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兩輛牛車在眾多武裝侍衛的簇擁下,向行宮前進,李笠坐在其中一輛牛車裏,想著事情。
起兵諸王,兵敗被俘,已經陸續押到淮陰,這些人是生是死,全在他一念之間。
不僅如此,之前一直在淮陰的宗室王侯,包括錄尚書事的江夏王蕭大款,已經成了甕中之鱉,不會再有實力派明著支持這些人。
所以,宗室力量已經一蹶不振,接下來,李笠其實可以走程序了。
走什麽程序呢?
參考齊、梁換代故事,以謝太後(因為新君未定)臨朝稱製,然後封他為某國公,公國有十來郡,封國選諸要職,悉依天朝之製。
過一陣,加封數郡,進爵為王。
而宗室王侯意圖謀反,人證物證齊全,統統殺光。
又過一陣,皇後、張貴人臨盆,若生下男孩,便有群臣勸進,成了太皇太後的謝太後以天下為重,替孫子做主,將皇位禪讓。
於是改朝換代。
若皇後、張貴人未能生下男孩,於是謝太後另立宗室為帝,新君即位後,自稱德才缺欠,將皇位禪讓。
禪讓之後,以遜帝為梁王,延續梁祚。
數年後,梁王因病不治,去世,梁王國除國。
李笠想到這裏,目光凝滯。
他作為深受先帝(蕭綱)恩遇的臣子,從道義上就欠了先帝永遠也還不完的恩情,若殺先帝諸子孫,在道義上就是永遠也洗不掉的汙點。
說是忘恩負義也不為過,哪怕他真的稱帝,並統一天下,在位期間兢兢業業,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這個道德汙點,依舊會成為他的標簽。
忘恩負義。
若不殺諸王、侯,就會成為極大地隱患,因為先帝諸子孫,具備一定的政治號召力。
一旦時局突變,或許就有實力派奉先帝(蕭綱)某位皇子、皇孫起事,來個驚天大逆轉。
這不是不可能,政治鬥爭就是這麽殘酷、陰暗,你不斬草除根,對方就有可能死灰複燃,把你斬草除根。
至於道德汙點,誰在乎?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弟,殺侄子,軟禁父親,強占弟媳,有沒有道德汙點?
突厥來襲,兵臨長安,李世民與突厥可汗結渭水之盟,花大量錢帛,以交納保護費的形勢,換取突厥退兵,恥不恥辱?
那又如何?
李世民依舊被後世稱為明君,因為在他治下,有了貞觀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國力強盛,四方來朝。
雖然渭水之盟有些屈辱,但沒過幾年,唐軍就打得突厥大敗,把突厥可汗抓到長安,給大唐皇帝、太上皇表演歌舞。
而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這時,那屈辱的渭水之盟,則成了李世民臥薪嚐膽的一個起點,而不是喪權辱國的起點。
李笠想了幾日,想明白了:皇帝的個人道德汙點,算不了什麽,其作為皇帝時在國務層麵的所作所為,才會決定其名聲好壞。
司馬家以卑鄙行徑篡奪曹魏大權,又公然在大街上殺害天子,所以,晉朝沒臉強調“忠君”,隻敢說“以孝治天下”。
若司馬家的皇帝勵精圖治,保得天下太平,沒發生八王之亂,沒讓更大的慘劇發生...
取而代之的“xx(年號)盛世”,晉軍橫掃四方蠻夷,皇帝被稱為“天可汗”,那麽,誰在乎司馬懿父子身為魏臣時為了奪權,做過的那些齷齪事?
車隊抵達宮門,李笠下了車,步行通過宮門,向內走去。
身後,牛車,也下來幾人,跟著向前走。
雖然,太後(因為新君未立,尚為太後)許李笠以車駕於宮內任意行駛的特權,但李笠很低調,沒有動用這個特權。
也無必要。
向寡婦們耀武揚威,這種行為太丟臉了。
更別說寡婦之中,還有自己可憐的女兒。
李笠今日入宮,是例行向太後問安,並做一些事,再順便探望女兒,走在廊下,看著兩旁一臉敬畏的男男女女,思緒萬千。
他還是不想殺人、斬草除根,覺得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改為某種形式的軟禁或許也可以。
因為屠殺前朝宗室,本來就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曹魏善待遜位的漢帝劉協,而曹魏並未亡於前朝宗室之手。
司馬晉並未對曹魏宗室趕盡殺絕,遜帝一脈相傳的陳留國,還延續到南朝時期,晉國並不是亡於前朝宗室。
晉、宋換代,宋武帝劉裕殺遜帝,以及一些宗室(並未殺絕),這才開了壞頭。
劉裕死後,輔政大臣和少帝起了衝突,於是廢立皇帝,以及後來一係列的權力鬥爭、劉宋宗室內訌,都和前朝宗室沒有任何關係。
宋、齊換代,齊高帝蕭道成殺光劉宋宗室(但有人逃到魏國去了),可後來屠殺高帝、武帝子孫的人,是叔奪侄位的齊明帝蕭鸞,和前朝宗室沒有關係。
齊、梁換代,齊武帝蕭衍殺前朝帝室,鄱陽王蕭寶夤逃到魏國,雖然屢次南犯,但斷送了梁國國祚的不是蕭寶夤,而是侯景。
問題出在哪裏?
李笠認為是開國前三代皇帝之中出現了少帝(不含梁國),導致本來就不穩固的君權變得暗弱,才出了事。
劉裕稱帝時五十七歲,在位兩年就去世,新君劉義符才十六歲,無法與輔政大臣融洽共處,急著親政、抓權,導致矛盾激化,被廢殺。
齊高帝蕭道成,稱帝時五十二歲,在位三年左右,但其太子蕭賾當時已四十二歲,並且深度參與了齊國的建立。
所以蕭賾即位後,皇位穩得很。
結果太子蕭長懋早逝,蕭賾也於當年去世,由皇太孫蕭昭業即位,此時,蕭昭業二十歲。
很快,蕭昭業就被輔政皇叔蕭鸞廢了,蕭鸞後來索性自己當了皇帝。
蕭鸞去世,十五歲的太子蕭寶卷即位,一上來就為所欲為,很快就玩脫了。
所以,朝代更替的原因,是皇位傳承過程中,出現了少帝臨朝,導致君權暗弱,大權旁落,最後江山被人篡奪,和前朝宗室沒關係。
李笠覺得,當年的曹魏,若曹丕能在位二十年而不是六年,繼位的曹叡能在位二十年,並傳位成年皇太子,那還有司馬懿父子什麽事?
至於梁國,問題正相反:梁武帝活得太久了。
梁武帝在位近五十年,雖然穩定了政局,但是,裱糊匠心態,以及寬縱宗室、世家高門,導致國內矛盾激化,最後被侯景引爆。
梁武帝寬縱宗室,是吸取了宋、齊屠殺宗室導致江山易主的教訓,昭明太子去世後,梁武帝沒有立皇太孫為儲君,也是吸取了齊武帝的教訓。
但是,梁武帝矯枉過正,寬縱出來的宗室,大多是白眼狼,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梁武帝避開了導致前朝滅亡的坑,自己卻掉進了更大的坑,因為活得太長,影響了皇位的正常更新換代。
導致整個國家和老皇帝一樣,暮氣沉沉。
所以,李笠覺得殺不殺前朝宗室,並不是關鍵,關鍵是自己若真的改朝換代,能活多久。
如果在位時間短,新朝的國祚,恐怕堪憂,所謂的改朝換代,不過是又一次循環。
梁武帝蕭衍開國時,三十八歲,到了中年,便不近女色,飲食清淡,所以有高壽。
李笠覺得,蕭衍恐怕也是看出皇帝壽命關係到王朝壽命這一點,才這麽做,而不是單純的信佛,那麽...
他現在三十六歲,要活得久,莫非也得學梁武帝那樣,不近女色?
反正兒子已經有了一群,不近女色也不是不行...
而漂亮的妻妾們,會有“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的蛻變過程,他若不“懸崖勒馬”,怕不是要被掏空身體。
尤其那組合威力極強的薛氏姊妹...
李笠想到這裏,覺得難以接受:如果是這樣,人生有何意義?我是個俗人啊!
就在這時,他視野裏出現了一個身影,一個靚麗的聲影。
明豔動人的溧陽公主,一身素白,就站在麵前不遠處,身後跟著幾名宮女,以及引路內侍。
看樣子,是從太後那邊出來,往外走,正好和李笠碰上。
李笠看著眼前這位美麗的公主,忽然眼皮跳了跳。
對方在此次變亂中,死了良人和兒子,成了寡婦,所以一身素白。
李笠得知溧陽公主的遭遇後,隻歎紅顏薄命。
但是,這位眼下雖然並未明顯施妝、打扮,卻如此光彩照人,不該是一個被悲痛環繞的寡婦,應該表現出來的狀態。
簡單打個招唿後,蕭妙淽輕聲說:“彭城公,妾有一事相求。”
妾,是女子常用自稱,未必是妻妾對良人的自稱,李笠聞言發問:“公主有何事?”
蕭妙淽迴答:“彭城公,借一步說話。”
起兵諸王,兵敗被俘,已經陸續押到淮陰,這些人是生是死,全在他一念之間。
不僅如此,之前一直在淮陰的宗室王侯,包括錄尚書事的江夏王蕭大款,已經成了甕中之鱉,不會再有實力派明著支持這些人。
所以,宗室力量已經一蹶不振,接下來,李笠其實可以走程序了。
走什麽程序呢?
參考齊、梁換代故事,以謝太後(因為新君未定)臨朝稱製,然後封他為某國公,公國有十來郡,封國選諸要職,悉依天朝之製。
過一陣,加封數郡,進爵為王。
而宗室王侯意圖謀反,人證物證齊全,統統殺光。
又過一陣,皇後、張貴人臨盆,若生下男孩,便有群臣勸進,成了太皇太後的謝太後以天下為重,替孫子做主,將皇位禪讓。
於是改朝換代。
若皇後、張貴人未能生下男孩,於是謝太後另立宗室為帝,新君即位後,自稱德才缺欠,將皇位禪讓。
禪讓之後,以遜帝為梁王,延續梁祚。
數年後,梁王因病不治,去世,梁王國除國。
李笠想到這裏,目光凝滯。
他作為深受先帝(蕭綱)恩遇的臣子,從道義上就欠了先帝永遠也還不完的恩情,若殺先帝諸子孫,在道義上就是永遠也洗不掉的汙點。
說是忘恩負義也不為過,哪怕他真的稱帝,並統一天下,在位期間兢兢業業,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這個道德汙點,依舊會成為他的標簽。
忘恩負義。
若不殺諸王、侯,就會成為極大地隱患,因為先帝諸子孫,具備一定的政治號召力。
一旦時局突變,或許就有實力派奉先帝(蕭綱)某位皇子、皇孫起事,來個驚天大逆轉。
這不是不可能,政治鬥爭就是這麽殘酷、陰暗,你不斬草除根,對方就有可能死灰複燃,把你斬草除根。
至於道德汙點,誰在乎?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弟,殺侄子,軟禁父親,強占弟媳,有沒有道德汙點?
突厥來襲,兵臨長安,李世民與突厥可汗結渭水之盟,花大量錢帛,以交納保護費的形勢,換取突厥退兵,恥不恥辱?
那又如何?
李世民依舊被後世稱為明君,因為在他治下,有了貞觀盛世,百姓安居樂業,國力強盛,四方來朝。
雖然渭水之盟有些屈辱,但沒過幾年,唐軍就打得突厥大敗,把突厥可汗抓到長安,給大唐皇帝、太上皇表演歌舞。
而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這時,那屈辱的渭水之盟,則成了李世民臥薪嚐膽的一個起點,而不是喪權辱國的起點。
李笠想了幾日,想明白了:皇帝的個人道德汙點,算不了什麽,其作為皇帝時在國務層麵的所作所為,才會決定其名聲好壞。
司馬家以卑鄙行徑篡奪曹魏大權,又公然在大街上殺害天子,所以,晉朝沒臉強調“忠君”,隻敢說“以孝治天下”。
若司馬家的皇帝勵精圖治,保得天下太平,沒發生八王之亂,沒讓更大的慘劇發生...
取而代之的“xx(年號)盛世”,晉軍橫掃四方蠻夷,皇帝被稱為“天可汗”,那麽,誰在乎司馬懿父子身為魏臣時為了奪權,做過的那些齷齪事?
車隊抵達宮門,李笠下了車,步行通過宮門,向內走去。
身後,牛車,也下來幾人,跟著向前走。
雖然,太後(因為新君未立,尚為太後)許李笠以車駕於宮內任意行駛的特權,但李笠很低調,沒有動用這個特權。
也無必要。
向寡婦們耀武揚威,這種行為太丟臉了。
更別說寡婦之中,還有自己可憐的女兒。
李笠今日入宮,是例行向太後問安,並做一些事,再順便探望女兒,走在廊下,看著兩旁一臉敬畏的男男女女,思緒萬千。
他還是不想殺人、斬草除根,覺得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改為某種形式的軟禁或許也可以。
因為屠殺前朝宗室,本來就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曹魏善待遜位的漢帝劉協,而曹魏並未亡於前朝宗室之手。
司馬晉並未對曹魏宗室趕盡殺絕,遜帝一脈相傳的陳留國,還延續到南朝時期,晉國並不是亡於前朝宗室。
晉、宋換代,宋武帝劉裕殺遜帝,以及一些宗室(並未殺絕),這才開了壞頭。
劉裕死後,輔政大臣和少帝起了衝突,於是廢立皇帝,以及後來一係列的權力鬥爭、劉宋宗室內訌,都和前朝宗室沒有任何關係。
宋、齊換代,齊高帝蕭道成殺光劉宋宗室(但有人逃到魏國去了),可後來屠殺高帝、武帝子孫的人,是叔奪侄位的齊明帝蕭鸞,和前朝宗室沒有關係。
齊、梁換代,齊武帝蕭衍殺前朝帝室,鄱陽王蕭寶夤逃到魏國,雖然屢次南犯,但斷送了梁國國祚的不是蕭寶夤,而是侯景。
問題出在哪裏?
李笠認為是開國前三代皇帝之中出現了少帝(不含梁國),導致本來就不穩固的君權變得暗弱,才出了事。
劉裕稱帝時五十七歲,在位兩年就去世,新君劉義符才十六歲,無法與輔政大臣融洽共處,急著親政、抓權,導致矛盾激化,被廢殺。
齊高帝蕭道成,稱帝時五十二歲,在位三年左右,但其太子蕭賾當時已四十二歲,並且深度參與了齊國的建立。
所以蕭賾即位後,皇位穩得很。
結果太子蕭長懋早逝,蕭賾也於當年去世,由皇太孫蕭昭業即位,此時,蕭昭業二十歲。
很快,蕭昭業就被輔政皇叔蕭鸞廢了,蕭鸞後來索性自己當了皇帝。
蕭鸞去世,十五歲的太子蕭寶卷即位,一上來就為所欲為,很快就玩脫了。
所以,朝代更替的原因,是皇位傳承過程中,出現了少帝臨朝,導致君權暗弱,大權旁落,最後江山被人篡奪,和前朝宗室沒關係。
李笠覺得,當年的曹魏,若曹丕能在位二十年而不是六年,繼位的曹叡能在位二十年,並傳位成年皇太子,那還有司馬懿父子什麽事?
至於梁國,問題正相反:梁武帝活得太久了。
梁武帝在位近五十年,雖然穩定了政局,但是,裱糊匠心態,以及寬縱宗室、世家高門,導致國內矛盾激化,最後被侯景引爆。
梁武帝寬縱宗室,是吸取了宋、齊屠殺宗室導致江山易主的教訓,昭明太子去世後,梁武帝沒有立皇太孫為儲君,也是吸取了齊武帝的教訓。
但是,梁武帝矯枉過正,寬縱出來的宗室,大多是白眼狼,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梁武帝避開了導致前朝滅亡的坑,自己卻掉進了更大的坑,因為活得太長,影響了皇位的正常更新換代。
導致整個國家和老皇帝一樣,暮氣沉沉。
所以,李笠覺得殺不殺前朝宗室,並不是關鍵,關鍵是自己若真的改朝換代,能活多久。
如果在位時間短,新朝的國祚,恐怕堪憂,所謂的改朝換代,不過是又一次循環。
梁武帝蕭衍開國時,三十八歲,到了中年,便不近女色,飲食清淡,所以有高壽。
李笠覺得,蕭衍恐怕也是看出皇帝壽命關係到王朝壽命這一點,才這麽做,而不是單純的信佛,那麽...
他現在三十六歲,要活得久,莫非也得學梁武帝那樣,不近女色?
反正兒子已經有了一群,不近女色也不是不行...
而漂亮的妻妾們,會有“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的蛻變過程,他若不“懸崖勒馬”,怕不是要被掏空身體。
尤其那組合威力極強的薛氏姊妹...
李笠想到這裏,覺得難以接受:如果是這樣,人生有何意義?我是個俗人啊!
就在這時,他視野裏出現了一個身影,一個靚麗的聲影。
明豔動人的溧陽公主,一身素白,就站在麵前不遠處,身後跟著幾名宮女,以及引路內侍。
看樣子,是從太後那邊出來,往外走,正好和李笠碰上。
李笠看著眼前這位美麗的公主,忽然眼皮跳了跳。
對方在此次變亂中,死了良人和兒子,成了寡婦,所以一身素白。
李笠得知溧陽公主的遭遇後,隻歎紅顏薄命。
但是,這位眼下雖然並未明顯施妝、打扮,卻如此光彩照人,不該是一個被悲痛環繞的寡婦,應該表現出來的狀態。
簡單打個招唿後,蕭妙淽輕聲說:“彭城公,妾有一事相求。”
妾,是女子常用自稱,未必是妻妾對良人的自稱,李笠聞言發問:“公主有何事?”
蕭妙淽迴答:“彭城公,借一步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