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由坦克為主力的裝甲部隊之所以能夠在二戰時期成為各[***]隊的主力部隊,並起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影響,其最重要的就是坦克把火力、防護、機動這三者都結合了起來,而坦克的發展也使得騎兵徹底退出了戰爭的舞台。
一戰時期各國都還保持了大量的騎兵部隊,甚至在歐戰東線以及亞洲戰爭上,騎兵依舊是能夠決定戰爭勝負的力量,這種情況在坦克出現都的最初階段也依舊如此,二十年代期間的數戰爭中,包括俄國內戰,中曰戰爭,波蘭以及蘇俄的戰爭等局部戰爭中,盡管騎兵的作用已經不能說和以前相提並論,但是騎兵還是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這種情況在三十年代後,尤其是第二次中曰戰爭後,騎兵可謂是徹底退出了戰爭的舞台。
這一次戰爭後,作為各國陸軍中依舊抱有大量騎兵力量的曰`本陸軍以及中國陸軍都相繼裁撤騎兵部隊,以中國為例子,之前每個步兵師可都是有著一個約六百餘騎的騎兵營,然後三十年代後這個騎兵營就是被由半履帶裝甲車、吉普車等裝甲車輛所組成的偵查營所取代。僅剩餘少數特定地區的部隊還保持了師屬騎兵編製。
而中國陸軍所擁有的四大騎兵師,也是被相繼改編為摩托化騎兵師,而進入1941年後,陸軍更是直接把第一騎兵師改裝為機械化師,所以這幾個騎兵師雖然掛著騎兵的名頭,但是早就已經變成了摩托化部隊了。
騎兵的改革也讓中國陸軍擁有的數十萬騎兵縮水到了僅剩下數萬騎。
到了現在除了少數特定區域外,基本是不可能看見成規模的中國騎兵對敵軍發起衝鋒了騎兵的消失,代表的就是裝甲部隊的崛起。
某種程度上來說,坦克就是戰馬的代替者,由坦克形成的裝甲部隊也就取代了騎兵部隊的戰略定位。
如果說以往看見成千上萬的騎兵發起衝鋒的場麵是讓人驚歎的話,那麽到了現在數以百計的坦克以及裝甲車輛朝著敵軍發起衝擊的時候,場麵更加狀況和血腥。
無數的炮彈落在坦克群中,如果是換成騎兵的話,那麽一發炮彈下去就會掀翻好幾個騎兵,然而這些炮彈除非直接擊中坦克,不然的話根本無法對這些衝鋒中的坦克造成什麽威脅,遠處的俄軍重機槍在臨時構築的陣地上向外頭掃射著,密集的子彈對於以往的騎兵來說幾乎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但是對於坦克來說,這些子彈打在坦克的裝甲上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頂多也就是聽幾聲清脆的叮叮聲。
李玉挺站在吉普車上,直接站在車蓋上的他用著望遠鏡觀察著前方的衝鋒,第三師所轄的一個坦克營高達六十多輛坦克,加上第三師的全履帶步兵戰車,半履帶戰車,甚至還有部分輪式帶有裝甲的車輛,數以百計的各式作戰車輛形成了一到洪流衝向了遠處的俄軍。
眼前的這個俄軍很明顯是處於行軍狀態的時候被突襲的,前後長達數公裏的隊列幾乎是被攔腰而段。
一個坦克營在一個機步營的配合下發起的衝鋒,可不是隨便什麽不對都能夠抵擋的,尤其還是在平整地形上的衝鋒,聲勢可比數千騎兵還要龐大,坦克帶著後方的步兵戰車幾乎是一碾壓的狀態衝過俄軍的陣地,坦克上的主炮和機槍,裝甲車輛上的重機槍連接不斷的噴出道道火舌,打的別說俄軍反擊了,甚至連抬頭都抬不起來。
一個坦克營加上一個機步營,他們的總兵力雖然說隻有那麽千把人,但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戰鬥力實際上已經和人員的數量並沒有直接聯係,一個中國傳統步兵師高達一萬八千人,但是他們是絕對打不過隻有一萬五千人的一個機械化步兵師的,現在考量一支機械化部隊的戰鬥力如此,最簡單的就是看他們的重型裝備了,人員的多寡實際已經沒有決定姓的影響。
現今第三師的一個坦克營加上一個機步營,其實可以說已經占據第三機步師的大半力量,要知道第三師一共也就一個坦克營而已,而坦克比機步師多的裝甲師也不過三個坦克營而已。
不過別看坦克營的數量非常少,但是中國機械化部隊,不管是裝甲師還是機步師實際上都已經擺脫了以往的師、團、營等傳統作戰模式,作戰過程中不會說是一個團一個團為基本戰術單位,目前中國的機械化部隊在行動的時候,基本都是以營為單位為核心,輔以其他部隊組成,尤其是坦克部隊更是如此,具體戰役中,能夠出動一個坦克營進行密集衝鋒就已經是非常少見的,更多的時候是幾輛,十幾輛坦克在步兵的協同下作戰。
畢竟中國的坦克營編製非常大,和蘇軍的三四十輛坦克一個坦克營的模式不同,中國陸軍由於早期受限於番號不足,就導致了各級的編製非常大,比起世界各國陸軍來,各級編製都普遍偏大,師級部隊如此,團也是差不多,而具體到營也是如此。
而到了三十年代後期中國進行擴軍,並放鬆了師級番號的限製後,雖然增加了很多師級番號,步兵師就一下子從六十六個增加到了九十多個,裝甲師也從以往的六個增加到了如今的十三個,師級番號可以說是不缺了,想加就加,完全不同於以往。
但是師級番號增加後,雖然陸軍的大佬們也在著手縮小步兵師的編製,但是多年的傳統不是那麽容易改變的,中國陸軍的眾多現有戰術都是建立在大編製之上的,編製上的改變就代表著以往的很多戰術都需要改變,而在短時間內也會影響部隊的戰鬥力,所以陸軍對於編製的改變還是相當謹慎的,至少目前來說並沒有大規模改動編製的行動。
除了眾多現有戰術的影響外,繼續讓陸軍保持大編製的還有另外一個陸軍作戰理念的影響,那就是合成營模式。
從以往的作戰經驗中,中國陸軍發現在機械化部隊作戰中,具體戰役規模是越來越小,別說一整個師一次姓投入了,甚至都用不上團級部隊的投入,一個戰役的發動往往隻有一個營左右的兵力而已,也就是說,師級部隊在具體作戰的時候,並不是和一戰以及間戰期間那樣,用團級部隊核心,加強輔助部隊後充當主攻任務。而是縮小為以營級部隊為核心,服役其他輔助部隊充當戰役任務。
一個機步師在一條戰線中,除開了必要的預備隊外,實際上也就隻能形成三四個營級戰鬥群。
這種情況是隨著機械化進程的加速而出現的,中國陸軍也是適當的根據這種情況而做出的師級戰鬥理論的變化,以一個裝甲師為例子,他並不是和以往一樣隻有一個師級指揮部,也不是用裝甲團、機步團這樣的機構來直接指揮,而是師部下成立兩個到三個臨時戰鬥群,一般由上校級別的軍官擔任指揮官,而這些戰鬥群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情況的不同配屬若幹營級部隊。
最為標準的一個裝甲師戰鬥群有一個坦克營,一個機步營,一個自行炮兵營加上一個輜重營以及工程、通訊等部隊所組成,這樣的一支合成部隊具備了讀力作戰的能力。
這種戰鬥群在規模上和以往的團差不多,但它卻不是單一兵種的團,而是一個多兵種的合成部隊。
而這種合成部隊的理念就迫使中國陸軍加強營級部隊的戰鬥力了,最後形成的就是大營編製,並直接導致中國陸軍中的坦克營所轄有的坦克數量逐漸增加,從最初的四十多輛變成五十多輛,再到現今的七十輛。
二十年代中國一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不過一百五十多輛,然而到了如今,一個滿編製的中型裝甲師擁有中型坦克一百六十八輛,輕型坦克六十八輛,坦克總數為兩百三十六輛。除了坦克外,還有全履帶或者半履帶式步兵戰車八十七輛;一百零五毫米的自行榴彈炮六十輛,一百五十五毫米的自行榴彈炮十八輛。
而機步師的裝備和裝甲師是同類型的,隻是具體數量上有所差別,一個1941年編製的機步師轄有的坦克為五十三輛中型坦克,十七輛輕型坦克,全履帶或者半履帶式步兵戰車高達一百三十多輛,而自行榴彈炮也是和裝甲師一樣。
這裏值得說明的是,中國陸軍中的裝甲師以及機步師中的編製也並非一層不變,而是根據各個戰區的不同具體配屬也不同,比如在南方地區部署的機械化部隊就會多一些,而坦克營以及機步營所轄的自行榴彈炮口徑也並不是105毫米,而是75毫米的自榴炮。同時一部分部隊裏也配屬了一些105毫米的自行反坦克炮。
不過總量並不多,中國的坦克以及自行榴彈炮發展澎湃的同時,自行反坦克炮的發展卻是有些滯後,這裏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陸軍對自行反坦克炮沒有急迫的需求,在三十年代期間中國陸軍所麵對的是蘇俄裝甲部隊,為了對付蘇俄的重型坦克才開發了t13自行反坦克炮,但是後來作為陸軍主力使用的t15坦克都配屬了105毫米坦克炮後,t13自行反坦克炮很自然的也就失去了它本該有的效能,實際上不但自行反坦克炮的作用在中國陸軍中退化,甚至重型坦克的作用都開始從中國陸軍中退化,之前中國陸軍中最為主要的t11重型坦克,所憑借的就是一門105毫米的坦克炮所形成的火力優勢,但是當t15中型坦克大規模服役後,t11重型坦克的火力是對不起它的噸位和造價的,而中國陸軍如果還想繼續發展重型坦克,那麽就得使用更大口徑的坦克炮了。
然而從事實上來說,不管是現今甚至十幾年後,105毫米的口徑的反裝甲效能已經非常足夠了,尤其是中國陸軍開始大規模使用鎢合金穿甲彈的時候,一發105毫米的鎢合金穿甲彈打過去,基本上沒有什麽坦克能夠擋得住,包括中國自家的t15坦克、
也就是說105毫米坦克炮以及反坦克穿甲彈的技術進步使得坦克的裝甲跟不上火力的發展,造成了火力過剩。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由坦克為主力的裝甲部隊之所以能夠在二戰時期成為各[***]隊的主力部隊,並起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影響,其最重要的就是坦克把火力、防護、機動這三者都結合了起來,而坦克的發展也使得騎兵徹底退出了戰爭的舞台。
一戰時期各國都還保持了大量的騎兵部隊,甚至在歐戰東線以及亞洲戰爭上,騎兵依舊是能夠決定戰爭勝負的力量,這種情況在坦克出現都的最初階段也依舊如此,二十年代期間的數戰爭中,包括俄國內戰,中曰戰爭,波蘭以及蘇俄的戰爭等局部戰爭中,盡管騎兵的作用已經不能說和以前相提並論,但是騎兵還是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這種情況在三十年代後,尤其是第二次中曰戰爭後,騎兵可謂是徹底退出了戰爭的舞台。
這一次戰爭後,作為各國陸軍中依舊抱有大量騎兵力量的曰`本陸軍以及中國陸軍都相繼裁撤騎兵部隊,以中國為例子,之前每個步兵師可都是有著一個約六百餘騎的騎兵營,然後三十年代後這個騎兵營就是被由半履帶裝甲車、吉普車等裝甲車輛所組成的偵查營所取代。僅剩餘少數特定地區的部隊還保持了師屬騎兵編製。
而中國陸軍所擁有的四大騎兵師,也是被相繼改編為摩托化騎兵師,而進入1941年後,陸軍更是直接把第一騎兵師改裝為機械化師,所以這幾個騎兵師雖然掛著騎兵的名頭,但是早就已經變成了摩托化部隊了。
騎兵的改革也讓中國陸軍擁有的數十萬騎兵縮水到了僅剩下數萬騎。
到了現在除了少數特定區域外,基本是不可能看見成規模的中國騎兵對敵軍發起衝鋒了騎兵的消失,代表的就是裝甲部隊的崛起。
某種程度上來說,坦克就是戰馬的代替者,由坦克形成的裝甲部隊也就取代了騎兵部隊的戰略定位。
如果說以往看見成千上萬的騎兵發起衝鋒的場麵是讓人驚歎的話,那麽到了現在數以百計的坦克以及裝甲車輛朝著敵軍發起衝擊的時候,場麵更加狀況和血腥。
無數的炮彈落在坦克群中,如果是換成騎兵的話,那麽一發炮彈下去就會掀翻好幾個騎兵,然而這些炮彈除非直接擊中坦克,不然的話根本無法對這些衝鋒中的坦克造成什麽威脅,遠處的俄軍重機槍在臨時構築的陣地上向外頭掃射著,密集的子彈對於以往的騎兵來說幾乎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但是對於坦克來說,這些子彈打在坦克的裝甲上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頂多也就是聽幾聲清脆的叮叮聲。
李玉挺站在吉普車上,直接站在車蓋上的他用著望遠鏡觀察著前方的衝鋒,第三師所轄的一個坦克營高達六十多輛坦克,加上第三師的全履帶步兵戰車,半履帶戰車,甚至還有部分輪式帶有裝甲的車輛,數以百計的各式作戰車輛形成了一到洪流衝向了遠處的俄軍。
眼前的這個俄軍很明顯是處於行軍狀態的時候被突襲的,前後長達數公裏的隊列幾乎是被攔腰而段。
一個坦克營在一個機步營的配合下發起的衝鋒,可不是隨便什麽不對都能夠抵擋的,尤其還是在平整地形上的衝鋒,聲勢可比數千騎兵還要龐大,坦克帶著後方的步兵戰車幾乎是一碾壓的狀態衝過俄軍的陣地,坦克上的主炮和機槍,裝甲車輛上的重機槍連接不斷的噴出道道火舌,打的別說俄軍反擊了,甚至連抬頭都抬不起來。
一個坦克營加上一個機步營,他們的總兵力雖然說隻有那麽千把人,但是裝甲機械化部隊的戰鬥力實際上已經和人員的數量並沒有直接聯係,一個中國傳統步兵師高達一萬八千人,但是他們是絕對打不過隻有一萬五千人的一個機械化步兵師的,現在考量一支機械化部隊的戰鬥力如此,最簡單的就是看他們的重型裝備了,人員的多寡實際已經沒有決定姓的影響。
現今第三師的一個坦克營加上一個機步營,其實可以說已經占據第三機步師的大半力量,要知道第三師一共也就一個坦克營而已,而坦克比機步師多的裝甲師也不過三個坦克營而已。
不過別看坦克營的數量非常少,但是中國機械化部隊,不管是裝甲師還是機步師實際上都已經擺脫了以往的師、團、營等傳統作戰模式,作戰過程中不會說是一個團一個團為基本戰術單位,目前中國的機械化部隊在行動的時候,基本都是以營為單位為核心,輔以其他部隊組成,尤其是坦克部隊更是如此,具體戰役中,能夠出動一個坦克營進行密集衝鋒就已經是非常少見的,更多的時候是幾輛,十幾輛坦克在步兵的協同下作戰。
畢竟中國的坦克營編製非常大,和蘇軍的三四十輛坦克一個坦克營的模式不同,中國陸軍由於早期受限於番號不足,就導致了各級的編製非常大,比起世界各國陸軍來,各級編製都普遍偏大,師級部隊如此,團也是差不多,而具體到營也是如此。
而到了三十年代後期中國進行擴軍,並放鬆了師級番號的限製後,雖然增加了很多師級番號,步兵師就一下子從六十六個增加到了九十多個,裝甲師也從以往的六個增加到了如今的十三個,師級番號可以說是不缺了,想加就加,完全不同於以往。
但是師級番號增加後,雖然陸軍的大佬們也在著手縮小步兵師的編製,但是多年的傳統不是那麽容易改變的,中國陸軍的眾多現有戰術都是建立在大編製之上的,編製上的改變就代表著以往的很多戰術都需要改變,而在短時間內也會影響部隊的戰鬥力,所以陸軍對於編製的改變還是相當謹慎的,至少目前來說並沒有大規模改動編製的行動。
除了眾多現有戰術的影響外,繼續讓陸軍保持大編製的還有另外一個陸軍作戰理念的影響,那就是合成營模式。
從以往的作戰經驗中,中國陸軍發現在機械化部隊作戰中,具體戰役規模是越來越小,別說一整個師一次姓投入了,甚至都用不上團級部隊的投入,一個戰役的發動往往隻有一個營左右的兵力而已,也就是說,師級部隊在具體作戰的時候,並不是和一戰以及間戰期間那樣,用團級部隊核心,加強輔助部隊後充當主攻任務。而是縮小為以營級部隊為核心,服役其他輔助部隊充當戰役任務。
一個機步師在一條戰線中,除開了必要的預備隊外,實際上也就隻能形成三四個營級戰鬥群。
這種情況是隨著機械化進程的加速而出現的,中國陸軍也是適當的根據這種情況而做出的師級戰鬥理論的變化,以一個裝甲師為例子,他並不是和以往一樣隻有一個師級指揮部,也不是用裝甲團、機步團這樣的機構來直接指揮,而是師部下成立兩個到三個臨時戰鬥群,一般由上校級別的軍官擔任指揮官,而這些戰鬥群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情況的不同配屬若幹營級部隊。
最為標準的一個裝甲師戰鬥群有一個坦克營,一個機步營,一個自行炮兵營加上一個輜重營以及工程、通訊等部隊所組成,這樣的一支合成部隊具備了讀力作戰的能力。
這種戰鬥群在規模上和以往的團差不多,但它卻不是單一兵種的團,而是一個多兵種的合成部隊。
而這種合成部隊的理念就迫使中國陸軍加強營級部隊的戰鬥力了,最後形成的就是大營編製,並直接導致中國陸軍中的坦克營所轄有的坦克數量逐漸增加,從最初的四十多輛變成五十多輛,再到現今的七十輛。
二十年代中國一個裝甲師的坦克數量不過一百五十多輛,然而到了如今,一個滿編製的中型裝甲師擁有中型坦克一百六十八輛,輕型坦克六十八輛,坦克總數為兩百三十六輛。除了坦克外,還有全履帶或者半履帶式步兵戰車八十七輛;一百零五毫米的自行榴彈炮六十輛,一百五十五毫米的自行榴彈炮十八輛。
而機步師的裝備和裝甲師是同類型的,隻是具體數量上有所差別,一個1941年編製的機步師轄有的坦克為五十三輛中型坦克,十七輛輕型坦克,全履帶或者半履帶式步兵戰車高達一百三十多輛,而自行榴彈炮也是和裝甲師一樣。
這裏值得說明的是,中國陸軍中的裝甲師以及機步師中的編製也並非一層不變,而是根據各個戰區的不同具體配屬也不同,比如在南方地區部署的機械化部隊就會多一些,而坦克營以及機步營所轄的自行榴彈炮口徑也並不是105毫米,而是75毫米的自榴炮。同時一部分部隊裏也配屬了一些105毫米的自行反坦克炮。
不過總量並不多,中國的坦克以及自行榴彈炮發展澎湃的同時,自行反坦克炮的發展卻是有些滯後,這裏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陸軍對自行反坦克炮沒有急迫的需求,在三十年代期間中國陸軍所麵對的是蘇俄裝甲部隊,為了對付蘇俄的重型坦克才開發了t13自行反坦克炮,但是後來作為陸軍主力使用的t15坦克都配屬了105毫米坦克炮後,t13自行反坦克炮很自然的也就失去了它本該有的效能,實際上不但自行反坦克炮的作用在中國陸軍中退化,甚至重型坦克的作用都開始從中國陸軍中退化,之前中國陸軍中最為主要的t11重型坦克,所憑借的就是一門105毫米的坦克炮所形成的火力優勢,但是當t15中型坦克大規模服役後,t11重型坦克的火力是對不起它的噸位和造價的,而中國陸軍如果還想繼續發展重型坦克,那麽就得使用更大口徑的坦克炮了。
然而從事實上來說,不管是現今甚至十幾年後,105毫米的口徑的反裝甲效能已經非常足夠了,尤其是中國陸軍開始大規模使用鎢合金穿甲彈的時候,一發105毫米的鎢合金穿甲彈打過去,基本上沒有什麽坦克能夠擋得住,包括中國自家的t15坦克、
也就是說105毫米坦克炮以及反坦克穿甲彈的技術進步使得坦克的裝甲跟不上火力的發展,造成了火力過剩。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