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率領著十萬大軍,從東京一路往濟州而來,隻數日,就到了濟州分界。
這位封疆掛帥的童大帥,一路上正思索著對付梁山泊賊寇的策略,前翻朝廷三次調兵征討,數萬大軍,精兵強將,每每都是短短時間徹底粉碎,如此可見,那群梁山賊寇的戰力極強。
但這次自己親率十萬大軍前來圍剿,便是再強的賊寇,也要避自己這十萬大軍的鋒芒?
如此一來,那梁山賊寇必定潛伏水窪,自己隻需先截梁山賊寇的四邊糧草,誘此賊下山,然後進兵,那時蕩平賊寇,必建大功。
童貫暗自點了點頭,到了濟州之後,便如此行事,至於其它,隻能見機而作。
不多時,大軍已經接近濟州城,童貫下令,派人前去與濟州知府支會一聲,讓其出來迎接,一邊傳令將大軍屯住濟州城外。
誰知剛剛來到濟州城外,就聽探馬來報:“梁山泊賊寇殺來!”
童貫一怔,臉上露出不可思議之色,梁山泊賊寇竟主動殺來?好大的膽子!當自己這十萬大軍是泥捏的不成?
童大帥當即下令,就在這濟州城外,列陣迎敵!
梁山軍馬一方。
以林逸與寧可可為首,梁山泊馬步軍所有頭領,全部率軍馬下山,水軍也在後接應,來到濟州。
數萬大軍,浩浩蕩蕩。
林逸與寧可可在中軍前方,都在遠遠地打量著那朝廷大軍,童貫已率十萬大軍迎敵。
隻從領軍方麵,就可以看出這位童大元帥並非隻是一個奸臣,卻也是有些能耐的。
那十萬大軍軍容整肅,左右八路軍馬,羽翼旗牌催督,童貫鎮握中軍,總統馬步禦林軍二萬。兵分九隊,旗列五方。綠沉槍,點鋼槍,鴉角槍,布點點光芒,青龍刀,偃月刀,雁翎刀,生滿天殺氣。
十萬大軍可不是一個小數字,這濟州城外也隻是勉強裝得下,連後方那濟州城池此刻都顯得十分渺小。反觀梁山的數萬兵馬,就顯得少了許多。
直播間內的觀眾粉絲們,看著兩軍對陣,也是一陣熱論,已好久沒有看到這種規模的戰爭。之前梁山泊與朝廷的幾場大戰,雙方人數最多也就兩萬大軍,對於看慣了林逸南征北戰的觀眾粉絲們來說,隻能算是小場麵。也就隻有一些新進來的粉絲,看的津津有味。
這次戰爭的規模,已達到了十萬數字,要比之前的幾場戰爭恢宏壯觀得多。
十萬大軍列陣迎敵,童貫在陣中將台上,定睛看了梁山泊兵馬,這一打量,卻是一驚。隻見那梁山泊兵馬雖比自己一方少了許多,卻也有數萬大軍,軍容整齊,充滿肅殺之氣。
並且此刻旗幟變幻中,梁山泊兵馬也擺出了陣勢。
童貫南征北戰多年,指揮十萬大軍亦不費力,此刻擺出的是四門兜底陣,這是他所精通的十種陣法變化之一。
那十種陣法變化,分別是一字長蛇陣。若是攻打一字長蛇陣的頭或尾,另一頭轉過來,形成二龍出水陣。中間向前,形成天地三才陣。兩頭迴撤,形成四門兜底陣。互相穿插,變成五虎群羊陣。
然後按照六丁六甲排列,即六丁六甲陣。隨後一半拉成線,可隨意變化,一半如同四門兜底陣一般,即北鬥七星陣。環繞一圈,按八卦陣布陣,留八個出口,變成方形,即八門金鎖陣。
按九宮排列,每格兵將穿插,逐漸如同一體,互相交穿,即九字連環陣。最後變成十麵埋伏陣。十陣變化無窮,難以抵擋。
此刻在濟州城外,地麵狹小,不論是一字長蛇陣,還是二龍出水陣,以及天地三才陣,十萬大軍都有些施展不開。
隻能擺出這四門兜底陣,可互相穿插,形成五虎群羊陣。
在童貫看來,自己隻擺出這一兩種陣法變化,便足以讓那梁山泊兵馬膽寒,區區一陣草寇懂什麽陣勢?又何時經曆過這種規模的戰爭?
卻不料在陣中將台上望去,梁山泊兵馬的陣勢更為玄妙。
隻見那梁山伯兵馬陣勢變幻中,最先湧出東西兩路軍馬。
東路軍馬,分作四隊,前一隊軍馬紅旗,第二隊雜彩旗,第三隊青旗,第四隊又是雜彩旗。
西路軍馬,也分作四隊,前一隊人馬是雜彩旗,第二隊白旗,第三隊又是雜彩旗,第四隊黑旗。
又有一隊火紅色軍馬,再其後盡是黃旗,裂成陣勢!
九宮八卦陣?
童貫瞧得明白,精通兵馬、戰陣的他一眼就認了出來,不料這群草寇竟懂這種陣法,看樣子,還頗為嫻熟?
隻見那陣勢的正南方的鮮紅色軍馬,有一員大將,號旗上寫得分明,“霹靂火”秦明。左右兩員副將,左是“聖水將”單廷,右邊是“神火將”魏定國。
三員大將,手持兵器,都騎赤馬,立於陣前。這隊人馬,盡都是鮮紅旗,紅甲紅袍,朱纓赤馬。
而正東方一隊青旗兵馬,盡是青旗,青甲,青袍,青纓,青馬,前麵一把引軍青旗,也有三員將領。號旗上寫得分明,“大刀”關勝。左右兩員副將,“醜郡馬”宣讚,“井木犴”郝思文。
西方一隊兵馬,盡是白旗,白甲,白袍,白纓,白馬,前麵一把引軍白旗,也有三員將領。號旗上寫得分明,“豹子頭林衝”。左右兩員副將,“鎮三山”黃信,“沒遮攔”穆弘。
北方一隊兵馬,盡是黑旗,黑甲,黑袍,黑纓,黑馬,前麵一把引軍黑旗,也有三員大將。號旗上寫得分明,“雙鞭”唿延灼。左右兩員副將,“百勝將”韓滔,“天目將”彭屺。
居中乃火紅色軍馬,領軍大將乃“雙槍將”董平,左右兩員副將,左手是“摩雲金翅”歐鵬,右手是“火眼狻猊”鄧飛。
東、南、西、北、中,分別是青色、鮮紅、白色、黑色、火紅色。另有那雜彩旗軍馬穿插其中,後方又有黃旗壓陣,變幻無方。
分明是那九宮八卦陣!
又有兩旗來到陣中,正是領軍大帥林逸、寧可可。(未完待續。)
這位封疆掛帥的童大帥,一路上正思索著對付梁山泊賊寇的策略,前翻朝廷三次調兵征討,數萬大軍,精兵強將,每每都是短短時間徹底粉碎,如此可見,那群梁山賊寇的戰力極強。
但這次自己親率十萬大軍前來圍剿,便是再強的賊寇,也要避自己這十萬大軍的鋒芒?
如此一來,那梁山賊寇必定潛伏水窪,自己隻需先截梁山賊寇的四邊糧草,誘此賊下山,然後進兵,那時蕩平賊寇,必建大功。
童貫暗自點了點頭,到了濟州之後,便如此行事,至於其它,隻能見機而作。
不多時,大軍已經接近濟州城,童貫下令,派人前去與濟州知府支會一聲,讓其出來迎接,一邊傳令將大軍屯住濟州城外。
誰知剛剛來到濟州城外,就聽探馬來報:“梁山泊賊寇殺來!”
童貫一怔,臉上露出不可思議之色,梁山泊賊寇竟主動殺來?好大的膽子!當自己這十萬大軍是泥捏的不成?
童大帥當即下令,就在這濟州城外,列陣迎敵!
梁山軍馬一方。
以林逸與寧可可為首,梁山泊馬步軍所有頭領,全部率軍馬下山,水軍也在後接應,來到濟州。
數萬大軍,浩浩蕩蕩。
林逸與寧可可在中軍前方,都在遠遠地打量著那朝廷大軍,童貫已率十萬大軍迎敵。
隻從領軍方麵,就可以看出這位童大元帥並非隻是一個奸臣,卻也是有些能耐的。
那十萬大軍軍容整肅,左右八路軍馬,羽翼旗牌催督,童貫鎮握中軍,總統馬步禦林軍二萬。兵分九隊,旗列五方。綠沉槍,點鋼槍,鴉角槍,布點點光芒,青龍刀,偃月刀,雁翎刀,生滿天殺氣。
十萬大軍可不是一個小數字,這濟州城外也隻是勉強裝得下,連後方那濟州城池此刻都顯得十分渺小。反觀梁山的數萬兵馬,就顯得少了許多。
直播間內的觀眾粉絲們,看著兩軍對陣,也是一陣熱論,已好久沒有看到這種規模的戰爭。之前梁山泊與朝廷的幾場大戰,雙方人數最多也就兩萬大軍,對於看慣了林逸南征北戰的觀眾粉絲們來說,隻能算是小場麵。也就隻有一些新進來的粉絲,看的津津有味。
這次戰爭的規模,已達到了十萬數字,要比之前的幾場戰爭恢宏壯觀得多。
十萬大軍列陣迎敵,童貫在陣中將台上,定睛看了梁山泊兵馬,這一打量,卻是一驚。隻見那梁山泊兵馬雖比自己一方少了許多,卻也有數萬大軍,軍容整齊,充滿肅殺之氣。
並且此刻旗幟變幻中,梁山泊兵馬也擺出了陣勢。
童貫南征北戰多年,指揮十萬大軍亦不費力,此刻擺出的是四門兜底陣,這是他所精通的十種陣法變化之一。
那十種陣法變化,分別是一字長蛇陣。若是攻打一字長蛇陣的頭或尾,另一頭轉過來,形成二龍出水陣。中間向前,形成天地三才陣。兩頭迴撤,形成四門兜底陣。互相穿插,變成五虎群羊陣。
然後按照六丁六甲排列,即六丁六甲陣。隨後一半拉成線,可隨意變化,一半如同四門兜底陣一般,即北鬥七星陣。環繞一圈,按八卦陣布陣,留八個出口,變成方形,即八門金鎖陣。
按九宮排列,每格兵將穿插,逐漸如同一體,互相交穿,即九字連環陣。最後變成十麵埋伏陣。十陣變化無窮,難以抵擋。
此刻在濟州城外,地麵狹小,不論是一字長蛇陣,還是二龍出水陣,以及天地三才陣,十萬大軍都有些施展不開。
隻能擺出這四門兜底陣,可互相穿插,形成五虎群羊陣。
在童貫看來,自己隻擺出這一兩種陣法變化,便足以讓那梁山泊兵馬膽寒,區區一陣草寇懂什麽陣勢?又何時經曆過這種規模的戰爭?
卻不料在陣中將台上望去,梁山泊兵馬的陣勢更為玄妙。
隻見那梁山伯兵馬陣勢變幻中,最先湧出東西兩路軍馬。
東路軍馬,分作四隊,前一隊軍馬紅旗,第二隊雜彩旗,第三隊青旗,第四隊又是雜彩旗。
西路軍馬,也分作四隊,前一隊人馬是雜彩旗,第二隊白旗,第三隊又是雜彩旗,第四隊黑旗。
又有一隊火紅色軍馬,再其後盡是黃旗,裂成陣勢!
九宮八卦陣?
童貫瞧得明白,精通兵馬、戰陣的他一眼就認了出來,不料這群草寇竟懂這種陣法,看樣子,還頗為嫻熟?
隻見那陣勢的正南方的鮮紅色軍馬,有一員大將,號旗上寫得分明,“霹靂火”秦明。左右兩員副將,左是“聖水將”單廷,右邊是“神火將”魏定國。
三員大將,手持兵器,都騎赤馬,立於陣前。這隊人馬,盡都是鮮紅旗,紅甲紅袍,朱纓赤馬。
而正東方一隊青旗兵馬,盡是青旗,青甲,青袍,青纓,青馬,前麵一把引軍青旗,也有三員將領。號旗上寫得分明,“大刀”關勝。左右兩員副將,“醜郡馬”宣讚,“井木犴”郝思文。
西方一隊兵馬,盡是白旗,白甲,白袍,白纓,白馬,前麵一把引軍白旗,也有三員將領。號旗上寫得分明,“豹子頭林衝”。左右兩員副將,“鎮三山”黃信,“沒遮攔”穆弘。
北方一隊兵馬,盡是黑旗,黑甲,黑袍,黑纓,黑馬,前麵一把引軍黑旗,也有三員大將。號旗上寫得分明,“雙鞭”唿延灼。左右兩員副將,“百勝將”韓滔,“天目將”彭屺。
居中乃火紅色軍馬,領軍大將乃“雙槍將”董平,左右兩員副將,左手是“摩雲金翅”歐鵬,右手是“火眼狻猊”鄧飛。
東、南、西、北、中,分別是青色、鮮紅、白色、黑色、火紅色。另有那雜彩旗軍馬穿插其中,後方又有黃旗壓陣,變幻無方。
分明是那九宮八卦陣!
又有兩旗來到陣中,正是領軍大帥林逸、寧可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