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西元620年頡利可汗承襲父兄餘蔭,兵馬強盛。在隋義成公主與其堂弟楊善經以及王世充使者王文素等人慫恿之下,頡利欲奉隋煬帝楊廣之孫楊政道以伐唐,恢複隋朝,為此經常入寇中原。唐高祖李淵因內地尚未安寧,故贈予突厥大量財物,先穩住北邊,以便騰出手來經略天下,但未能滿足頡利貪得無厭的**。
自武德四年起,頡利可汗連年用兵,侵擾今山西、河北、陝西、甘肅等省之地,與唐朝互有勝負,時戰時和。武德七年,唐高祖恢複十二軍建置,一麵加強防禦,一麵擴軍備戰。
武德九年七月,頡利可汗親自率領10餘萬騎進寇武功,唐京師長安戒嚴。左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德,與東突厥戰於涇陽,擊敗東突厥軍。八月李世民繼位。二十天後,頡利可汗進至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20餘公裏。李世民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等六人,騎馬馳至渭水上,與頡利隔河而談,責他背約入侵。接著唐朝諸軍會集,旌甲蔽野。頡利見唐軍容甚盛,請和。李世民斬白馬,與頡利可汗盟於便橋之上,東突厥撤軍退走。
事後,李世民答左仆射蕭瑀問時說:所以不與東突厥交戰,是因為自己剛繼帝位,國家未安,百姓未富。送財物給頡利,將促使他更加驕惰,從而逐漸走向敗亡。此即所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者也。
原先東突厥民風淳厚,政令質略。及至頡利可汗重用漢人趙德言,此人作威作福,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國人開始不滿。頡利又信任中亞來的胡人,而疏遠本族人。胡人貪婪,反複無常。頡利連年用兵入寇唐朝邊境,屬民不堪其苦。又屢遭大雪,牲畜多死,人民凍餒。頡利因收入減少,加重盤剝屬部。這種種原因引起內外離心,許多屬部背叛,東突厥的兵力也嚴重削弱。
貞觀元年,薛延陀等部叛離東突厥。頡利派東麵的突利可汗(始畢可汗子什缽苾往討,敗績逃迴。頡利可汗將突利囚禁了十多天,並鞭打他。突利因而怨恨頡利可汗。貞觀二年夏,突利可汗因頡利屢向該部征兵,突利不給,於是向李世民上表請求入朝。頡利發兵攻突利。突利早先曾與李世民結為盟兄弟,至此向唐求救。唐朝派將軍周範至太原經略之。
這一年,東突厥北邊的許多屬部都歸薛延陀,共同推舉其俟斤夷男為可汗。李世民派遊擊將軍喬師望至薛延陀部,冊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並賜給旗鼓。夷男遣使入貢於唐,迴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等部皆隸屬薛延陀。於是薛延陀稱雄漠北,而東突厥則更趨衰落。頡利可汗開始向唐朝稱臣,請尚公主。
唐朝因頡利可汗既向唐請和,卻又支持梁師都反唐,發兵征討頡利。
由兵部尚書李靖出定襄道,李勣出通漠道,柴紹出金河道,李道宗出大同道,衛孝節出恆安道,薛萬徹出暢武道,凡六總管,共10餘萬人,統歸李靖節度。十二月,東突厥突利可汗、鬱射設、蔭奈特勤等率所部投唐。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驍騎三千,夜襲定襄,破東突厥軍。頡利可汗大驚,遷牙帳於磧口。李靖派遣間諜離間頡利的心腹。頡利親信康蘇密以隋蕭皇後和煬帝孫楊政道降唐。李勣出雲中,大破東突厥軍於白道。頡利逃往鐵山。二月,李靖與李世勣會師白道,選精騎1萬追襲。唐軍離突厥牙帳7裏,頡利才發覺,乘千裏馬先逃,其眾潰散。唐朝拓地自陰山北至大漠。
頡利可汗逃至沙缽羅設蘇尼失處,唐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逼蘇尼失擒送頡利。頡利率數騎夜遁,匿於荒穀,蘇尼失將他抓迴。唐軍至沙缽羅營地俘獲頡利。蘇尼失降唐,東突厥汗國亡。頡利至長安,李世民釋放了他,還其全部家屬,給以豐厚供養。後來授予右衛大將軍職銜(榮譽而已,賜予住宅和田地。
貞觀八年,頡利死,封贈歸義王,葬於灞水之東。
頡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中**隊活捉的草原帝國最高統治者。唐軍出擊定襄,痛殲東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唐朝曆史上拓邊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東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作為同時存在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遭到毀滅,建立單級世界就變得容易多了。
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也是獲勝最大的時期。
開疆擴土,定鼎邊疆是李世民的豐功偉績,滅東突厥這也是李世民天可汗之路的開始。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在唐朝誕生了專門的邊塞詩派。
誕生像“年年戰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
而至於“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穀渾”;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迴?”
這種豪放雄詩,則由於後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風氣,甚至成為了古代史上中國人尚武精神的絕響。
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麵出擊,當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方煦很慶幸能在這個時代,活上一迴。
而且,活的……
。
西元620年頡利可汗承襲父兄餘蔭,兵馬強盛。在隋義成公主與其堂弟楊善經以及王世充使者王文素等人慫恿之下,頡利欲奉隋煬帝楊廣之孫楊政道以伐唐,恢複隋朝,為此經常入寇中原。唐高祖李淵因內地尚未安寧,故贈予突厥大量財物,先穩住北邊,以便騰出手來經略天下,但未能滿足頡利貪得無厭的**。
自武德四年起,頡利可汗連年用兵,侵擾今山西、河北、陝西、甘肅等省之地,與唐朝互有勝負,時戰時和。武德七年,唐高祖恢複十二軍建置,一麵加強防禦,一麵擴軍備戰。
武德九年七月,頡利可汗親自率領10餘萬騎進寇武功,唐京師長安戒嚴。左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德,與東突厥戰於涇陽,擊敗東突厥軍。八月李世民繼位。二十天後,頡利可汗進至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20餘公裏。李世民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等六人,騎馬馳至渭水上,與頡利隔河而談,責他背約入侵。接著唐朝諸軍會集,旌甲蔽野。頡利見唐軍容甚盛,請和。李世民斬白馬,與頡利可汗盟於便橋之上,東突厥撤軍退走。
事後,李世民答左仆射蕭瑀問時說:所以不與東突厥交戰,是因為自己剛繼帝位,國家未安,百姓未富。送財物給頡利,將促使他更加驕惰,從而逐漸走向敗亡。此即所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者也。
原先東突厥民風淳厚,政令質略。及至頡利可汗重用漢人趙德言,此人作威作福,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國人開始不滿。頡利又信任中亞來的胡人,而疏遠本族人。胡人貪婪,反複無常。頡利連年用兵入寇唐朝邊境,屬民不堪其苦。又屢遭大雪,牲畜多死,人民凍餒。頡利因收入減少,加重盤剝屬部。這種種原因引起內外離心,許多屬部背叛,東突厥的兵力也嚴重削弱。
貞觀元年,薛延陀等部叛離東突厥。頡利派東麵的突利可汗(始畢可汗子什缽苾往討,敗績逃迴。頡利可汗將突利囚禁了十多天,並鞭打他。突利因而怨恨頡利可汗。貞觀二年夏,突利可汗因頡利屢向該部征兵,突利不給,於是向李世民上表請求入朝。頡利發兵攻突利。突利早先曾與李世民結為盟兄弟,至此向唐求救。唐朝派將軍周範至太原經略之。
這一年,東突厥北邊的許多屬部都歸薛延陀,共同推舉其俟斤夷男為可汗。李世民派遊擊將軍喬師望至薛延陀部,冊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並賜給旗鼓。夷男遣使入貢於唐,迴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等部皆隸屬薛延陀。於是薛延陀稱雄漠北,而東突厥則更趨衰落。頡利可汗開始向唐朝稱臣,請尚公主。
唐朝因頡利可汗既向唐請和,卻又支持梁師都反唐,發兵征討頡利。
由兵部尚書李靖出定襄道,李勣出通漠道,柴紹出金河道,李道宗出大同道,衛孝節出恆安道,薛萬徹出暢武道,凡六總管,共10餘萬人,統歸李靖節度。十二月,東突厥突利可汗、鬱射設、蔭奈特勤等率所部投唐。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驍騎三千,夜襲定襄,破東突厥軍。頡利可汗大驚,遷牙帳於磧口。李靖派遣間諜離間頡利的心腹。頡利親信康蘇密以隋蕭皇後和煬帝孫楊政道降唐。李勣出雲中,大破東突厥軍於白道。頡利逃往鐵山。二月,李靖與李世勣會師白道,選精騎1萬追襲。唐軍離突厥牙帳7裏,頡利才發覺,乘千裏馬先逃,其眾潰散。唐朝拓地自陰山北至大漠。
頡利可汗逃至沙缽羅設蘇尼失處,唐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逼蘇尼失擒送頡利。頡利率數騎夜遁,匿於荒穀,蘇尼失將他抓迴。唐軍至沙缽羅營地俘獲頡利。蘇尼失降唐,東突厥汗國亡。頡利至長安,李世民釋放了他,還其全部家屬,給以豐厚供養。後來授予右衛大將軍職銜(榮譽而已,賜予住宅和田地。
貞觀八年,頡利死,封贈歸義王,葬於灞水之東。
頡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中**隊活捉的草原帝國最高統治者。唐軍出擊定襄,痛殲東突厥,活捉頡利可汗,也是唐朝曆史上拓邊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頡利可汗被抓到長安。東突厥是唐朝最大的邊患,作為同時存在的兩個超級大國之一遭到毀滅,建立單級世界就變得容易多了。
貞觀年間是唐朝拓邊最猛烈的時期,也是獲勝最大的時期。
開疆擴土,定鼎邊疆是李世民的豐功偉績,滅東突厥這也是李世民天可汗之路的開始。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在唐朝誕生了專門的邊塞詩派。
誕生像“年年戰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
而至於“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穀渾”;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迴?”
這種豪放雄詩,則由於後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風氣,甚至成為了古代史上中國人尚武精神的絕響。
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麵出擊,當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方煦很慶幸能在這個時代,活上一迴。
而且,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