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州廨聽事,為案牘勞形的李笠,起身來迴走動,舒展筋骨,走著走著,轉到隔壁。
隔壁房間,幾個工匠正在拆計時漏刻(水漏)。
漏刻是這個時代常用的計時工具,為三級平台,其上各放著一個“漏”(有孔的壺)。
加上地麵放著的一個壺(受水壺),及其裏麵的“刻”(帶著刻度的浮箭),構成漏刻。
最高一級平台,放著的“漏壺”為日天壺(日壺),其水漏入次一級“漏壺”,此漏壺名為夜天壺(夜壺)。
夜天壺的水漏入最低一級平台上的漏壺“平水壺”,平水壺裏的水,漏入地麵上的受水壺。
受水壺裏有一塊浮板,浮板上豎著一個帶刻度的“箭尺”,即浮箭。
當受水壺裏水位緩慢上漲,箭尺便跟著上浮,根據其刻度(以受水壺某個位置作為參照物)便可知道當前時間。
之所以要用三個漏壺,是為了確保水的均速流動,精心製作的漏刻,其計時精度還是不錯的。
李笠在一旁看,看著看著,走了神,想到時局。
梁國已經和周國握手言和,兩國承認國土現狀,並交換俘虜。
當然,俘虜的身份都比較高,不是尋常人。
被俘的梁國人之中包括益、梁淪陷時被俘的梁國宗室,這之中隻要還活著的人,都悉數返迴梁國。
對應的是,周國俘虜的魏國(當時是魏國)俘虜(主要是官員、將領),也都送迴周國。
對於交換俘虜一事,李笠覺得有些不值。
因為被他俘虜的楊忠和賀若敦,已經“獲釋迴國”,如同放虎歸山。
而周國接迴來的富貴宗室,不過是一群‘綿羊’,帶不得兵,鎮不住場子。
但政治賬算一算,倒是很劃得來的:兩國握手言和,接下來,各自都能集中精力,對付齊國。
天下三分,國力最強的齊國,和“老二”梁國、“老三”周國都處於敵對狀態,看來,即將顧此失彼,距離亡國不遠了?
李笠覺得未必,因為齊國國力遠超梁、周兩國。
齊國擁有河北地區,在這個時代,河北就是天下(中原視角)最富庶的地方,人口密集,沃野千裏,等同於後世長三角地區。
又有河南這個傳統的“中原地區”,人口和耕地同樣很多。
所以齊國的稅收和人力資源充沛,兵員和糧食多,‘血條厚’。
又有並朔之地,馬匹多,有晉陽要地,可對關中形成居高臨下之勢,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戰爭潛力,齊國都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
如果應對得當,齊國同時防禦梁國、周國的進攻,不成問題。
而梁國和周國,不可能結成真正的同盟,如今握手言和,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
相比齊國,梁國雖然幅員遼闊,光看國土麵積(估算)甚至超過齊國,然而人口、耕地麵積根本就不能和對方比。
又因為沒有傳統的產馬地,騎兵數量處於下風,防禦作戰倒還行,進攻的話(進攻河南河北),底氣不足。
加上連年征戰,糧食儲備不足,梁國能夠有今天的局麵,是靠著一次次堪稱奇跡的戰鬥,這其中,還多虧了李笠的神奇表現。
但某個將領的神奇表現,也無法彌補兩國之間明顯的國力差距,如今梁國隻能見好就收,先把兩淮經營好,不能貪。
周國就是之前的西魏,雖然占據關中,但同樣是守有餘,攻不足,除非齊國自己內部出問題,所以,三足鼎立的態勢,還會持續下去。
但是,不代表三國之間就會相安無事。
因為周國和梁國都麵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暗弱,大權旁落。
去年,周國代魏,結果到了秋天,皇位還沒坐熱的年輕皇帝宇文覺,就被輔政權臣、堂兄宇文護給廢了,隨後‘暴斃’。
新帝登基,依舊是個傀儡,大權依舊牢牢握在宇文護手中。
權臣架空皇帝,行廢立,意味著周國的權力鬥爭會很激烈,皇族和各路權貴之間的矛盾,皇族內部的矛盾,一旦發作,那也是要命的。
周國是這樣,梁國呢?
小皇帝沒有親政,也沒法親政,大權由幾位輔政大臣暫時“代理”。
其中,鄱陽王蕭範的地位愈發穩固,而且,抓權的力度越來越大。
千百年來的曆史表明,輔政大臣之間遲早要相互傾軋,最後由一人獨攬大權,然後...
然而,鄱陽王並非帝係宗室,他要掌握大權,諸位皇叔們不可能服。
所以,梁國本身也有隱患,一旦發作起來,搞不好就是諸王混戰,屆時不被齊國趁火打劫就不錯了。
想到這裏,李笠覺得有些無奈,現在的‘國際局勢’表明,三國之間誰犯的錯誤最少,誰就更有可能笑到最後。
但最讓他覺得意外的是,周國的權臣居然在掌權不到一年就廢立皇帝。
前年,西魏權臣宇文泰去世,其嫡子宇文覺才十五六歲,鎮不住場子,於是宇文泰讓侄兒宇文護輔佐。
宇文護雖然和宇文覺是堂兄弟,但據說宇文護年過四旬,和堂弟宇文覺的年齡差更像是父子。
後來,宇文護操辦了魏帝禪讓、周國建立等一係列活動,堂弟宇文覺成了天王,後來改稱皇帝。
去年,是周國建立的元年,也是皇帝宇文覺登基元年,結果一年都不到,就被堂兄給廢了。
到底發生了什麽,會出現如此情況?
李笠不了解周國的情況,零星聽到的消息很少,所以他不清楚宇文護到底是怎麽想的,亦或是麵臨何種局麵,要如此行事。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宇文泰臨終前讓侄兒輔佐自己的兒子,是要兄弟同心,不太可能默認侄兒“看著辦”,廢掉自己的兒子,另外再立一個。
將心比心,李笠覺得自己若是現在不久於人世,而黃姈也去世了,他也隻能讓侄兒李昕輔佐自己嫡長子李昉,繼承家業。
若李昕為了守住李家家業,對付外人無所不用其極,還有說得過去的理由。
可若是李昕把李昉幹掉,另外立庶長子李旿為新主,那就不對頭了。
李笠思來想去,覺得大概是無上權力的誘惑太大,任何人哪怕隻是握在手中一刻,就不想鬆手。
或許宇文護覺得,自己在關鍵時刻鏟除異己、保住了基業,讓堂弟坐穩位置,還當了皇帝,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權貴,功勞、苦勞、疲勞都有。
現在,堂弟要過河拆橋,這算什麽?
宇文護是這樣,鄱陽王蕭範呢?
想到這裏,李笠眉頭緊鎖,南郡王蕭大連已經迴京,這位是小皇帝的嫡親叔叔,當年皇位“兄終弟及”的第一候選人。
迴了京,建康城裏遲早會再起風波。
他正思索間,一名吏員來報:“使君,座鍾已經裝好了。”
李笠點點頭,轉迴聽事,卻見自己座位右手邊,已經放了一個一人高的座鍾。
這是經典造型的座鍾,已經製作出來了。
李笠坐迴自己的位置,看著旁邊的座鍾,看著表盤上轉動的時針、分針、秒針,很滿意。
他習慣看時間,以確保自己的工作效率,然而這個時代沒有鍾表,常用計時工具是漏刻。
但漏刻的水滴(水流)聲讓他抓狂,不能放在身邊,那麽想看時間頗為麻煩。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他的技術工人們做出了鍾表。
機械鍾表的結構核心是擒縱裝置(擒縱器),擒縱裝置可以實現齒輪的勻速旋轉,這是確保鍾表準時的基礎。
擒縱裝置的結構有很多種,經典(常見)結構的擒縱器和鍾表結構,他拆小鬧鍾(機械式)時見過。
然而,知道原理和製作出實用的裝置是兩迴事,所以經過無數人的十幾年努力,他終於擁有了一個像樣的計時裝置:鍾表。
鍾表運行時也有聲音,但“嘀嗒”聲聽在李笠耳中,比起漏刻的“嘀嗒”聲悅耳了不知多少倍。
看著眼前大量公文,李笠抖起精神,繼續批閱。
《荀子天論》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所以對於李笠而言,無論當權的是奸臣、忠臣,無論皇帝是昏君、明君、暴君,他都會按著自己的“節奏”行事。
就像鍾表一樣,嘀嗒、嘀嗒,均速運轉,不受天氣影響,不受外界幹擾。
隔壁房間,幾個工匠正在拆計時漏刻(水漏)。
漏刻是這個時代常用的計時工具,為三級平台,其上各放著一個“漏”(有孔的壺)。
加上地麵放著的一個壺(受水壺),及其裏麵的“刻”(帶著刻度的浮箭),構成漏刻。
最高一級平台,放著的“漏壺”為日天壺(日壺),其水漏入次一級“漏壺”,此漏壺名為夜天壺(夜壺)。
夜天壺的水漏入最低一級平台上的漏壺“平水壺”,平水壺裏的水,漏入地麵上的受水壺。
受水壺裏有一塊浮板,浮板上豎著一個帶刻度的“箭尺”,即浮箭。
當受水壺裏水位緩慢上漲,箭尺便跟著上浮,根據其刻度(以受水壺某個位置作為參照物)便可知道當前時間。
之所以要用三個漏壺,是為了確保水的均速流動,精心製作的漏刻,其計時精度還是不錯的。
李笠在一旁看,看著看著,走了神,想到時局。
梁國已經和周國握手言和,兩國承認國土現狀,並交換俘虜。
當然,俘虜的身份都比較高,不是尋常人。
被俘的梁國人之中包括益、梁淪陷時被俘的梁國宗室,這之中隻要還活著的人,都悉數返迴梁國。
對應的是,周國俘虜的魏國(當時是魏國)俘虜(主要是官員、將領),也都送迴周國。
對於交換俘虜一事,李笠覺得有些不值。
因為被他俘虜的楊忠和賀若敦,已經“獲釋迴國”,如同放虎歸山。
而周國接迴來的富貴宗室,不過是一群‘綿羊’,帶不得兵,鎮不住場子。
但政治賬算一算,倒是很劃得來的:兩國握手言和,接下來,各自都能集中精力,對付齊國。
天下三分,國力最強的齊國,和“老二”梁國、“老三”周國都處於敵對狀態,看來,即將顧此失彼,距離亡國不遠了?
李笠覺得未必,因為齊國國力遠超梁、周兩國。
齊國擁有河北地區,在這個時代,河北就是天下(中原視角)最富庶的地方,人口密集,沃野千裏,等同於後世長三角地區。
又有河南這個傳統的“中原地區”,人口和耕地同樣很多。
所以齊國的稅收和人力資源充沛,兵員和糧食多,‘血條厚’。
又有並朔之地,馬匹多,有晉陽要地,可對關中形成居高臨下之勢,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戰爭潛力,齊國都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
如果應對得當,齊國同時防禦梁國、周國的進攻,不成問題。
而梁國和周國,不可能結成真正的同盟,如今握手言和,不過是各取所需罷了。
相比齊國,梁國雖然幅員遼闊,光看國土麵積(估算)甚至超過齊國,然而人口、耕地麵積根本就不能和對方比。
又因為沒有傳統的產馬地,騎兵數量處於下風,防禦作戰倒還行,進攻的話(進攻河南河北),底氣不足。
加上連年征戰,糧食儲備不足,梁國能夠有今天的局麵,是靠著一次次堪稱奇跡的戰鬥,這其中,還多虧了李笠的神奇表現。
但某個將領的神奇表現,也無法彌補兩國之間明顯的國力差距,如今梁國隻能見好就收,先把兩淮經營好,不能貪。
周國就是之前的西魏,雖然占據關中,但同樣是守有餘,攻不足,除非齊國自己內部出問題,所以,三足鼎立的態勢,還會持續下去。
但是,不代表三國之間就會相安無事。
因為周國和梁國都麵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暗弱,大權旁落。
去年,周國代魏,結果到了秋天,皇位還沒坐熱的年輕皇帝宇文覺,就被輔政權臣、堂兄宇文護給廢了,隨後‘暴斃’。
新帝登基,依舊是個傀儡,大權依舊牢牢握在宇文護手中。
權臣架空皇帝,行廢立,意味著周國的權力鬥爭會很激烈,皇族和各路權貴之間的矛盾,皇族內部的矛盾,一旦發作,那也是要命的。
周國是這樣,梁國呢?
小皇帝沒有親政,也沒法親政,大權由幾位輔政大臣暫時“代理”。
其中,鄱陽王蕭範的地位愈發穩固,而且,抓權的力度越來越大。
千百年來的曆史表明,輔政大臣之間遲早要相互傾軋,最後由一人獨攬大權,然後...
然而,鄱陽王並非帝係宗室,他要掌握大權,諸位皇叔們不可能服。
所以,梁國本身也有隱患,一旦發作起來,搞不好就是諸王混戰,屆時不被齊國趁火打劫就不錯了。
想到這裏,李笠覺得有些無奈,現在的‘國際局勢’表明,三國之間誰犯的錯誤最少,誰就更有可能笑到最後。
但最讓他覺得意外的是,周國的權臣居然在掌權不到一年就廢立皇帝。
前年,西魏權臣宇文泰去世,其嫡子宇文覺才十五六歲,鎮不住場子,於是宇文泰讓侄兒宇文護輔佐。
宇文護雖然和宇文覺是堂兄弟,但據說宇文護年過四旬,和堂弟宇文覺的年齡差更像是父子。
後來,宇文護操辦了魏帝禪讓、周國建立等一係列活動,堂弟宇文覺成了天王,後來改稱皇帝。
去年,是周國建立的元年,也是皇帝宇文覺登基元年,結果一年都不到,就被堂兄給廢了。
到底發生了什麽,會出現如此情況?
李笠不了解周國的情況,零星聽到的消息很少,所以他不清楚宇文護到底是怎麽想的,亦或是麵臨何種局麵,要如此行事。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宇文泰臨終前讓侄兒輔佐自己的兒子,是要兄弟同心,不太可能默認侄兒“看著辦”,廢掉自己的兒子,另外再立一個。
將心比心,李笠覺得自己若是現在不久於人世,而黃姈也去世了,他也隻能讓侄兒李昕輔佐自己嫡長子李昉,繼承家業。
若李昕為了守住李家家業,對付外人無所不用其極,還有說得過去的理由。
可若是李昕把李昉幹掉,另外立庶長子李旿為新主,那就不對頭了。
李笠思來想去,覺得大概是無上權力的誘惑太大,任何人哪怕隻是握在手中一刻,就不想鬆手。
或許宇文護覺得,自己在關鍵時刻鏟除異己、保住了基業,讓堂弟坐穩位置,還當了皇帝,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權貴,功勞、苦勞、疲勞都有。
現在,堂弟要過河拆橋,這算什麽?
宇文護是這樣,鄱陽王蕭範呢?
想到這裏,李笠眉頭緊鎖,南郡王蕭大連已經迴京,這位是小皇帝的嫡親叔叔,當年皇位“兄終弟及”的第一候選人。
迴了京,建康城裏遲早會再起風波。
他正思索間,一名吏員來報:“使君,座鍾已經裝好了。”
李笠點點頭,轉迴聽事,卻見自己座位右手邊,已經放了一個一人高的座鍾。
這是經典造型的座鍾,已經製作出來了。
李笠坐迴自己的位置,看著旁邊的座鍾,看著表盤上轉動的時針、分針、秒針,很滿意。
他習慣看時間,以確保自己的工作效率,然而這個時代沒有鍾表,常用計時工具是漏刻。
但漏刻的水滴(水流)聲讓他抓狂,不能放在身邊,那麽想看時間頗為麻煩。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他的技術工人們做出了鍾表。
機械鍾表的結構核心是擒縱裝置(擒縱器),擒縱裝置可以實現齒輪的勻速旋轉,這是確保鍾表準時的基礎。
擒縱裝置的結構有很多種,經典(常見)結構的擒縱器和鍾表結構,他拆小鬧鍾(機械式)時見過。
然而,知道原理和製作出實用的裝置是兩迴事,所以經過無數人的十幾年努力,他終於擁有了一個像樣的計時裝置:鍾表。
鍾表運行時也有聲音,但“嘀嗒”聲聽在李笠耳中,比起漏刻的“嘀嗒”聲悅耳了不知多少倍。
看著眼前大量公文,李笠抖起精神,繼續批閱。
《荀子天論》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所以對於李笠而言,無論當權的是奸臣、忠臣,無論皇帝是昏君、明君、暴君,他都會按著自己的“節奏”行事。
就像鍾表一樣,嘀嗒、嘀嗒,均速運轉,不受天氣影響,不受外界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