南方人的斥候們覺得惡心。
隊伍裏,一個辮發的斥候講解起來:
“這可是好地方,暖著呢,牛羊轉場時,安置羊群少不了這玩意,你們可以叫它做‘羊盤’或者‘羊毯’。”
他滿頭辮發,和其他大部分留著發髻的同袍形成鮮明對比。
“這裏冬天特別冷,地上很濕...”話剛說到一半,被人打斷:“大冷天的地上濕?”
辮發斥候看著那沒見識的南方人:“地上有雪,對不對,你坐上去,捂熱了,雪化了,濕不濕?”
這話有道理,“沒見識的南方人”們點點頭,辮發斥候繼續說:
“天冷,地濕,牛羊若直接在草地上睡臥,一晚上都捂不熱,肚子容易著涼,然後生病,然後死掉。”
“而且,羊群裏有的羊很壞,冷得受不了時,會往別的羊身上爬,也就是羊疊羊,一個疊一個,最下麵的就倒黴了。”
“若放羊的不注意,下麵的羊很容易被壓死,所以夜裏碰到這種情況,牧民會很辛苦,要不停的把地麵的羊逃出來。”
這下,一個“沒見識的南方人”激動起來:
“哎喲,羊也是這樣的麽?我家裏往日養鴨子,冬天時,每晚上都要時不時把小鴨苗翻一翻,把聚成團的鴨子翻開。”
“不然底下的鴨苗容易被壓死。”
那辮發斥候愣了一下,因為自己沒養過鴨,但很快想通了:“對,就是這個道理,冷了,就要想辦法取暖。”
“羊群長期待的地方,會累積很厚的羊糞,形成厚厚的‘毯子’,這些積糞雖然臭,但相比草地,幹燥許多,很容易焐熱。”
“而且羊糞多了,會把草燒死,於是‘羊毯’會愈發牢固。”
“天冷的時候,羊群在‘羊毯’上聚集、過夜,很暖和,不太容易得病,也不會出現羊疊羊的情況。”
“而且,羊糞可以燒,取暖也好,煮食物也罷,少不了的。”
一番講解下來,其他兵恍然大悟。
這道理,和人得鋪被褥或席子才能睡在地上那樣,不如此,人睡著後容易著涼。
而這‘羊毯’(或稱羊盤),是牧民帶著牛羊移動過程中,留下的特定痕跡,各大草場都會有不少。
草原上的部落,一年年的遊走各處草場,周而複始,每一次,都會沿著這些‘羊毯’前進,就如同跟著前人腳印前進那樣。
羊群每一次在‘羊毯’聚集,都會有新鮮的羊糞落下,補上那些被牧民拿去當做燃料燒的舊羊糞,使得‘羊毯’永不消失。
各處草場上留下的‘羊毯’,就是絕佳的“風水寶地”以及燃料來源,是很珍貴的“傳家寶”。
一名斥候問:“也就是說,隻要找到了‘羊毯’較多的地區,然後根據其上羊糞的新鮮程度,就能判斷這裏,是否有大量牛羊經過?”
“就如同..根據敵人宿營地留下灶台痕跡,可以判斷其人數、隊伍規模那樣?”
那辮發斥候點點頭:“對,這是其一。”
“其二,冬天,人和牲畜可以吃雪補水,所以,許多部落冬天反倒不會特意聚集在水源地。”
“相對於水源地,能避風雪的地方更重要,要知道一不留神,一場大雪過後牛羊全死光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秋天為了讓牛羊和馬多長膘,不用天天喝水,所以,秋冬季節搜尋部落時,範圍要放大,不能隻找河流、湖泊這些水源附近地區。”
“但始終不會偏離河流、湖泊、水泊太遠,草原雖大,但遠離水源亂跑,真的會全部落都完蛋的。”
“一年四季轉牧場,路線大體上是固定的,每個季節,大量部落都會出現在那些特定範圍的草場。”
“到了冬天,在哪裏過冬,範圍也大概固定,至於如何尋路,哈哈,草原上的男子,生下來後,路都不會走,就跟著馬四處走,怎麽能不記得?”
“而且,冬天太可怕了,一場白災下來,不要說牛羊成片的死,就連人,也沒了氣。”
“冬天,本來就難熬,許多部落為了活下去,相互襲擊,而平時,為了爭奪草場,也會玩命,就是為了活下去。”
“實力強的部落,或者可汗的部眾,冬天會南下到陰山一帶避風雪,其他實力一般的部落,要麽跟著去,要麽自己找地方過冬。”
“魏國時的六鎮,現在漸漸被侵占,昔日的鎮城雖然荒蕪,卻成了許多部落過冬的營地,附近的小山包,也是選擇之一。”
“實在找不到好地方的部落,就在背風的窪地,挖地窩,湊合著熬。”
聽到這裏,其他人問:“那,我們出了懷荒故地後,一路向西,都有可能遇到敵人?”
懷荒鎮故地,在北燕州北部,位於齊國北境長城外。
辮發斥候點頭:“對,所以我們得小心,過冬的部落,不會傻乎乎的把人都聚在一起,肯定要輪流安排人出去望風,一旦聽到風吹草動,消息會傳得很快。”
第一次進入大草原實施大範圍偵查的楚軍斥候們,看著這個從容不迫的齊國降卒,隻覺心定許多。
齊國建立後,多次發兵攻擊草原上的柔然、突厥等勢力,所以,齊軍中有不少將士熟悉草原的情況。
至少入了草原後,不容易迷路。
現在,若不是有這些降卒做向導帶路,而是讓他們獨自進入草原進行偵查,那和送死沒區別。
他們有眼睛、耳朵,但進了草原,就如同瞎子和聾子,看不見,聽不清。
既不熟悉地形,也不熟悉草原部落的生活習性,加上必然迷路,遑論偵查敵情。
夜色降臨,寒風愈發凜冽,斥候們裹著毛毯,蜷縮在地窩裏,漸漸進入夢鄉。
當然,營地四周有人值夜放哨,還要輪替,確保安全。
鼾聲中,那個辮發的斥候睜著眼睛,聽著外麵的風聲,心中想著事情。
他是齊國降卒,姓於,這是常見的鮮卑漢名。
但按之前的改名規矩,他的漢名姓氏應該是“閭”。
漢文鬱久閭的閭。
他不能姓“閭”,因為這姓氏的特征太明顯。
雖然並不算末裔,但比起自幼被閹了入宮當宦者,以及從小給人做牛做馬當奴隸的族人,他算是幸運的了。
聽著外麵唿號的風聲,他閉上眼睛。
也不知,大仇何時能報。
他們安置馬匹的同時,用隨行攜帶的鐵鏟,在土丘背風窪地挖出淺坑,鋪上毛毯,搭起簡易避風帳篷,然後轉進去,湊合著過夜。
這種露營方式,斥候們已經習慣了,可附近地上那一大灘騷臭的糞便,堆集得如同大片地毯,讓多為南方人的斥候們覺得惡心。
隊伍裏,一個辮發的斥候講解起來:
“這可是好地方,暖著呢,牛羊轉場時,安置羊群少不了這玩意,你們可以叫它做‘羊盤’或者‘羊毯’。”
他滿頭辮發,和其他大部分留著發髻的同袍形成鮮明對比。
“這裏冬天特別冷,地上很濕...”話剛說到一半,被人打斷:“大冷天的地上濕?”
辮發斥候看著那沒見識的南方人:“地上有雪,對不對,你坐上去,捂熱了,雪化了,濕不濕?”
這話有道理,“沒見識的南方人”們點點頭,辮發斥候繼續說:
“天冷,地濕,牛羊若直接在草地上睡臥,一晚上都捂不熱,肚子容易著涼,然後生病,然後死掉。”
“而且,羊群裏有的羊很壞,冷得受不了時,會往別的羊身上爬,也就是羊疊羊,一個疊一個,最下麵的就倒黴了。”
“若放羊的不注意,下麵的羊很容易被壓死,所以夜裏碰到這種情況,牧民會很辛苦,要不停的把地麵的羊逃出來。”
這下,一個“沒見識的南方人”激動起來:
“哎喲,羊也是這樣的麽?我家裏往日養鴨子,冬天時,每晚上都要時不時把小鴨苗翻一翻,把聚成團的鴨子翻開。”
“不然底下的鴨苗容易被壓死。”
那辮發斥候愣了一下,因為自己沒養過鴨,但很快想通了:“對,就是這個道理,冷了,就要想辦法取暖。”
“羊群長期待的地方,會累積很厚的羊糞,形成厚厚的‘毯子’,這些積糞雖然臭,但相比草地,幹燥許多,很容易焐熱。”
“而且羊糞多了,會把草燒死,於是‘羊毯’會愈發牢固。”
“天冷的時候,羊群在‘羊毯’上聚集、過夜,很暖和,不太容易得病,也不會出現羊疊羊的情況。”
“而且,羊糞可以燒,取暖也好,煮食物也罷,少不了的。”
一番講解下來,其他兵恍然大悟。
這道理,和人得鋪被褥或席子才能睡在地上那樣,不如此,人睡著後容易著涼。
而這‘羊毯’(或稱羊盤),是牧民帶著牛羊移動過程中,留下的特定痕跡,各大草場都會有不少。
草原上的部落,一年年的遊走各處草場,周而複始,每一次,都會沿著這些‘羊毯’前進,就如同跟著前人腳印前進那樣。
羊群每一次在‘羊毯’聚集,都會有新鮮的羊糞落下,補上那些被牧民拿去當做燃料燒的舊羊糞,使得‘羊毯’永不消失。
各處草場上留下的‘羊毯’,就是絕佳的“風水寶地”以及燃料來源,是很珍貴的“傳家寶”。
一名斥候問:“也就是說,隻要找到了‘羊毯’較多的地區,然後根據其上羊糞的新鮮程度,就能判斷這裏,是否有大量牛羊經過?”
“就如同..根據敵人宿營地留下灶台痕跡,可以判斷其人數、隊伍規模那樣?”
那辮發斥候點點頭:“對,這是其一。”
“其二,冬天,人和牲畜可以吃雪補水,所以,許多部落冬天反倒不會特意聚集在水源地。”
“相對於水源地,能避風雪的地方更重要,要知道一不留神,一場大雪過後牛羊全死光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秋天為了讓牛羊和馬多長膘,不用天天喝水,所以,秋冬季節搜尋部落時,範圍要放大,不能隻找河流、湖泊這些水源附近地區。”
“但始終不會偏離河流、湖泊、水泊太遠,草原雖大,但遠離水源亂跑,真的會全部落都完蛋的。”
“一年四季轉牧場,路線大體上是固定的,每個季節,大量部落都會出現在那些特定範圍的草場。”
“到了冬天,在哪裏過冬,範圍也大概固定,至於如何尋路,哈哈,草原上的男子,生下來後,路都不會走,就跟著馬四處走,怎麽能不記得?”
“而且,冬天太可怕了,一場白災下來,不要說牛羊成片的死,就連人,也沒了氣。”
“冬天,本來就難熬,許多部落為了活下去,相互襲擊,而平時,為了爭奪草場,也會玩命,就是為了活下去。”
“實力強的部落,或者可汗的部眾,冬天會南下到陰山一帶避風雪,其他實力一般的部落,要麽跟著去,要麽自己找地方過冬。”
“魏國時的六鎮,現在漸漸被侵占,昔日的鎮城雖然荒蕪,卻成了許多部落過冬的營地,附近的小山包,也是選擇之一。”
“實在找不到好地方的部落,就在背風的窪地,挖地窩,湊合著熬。”
聽到這裏,其他人問:“那,我們出了懷荒故地後,一路向西,都有可能遇到敵人?”
懷荒鎮故地,在北燕州北部,位於齊國北境長城外。
辮發斥候點頭:“對,所以我們得小心,過冬的部落,不會傻乎乎的把人都聚在一起,肯定要輪流安排人出去望風,一旦聽到風吹草動,消息會傳得很快。”
第一次進入大草原實施大範圍偵查的楚軍斥候們,看著這個從容不迫的齊國降卒,隻覺心定許多。
齊國建立後,多次發兵攻擊草原上的柔然、突厥等勢力,所以,齊軍中有不少將士熟悉草原的情況。
至少入了草原後,不容易迷路。
現在,若不是有這些降卒做向導帶路,而是讓他們獨自進入草原進行偵查,那和送死沒區別。
他們有眼睛、耳朵,但進了草原,就如同瞎子和聾子,看不見,聽不清。
既不熟悉地形,也不熟悉草原部落的生活習性,加上必然迷路,遑論偵查敵情。
夜色降臨,寒風愈發凜冽,斥候們裹著毛毯,蜷縮在地窩裏,漸漸進入夢鄉。
當然,營地四周有人值夜放哨,還要輪替,確保安全。
鼾聲中,那個辮發的斥候睜著眼睛,聽著外麵的風聲,心中想著事情。
他是齊國降卒,姓於,這是常見的鮮卑漢名。
但按之前的改名規矩,他的漢名姓氏應該是“閭”。
漢文鬱久閭的閭。
他不能姓“閭”,因為這姓氏的特征太明顯。
雖然並不算末裔,但比起自幼被閹了入宮當宦者,以及從小給人做牛做馬當奴隸的族人,他算是幸運的了。
聽著外麵唿號的風聲,他閉上眼睛。
也不知,大仇何時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