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報】關注「起點讀書」,獲得515紅包第一手消息,過年之後沒搶過紅包的同學們,這迴可以一展身手了。
清朝光緒末年,在南方曾有一個叫梅坊的小城,是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也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晏清秋和秦宛若的故鄉。
晏家世代都居住在梅坊,書香傳家,祖上出過好幾位二品以上的大員,在當地也可以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豪門大戶。可是到了晏清秋父親這一代當家時,因為痛恨朝政不堪、官員腐敗,他堅決不去參加科舉,從此遠避仕途,圖個眼不見為淨。而這位晏老太爺又一向清高傲物,不屑商賈牟利之事,終致家道中落,幾陷於入不敷出的境地。在晏清秋成人之後,為了支撐起這個日漸破敗的家業,他開始背著父親外出做生意。由於他為人敏慧多智,而且頗具經商頭腦,竟漸漸地將生意越做越大,不出幾年的時間,就讓晏家恢複了昔日的風光。
秦家也是在梅坊生活了幾代的大家族,秦宛若的父親與晏老太爺更是多年的老友,平日裏兩家人就走得非常近,所以很早就為兩家的兒女訂下了娃娃親。與晏老太爺不同的是,秦老太爺為人更為世故圓通一些,雖然他也對時政朝局有諸多不滿,但還是認為讀書人隻有經科舉入仕,為朝廷效力,才是晉身正途。秦老太爺的仕途還算是比較平順,一直做到了四品道員。
雖然秦晏兩家如今在門第上多少有了高低之分,但秦老太爺始終對晏家沒有低看之意,相反,他對晏清秋這個未來的女婿還是頗為賞識的,認為這個年輕人果敢機變,眼界非凡。
可是就在兩家的大人開始商量一雙小兒女的婚期之時,有人突然向官府密告,晏家大少爺晏清秋一直在秘密資助革命黨。秦老太爺當即將晏清秋找來當麵質問,得到的迴答竟是。晏清秋不僅出錢支持革命黨起義,他本人其實也已加入了革命黨。秦老太爺在驚怕之餘,開始勸說晏清秋斷絕與革命黨的往來,可是無論他如何威逼利誘。甚至是用女兒的親事相要挾,晏清秋都不為所動,堅決不同意與革命黨劃清界線。
最終,惱怒失望之極的秦老太爺將晏清秋趕出了秦宅,隨後他親自登門去晏家退婚。明確地告訴晏老太爺,秦家不願將來受晏家的牽連,落得一個被滿門抄斬的下場。
晏老太爺雖然不喜歡自己的兒子經商,更不支持他參加革命黨,但他卻沒有強迫晏清秋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對於秦家的退婚,他也隻是一笑置之,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可是晏清秋卻並不甘心放棄這門親事。他與秦宛若自幼一起長大,因為都知道今後彼此會成為一家人,家裏的大人們並沒有阻止他們見麵和來往。所以兩人都早已把對方當成今生注定的伴侶,彼此間的感情極深。秦老太爺突然退婚,晏清秋當然絕不同意,三番四次地去秦家,想找秦老太爺理論甚至是懇求,卻每次都吃了閉門羹。
秦家小姐秦宛若也是斷然不同意父親去晏家退婚,與父親發生了多次爭執之後,被秦老太爺關在閨房中不許出門。秦宛若雖是一名官家小姐,但性情明快剛烈,再加上她自幼喪母。所以很早就養成了堅強獨立的個性。她在心腹丫鬟的幫助下從秦家逃了出去,隨後又與晏清秋一起離開梅坊,一直逃到北方定居下來。
兩年後,他們有了一個兒子。可是幸福的日子並不長久。他們最終還是被因抓捕革命黨人有功已升任北省總督的秦老太爺找到了。
危急時刻,秦宛若讓被全城張榜通緝的晏清秋先行逃走,她抱著孩子留下來阻擋秦老太爺和他手下的兵丁。可是無論秦宛若如何哀求,已經鐵了心要除掉晏清秋的秦老太爺仍然下令手下的兵丁去追殺晏清秋。
秦宛若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勸說不了父親,於是她將孩子交給跟她一起出逃的那名心腹丫鬟,自己卻發了瘋一般地撲上去阻止那些要去追趕晏清秋的兵丁。結果一名兵丁在緊張之下。手中的槍突然間走火,擊中了秦宛若的腹部。
直到此刻才知後悔不已的秦老太爺抱著自己的女兒放聲大哭,卻再出挽不迴那漸漸逝去的生命。在臨終前,秦宛若再次哀求父親放過晏清秋和他們的孩子,並請求父親原諒她所做的一切。
秦老太爺將女兒的遺體運迴梅坊安葬,然後他辭去官職,舉家從梅坊遷走,去往南方的鄉下隱居,斷絕了與晏家的一切來往。從此以後,他將全部心神都用在撫養他唯一的外孫上。那個秦宛若的心腹丫鬟也一直留在秦家,照顧著小姐留下的骨血。
秦老太爺去世的時候,已是民國初年,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剪去自己的發辮,更是從不承認民國,開口必稱宣統爺。在他心裏,雖然早已原諒了那個可憐任性的女兒,卻絲毫沒有減少對晏清秋的恨意,因此他絕不允許秦宛若的兒子姓晏,而是隨了母姓姓秦,並且嚴禁家裏的任何人向那孩子談起他的父親。
直到秦宛若的兒子長大成人之後,那個當年的丫鬟才告訴了他這段往事,希望他將來能找到自己的親生父親。
一晃這麽多年過去了,‘宛若清秋’的往事就這樣一代接一代地流傳了下來,可是在各自過著自己生活的後人們心中,它早已變成了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而故事裏的人也漸漸蒙上了一層曆史的塵埃,不再明亮鮮活。
可是今天,秦宛若和晏清秋的後人在相隔了將近一個世紀,跨越了千山萬水之後,終於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重逢相認。追思往事,那段悲傷的愛情故事竟重又變得牽動人心,而秦宛若和晏清秋也再次在他們的心中活了過來。
當年晏清秋在逃脫之後,一定迴來找尋過秦宛若母子,可是等待他的卻是妻子慘死、兒子失蹤的殘酷現實。他最終是懷著怎樣一種絕望的心情帶著全家遠走西域的呢?在他的有生之年,有沒有嚐試過去找迴自己的兒子?不過在那個時代,幾乎全世界都燃燒著戰火,想來他恐怕沒有太多的可能會再次迴到中國。
不知那張秦宛若的小像是在什麽時候畫就的?晏清秋將它一直深藏在那本《古蘭經》中,想是終日撫摸追憶,卻再也沒有向任何人談起那個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有時候人傷得越深,就越怕將傷口示人,時間久了,甚至連自己都不願承認曾經受過傷,更別說去麵對那道舊日的傷痕。
ps.追更的童鞋們,免費的讚賞票和起點幣還有沒有啊~515紅包榜倒計時了,我來拉個票,求加碼和讚賞票,最後衝一把!(未完待續。)
清朝光緒末年,在南方曾有一個叫梅坊的小城,是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好地方,也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晏清秋和秦宛若的故鄉。
晏家世代都居住在梅坊,書香傳家,祖上出過好幾位二品以上的大員,在當地也可以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豪門大戶。可是到了晏清秋父親這一代當家時,因為痛恨朝政不堪、官員腐敗,他堅決不去參加科舉,從此遠避仕途,圖個眼不見為淨。而這位晏老太爺又一向清高傲物,不屑商賈牟利之事,終致家道中落,幾陷於入不敷出的境地。在晏清秋成人之後,為了支撐起這個日漸破敗的家業,他開始背著父親外出做生意。由於他為人敏慧多智,而且頗具經商頭腦,竟漸漸地將生意越做越大,不出幾年的時間,就讓晏家恢複了昔日的風光。
秦家也是在梅坊生活了幾代的大家族,秦宛若的父親與晏老太爺更是多年的老友,平日裏兩家人就走得非常近,所以很早就為兩家的兒女訂下了娃娃親。與晏老太爺不同的是,秦老太爺為人更為世故圓通一些,雖然他也對時政朝局有諸多不滿,但還是認為讀書人隻有經科舉入仕,為朝廷效力,才是晉身正途。秦老太爺的仕途還算是比較平順,一直做到了四品道員。
雖然秦晏兩家如今在門第上多少有了高低之分,但秦老太爺始終對晏家沒有低看之意,相反,他對晏清秋這個未來的女婿還是頗為賞識的,認為這個年輕人果敢機變,眼界非凡。
可是就在兩家的大人開始商量一雙小兒女的婚期之時,有人突然向官府密告,晏家大少爺晏清秋一直在秘密資助革命黨。秦老太爺當即將晏清秋找來當麵質問,得到的迴答竟是。晏清秋不僅出錢支持革命黨起義,他本人其實也已加入了革命黨。秦老太爺在驚怕之餘,開始勸說晏清秋斷絕與革命黨的往來,可是無論他如何威逼利誘。甚至是用女兒的親事相要挾,晏清秋都不為所動,堅決不同意與革命黨劃清界線。
最終,惱怒失望之極的秦老太爺將晏清秋趕出了秦宅,隨後他親自登門去晏家退婚。明確地告訴晏老太爺,秦家不願將來受晏家的牽連,落得一個被滿門抄斬的下場。
晏老太爺雖然不喜歡自己的兒子經商,更不支持他參加革命黨,但他卻沒有強迫晏清秋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對於秦家的退婚,他也隻是一笑置之,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可是晏清秋卻並不甘心放棄這門親事。他與秦宛若自幼一起長大,因為都知道今後彼此會成為一家人,家裏的大人們並沒有阻止他們見麵和來往。所以兩人都早已把對方當成今生注定的伴侶,彼此間的感情極深。秦老太爺突然退婚,晏清秋當然絕不同意,三番四次地去秦家,想找秦老太爺理論甚至是懇求,卻每次都吃了閉門羹。
秦家小姐秦宛若也是斷然不同意父親去晏家退婚,與父親發生了多次爭執之後,被秦老太爺關在閨房中不許出門。秦宛若雖是一名官家小姐,但性情明快剛烈,再加上她自幼喪母。所以很早就養成了堅強獨立的個性。她在心腹丫鬟的幫助下從秦家逃了出去,隨後又與晏清秋一起離開梅坊,一直逃到北方定居下來。
兩年後,他們有了一個兒子。可是幸福的日子並不長久。他們最終還是被因抓捕革命黨人有功已升任北省總督的秦老太爺找到了。
危急時刻,秦宛若讓被全城張榜通緝的晏清秋先行逃走,她抱著孩子留下來阻擋秦老太爺和他手下的兵丁。可是無論秦宛若如何哀求,已經鐵了心要除掉晏清秋的秦老太爺仍然下令手下的兵丁去追殺晏清秋。
秦宛若知道自己無論如何也勸說不了父親,於是她將孩子交給跟她一起出逃的那名心腹丫鬟,自己卻發了瘋一般地撲上去阻止那些要去追趕晏清秋的兵丁。結果一名兵丁在緊張之下。手中的槍突然間走火,擊中了秦宛若的腹部。
直到此刻才知後悔不已的秦老太爺抱著自己的女兒放聲大哭,卻再出挽不迴那漸漸逝去的生命。在臨終前,秦宛若再次哀求父親放過晏清秋和他們的孩子,並請求父親原諒她所做的一切。
秦老太爺將女兒的遺體運迴梅坊安葬,然後他辭去官職,舉家從梅坊遷走,去往南方的鄉下隱居,斷絕了與晏家的一切來往。從此以後,他將全部心神都用在撫養他唯一的外孫上。那個秦宛若的心腹丫鬟也一直留在秦家,照顧著小姐留下的骨血。
秦老太爺去世的時候,已是民國初年,終其一生,他都沒有剪去自己的發辮,更是從不承認民國,開口必稱宣統爺。在他心裏,雖然早已原諒了那個可憐任性的女兒,卻絲毫沒有減少對晏清秋的恨意,因此他絕不允許秦宛若的兒子姓晏,而是隨了母姓姓秦,並且嚴禁家裏的任何人向那孩子談起他的父親。
直到秦宛若的兒子長大成人之後,那個當年的丫鬟才告訴了他這段往事,希望他將來能找到自己的親生父親。
一晃這麽多年過去了,‘宛若清秋’的往事就這樣一代接一代地流傳了下來,可是在各自過著自己生活的後人們心中,它早已變成了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而故事裏的人也漸漸蒙上了一層曆史的塵埃,不再明亮鮮活。
可是今天,秦宛若和晏清秋的後人在相隔了將近一個世紀,跨越了千山萬水之後,終於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重逢相認。追思往事,那段悲傷的愛情故事竟重又變得牽動人心,而秦宛若和晏清秋也再次在他們的心中活了過來。
當年晏清秋在逃脫之後,一定迴來找尋過秦宛若母子,可是等待他的卻是妻子慘死、兒子失蹤的殘酷現實。他最終是懷著怎樣一種絕望的心情帶著全家遠走西域的呢?在他的有生之年,有沒有嚐試過去找迴自己的兒子?不過在那個時代,幾乎全世界都燃燒著戰火,想來他恐怕沒有太多的可能會再次迴到中國。
不知那張秦宛若的小像是在什麽時候畫就的?晏清秋將它一直深藏在那本《古蘭經》中,想是終日撫摸追憶,卻再也沒有向任何人談起那個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有時候人傷得越深,就越怕將傷口示人,時間久了,甚至連自己都不願承認曾經受過傷,更別說去麵對那道舊日的傷痕。
ps.追更的童鞋們,免費的讚賞票和起點幣還有沒有啊~515紅包榜倒計時了,我來拉個票,求加碼和讚賞票,最後衝一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