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水,一支船隊逆流而上,當中一艘座船船艙內,鄱陽內史李笠正在審閱公文,自上任以來,事務繁雜,所以他一直都很忙。
現在他要前往樂安,但即便在船上也不得休息,審閱完的公文會交給文吏,文吏乘小船把公文送迴鄱陽。
好不容易處理完一批公文,李笠稍作休息,卻很快想到時局。
前不久,奉命北上的嶺表西江都護陳霸先,率軍路過豫章南昌,李笠以為天子會讓陳霸先走安成步道攻入湘州,沒想到還真是路過而已。
想想也是,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明麵上並未造反,朝廷也不想刺激三王,那麽,當務之急是先把趁火打劫的魏軍從司州趕出去。
嶺表廣州到嶺北江州,隔著千山萬水,陳霸先帶著平定交州叛亂的精兵悍將北上,最初是要進京勤王。
但是,侯景已經完蛋了,殘黨滅亡就在這數月之內,而司州出事,雍、荊、湘三州不穩,所以,陳霸先的下一個目的地,是司州安陸。
也就是說,收複司州的任務,交到陳霸先身上。
陳霸先所部兵馬,從嶺表廣州啟程,抵達江州南昌,路程據說有三千多裏,再去千裏之外的司州,以疲兵對抗實力不俗的魏軍,感覺很危險。
不過,據說陳霸先的隊伍會在湓城休整一段時間,給將士們緩緩,然後再去司州作戰,想來戰鬥力有保證。
李笠越想越精神,開始琢磨此戰梁軍的勝算。
他記得陳霸先就是曆史上開創陳朝的開國皇帝,想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陳霸先在交州平叛,雖然部下得了磨練,但戰場是亞熱帶雨林,戰鬥形式應該是叢林戰或者山地戰。
那麽到了長江以北的漢東地區,和擁有騎兵優勢的魏軍作戰,陳霸先的軍隊能否適應,還不清楚。
想到這裏,李笠擔心起來。
他通過各種途徑,慢慢探清楚去年年底,司州是怎麽丟的,與此同時,對此戰魏軍的戰鬥力有了一些了解。
魏軍主將是楊忠,李笠‘認得’這位,因為其子楊堅,就是曆史上的隋文帝。
而楊忠殲滅柳仲禮的軍隊、俘虜柳仲禮,隻用了大概兩千兵,不過這兩千兵都是騎兵。
當然,前期的詐敗、誘敵,靠的是另外的軍隊,但由此可見,楊忠的能力不容小覷,以逸待勞,和遠道而來的陳霸先交鋒,勝負難料。
“楊忠、陳霸先...有意思。”
李笠自言自語:“曆史上,是楊忠兒子楊堅的隋國,滅了陳霸先建立的陳國,話說..陳叔寶這昏君,應該是陳霸先的孫子吧?”
李笠隻知道陳國的開國皇帝是陳霸先,末代皇帝是陳叔寶,而按著陳叔寶亡國時的年紀,不像是陳霸先的兒子,所以他認為陳叔寶應該是陳霸先的孫子。
陳國的國祚,好像是三、四十年?
掐指一算,陳叔寶這幾年大概要出生了?
而楊堅,應該已經出生了。
李笠的思緒發散,不過很快又迴到當前時局來。
本來,不應該讓千裏迢迢北上的陳霸先去收複安陸,與司州隔江對望的郢州,其軍府就有不少兵力。
但是,郢州州治夏口,正好位於漢水入長江口對麵,所以,郢州軍不能調動,一防漢水上遊雍州的嶽陽王。
二防長江上遊的湘州河東王、荊州邵陵王。
同理,郢州東麵的江州,其兵馬要防湘州的河東王走安成步道向東進攻,還得和郢州一道,提防上遊三王兵馬乘船順流而下。
於是,隻能讓千裏迢迢勤王的陳霸先所部兵馬出擊,去收複被西魏占領的司州。
楊忠和陳霸先交手,結果會是怎麽樣的呢?
侯景之亂的進程變了,相應的曆史進程,也會改變,後續走向會如何,琢磨起來頗有意思。
李笠摸摸下巴,他覺得反正侯景完蛋了,侯景之亂沒有把梁國弄得支離破碎,陳國也許就沒機會出現了。
僅就立場來說,他當然希望陳霸先能收複司州,不然,梁國國內局勢會急劇惡化。
河東王兄弟還有邵陵王,有了司州魏軍‘撐腰’,造反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到時候,西魏還會得寸進尺。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西魏派兵給三王撐腰,不是做慈善,最終目的當然是趁火打劫,而三王若真的造反,隻會引狼入室,讓大好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李笠仔細想過,西魏趁火打劫的最佳目標,其實是梁國的益州地區,即蜀地。
蜀地位於長江上遊,中遊若被三王隔斷,蜀地梁軍就孤立無援,隻能獨自抵抗關中過來的魏軍。
“府君?”
一聲低唿,讓李笠迴過神,他見幾名文吏,捧著一堆堆文書候在麵前,揉揉太陽穴,坐直身子。
“拿過來吧。”
。。。。。。
南鄱水某處河岸,築壩工地邊上,前來視察工程進度的李笠,與附近一些村落的裏吏、鄉老交談著。
話題有不少,但都和堰壩以及南鄱水有關。
鄱陽和樂安之間,有南鄱水相連,南鄱水沿岸地區,經過數百年的開墾,已經出現不少村落和良田。
但是,南鄱水在雨季會發大水,因為曆朝曆代官府沒有多少財力修大規模、成體係的水利設施,所以南鄱水沿岸村落對於水災並沒有太好的防禦辦法。
而對於水運來說,雨季水位暴漲,河水流速湍急,無論是從樂安順流而下去鄱陽,還是從鄱陽逆流而上去樂安,行船都不容易。
有時冬天水位過低,南鄱水某些河段無法行船,也會對兩地之間的航運造成影響。
現在,李笠就任鄱陽內史,要提升樂安‘水銅’的開采量,便要整治‘脾氣暴躁’的南鄱水,讓其‘溫順’下來。
在河道上合適的位置,修建多級堰壩,靠階梯蓄水形成水位較深、水流較緩的多級航道,每段航道都有船隊往返接力運送人、貨。
雖然犧牲了順流而下、一船直達終點的便利性,但是,確保了船隊逆流而上運送物資的運輸能力。
逆流而上時,能否以較低成本運輸糧食能力,才是製約樂安銅冶提升產量的瓶頸。
李笠算得清楚,要提升樂安‘水銅’的產量,就得多開礦場,然後簡單粗暴的增加人力。
但是,開采銅礦的人力不事農業生產,不產出一粒米,卻要消耗大量糧食。
樂安地區山多平地少,要養活上萬的脫產(農業生產)人口,全靠從外地運糧,也就是從下遊鄱陽運糧到樂安。
在南鄱水逆水行船,基本上全靠船夫人力劃船、撐船,到了水流湍急的河道,還得靠纖夫拉纖,所以運輸成本不低。
那麽,若有多級航道,每段航道如同水流緩慢的湖泊,然後由各級航道船隊來‘接力’運送物資,雖然麻煩了些,但總體而言,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和縮短運輸時間。
這是‘交通’,而在一些河段周邊置行洪區域,並且在南鄱水的主要支流上修建堰壩蓄水,構成一個蓄水、放水的水利體係。
如此就能馴服南鄱水,確保沿岸地區農田得到灌溉,又不會被水患困擾。
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來說,要實現這個構想,正常而言要花上十幾年,李笠鄱陽內史的任期不過三到五年,想要完成如此工程,是不可能的。
但是,鄱陽建製由來已久,自晉以來,鄱陽南北鄱水流域不斷有百姓開荒、定居,無數有識之士也曾為治理水患,對鄱水流域的水情進行勘察。
加上沿岸百姓曆年與水患搏鬥的經驗,無數經驗累積下來,李笠在其基礎上加把力,就能創造奇跡。
“加把力”的意思,就是解決資金和物資,然後大規模組織勞動力施工。
這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郡廨的資金有限,所以,李笠想了許多辦法,盡一切可能,調動能調動的資源。
“即將入夏,雨季來臨,河水暴漲,這座堰壩,得如期完工。”
李笠交代擔任監工的吏員,看著施工工地無數人的忙碌身影,再和陪同視察的鄉老、裏吏囑咐:
“一切,都按說好的來,不管出什麽意外,都有本官兜著,你們隻管放開手腳幹。”
“本官既然說了三年內,要讓這裏大變樣,讓大夥都過上好日子,那就絕不會食言,不過,也得諸位帶著鄉親們一起努力才行。”
一番交代後,李笠往不遠處下遊臨時碼頭走去,一邊走,一邊想著事情。
樂安目前的銅產量,以及未來的預期產量,都是指用“膽銅法”提煉的“水銅”,而他真正的目標,是礦銅。
若僅僅是為了提升‘水銅’的產量,不至於要大張旗鼓建造多級堰壩,確保極高的逆水航運能力,一切的一切,還是為了一處神秘的礦銅。
而這礦銅,他終於找到了。
數年前,當樂安‘水銅’剛正式開采時,李笠就花了重金,請了不少探礦老手,組隊在樂安地區勘察礦脈。
數年下來,他自掏腰包,承擔了巨大的開支,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個巨型礦脈,被他找到了。
如果不出意外,二十世紀中期後才出現的亞洲第一銅礦(當時)——德興銅礦,其露天礦場所在地,找到了。
就在樂安上遊某處,距河岸十餘裏的群山之中,礦脈很淺,開采難度相對不大。
而在古代,誰掌握了一個超級銅礦,誰就不會缺錢。
即便沒有機械化開采能力,這樣的巨型露天(淺層)銅礦,若能大規模開采,並且能將銅料運出來,足以讓一個搖搖欲墜的朝廷,起死迴生。
甚至,撐起統一天下的所有貨幣開支。
這樣的寶藏,隻能握在他的手中,所以,朝廷隻知道樂安有‘水銅’,卻不知道有一處巨大的露天銅礦脈。
一旦知道,鄱陽內史輪不到他來做。
如此秘密,至少目前是不能泄露出去的,猜到些許端倪的張鋌,如不是可靠地自己人,李笠早就滅口了。
但是,這樣的超級銅礦要大規模開發,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即便是先期開采,可能需要十餘年。
因為沒有機械化開采能力,也沒有現代交通運輸工具,需要動用大量人力開山、修路、采礦,需要一條穩定的水運航道來確保人員、物資運輸。
更需要從外地運來大量糧食,確保礦區所需。
李笠大概估算過,要初步開采這個露天(淺層)銅礦,直接投入的勞動力至少要五萬人,連帶其家屬,以及閑雜人等,樂安礦區要容納三十萬人長期居住。
以每人平均每月消耗二石糧食計,三十萬脫產(脫離農業生產)人口,每月消耗糧食六十萬石,這些糧食隻能靠外運。
後續開發、開采,還得投入更多人力物力。
如此巨大的糧食供應和運輸能力,需要長時間投入人力物力來實現,目前隻能先打基礎,而官府並沒有能力來實施這樣的工程。
所以,李笠要來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不聲不響中,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現在他要前往樂安,但即便在船上也不得休息,審閱完的公文會交給文吏,文吏乘小船把公文送迴鄱陽。
好不容易處理完一批公文,李笠稍作休息,卻很快想到時局。
前不久,奉命北上的嶺表西江都護陳霸先,率軍路過豫章南昌,李笠以為天子會讓陳霸先走安成步道攻入湘州,沒想到還真是路過而已。
想想也是,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明麵上並未造反,朝廷也不想刺激三王,那麽,當務之急是先把趁火打劫的魏軍從司州趕出去。
嶺表廣州到嶺北江州,隔著千山萬水,陳霸先帶著平定交州叛亂的精兵悍將北上,最初是要進京勤王。
但是,侯景已經完蛋了,殘黨滅亡就在這數月之內,而司州出事,雍、荊、湘三州不穩,所以,陳霸先的下一個目的地,是司州安陸。
也就是說,收複司州的任務,交到陳霸先身上。
陳霸先所部兵馬,從嶺表廣州啟程,抵達江州南昌,路程據說有三千多裏,再去千裏之外的司州,以疲兵對抗實力不俗的魏軍,感覺很危險。
不過,據說陳霸先的隊伍會在湓城休整一段時間,給將士們緩緩,然後再去司州作戰,想來戰鬥力有保證。
李笠越想越精神,開始琢磨此戰梁軍的勝算。
他記得陳霸先就是曆史上開創陳朝的開國皇帝,想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陳霸先在交州平叛,雖然部下得了磨練,但戰場是亞熱帶雨林,戰鬥形式應該是叢林戰或者山地戰。
那麽到了長江以北的漢東地區,和擁有騎兵優勢的魏軍作戰,陳霸先的軍隊能否適應,還不清楚。
想到這裏,李笠擔心起來。
他通過各種途徑,慢慢探清楚去年年底,司州是怎麽丟的,與此同時,對此戰魏軍的戰鬥力有了一些了解。
魏軍主將是楊忠,李笠‘認得’這位,因為其子楊堅,就是曆史上的隋文帝。
而楊忠殲滅柳仲禮的軍隊、俘虜柳仲禮,隻用了大概兩千兵,不過這兩千兵都是騎兵。
當然,前期的詐敗、誘敵,靠的是另外的軍隊,但由此可見,楊忠的能力不容小覷,以逸待勞,和遠道而來的陳霸先交鋒,勝負難料。
“楊忠、陳霸先...有意思。”
李笠自言自語:“曆史上,是楊忠兒子楊堅的隋國,滅了陳霸先建立的陳國,話說..陳叔寶這昏君,應該是陳霸先的孫子吧?”
李笠隻知道陳國的開國皇帝是陳霸先,末代皇帝是陳叔寶,而按著陳叔寶亡國時的年紀,不像是陳霸先的兒子,所以他認為陳叔寶應該是陳霸先的孫子。
陳國的國祚,好像是三、四十年?
掐指一算,陳叔寶這幾年大概要出生了?
而楊堅,應該已經出生了。
李笠的思緒發散,不過很快又迴到當前時局來。
本來,不應該讓千裏迢迢北上的陳霸先去收複安陸,與司州隔江對望的郢州,其軍府就有不少兵力。
但是,郢州州治夏口,正好位於漢水入長江口對麵,所以,郢州軍不能調動,一防漢水上遊雍州的嶽陽王。
二防長江上遊的湘州河東王、荊州邵陵王。
同理,郢州東麵的江州,其兵馬要防湘州的河東王走安成步道向東進攻,還得和郢州一道,提防上遊三王兵馬乘船順流而下。
於是,隻能讓千裏迢迢勤王的陳霸先所部兵馬出擊,去收複被西魏占領的司州。
楊忠和陳霸先交手,結果會是怎麽樣的呢?
侯景之亂的進程變了,相應的曆史進程,也會改變,後續走向會如何,琢磨起來頗有意思。
李笠摸摸下巴,他覺得反正侯景完蛋了,侯景之亂沒有把梁國弄得支離破碎,陳國也許就沒機會出現了。
僅就立場來說,他當然希望陳霸先能收複司州,不然,梁國國內局勢會急劇惡化。
河東王兄弟還有邵陵王,有了司州魏軍‘撐腰’,造反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到時候,西魏還會得寸進尺。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西魏派兵給三王撐腰,不是做慈善,最終目的當然是趁火打劫,而三王若真的造反,隻會引狼入室,讓大好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李笠仔細想過,西魏趁火打劫的最佳目標,其實是梁國的益州地區,即蜀地。
蜀地位於長江上遊,中遊若被三王隔斷,蜀地梁軍就孤立無援,隻能獨自抵抗關中過來的魏軍。
“府君?”
一聲低唿,讓李笠迴過神,他見幾名文吏,捧著一堆堆文書候在麵前,揉揉太陽穴,坐直身子。
“拿過來吧。”
。。。。。。
南鄱水某處河岸,築壩工地邊上,前來視察工程進度的李笠,與附近一些村落的裏吏、鄉老交談著。
話題有不少,但都和堰壩以及南鄱水有關。
鄱陽和樂安之間,有南鄱水相連,南鄱水沿岸地區,經過數百年的開墾,已經出現不少村落和良田。
但是,南鄱水在雨季會發大水,因為曆朝曆代官府沒有多少財力修大規模、成體係的水利設施,所以南鄱水沿岸村落對於水災並沒有太好的防禦辦法。
而對於水運來說,雨季水位暴漲,河水流速湍急,無論是從樂安順流而下去鄱陽,還是從鄱陽逆流而上去樂安,行船都不容易。
有時冬天水位過低,南鄱水某些河段無法行船,也會對兩地之間的航運造成影響。
現在,李笠就任鄱陽內史,要提升樂安‘水銅’的開采量,便要整治‘脾氣暴躁’的南鄱水,讓其‘溫順’下來。
在河道上合適的位置,修建多級堰壩,靠階梯蓄水形成水位較深、水流較緩的多級航道,每段航道都有船隊往返接力運送人、貨。
雖然犧牲了順流而下、一船直達終點的便利性,但是,確保了船隊逆流而上運送物資的運輸能力。
逆流而上時,能否以較低成本運輸糧食能力,才是製約樂安銅冶提升產量的瓶頸。
李笠算得清楚,要提升樂安‘水銅’的產量,就得多開礦場,然後簡單粗暴的增加人力。
但是,開采銅礦的人力不事農業生產,不產出一粒米,卻要消耗大量糧食。
樂安地區山多平地少,要養活上萬的脫產(農業生產)人口,全靠從外地運糧,也就是從下遊鄱陽運糧到樂安。
在南鄱水逆水行船,基本上全靠船夫人力劃船、撐船,到了水流湍急的河道,還得靠纖夫拉纖,所以運輸成本不低。
那麽,若有多級航道,每段航道如同水流緩慢的湖泊,然後由各級航道船隊來‘接力’運送物資,雖然麻煩了些,但總體而言,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和縮短運輸時間。
這是‘交通’,而在一些河段周邊置行洪區域,並且在南鄱水的主要支流上修建堰壩蓄水,構成一個蓄水、放水的水利體係。
如此就能馴服南鄱水,確保沿岸地區農田得到灌溉,又不會被水患困擾。
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來說,要實現這個構想,正常而言要花上十幾年,李笠鄱陽內史的任期不過三到五年,想要完成如此工程,是不可能的。
但是,鄱陽建製由來已久,自晉以來,鄱陽南北鄱水流域不斷有百姓開荒、定居,無數有識之士也曾為治理水患,對鄱水流域的水情進行勘察。
加上沿岸百姓曆年與水患搏鬥的經驗,無數經驗累積下來,李笠在其基礎上加把力,就能創造奇跡。
“加把力”的意思,就是解決資金和物資,然後大規模組織勞動力施工。
這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郡廨的資金有限,所以,李笠想了許多辦法,盡一切可能,調動能調動的資源。
“即將入夏,雨季來臨,河水暴漲,這座堰壩,得如期完工。”
李笠交代擔任監工的吏員,看著施工工地無數人的忙碌身影,再和陪同視察的鄉老、裏吏囑咐:
“一切,都按說好的來,不管出什麽意外,都有本官兜著,你們隻管放開手腳幹。”
“本官既然說了三年內,要讓這裏大變樣,讓大夥都過上好日子,那就絕不會食言,不過,也得諸位帶著鄉親們一起努力才行。”
一番交代後,李笠往不遠處下遊臨時碼頭走去,一邊走,一邊想著事情。
樂安目前的銅產量,以及未來的預期產量,都是指用“膽銅法”提煉的“水銅”,而他真正的目標,是礦銅。
若僅僅是為了提升‘水銅’的產量,不至於要大張旗鼓建造多級堰壩,確保極高的逆水航運能力,一切的一切,還是為了一處神秘的礦銅。
而這礦銅,他終於找到了。
數年前,當樂安‘水銅’剛正式開采時,李笠就花了重金,請了不少探礦老手,組隊在樂安地區勘察礦脈。
數年下來,他自掏腰包,承擔了巨大的開支,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個巨型礦脈,被他找到了。
如果不出意外,二十世紀中期後才出現的亞洲第一銅礦(當時)——德興銅礦,其露天礦場所在地,找到了。
就在樂安上遊某處,距河岸十餘裏的群山之中,礦脈很淺,開采難度相對不大。
而在古代,誰掌握了一個超級銅礦,誰就不會缺錢。
即便沒有機械化開采能力,這樣的巨型露天(淺層)銅礦,若能大規模開采,並且能將銅料運出來,足以讓一個搖搖欲墜的朝廷,起死迴生。
甚至,撐起統一天下的所有貨幣開支。
這樣的寶藏,隻能握在他的手中,所以,朝廷隻知道樂安有‘水銅’,卻不知道有一處巨大的露天銅礦脈。
一旦知道,鄱陽內史輪不到他來做。
如此秘密,至少目前是不能泄露出去的,猜到些許端倪的張鋌,如不是可靠地自己人,李笠早就滅口了。
但是,這樣的超級銅礦要大規模開發,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即便是先期開采,可能需要十餘年。
因為沒有機械化開采能力,也沒有現代交通運輸工具,需要動用大量人力開山、修路、采礦,需要一條穩定的水運航道來確保人員、物資運輸。
更需要從外地運來大量糧食,確保礦區所需。
李笠大概估算過,要初步開采這個露天(淺層)銅礦,直接投入的勞動力至少要五萬人,連帶其家屬,以及閑雜人等,樂安礦區要容納三十萬人長期居住。
以每人平均每月消耗二石糧食計,三十萬脫產(脫離農業生產)人口,每月消耗糧食六十萬石,這些糧食隻能靠外運。
後續開發、開采,還得投入更多人力物力。
如此巨大的糧食供應和運輸能力,需要長時間投入人力物力來實現,目前隻能先打基礎,而官府並沒有能力來實施這樣的工程。
所以,李笠要來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不聲不響中,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