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有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自明太祖建朝兩百多年以來,始終遵循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建儲之禮。


    至明神宗朱翊鈞時,立儲定國本一事卻在朝中引來了一場長達十餘年的鬥爭。


    鬥爭的起因源於萬曆九年,一日,明神宗閑來無事,遇見了李太後身邊的宮女王氏,一時興起便寵幸了王氏,事後隻是按照禮數賞了首飾,再無其它,豈料王氏有了身孕,體型一天天變化起來,被李太後發覺了。李太後找來明神宗詢問,明神宗卻否認此事是他所為,可除了明神宗之外還有誰能做此事?無奈之下,李太後隻好拿出皇帝的起居記錄來對證,明神宗這才承認了此事,封了王氏為恭妃。


    萬曆十年,皇長子朱常洛從王恭妃腹中誕生,皇後無子,皇儲之位理應屬朱常洛所有,然而明神宗嫌王氏身份低微,一直將其冷落,也並不喜歡這位皇長子,他偏寵鄭氏,萬曆十四年,鄭氏誕下皇子朱常洵,明神宗冊封鄭氏為皇貴妃,並一心想立朱常洵為皇儲。


    而朝野之中,早有人陸續上疏請立皇長子朱常洛為東宮,明神宗不是罰了他們的俸祿就是貶了他們的官,以儆效尤。


    盡管如此,上疏請立東宮的官員依然絡繹不絕,於是明神宗尋找各種理由推脫,說是皇長子尚且年幼,立儲一事待其長大了再議。


    於是,這一拖又是幾年,朱常洛也長大了,到了該出閣讀書的年紀,朝中的大臣們又開始紛紛上疏請求皇上準許皇長子出閣讀書並立為東宮,明神宗惱怒了,一連革了好幾名官員的職。有的官員,還挨了板子。


    明神宗的意圖,大臣們都心知肚明,可宗法不可亂,他們冒著各種危險上疏請立東宮,明神宗則又找了新的理由,說是立嫡不立庶,要等到皇後誕下皇子立皇後的兒子為東宮,先將幾名皇子封王,若皇後無子,再立皇長子。


    明神宗這一道旨意下來,朝中一片嘩然,皇後多年無子,這無疑是皇上的又一次推脫,大臣們才不妥協,他們據理力爭,明神宗寡不敵眾,隻得應許皇長子出閣讀書,但仍未冊封其為太子。


    立太子一事,讓明神宗絞盡腦汁,與朝中大臣爭執多年卻未有成效,最後明神宗索性不出宮門,也不理朝政,但請立東宮的奏疏從未斷絕過。


    萬曆二十九年,早已不再管束明神宗的李太後實在看不下去了,雖然明神宗不怎麽喜歡這位皇長子,李太後還是很喜歡這位孫兒的,在她的幹涉下,朱常洛終於被立為了太子。


    皇儲一事定奪之後,明神宗還是呆在宮門內,十幾年不上朝,新晉的官員甚至不曾見過他的樣貌,即使朝中出了什麽十萬火急的事,也隻有內閣大臣能得以接見,明神宗幾乎已經到了不問天下事的境界。


    或許是不想麵對那些大臣們,明神宗選擇了迴避,他在迴避大臣們的同時,也迴避了他的子民。誰做太子,或許對皇帝和大臣們來說是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幾經思量,可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卻是想也不必想的,對他們來說,誰做太子都是一樣的,他們不過是想要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誰讓他們過得好,在他們心裏誰就是好皇帝。該立誰為太子,隻有那些不愁吃穿又有崇高的理想的人才會去想的事。而那些連飯也吃不飽的窮苦百姓,心裏想的卻是如何才能吃飽穿暖過上好日子。


    陝西延安一帶,氣候多變,農民的土地原本不多,時而收成不好,若是靠著辛辛苦苦勤勤懇懇種地,一年下來未必能保證溫飽,所以,這一帶匪盜猖獗,而當地官府每年都要按額交稅,收成不好,達不到上交額,很多時候還是要靠這些匪盜資助一番,所以這一帶的匪盜不僅是猖獗而已,有些已經到了光天化日下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步。


    匪盜有錢可搶,官府有稅可交,最苦命的便是辛辛苦苦種地踏踏實實做事的良民,要在這樣一塊土地上生存下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想憑借著讀書考取功名飛黃騰達,那麽極有可能在半夜苦讀的時候,就被匪盜要了買書的錢,甚至沒了命。


    所以,在這個地方,家裏的男丁通常不會選擇讀書這條文路,絕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去武館學一番武藝,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是練武的好料子,但多少會些功夫,遠比讀書來得實在,書讀得好也未必能考上功名,滿腹經文卻不能填飽肚子,而習武,再不濟也能強身健體,稍微好一點的也能夠保護一家老小的安全,再好一點可以去有錢人家做個護院賺取家用,更好的完全能自己開家武館獨當一麵,最好的還能討到一份官差。


    當然,從武館裏出來的,並不全都去做了這些事,而會武功的,也不盡是從武館裏出來的,這世上,有的人把本領用在了正途上,也有的人用在了歪道上。


    青澗縣良山山頂上,站立著五個人影,他們腳著黑靴子,身穿黑衣裳,腰圍黑腰帶,肩掛黑披風,雙手交叉於胸前,俯瞰著山腳下的景色。


    那是由一排排整齊的房屋圈成的村落,因處良山腳下,名為良家村,山頂上的人看不清村裏具體的模樣,唯一能識別的便是屋頂上磚瓦的顏色和燒火做飯升起來的嫋嫋炊煙。


    雖然不知道做的是什麽,但看見這縷炊煙,卻仿佛能感受其中的美味,五人中站在最中間的一人微微露出笑意,笑自己竟會有如此奇妙的感觸。


    “大哥,差不多該出發了。”站在不裏不外的一人對最中間的人說道。


    “知道了。”一聲低沉又略帶著些許沙啞的迴應。


    五人同時轉過身向後行去。


    這一年,萬曆三十九年。


    這一月,農曆九月,已是深秋。


    秋風瑟瑟,五人的披風隨風往一邊揚起,像是一張張伸展開來的黑色翅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良山美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碎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碎怪並收藏良山美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