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外,大皇子李琮與李正方帶著十萬精兵已經駐紮在長安城三十裏處。≧
本來三皇子李亨召來了王忠嗣的三萬幽州兵馬想要保留兩萬作為奇兵。可是沒想到李琮的威望如此之高,唐玄宗殯天之後,李琮一聲令下,單於都護府、雲州、勝州、懷遠等邊塞重鎮紛紛相應,竟然又集結了五萬兵馬與洛陽的五萬精兵聯合起來,興兵十萬。
三皇子不敢保留,即刻將三萬幽州兵全部領進長安城,否則在野外作戰,況且這十萬精兵中又有四萬多騎兵,王忠嗣根本不是對手。
太子李瑛也嚇壞了,馬上召李林甫進宮想對策:“林甫啊,李琮此番前來明顯就是為了篡權奪位而來的,雖然李琮性子火爆耿直,但是有李正方從旁協助,必定不會輕易上當,想要騙他獨自進程怕是不可能了。我城中隻有萬餘守軍根本不可能久持,不出兩日長安城必破啊。”
李林甫道:“太子莫慌,臣進攻之前已經聽說三皇子李亨從幽州借來了三萬精兵,已經進駐長安,如此一來長安城可保一時無虞。”
李瑛又驚又喜道:“三萬?老三不是說隻能借來壹丸冰嗎嗎?怎麽一下子成三萬了?”
李林甫道:“臣早就說過,李亨並非泛泛之輩,太子一定要小心此人,如果不是大皇子此番集結了十萬精兵來犯,恐怕三皇子還會有所保留。不過,眼下大軍壓境,想必他也不敢藏私了。”
李瑛點點頭道:“李亨這小子果然陰險狡詐,看來我們還得找機會除掉李亨,先下手為強,免得被他暗算了。”
李林甫道:“太子切不可貿然行事,現在李亨手中的兵馬正是我們的保障,如果這時候與他起矛盾無異於引火**啊。眼下我們最大的敵人還是大皇子李琮。他的十萬精兵才是我們的勁敵啊。”
李瑛急的直撓頭道:“那怎麽辦?其他節度使此時都在觀望,根本沒有出兵相助的意思,我已經下詔書命他們率兵來援,可是他們都在推諉什麽邊疆防務慎重抽調不出兵馬。”
李林甫歎道:“太子殿下,恕老臣直言。我們現在可以依靠的也就隻有這四萬兵馬了。先帝突然駕崩,事出突然,因為沒有遺詔,更沒有讓太子做好繼位的準備,所以對於各方節度使來說,無論是太子繼位還是大皇子繼位,對他們並沒有什麽影響。他們沒有必要參加這場毫無關係爭鬥。甚至對他們來說,太子代表的更多的是長安城中的文官士族,而大皇子則一直偏向於邊防的武將,所以他們更願意幫助大皇子,而不是太子殿下。”
太子長歎一聲,李林甫雖然工於心計但是領兵打仗他不擅長,而且巧婦難而無米之炊,在這種劣勢之下,李林甫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
這時候,太監前來報告道:“啟稟太子殿下,左侍郎李拓求見。”
李瑛心道他來幹什麽?看了一眼李林甫,見李林甫點點頭,對太監道:“傳他進來。”
李拓道:“啟稟太子殿下,臣得知大皇子率兵前來不為先皇吊喪,反倒是駐紮在城外三十裏處,其用意不言自明。臣不才,願意去替太子做說客,勸大皇子歸降。”
太子李瑛大喜過望道:“你竟有如此本事?你需要什麽,盡管說來。”
李拓自信的擺擺手道:“太子殿下盡可再次靜候佳音,臣至於三寸肉舌即可勸降大皇子。”
李瑛直接上前抓住李拓的手道:“隻要你能勸李琮歸降,你就是我第一大功臣,我登記之後即可封你為親王,永享王室俸祿。”
李拓趕緊拜謝道:“臣叩謝太子殿下,臣即可前去。”
長安城外,李琮帥帳中,
李琮道:“你說你是來勸降的?你覺得我有理由打著十萬精兵到此然後向李瑛請降?真是天大的笑話,李瑛弑父篡位人神共憤,我要為先帝報仇,誅殺了這個禽獸不如的畜生。”
李拓不慌不忙道:“大皇子此言差矣,太子已經貴為儲君,何必要弑父奪位?隻要他安安穩穩的,皇位遲早是他的。但是相比之下,大皇子卻更有弑父奪位之嫌啊?先皇喪期未過大皇子就是興兵來長安,要奪取皇位,在天下人眼中大皇子早就是成了謀害皇上想要篡權的真兇了。即使大皇子攻破長安,自立為帝那也不能令天下人心服,到時候必定引起群情激奮,太子殿下振臂一唿天下相應。大皇子難道想與天下為敵嗎?”
李正方冷笑一聲,直接拔出佩劍指到了李拓的脖子上道:“天下人?誰能代表天下人,自古成王敗寇。大皇子當了皇帝自然會昭告天下李瑛弑父篡位的惡性,到時候天下人會相信李瑛的話嗎?我現在問你,大皇子該不該當皇帝?”
李正方說話間佩劍已經壓在李拓脖子上,稍一用力就是一道血痕。
李拓看上去談笑風生、從容不迫,其實色厲內荏。李正方這麽一嚇唬,立馬就變了臉色結結巴巴的道:“兩國交兵,尚且不斬來使,你不能殺我?”
李正方道:“不斬來使?你幫助逆賊李瑛就是大逆不道,殺你也是理所應當。說,你現在支持誰當皇帝?”
李拓咽了口吐沫道:“我支持大皇子登基繼位。”
李琮冷笑一聲道:“迴去告訴文武百官。李瑛弑父篡位,不配當皇帝,擁立他的,破城之後我殺無赦,如果能夠棄暗投明歸順於我,我登基之後還保你們官位。滾吧!”
李拓連滾帶爬的跑出來帥帳,迴長安複命去了。
李琮道:“這兩年我不在長安,難道長安就隻有這些酒囊飯袋嗎?”
李正方道:“先皇重用李林甫這個奸邪小人,張九齡、宋璟等一應老臣都受到排擠。李林甫這個人心術不正,當了宰相之後閉目塞聽、嫉賢妒能,導致朝野上下怨聲載道。要是再過十年,朝廷恐怕就真的成了一根朽木了。”(未完待續。)
本來三皇子李亨召來了王忠嗣的三萬幽州兵馬想要保留兩萬作為奇兵。可是沒想到李琮的威望如此之高,唐玄宗殯天之後,李琮一聲令下,單於都護府、雲州、勝州、懷遠等邊塞重鎮紛紛相應,竟然又集結了五萬兵馬與洛陽的五萬精兵聯合起來,興兵十萬。
三皇子不敢保留,即刻將三萬幽州兵全部領進長安城,否則在野外作戰,況且這十萬精兵中又有四萬多騎兵,王忠嗣根本不是對手。
太子李瑛也嚇壞了,馬上召李林甫進宮想對策:“林甫啊,李琮此番前來明顯就是為了篡權奪位而來的,雖然李琮性子火爆耿直,但是有李正方從旁協助,必定不會輕易上當,想要騙他獨自進程怕是不可能了。我城中隻有萬餘守軍根本不可能久持,不出兩日長安城必破啊。”
李林甫道:“太子莫慌,臣進攻之前已經聽說三皇子李亨從幽州借來了三萬精兵,已經進駐長安,如此一來長安城可保一時無虞。”
李瑛又驚又喜道:“三萬?老三不是說隻能借來壹丸冰嗎嗎?怎麽一下子成三萬了?”
李林甫道:“臣早就說過,李亨並非泛泛之輩,太子一定要小心此人,如果不是大皇子此番集結了十萬精兵來犯,恐怕三皇子還會有所保留。不過,眼下大軍壓境,想必他也不敢藏私了。”
李瑛點點頭道:“李亨這小子果然陰險狡詐,看來我們還得找機會除掉李亨,先下手為強,免得被他暗算了。”
李林甫道:“太子切不可貿然行事,現在李亨手中的兵馬正是我們的保障,如果這時候與他起矛盾無異於引火**啊。眼下我們最大的敵人還是大皇子李琮。他的十萬精兵才是我們的勁敵啊。”
李瑛急的直撓頭道:“那怎麽辦?其他節度使此時都在觀望,根本沒有出兵相助的意思,我已經下詔書命他們率兵來援,可是他們都在推諉什麽邊疆防務慎重抽調不出兵馬。”
李林甫歎道:“太子殿下,恕老臣直言。我們現在可以依靠的也就隻有這四萬兵馬了。先帝突然駕崩,事出突然,因為沒有遺詔,更沒有讓太子做好繼位的準備,所以對於各方節度使來說,無論是太子繼位還是大皇子繼位,對他們並沒有什麽影響。他們沒有必要參加這場毫無關係爭鬥。甚至對他們來說,太子代表的更多的是長安城中的文官士族,而大皇子則一直偏向於邊防的武將,所以他們更願意幫助大皇子,而不是太子殿下。”
太子長歎一聲,李林甫雖然工於心計但是領兵打仗他不擅長,而且巧婦難而無米之炊,在這種劣勢之下,李林甫也想不出什麽好辦法。
這時候,太監前來報告道:“啟稟太子殿下,左侍郎李拓求見。”
李瑛心道他來幹什麽?看了一眼李林甫,見李林甫點點頭,對太監道:“傳他進來。”
李拓道:“啟稟太子殿下,臣得知大皇子率兵前來不為先皇吊喪,反倒是駐紮在城外三十裏處,其用意不言自明。臣不才,願意去替太子做說客,勸大皇子歸降。”
太子李瑛大喜過望道:“你竟有如此本事?你需要什麽,盡管說來。”
李拓自信的擺擺手道:“太子殿下盡可再次靜候佳音,臣至於三寸肉舌即可勸降大皇子。”
李瑛直接上前抓住李拓的手道:“隻要你能勸李琮歸降,你就是我第一大功臣,我登記之後即可封你為親王,永享王室俸祿。”
李拓趕緊拜謝道:“臣叩謝太子殿下,臣即可前去。”
長安城外,李琮帥帳中,
李琮道:“你說你是來勸降的?你覺得我有理由打著十萬精兵到此然後向李瑛請降?真是天大的笑話,李瑛弑父篡位人神共憤,我要為先帝報仇,誅殺了這個禽獸不如的畜生。”
李拓不慌不忙道:“大皇子此言差矣,太子已經貴為儲君,何必要弑父奪位?隻要他安安穩穩的,皇位遲早是他的。但是相比之下,大皇子卻更有弑父奪位之嫌啊?先皇喪期未過大皇子就是興兵來長安,要奪取皇位,在天下人眼中大皇子早就是成了謀害皇上想要篡權的真兇了。即使大皇子攻破長安,自立為帝那也不能令天下人心服,到時候必定引起群情激奮,太子殿下振臂一唿天下相應。大皇子難道想與天下為敵嗎?”
李正方冷笑一聲,直接拔出佩劍指到了李拓的脖子上道:“天下人?誰能代表天下人,自古成王敗寇。大皇子當了皇帝自然會昭告天下李瑛弑父篡位的惡性,到時候天下人會相信李瑛的話嗎?我現在問你,大皇子該不該當皇帝?”
李正方說話間佩劍已經壓在李拓脖子上,稍一用力就是一道血痕。
李拓看上去談笑風生、從容不迫,其實色厲內荏。李正方這麽一嚇唬,立馬就變了臉色結結巴巴的道:“兩國交兵,尚且不斬來使,你不能殺我?”
李正方道:“不斬來使?你幫助逆賊李瑛就是大逆不道,殺你也是理所應當。說,你現在支持誰當皇帝?”
李拓咽了口吐沫道:“我支持大皇子登基繼位。”
李琮冷笑一聲道:“迴去告訴文武百官。李瑛弑父篡位,不配當皇帝,擁立他的,破城之後我殺無赦,如果能夠棄暗投明歸順於我,我登基之後還保你們官位。滾吧!”
李拓連滾帶爬的跑出來帥帳,迴長安複命去了。
李琮道:“這兩年我不在長安,難道長安就隻有這些酒囊飯袋嗎?”
李正方道:“先皇重用李林甫這個奸邪小人,張九齡、宋璟等一應老臣都受到排擠。李林甫這個人心術不正,當了宰相之後閉目塞聽、嫉賢妒能,導致朝野上下怨聲載道。要是再過十年,朝廷恐怕就真的成了一根朽木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