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北風唿嘯,白石村東,河流上一道堰壩橫跨南北,李笠站在壩上,看著東邊上遊宛若湖泊的水麵,又看看下遊遠處的河畔作場,頗為感慨。


    這幾年,他在建康拚搏,留守家鄉的武祥沒有閑著,做了許多事,其中一件事,就是花了兩年多時間,雇傭青壯勞力,修建起這座攔河堰壩。


    壩址在河畔作場上遊數裏、河段較窄位置,有泄洪水門,南端又有常年排水的排水口即排水渠。


    新的水力作場,就在排水渠邊上。


    一個個堅固的水輪,就在排水渠上,被洶湧流淌的河水推動,不斷旋轉。


    築壩耗費頗多,但付出是值得的,有了穩定、強勁的水流,水力作場的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長長的排水渠,可以布設更多的水輪,帶動更多的設備。


    也為新產品的誕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李笠按照工作製度,換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走進一座新建的工作車間,要親眼觀看新產品的生產過程。


    新產品,其實不新,就是尋常可見的針。


    這個時代的針,如同魚鉤一樣,也是純手工製作,先“切絲”,然後將針體磨得圓潤,之後一頭磨尖,一頭鑽眼。


    最後進行熱處理,使得鐵針硬而不脆,韌而不軟。


    所以,鐵針的製作流程和魚鉤差不多,無非鐵針是直的,頭部不需要有倒刺,魚鉤是彎的,尾部不需要鑽眼。


    既然魚鉤能夠借助水力進行半自動化生產,那麽鐵針也可以。


    水力作場經過六年的生產,技術人員完全吃透了各工段的半自動生產機器,於是按著李笠的構思和設計思路,嚐試著將各工段機器整合在一起。


    除了拔絲,做到隻用一台機器生產魚鉤。


    同理,也可以用一台機器,生產鐵針。


    房間裏,‘站著’一台高大的機器,龐秋的侄子啞龐及幾名工人,正在檢查這台機器。


    旁邊,同樣打扮的趙孟娘,拿著厚厚一遝資料,向李笠介紹起這名為“雷迪奇”的全自動製針機。


    “雷迪奇”全自動製針機,水力驅動,設計者是李笠,由作場技術人員進行完善。


    先做出木質模型,驗證結構及自動製針流程,然後不斷進行優化、結構簡化,花了許多年,慢慢定型。


    機器為框架結構,正麵看上去如同一個“閏”字,長一丈五尺,高九尺,大部分結構都是鑄鐵件。


    製針時,機器不需要人工幹預,隻要把成卷的鐵絲,喂入機器的進口,機器的出口就會‘吐’出製好的鐵針。


    之後進行熱處理及包裝,就能銷售。


    製針原理,是鐵絲進入機器後,進入架子‘甲’,被切刀‘乙’切成一定長度,並被架子下方床件的凹槽接住。


    架子‘丙’做縱向和垂直方向的往複運動,垂直運動讓架子‘丙’從床板的每個凹槽獲得鐵絲,縱向運動讓其將鐵絲推入下一個凹槽。


    在每一個凹槽處,鐵絲受到連續的衝模或打孔機的作用,形成紋路並被衝出孔眼。


    這些衝模及打孔機由衝輪‘丁’、衝輪‘戊’帶動。


    接著,衝好孔眼的鐵絲沿著凹槽繼續前進,進入滑槽‘己’,排著隊被輾磨工具‘庚’研磨,鐵絲本體變得光滑。


    然後排隊進入磨輪‘辛’,另一頭被磨尖,於是一枚枚鐵針就這麽製作完成,接下來可以進行滲碳、淬火、迴火等處理。


    李笠看著這台機器生產鐵針,思緒飛到許多年以後。


    那一世,有外國高端針製品做宣傳,宣傳材料稱,廠家曆史悠久,源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的世界製針中心、英國的雷迪奇。


    曾經,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縫針由雷迪奇地區製針廠生產,而雷迪奇也是漁具(譬如魚鉤)生產中心。


    宣傳材料稱,十九世紀中後期,一台全自動製針機誕生在雷迪奇。


    機器以蒸汽機驅動,每天工作十一小時,每台機能製針約十四萬枚。


    即每小時產量約一萬三千枚。


    李笠不知道怎麽做蒸汽機,也不知道最初的全自動製針機是什麽結構,但是,他見過現代的全自動製魚鉤機,想來原理差不多。


    於是,自己根據作場的機器使用經驗,設計以水力為動力的全自動製針機和製魚鉤機。


    耗時多年年,實用型全自動製針機出現了,以‘雷迪奇’命名。


    ‘雷迪奇’全自動製針機,水力驅動,半個時辰(一小時)製針四千枚,不含廢品。


    每日生產四個時辰(八小時,剩餘時間進行檢修、維護),製針三萬二千枚。


    對比曆史上的蒸汽動力全自動製針機(每小時製針一萬枚以上),性能很弱。


    但在這個時代,依舊是奇跡般的突破。


    正式投產後,水力作場的製針能力,第一階段是日產量三十萬枚,魚鉤的日產量也差不多。


    麵對天下的手工製針業,有絕對優勢。


    李笠考察過鄱陽的製針產業現狀,手工製針,一般是多人分工,其中一人負責鑽針眼。


    平均下來,一個人一天也就能做十來枚普通尺寸鐵針,按人均日產量十枚計。


    作場正式生產鐵針,第一階段日產量三十萬枚,抵得上三萬製針工匠的產量,這就意味著生產成本大幅降低。


    拿到市麵上銷售,根本就沒有對手。


    而鐵針生產所需原料,其實不算多。


    一個月生產二十四日,月產量取整是七百萬枚,這些針總重量大概六千斤,合五十石。


    因為鐵針製作過程損耗較小,所以對應消耗的鐵料大概也是五十石。


    六千斤鐵針,加上包裝(小紙包、大木箱)、幹燥劑(木糠)的重量,包裝狀態下重量翻倍,算一百石。


    屆時,作場製作鐵針一個月的耗鐵量,一艘百石小貨船能裝下;一個月生產出的鐵針(含包裝),一艘百石小貨船能裝下。


    這樣的船,在鄱水上很常見,看上去不起眼。


    一艘小貨船,就能把作場一個月生產的鐵針運往外地,卻能給作場帶來約三萬貫(粗略估計)的利潤。


    若機器大幅增加,利潤自然也會大幅增加。


    引入水力驅動後的機械化生產,其威力“恐怖如斯”,讓李笠自豪不已。


    機器檢查完畢,接上水輪動力,‘雷迪奇’開始吞食鐵絲。


    被截斷的鐵絲,在‘雷迪奇’的‘肚子裏’不停移動。


    ‘雷迪奇’像吃水引(麵條)那樣把鐵絲吮吸進‘肚子’,然後將一枚枚鐵針‘拉’出來。


    ‘吮’鐵絲的速度很快,‘拉’鐵針的速度也很快。


    李笠讓工人們開始計時,檢驗‘雷迪奇’的穩定生產能力,隨後和趙孟娘交談起來。


    “我之間跟你說過,機器的力量是巨大的,以往,用傳統工藝製作鐵針,一個人一天,也就隻能做個十來枚。”


    “若以人力為基礎,簡單的堆砌生產能力,這樣的舉動得不償失,因為人要吃飯,要休息,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有太高的生產效率。”


    “但用了機械設備就不同了,尤其是引入水力為動力,驅動半自動、全自動機器進行生產,生產效率大幅上升,利潤也成倍增長。”


    “若引入全自動機器,不需要人力參與,一個工人能看顧三台機器,那麽,不需要太多操作工,也能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利潤空間。”


    趙孟娘問:“機器運轉要想快,水流就得湍急,光靠浮輪的動力,已經不行了吧?”


    李笠點點頭:“對,所以必須水壩蓄水,然後提升水流速度,而且這機器不能裝在晃動的船上,才能保證正常運轉,隻有機器正常運轉,產量才穩定,收入才穩定。”


    “我們製作的鐵針,物美價廉,除了那些極細的手工製繡花針,不可能有競爭對手,靠著超低售價傾銷,獨霸市場,利潤有保證。”


    “但是檢查、包裝得靠人手,無論是魚鉤還是鐵針,日產量那麽多,需要的人手恐怕要大幅增加...”趙孟娘眉頭微皺。


    “那就繼續買奴婢,培養她們做女工,然後...”李笠笑起來,“府裏撮合,讓她們和男工或者部曲、護院們成親。”


    “無論男女,有了家,有了穩定的收入和不錯的待遇,還有一個大集體做後盾,人心,不就穩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世棟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糕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糕羊並收藏亂世棟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