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一日,下午,彭城城頭帳內,李笠和梁森、武祥,以及連襟彭均、妻兄黃?開小會,談一些事情。
他們此次隨軍出征,屢立戰功,少不了封官,然後呢?各奔東西?
“我才二十...二十五歲,就已有了如此軍功,在這麽下去,可如何得了?”
李笠緩緩說著,一臉嚴肅:“所以,若無意外,接下來,我可能很難有機會帶兵出征。”
“留京則為京官,外放就任刺史,來迴流轉,高官厚祿供著。”
“我的仕途,大概就是如此,其實真的不錯,是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你們呢?”
“無非是在郡守、戍主、小州刺史、州府和軍府僚佐、王侯府僚佐之間兜兜轉轉。”
“若有機會戰功,就慢慢升爵位,大概到縣公爵位,一輩子就這麽過去了。”
李笠說得沒錯,梁森等人點頭,他繼續說:“前提是能立軍功,否則免談,而我們的立身之本是軍功,沒有軍功,就如同無源之水,遲早會幹涸。”
“所以,要爭取守彭城,如此一來,我們繼續有仗打,而陛下,又不能不讓我來帶頭守彭城。”
“我已上表,向陛下分析形勢,願為朝廷守彭城,為淮南各地休養生息爭取時間,爭取穩住淮北收複的州郡,保淮南長治久安。”
“雖然我沒有說,可若陛下意動,應該會任命我為徐州刺史,治彭城,百餘年來,徐州刺史可是獨當一麵的職務。”
“隻要能把敵軍擋在淮水以北,哪怕隻是數年,這數年淮南安穩,對於恢複國力也是很重要的,想來陛下不會錯失這一良機。”
“雖然這個徐州刺史連像樣的地盤都沒有,但是,有了這官職,我們就能在徐州便宜行事了。”
“我可以名正言順任用你們為僚佐,然後用板授官,拉攏各地豪強,招募新兵、練兵,厲兵秣馬,有所作為。”
說到這裏,李笠笑起來:“前提是擋住齊國的反撲,但這很難,風險極大。”
“齊國接連折了兩支援軍,還折了不少將領,包括兩名重臣,齊帝怕不是要禦駕親征,點起十餘萬兵馬來攻。”
“屆時我們身陷重圍,一個不留神,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你們怕不怕?”
梁森等人幾個笑著搖搖頭,李笠繼續說:
“但我有些把握能守住,需要你們幫忙,一旦抗住了,那就是守得雲開見月明。”
“我能把徐州刺史這個官職,運用得更好,讓我們這個團隊,成為鎮守徐州的最佳團隊。”
李笠一直在強調‘團隊’,意思很簡單,他要繼續帶著小夥伴們‘刷戰功’,累積資曆。
守住了彭城,就能以彭城為基地,向四周擴張,可以堂堂正正的募兵、練兵,增強自己團隊的軍事實力。
徐州地勢平坦,對手不缺騎兵,應付起來十分困難且危險,但這也是極好的磨刀石。
隻有不斷地打仗,打勝仗,才能把新兵變成技藝精湛、心誌堅定的老兵。
隻有不斷地打仗,打勝仗,並加以總結,一個資質尋常的將領,才有機會蛻變成用兵如神的名將。
李笠覺得,自己和夥伴都沒有名將的天賦,那麽,就要如同練習射箭一樣,不斷地練,在戰爭中學習,把自己磨練成名將。
如果他們能扛過狂風暴雨,那麽成長起來的團隊,可就是脫胎換骨了。
這個規劃,在攻彭城之前,李笠就已經和同伴們打過招唿,所以此刻說起來,梁森等人並不驚訝。
他們就等著這個機會。
“我們都見識過騎兵的威力,不是麽?奈何,之前馬不多,戰場也不合適。”李笠說著說著,笑起來。
“此次用大水淹了齊軍,他們的騎兵,果然被困住,梁郎和彭郎,可是滿載而歸呀。”
梁森和彭均聞言笑起來,李笠說得沒錯,此戰他們的收獲之一,就是俘虜了不少騎兵以及戰馬。
前前後後的俘獲使得李笠和夥伴們的實力大漲,他們五人各自部曲中,已配備有數百到上千匹戰馬。
加起來的戰馬,總數近五千匹,若按一人雙馬的標準,他們自己能湊出兩千餘騎兵,實行大範圍迂迴、包抄作戰。
當然,這些騎兵的戰鬥力還有待磨練,目前隻能說是合格,比起魏、齊兩國的精銳騎兵,能力差距還是蠻大的。
李笠又說:“我們若能守彭城,那麽不會缺仗打,打仗免不了傷亡,但練兵的效果也很強,當然,前提是我們能打勝仗。”
“守得住彭城地區,我們就有了本錢做更大的‘項目’,若守不住,萬事皆休。”
他就是覺得風險和機遇並存,才當機立斷,上表請求守彭城。
未來是做獨當一麵的方鎮大將,還是墳頭草高數尺,就看著這次冒險成功與否。
。。。。。。
建康,皇宮,皇帝蕭綱正在休息,他接連幾日向文武百官講《老子》,精力消耗頗大。
時局轉危為安,但又有危機再來,讓蕭綱即是高興,又是擔心,哪裏能放鬆身心。
沔北地區烽煙不斷,坐鎮沔北的王僧辯,西拒魏軍,東擋齊軍,苦苦支撐之下,倒是勉強維持住局麵。
而司州刺史陳霸先,兵出義陽三關,佯攻淮西,迫使齊軍分兵,沔北才得以東西兼顧。
西麵戰事膠著,東麵戰事則捷報頻傳,官軍不僅收複淮北失地,還攻下彭城,連續兩次擊敗齊國援軍。
俘虜、擊殺齊國重臣,戰果之驚人,讓蕭綱大喜過望。
他的兒子、南海王蕭大臨掛帥出征,收複淮北失地,雖然實際打仗靠的是諸將,但作為全軍主帥,蕭大臨的功勞是少不了的。
收複淮北失地,蕭大臨的聲望與日俱增,總算是可以和江夏王蕭大款一較高下,如此一來,蕭綱算是放了心。
他對皇太子蕭大器沒有什麽不滿,也不是覺得蕭大款哪裏不好,但帝王之家,父子、兄弟之間,關係總是會微妙些。
用皇子掣肘皇太子,再讓皇子之間相互掣肘,共擔大任,此為帝王之術,蕭綱如願實現了自己的布局,自然高興。
而作為父親,他當然希望兒子們個個成才。
現在,蕭大款、蕭大臨能有如此成就,將來,必然能夠為兄長所用,出外可鎮守要地,在內,能為新君左臂右膀。
如此,蕭綱就放心了。
而兩個兒子能有如此成就,不僅是麾下將士用命,也和一個人脫不開幹係。
那就是被蕭綱賜字“維楨”的李笠。
蕭綱給李笠賜字“維楨”,含義是希望李笠成為國家棟梁,而李笠的表現,也有力地迴應了他的期望。
李笠在鄱陽內史任上,政績卓越,為朝廷開源、增收,很不錯;
率軍出征,所向披靡,戰功卓越,助朝廷收複江陵、襄陽、沔北,如今又收複淮北,破彭城,連敗齊軍。
最讓蕭綱驚喜的是,李笠出謀劃策,鄱陽世子率領諸將集中騎兵奇襲,俘虜了齊國宗室重臣、清河王高嶽。
隨後,李笠又以水攻,擊敗第二支齊國援軍,並擊殺其主帥、齊國第一貴胄段韶。
可以說,李笠的出色表現,狠狠給齊國打了兩個耳光,對於大梁天子蕭綱而言,可謂揚眉吐氣。
所以,對於李笠的獎賞不能少。
他覺得,雖然經曆了太清年的戰亂,朝廷顏麵大失,但隨後湧現出來的忠臣良將,卻是因禍得福。
正如《道德經》所雲:國家昏亂,有忠臣。
無論仕宦多年的王僧辯、陳霸先等官員將領,還是年輕有為的李笠,都是太清之亂後湧現出來的國之忠臣、良將,這讓蕭綱大感欣慰。
王僧辯、陳霸先,和蕭綱年紀相近,而李笠才二十五歲,和皇太子蕭大器年紀相近。
所以,蕭綱想把李笠留給兒子,現在,先重用王僧辯、陳霸先擔當大任,對於李笠,要適當磨煉,不能過快提拔。
等兒子將來即位,李笠就能擔當重任。
基於這個考慮,蕭綱對屢立功勞的李笠其實有所壓製。
不然他還未去世,李笠就已經高官厚祿,將來兒子即位,拿什麽恩賞,讓李笠感激涕零?
所以,蕭綱打算將李笠調迴京城,任禁衛將軍,過得幾年,外放做大州刺史,再曆練曆練,積累資曆,盡量少帶兵打仗。
獨當一麵的重擔,就由王僧辯、陳霸先這樣的中年人來挑。
如此一來,等兒子即位了,再給積累了履曆的李笠以重任,施以恩惠,這樣才是用人之道。
然而,李笠最近的請求,讓蕭綱覺得有些難辦。
官軍攻下彭城,齊國大舉反撲就在眼前,那麽,彭城守是不守?
之前,李笠就極力主張不輕易攻彭城,避免刺激齊國。
後來形勢有變,李笠主張攻彭城,吸引齊國援軍主力來徐州,而不是攻入沔北。
現在,被吸引到徐州的齊國援軍完蛋了,主帥兵敗身亡,齊國震動,極有可能派大軍南下。
李笠又主張守彭城,連同其他淮北州郡一起,構成淮北防線,把齊軍擋在淮水以北。
然而,徐州為四戰之地,想要守住談何容易,朝廷要保住彭城,就得在淮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齊軍對耗。
之所以說是對耗而不是決戰,是因為沒人有把握在野戰中擊敗齊軍。
所以哪怕是表現一直不錯的李笠,也沒有誇口,說能助官軍野戰取勝。
卻不能放棄收複的淮北州郡,就隻能靠對耗,若隻是守下邳、宿豫,朝廷勉強耗得起。
若多了彭城要守,恐怕撐不住。
而且蕭綱不想讓李笠冒這麽大的風險,李笠自告奮勇守彭城,一但兵敗,必然兇多吉少,他還想把李笠留給兒子任用,所以,下不了決心。
但李笠現在幾乎是拍著胸膛說,能守彭城一段時間,熬到官軍把齊軍耗得撐不住,撤軍。
蕭綱知道李笠擅攻城,想來,也必然善守城,所以不會說大話。
之前,東西魏爭奪潁川,西魏軍守潁川孤城,被十餘萬東魏軍圍攻,守軍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硬是撐了一年。
現在,的李笠說隻要官軍在淮北和齊軍對峙,自己便能守彭城一年以上,想來是有把握,才敢這麽說。
而齊國,接連損兵折將之後,再把主力放在淮北和梁國耗一年,其宿敵魏國,不可能什麽也不做。
所以,這個冒險極有可能成功。
一旦成功,將來以彭城為起點,往東可圖青、齊之地,往西可攻懸瓠等河南要地,一旦齊國有變,官軍北伐、全據河南,不是不可能。
蕭綱當然也想有所作為,對此不由得意動。
李笠認為,反正齊國大軍必然來攻,多一個彭城也是守,少一個彭城也是守。
李笠擊殺了齊國貴胄段韶,若齊軍得知李笠守彭城,必然集中兵力攻彭城,如此一來,其他淮北州郡麵對的敵人便會少很多。
以彭城來消耗齊軍士氣,對方攻勢為之一凝,想來守住淮北各州郡的可能,就要大增。
當然,被齊軍圍攻的彭城會很危險,想來也隻有‘技高人膽大’的李笠,才敢守。
若李笠真的硬抗一年以上,而其他淮北州郡也扛住齊軍進攻,齊軍也隻能撤軍,因為魏國一旦趁火打劫,那可不妙。
隻要熬過這一戰,對於梁國來說,控製了彭城,接下來便能以彭城為樞要,構建更完善的淮北防線。
如此一來,就如同搭起屋頂,擋住北麵的大雨,護得淮南周全,淮南安全了,建康更加安全。
而李笠,就是撐起屋頂的棟梁,除他之外,還有誰,有信心守彭城,熬到齊軍撤退?
想到這裏,蕭綱有了主意。
李笠此次立下不少大功,是必須要重賞的,否則隻會讓功臣們大失所望。
而李笠要守彭城,將來要有所作為,這等於獨當一麵,需要有相應的官職和權力,能夠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按照判斷,齊國若派兵大舉南下,大概就在秋冬之間,所以留給蕭綱做決定的時間,不多了。
事不宜遲,得當機立斷。
他們此次隨軍出征,屢立戰功,少不了封官,然後呢?各奔東西?
“我才二十...二十五歲,就已有了如此軍功,在這麽下去,可如何得了?”
李笠緩緩說著,一臉嚴肅:“所以,若無意外,接下來,我可能很難有機會帶兵出征。”
“留京則為京官,外放就任刺史,來迴流轉,高官厚祿供著。”
“我的仕途,大概就是如此,其實真的不錯,是大部分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你們呢?”
“無非是在郡守、戍主、小州刺史、州府和軍府僚佐、王侯府僚佐之間兜兜轉轉。”
“若有機會戰功,就慢慢升爵位,大概到縣公爵位,一輩子就這麽過去了。”
李笠說得沒錯,梁森等人點頭,他繼續說:“前提是能立軍功,否則免談,而我們的立身之本是軍功,沒有軍功,就如同無源之水,遲早會幹涸。”
“所以,要爭取守彭城,如此一來,我們繼續有仗打,而陛下,又不能不讓我來帶頭守彭城。”
“我已上表,向陛下分析形勢,願為朝廷守彭城,為淮南各地休養生息爭取時間,爭取穩住淮北收複的州郡,保淮南長治久安。”
“雖然我沒有說,可若陛下意動,應該會任命我為徐州刺史,治彭城,百餘年來,徐州刺史可是獨當一麵的職務。”
“隻要能把敵軍擋在淮水以北,哪怕隻是數年,這數年淮南安穩,對於恢複國力也是很重要的,想來陛下不會錯失這一良機。”
“雖然這個徐州刺史連像樣的地盤都沒有,但是,有了這官職,我們就能在徐州便宜行事了。”
“我可以名正言順任用你們為僚佐,然後用板授官,拉攏各地豪強,招募新兵、練兵,厲兵秣馬,有所作為。”
說到這裏,李笠笑起來:“前提是擋住齊國的反撲,但這很難,風險極大。”
“齊國接連折了兩支援軍,還折了不少將領,包括兩名重臣,齊帝怕不是要禦駕親征,點起十餘萬兵馬來攻。”
“屆時我們身陷重圍,一個不留神,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你們怕不怕?”
梁森等人幾個笑著搖搖頭,李笠繼續說:
“但我有些把握能守住,需要你們幫忙,一旦抗住了,那就是守得雲開見月明。”
“我能把徐州刺史這個官職,運用得更好,讓我們這個團隊,成為鎮守徐州的最佳團隊。”
李笠一直在強調‘團隊’,意思很簡單,他要繼續帶著小夥伴們‘刷戰功’,累積資曆。
守住了彭城,就能以彭城為基地,向四周擴張,可以堂堂正正的募兵、練兵,增強自己團隊的軍事實力。
徐州地勢平坦,對手不缺騎兵,應付起來十分困難且危險,但這也是極好的磨刀石。
隻有不斷地打仗,打勝仗,才能把新兵變成技藝精湛、心誌堅定的老兵。
隻有不斷地打仗,打勝仗,並加以總結,一個資質尋常的將領,才有機會蛻變成用兵如神的名將。
李笠覺得,自己和夥伴都沒有名將的天賦,那麽,就要如同練習射箭一樣,不斷地練,在戰爭中學習,把自己磨練成名將。
如果他們能扛過狂風暴雨,那麽成長起來的團隊,可就是脫胎換骨了。
這個規劃,在攻彭城之前,李笠就已經和同伴們打過招唿,所以此刻說起來,梁森等人並不驚訝。
他們就等著這個機會。
“我們都見識過騎兵的威力,不是麽?奈何,之前馬不多,戰場也不合適。”李笠說著說著,笑起來。
“此次用大水淹了齊軍,他們的騎兵,果然被困住,梁郎和彭郎,可是滿載而歸呀。”
梁森和彭均聞言笑起來,李笠說得沒錯,此戰他們的收獲之一,就是俘虜了不少騎兵以及戰馬。
前前後後的俘獲使得李笠和夥伴們的實力大漲,他們五人各自部曲中,已配備有數百到上千匹戰馬。
加起來的戰馬,總數近五千匹,若按一人雙馬的標準,他們自己能湊出兩千餘騎兵,實行大範圍迂迴、包抄作戰。
當然,這些騎兵的戰鬥力還有待磨練,目前隻能說是合格,比起魏、齊兩國的精銳騎兵,能力差距還是蠻大的。
李笠又說:“我們若能守彭城,那麽不會缺仗打,打仗免不了傷亡,但練兵的效果也很強,當然,前提是我們能打勝仗。”
“守得住彭城地區,我們就有了本錢做更大的‘項目’,若守不住,萬事皆休。”
他就是覺得風險和機遇並存,才當機立斷,上表請求守彭城。
未來是做獨當一麵的方鎮大將,還是墳頭草高數尺,就看著這次冒險成功與否。
。。。。。。
建康,皇宮,皇帝蕭綱正在休息,他接連幾日向文武百官講《老子》,精力消耗頗大。
時局轉危為安,但又有危機再來,讓蕭綱即是高興,又是擔心,哪裏能放鬆身心。
沔北地區烽煙不斷,坐鎮沔北的王僧辯,西拒魏軍,東擋齊軍,苦苦支撐之下,倒是勉強維持住局麵。
而司州刺史陳霸先,兵出義陽三關,佯攻淮西,迫使齊軍分兵,沔北才得以東西兼顧。
西麵戰事膠著,東麵戰事則捷報頻傳,官軍不僅收複淮北失地,還攻下彭城,連續兩次擊敗齊國援軍。
俘虜、擊殺齊國重臣,戰果之驚人,讓蕭綱大喜過望。
他的兒子、南海王蕭大臨掛帥出征,收複淮北失地,雖然實際打仗靠的是諸將,但作為全軍主帥,蕭大臨的功勞是少不了的。
收複淮北失地,蕭大臨的聲望與日俱增,總算是可以和江夏王蕭大款一較高下,如此一來,蕭綱算是放了心。
他對皇太子蕭大器沒有什麽不滿,也不是覺得蕭大款哪裏不好,但帝王之家,父子、兄弟之間,關係總是會微妙些。
用皇子掣肘皇太子,再讓皇子之間相互掣肘,共擔大任,此為帝王之術,蕭綱如願實現了自己的布局,自然高興。
而作為父親,他當然希望兒子們個個成才。
現在,蕭大款、蕭大臨能有如此成就,將來,必然能夠為兄長所用,出外可鎮守要地,在內,能為新君左臂右膀。
如此,蕭綱就放心了。
而兩個兒子能有如此成就,不僅是麾下將士用命,也和一個人脫不開幹係。
那就是被蕭綱賜字“維楨”的李笠。
蕭綱給李笠賜字“維楨”,含義是希望李笠成為國家棟梁,而李笠的表現,也有力地迴應了他的期望。
李笠在鄱陽內史任上,政績卓越,為朝廷開源、增收,很不錯;
率軍出征,所向披靡,戰功卓越,助朝廷收複江陵、襄陽、沔北,如今又收複淮北,破彭城,連敗齊軍。
最讓蕭綱驚喜的是,李笠出謀劃策,鄱陽世子率領諸將集中騎兵奇襲,俘虜了齊國宗室重臣、清河王高嶽。
隨後,李笠又以水攻,擊敗第二支齊國援軍,並擊殺其主帥、齊國第一貴胄段韶。
可以說,李笠的出色表現,狠狠給齊國打了兩個耳光,對於大梁天子蕭綱而言,可謂揚眉吐氣。
所以,對於李笠的獎賞不能少。
他覺得,雖然經曆了太清年的戰亂,朝廷顏麵大失,但隨後湧現出來的忠臣良將,卻是因禍得福。
正如《道德經》所雲:國家昏亂,有忠臣。
無論仕宦多年的王僧辯、陳霸先等官員將領,還是年輕有為的李笠,都是太清之亂後湧現出來的國之忠臣、良將,這讓蕭綱大感欣慰。
王僧辯、陳霸先,和蕭綱年紀相近,而李笠才二十五歲,和皇太子蕭大器年紀相近。
所以,蕭綱想把李笠留給兒子,現在,先重用王僧辯、陳霸先擔當大任,對於李笠,要適當磨煉,不能過快提拔。
等兒子將來即位,李笠就能擔當重任。
基於這個考慮,蕭綱對屢立功勞的李笠其實有所壓製。
不然他還未去世,李笠就已經高官厚祿,將來兒子即位,拿什麽恩賞,讓李笠感激涕零?
所以,蕭綱打算將李笠調迴京城,任禁衛將軍,過得幾年,外放做大州刺史,再曆練曆練,積累資曆,盡量少帶兵打仗。
獨當一麵的重擔,就由王僧辯、陳霸先這樣的中年人來挑。
如此一來,等兒子即位了,再給積累了履曆的李笠以重任,施以恩惠,這樣才是用人之道。
然而,李笠最近的請求,讓蕭綱覺得有些難辦。
官軍攻下彭城,齊國大舉反撲就在眼前,那麽,彭城守是不守?
之前,李笠就極力主張不輕易攻彭城,避免刺激齊國。
後來形勢有變,李笠主張攻彭城,吸引齊國援軍主力來徐州,而不是攻入沔北。
現在,被吸引到徐州的齊國援軍完蛋了,主帥兵敗身亡,齊國震動,極有可能派大軍南下。
李笠又主張守彭城,連同其他淮北州郡一起,構成淮北防線,把齊軍擋在淮水以北。
然而,徐州為四戰之地,想要守住談何容易,朝廷要保住彭城,就得在淮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齊軍對耗。
之所以說是對耗而不是決戰,是因為沒人有把握在野戰中擊敗齊軍。
所以哪怕是表現一直不錯的李笠,也沒有誇口,說能助官軍野戰取勝。
卻不能放棄收複的淮北州郡,就隻能靠對耗,若隻是守下邳、宿豫,朝廷勉強耗得起。
若多了彭城要守,恐怕撐不住。
而且蕭綱不想讓李笠冒這麽大的風險,李笠自告奮勇守彭城,一但兵敗,必然兇多吉少,他還想把李笠留給兒子任用,所以,下不了決心。
但李笠現在幾乎是拍著胸膛說,能守彭城一段時間,熬到官軍把齊軍耗得撐不住,撤軍。
蕭綱知道李笠擅攻城,想來,也必然善守城,所以不會說大話。
之前,東西魏爭奪潁川,西魏軍守潁川孤城,被十餘萬東魏軍圍攻,守軍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硬是撐了一年。
現在,的李笠說隻要官軍在淮北和齊軍對峙,自己便能守彭城一年以上,想來是有把握,才敢這麽說。
而齊國,接連損兵折將之後,再把主力放在淮北和梁國耗一年,其宿敵魏國,不可能什麽也不做。
所以,這個冒險極有可能成功。
一旦成功,將來以彭城為起點,往東可圖青、齊之地,往西可攻懸瓠等河南要地,一旦齊國有變,官軍北伐、全據河南,不是不可能。
蕭綱當然也想有所作為,對此不由得意動。
李笠認為,反正齊國大軍必然來攻,多一個彭城也是守,少一個彭城也是守。
李笠擊殺了齊國貴胄段韶,若齊軍得知李笠守彭城,必然集中兵力攻彭城,如此一來,其他淮北州郡麵對的敵人便會少很多。
以彭城來消耗齊軍士氣,對方攻勢為之一凝,想來守住淮北各州郡的可能,就要大增。
當然,被齊軍圍攻的彭城會很危險,想來也隻有‘技高人膽大’的李笠,才敢守。
若李笠真的硬抗一年以上,而其他淮北州郡也扛住齊軍進攻,齊軍也隻能撤軍,因為魏國一旦趁火打劫,那可不妙。
隻要熬過這一戰,對於梁國來說,控製了彭城,接下來便能以彭城為樞要,構建更完善的淮北防線。
如此一來,就如同搭起屋頂,擋住北麵的大雨,護得淮南周全,淮南安全了,建康更加安全。
而李笠,就是撐起屋頂的棟梁,除他之外,還有誰,有信心守彭城,熬到齊軍撤退?
想到這裏,蕭綱有了主意。
李笠此次立下不少大功,是必須要重賞的,否則隻會讓功臣們大失所望。
而李笠要守彭城,將來要有所作為,這等於獨當一麵,需要有相應的官職和權力,能夠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按照判斷,齊國若派兵大舉南下,大概就在秋冬之間,所以留給蕭綱做決定的時間,不多了。
事不宜遲,得當機立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