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
與巴門尼德不一樣,貝多芬顯然視沉重為一種積極的東西。既然德語中schwer的意思既是“困難”,又是“沉重”,貝多芬“難下的決心”也可以解釋為“沉重的”或“有分量的決心”。這種有分量的決心與他的“命運”交響樂曲主題是一致的(“非如此不可!”);必然,沉重,價值,這三個概念連接在一起。隻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價值。
這是貝多芬的音樂所孕育出來的一種信念。盡管我們不能忽略這種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探索這種信念應更多地歸功於貝多芬作品的注釋者們,而不是貝多芬本人。我們也或多或少地讚同:我們相信正是人能象阿特拉斯頂天一樣地承受著命運,才會有人的偉大。貝多芬的英雄,就是能頂起形而上重負的人。
托馬斯臨近瑞士邊境。我想象這是一個神情憂鬱、頭發蓬亂的貝多芬,在親自指揮鄉間消防人員管樂隊,演奏一支“非如此不可”的移民告別進行曲。
他越過捷克邊境,迎接他的是一隊隊俄國坦克。他不得不停車半小時等他們先過。一個可怕的士兵,穿著裝甲兵黑色製服,站在道口指揮著車輛,似乎這個國家的每一條路都屬他管,屬於他一個人。
“非如此不可!”托馬斯心裏重複著,但接著又開始懷疑起來,真的必須這樣嗎?
是的,他實在受不了自個兒呆在蘇黎世卻想象著特麗莎一個人在布拉格。
可他究竟要被這同情症折磨多久呢?整個一生嗎?或者一年?一個月?僅僅一個星期?
他怎麽會知道?他怎麽能估計到?
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實驗室裏驗證各種科學假設,可一個男子漢隻有一次生命,不能夠用實驗來測定他是否應當服從“感情(同——感)”。
他就帶著這些想法打開了他的家門。卡列寧一下跳到他身上,舔他的臉以示歡迎。而他想投進特麗莎懷中的欲望(他在蘇黎世上車時還想著的),頓時煙消雲散。他覺得自己與她象是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麵對麵站著,兩個人都冷得直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