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秦淮河畔,朱雀航旁,書市一如既往,熱鬧非凡。
書市邊上,熙熙攘攘的街道旁,許多小販擺開食攤,不時吆喝,招攬生意。
一身布衣的胡煒,此時坐在一處食攤旁,一邊吃著小食“涼蝦”,一邊和攤主聊天。
攤主姓趙,家中排行第三,人稱“趙三”,是個中年男子,瘸了左腳,走路時一瘸一拐,靠著擺食攤賺些收入,養家糊口。
“老趙,涼蝦做得不錯呀,生意還好麽?”胡煒問,他也是做涼蝦的好手,所以吃得出這涼蝦用料不錯。
“也就勉勉強強吧,如今買賣可不好做。”趙三說完,搖搖頭:“和當年一樣。”
胡煒明知故問:“我記著,你不是在東冶食堂有個攤位麽?怎麽,租金太高了?”
“嗨,不止是高,還得先使錢打點打點,才有資格繳租金。”趙三緩緩說著,麵色平靜,仿佛是說著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自從李東冶高升...哎喲,如今是新平公了,唉,他定下的規矩,慢慢就被人改了,好好的食堂,也漸漸不像樣了。”
胡煒一邊吃,一邊聽趙三抱怨。
當年,李笠管著東冶,因為建康剛經曆侯景之亂,民生凋零,於是李笠對外招工,讓建康百姓有機會靠做工養家糊口。
與此同時,還辦“食堂”,提供地方,讓小販們可以擺食攤,服務東冶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養家糊口。
這食堂辦得不錯,無論是小商販還是工人,以及附近百姓,都獲得了實惠。
許多人正是靠著東冶食堂裏便宜實惠的兩餐,得以和家人渡過那段艱難的日子。
但隨著李笠離任,人氣興旺的食堂成了胥吏們眼中的肥肉,越來越多的人向東冶食堂伸手。
先是提高攤位租金,然後增加各種檢查,以此為由頭對攤販進行‘處罰’,漸漸地,開始有人向攤販勒索,或者索要‘茶水錢’。
人的貪欲是無窮無盡的,租金繼續提高,而想要租攤位的人,還得給主管的吏員‘意思意思’。
收“意思意思”的吏員,也越來越多。
這些人,未必能讓攤販租到攤位,卻一定能讓商販租不到攤位,所以,不堪重負的小販們,漸漸被迫離開食堂。
新入駐的攤販,為了有個攤位,花了不少錢,這些花出去的錢,當然要在顧客身上找迴來。
食物漲價,或者不漲價但偷工減料。
不僅如此,在東冶做工的人,經常被吏員找借口克扣工錢,甚至被迫誤差加班,還被調去給人做私活卻沒有分文收入。
李笠任上製定的許多規定,譬如各種激勵工人幹活的製度也形同虛設,到東冶做工的百姓,形同苦工,一如以前那樣。
所以這些百姓隻能離開東冶,另謀生路,沒了客源,失去“便宜、實惠”特色的東冶食堂,漸漸也沒了人氣。
於是,當年“李東冶”留下的惠民政績——東冶食堂,辦不下去了,最近關門,即將改做他用。
變成一座佛寺。
“如今朝廷可不缺銅,至少,不缺鑄佛像的銅。”
趙三說著說著,麵露憤憤之色:“在東冶食堂舊址新建的佛寺,據說要用十萬斤銅鑄佛像,氣派著呢。”
“和以前一樣,又和以前一樣了。”
趙三抱怨著,胡煒麵色平靜,卻腹誹起來。
建佛寺有什麽用?百姓到佛寺燒香拜佛,肚子就不餓了?冬天就不冷了?
好好的東冶食堂,讓多少窮苦百姓受惠,結果不好好經營,建佛寺?
百姓到寺裏燒香,買香的錢都靠省吃儉用省出來。
二十萬斤銅鑄佛像,拿來鑄錢賑濟百姓不好麽?
胡煒腹誹著,不一會,放下碗,又放下幾枚銅錢:“涼蝦不錯,下次我再來。”
“哎喲胡老弟,多了,多了。”趙三將胡煒多給的三枚銅錢拿起,胡煒笑著擺擺手:“這就算我給侄子的零花錢,好一陣子沒見了。”
趙三拿著錢,有些為難,胡煒又說:“你們若是有什麽困難,隻管來找我,我還在老地方住。”
趙三不知該說什麽,默默點點頭。
見胡煒離去,趙三忽然覺得有些後悔。
早知道...早知道這樣,當初還不如跟著李東冶去鄱陽...
當年,東冶令李笠安排不少東冶雇工、囚徒,以及跟著他一起和叛軍作戰的建康百姓,到鄱陽定居。
後來陸續有消息傳迴來,說在鄱陽定居的這些人,日子過得都不錯。
當時,在東冶食堂有了攤位的趙三,因為收入不錯,加上故土難離,便留在建康。
沒想到,這些年來,日子越過越差,越活越迴去了。
一切,又和以前一樣,日子過得艱難。
。。。。。。
街道上,一輛牛車緩緩前進,旁邊跟著十餘隨從。
車裏,胡煒看著一籃子香藥,有些心不在焉。
香藥,是他買給蕭氏(曾經的柳夫人)的,但心卻在想著其他事。
按照他打聽的‘物價’,如今建康城裏,窮苦百姓自賣為奴的價格,和侯景之亂發生前的價格相比,差不多。
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一切如故。
侯景叛亂,叛軍入建康城後,奴婢們蜂擁響應的情形,權貴們似乎都忘了。
想想也是,如今官軍驍勇善戰,權貴們哪裏會擔心有人作亂、攻入建康?
哪裏會擔心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又跟著什麽人一起鬧事?
胡煒為新平公李笠辦事,因為新平公一家都在徐州,所以京城裏的府邸雖然依舊在,卻沒了主人居住。
但有耳目在。
胡煒便是耳目之一,他為新平公打點京城這邊的產業,又為其收集、打聽消息,仔細看著、聽著建康城裏發生的事情。
根據他觀察的結果,建康城裏確實是一切如故。
富貴人家依舊醉生夢死,窮苦百姓依舊食不果腹,佛寺香火鼎盛。
毀於侯景之亂的許多佛寺,這些年逐漸重建,煥然一新,已然恢複當年盛況。
因為饒州樂安的銅產量逐年增加,所以,朝廷有銅來修繕建康佛寺的佛像。
當然,樂安每年上繳的銅,並不是都用來鑄佛像,且一些佛寺鑄佛像所需銅料,為檀越(施主)捐獻,不是朝廷調撥。
但是,這些檀越都是富貴人家,平日裏鋪張浪費,花天酒地,錢多得很,慷慨捐給佛寺,佛寺拿來購置田產,不繳納一文錢賦稅。
富貴人家平日裏大量食物寧可丟棄,也不施舍給饑腸轆轆的百姓。
一如新平公所感慨的那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大同十一年,有一位名叫賀琛的大臣,上書先帝,指出時弊,
如今十年過去,胡煒仔細看過賀琛當年上書的內容,發現這些現象(弊病),如今依舊存在。
或者說,一切如故。
正思索間,牛車突然一停,停得頗為突然。
胡煒沒有發問,因為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讓路,因為前方是丁字路口,有隊伍橫過街道,他們得停下。
果不其然,前方傳來馬蹄聲,以及喝罵聲,那是開路騎兵在清路。
不一會,前方又有馬蹄聲大作,聽起來,是不少人策馬疾馳而過。
建康城裏,無論宗室貴胄、世家大族還是官宦人家子弟,出行都以牛車代步,以騎馬代步為恥。
那麽這幫人騎馬在城裏招搖過市,什麽來曆?
又過了一會,牛車繼續前進。
胡煒拉開窗簾,示意隨從近前,問:“方才是那家的隊伍?”
“郎主,方才是山陽王經過。”
“山陽王?原來如此。”胡煒點點頭,放下窗簾,坐好。
山陽王蕭大成為皇子,和其他喜文的皇子不同,這位喜武,弓馬嫻熟,又能使槊,據說性情兇悍,一如當年先帝皇子廬陵王蕭續那樣。
也隻有這位,才會著甲騎馬在建康城裏疾馳,一副武人風範,全然不顧清流議論。
想著想著,胡煒忽然想到自己聽到的一些風聲。
最近,有人私下裏購買環鎖鎧,這可不尋常。
雖然東冶已經能大量製作環鎖鎧,所以環鎖鎧不再如當年那樣,為有錢也買不到的鎧甲,但因為這鎧甲的“軟甲”特性,所以朝廷管得很嚴。
所以胡煒很好奇:也不知,是哪個野心勃勃之輩起了心思?
書市邊上,熙熙攘攘的街道旁,許多小販擺開食攤,不時吆喝,招攬生意。
一身布衣的胡煒,此時坐在一處食攤旁,一邊吃著小食“涼蝦”,一邊和攤主聊天。
攤主姓趙,家中排行第三,人稱“趙三”,是個中年男子,瘸了左腳,走路時一瘸一拐,靠著擺食攤賺些收入,養家糊口。
“老趙,涼蝦做得不錯呀,生意還好麽?”胡煒問,他也是做涼蝦的好手,所以吃得出這涼蝦用料不錯。
“也就勉勉強強吧,如今買賣可不好做。”趙三說完,搖搖頭:“和當年一樣。”
胡煒明知故問:“我記著,你不是在東冶食堂有個攤位麽?怎麽,租金太高了?”
“嗨,不止是高,還得先使錢打點打點,才有資格繳租金。”趙三緩緩說著,麵色平靜,仿佛是說著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自從李東冶高升...哎喲,如今是新平公了,唉,他定下的規矩,慢慢就被人改了,好好的食堂,也漸漸不像樣了。”
胡煒一邊吃,一邊聽趙三抱怨。
當年,李笠管著東冶,因為建康剛經曆侯景之亂,民生凋零,於是李笠對外招工,讓建康百姓有機會靠做工養家糊口。
與此同時,還辦“食堂”,提供地方,讓小販們可以擺食攤,服務東冶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養家糊口。
這食堂辦得不錯,無論是小商販還是工人,以及附近百姓,都獲得了實惠。
許多人正是靠著東冶食堂裏便宜實惠的兩餐,得以和家人渡過那段艱難的日子。
但隨著李笠離任,人氣興旺的食堂成了胥吏們眼中的肥肉,越來越多的人向東冶食堂伸手。
先是提高攤位租金,然後增加各種檢查,以此為由頭對攤販進行‘處罰’,漸漸地,開始有人向攤販勒索,或者索要‘茶水錢’。
人的貪欲是無窮無盡的,租金繼續提高,而想要租攤位的人,還得給主管的吏員‘意思意思’。
收“意思意思”的吏員,也越來越多。
這些人,未必能讓攤販租到攤位,卻一定能讓商販租不到攤位,所以,不堪重負的小販們,漸漸被迫離開食堂。
新入駐的攤販,為了有個攤位,花了不少錢,這些花出去的錢,當然要在顧客身上找迴來。
食物漲價,或者不漲價但偷工減料。
不僅如此,在東冶做工的人,經常被吏員找借口克扣工錢,甚至被迫誤差加班,還被調去給人做私活卻沒有分文收入。
李笠任上製定的許多規定,譬如各種激勵工人幹活的製度也形同虛設,到東冶做工的百姓,形同苦工,一如以前那樣。
所以這些百姓隻能離開東冶,另謀生路,沒了客源,失去“便宜、實惠”特色的東冶食堂,漸漸也沒了人氣。
於是,當年“李東冶”留下的惠民政績——東冶食堂,辦不下去了,最近關門,即將改做他用。
變成一座佛寺。
“如今朝廷可不缺銅,至少,不缺鑄佛像的銅。”
趙三說著說著,麵露憤憤之色:“在東冶食堂舊址新建的佛寺,據說要用十萬斤銅鑄佛像,氣派著呢。”
“和以前一樣,又和以前一樣了。”
趙三抱怨著,胡煒麵色平靜,卻腹誹起來。
建佛寺有什麽用?百姓到佛寺燒香拜佛,肚子就不餓了?冬天就不冷了?
好好的東冶食堂,讓多少窮苦百姓受惠,結果不好好經營,建佛寺?
百姓到寺裏燒香,買香的錢都靠省吃儉用省出來。
二十萬斤銅鑄佛像,拿來鑄錢賑濟百姓不好麽?
胡煒腹誹著,不一會,放下碗,又放下幾枚銅錢:“涼蝦不錯,下次我再來。”
“哎喲胡老弟,多了,多了。”趙三將胡煒多給的三枚銅錢拿起,胡煒笑著擺擺手:“這就算我給侄子的零花錢,好一陣子沒見了。”
趙三拿著錢,有些為難,胡煒又說:“你們若是有什麽困難,隻管來找我,我還在老地方住。”
趙三不知該說什麽,默默點點頭。
見胡煒離去,趙三忽然覺得有些後悔。
早知道...早知道這樣,當初還不如跟著李東冶去鄱陽...
當年,東冶令李笠安排不少東冶雇工、囚徒,以及跟著他一起和叛軍作戰的建康百姓,到鄱陽定居。
後來陸續有消息傳迴來,說在鄱陽定居的這些人,日子過得都不錯。
當時,在東冶食堂有了攤位的趙三,因為收入不錯,加上故土難離,便留在建康。
沒想到,這些年來,日子越過越差,越活越迴去了。
一切,又和以前一樣,日子過得艱難。
。。。。。。
街道上,一輛牛車緩緩前進,旁邊跟著十餘隨從。
車裏,胡煒看著一籃子香藥,有些心不在焉。
香藥,是他買給蕭氏(曾經的柳夫人)的,但心卻在想著其他事。
按照他打聽的‘物價’,如今建康城裏,窮苦百姓自賣為奴的價格,和侯景之亂發生前的價格相比,差不多。
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一切如故。
侯景叛亂,叛軍入建康城後,奴婢們蜂擁響應的情形,權貴們似乎都忘了。
想想也是,如今官軍驍勇善戰,權貴們哪裏會擔心有人作亂、攻入建康?
哪裏會擔心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又跟著什麽人一起鬧事?
胡煒為新平公李笠辦事,因為新平公一家都在徐州,所以京城裏的府邸雖然依舊在,卻沒了主人居住。
但有耳目在。
胡煒便是耳目之一,他為新平公打點京城這邊的產業,又為其收集、打聽消息,仔細看著、聽著建康城裏發生的事情。
根據他觀察的結果,建康城裏確實是一切如故。
富貴人家依舊醉生夢死,窮苦百姓依舊食不果腹,佛寺香火鼎盛。
毀於侯景之亂的許多佛寺,這些年逐漸重建,煥然一新,已然恢複當年盛況。
因為饒州樂安的銅產量逐年增加,所以,朝廷有銅來修繕建康佛寺的佛像。
當然,樂安每年上繳的銅,並不是都用來鑄佛像,且一些佛寺鑄佛像所需銅料,為檀越(施主)捐獻,不是朝廷調撥。
但是,這些檀越都是富貴人家,平日裏鋪張浪費,花天酒地,錢多得很,慷慨捐給佛寺,佛寺拿來購置田產,不繳納一文錢賦稅。
富貴人家平日裏大量食物寧可丟棄,也不施舍給饑腸轆轆的百姓。
一如新平公所感慨的那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大同十一年,有一位名叫賀琛的大臣,上書先帝,指出時弊,
如今十年過去,胡煒仔細看過賀琛當年上書的內容,發現這些現象(弊病),如今依舊存在。
或者說,一切如故。
正思索間,牛車突然一停,停得頗為突然。
胡煒沒有發問,因為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讓路,因為前方是丁字路口,有隊伍橫過街道,他們得停下。
果不其然,前方傳來馬蹄聲,以及喝罵聲,那是開路騎兵在清路。
不一會,前方又有馬蹄聲大作,聽起來,是不少人策馬疾馳而過。
建康城裏,無論宗室貴胄、世家大族還是官宦人家子弟,出行都以牛車代步,以騎馬代步為恥。
那麽這幫人騎馬在城裏招搖過市,什麽來曆?
又過了一會,牛車繼續前進。
胡煒拉開窗簾,示意隨從近前,問:“方才是那家的隊伍?”
“郎主,方才是山陽王經過。”
“山陽王?原來如此。”胡煒點點頭,放下窗簾,坐好。
山陽王蕭大成為皇子,和其他喜文的皇子不同,這位喜武,弓馬嫻熟,又能使槊,據說性情兇悍,一如當年先帝皇子廬陵王蕭續那樣。
也隻有這位,才會著甲騎馬在建康城裏疾馳,一副武人風範,全然不顧清流議論。
想著想著,胡煒忽然想到自己聽到的一些風聲。
最近,有人私下裏購買環鎖鎧,這可不尋常。
雖然東冶已經能大量製作環鎖鎧,所以環鎖鎧不再如當年那樣,為有錢也買不到的鎧甲,但因為這鎧甲的“軟甲”特性,所以朝廷管得很嚴。
所以胡煒很好奇:也不知,是哪個野心勃勃之輩起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