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臣直接拋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慮,而後看著楊振不說話了。
而楊振的心中,當然也有同樣的疑慮,就算張臣他們不提出,他自己也會提出來的。
當下,楊振先是朝著張臣點了點頭,然後略想了想,就向侍立在另一邊的、早已躍躍欲試想要迴應張臣疑問的沈越仁,挑明了問道:
“張總兵說的並非沒有道理。為什麽沈都元帥那麽篤定,清虜貝勒會聽他的建議,會走芥川上遊渡江,尤其是會走雲山方向呢?”
沈越仁聞言麵不改色,顯然他心中早有了答案,眼下隻等楊振等人問起呢,因此,楊振話音一落,他立刻躬身迴答道:
“就是都督不問,卑職也要細說。卑職不敢欺瞞都督,為了製定這個備用計劃,家父得安州營楊參將諒解,曾經輕裝簡從,沿清川江上下遊,實地勘察過沿江地形道路。
“清川江下遊,水麵開闊,從芥川到安州,沒有橋梁,而且水深流急,人馬難以橫渡,而沿江舟楫,盡皆掌握在安州營楊參將手中。
“同時又有金海鎮石城島水師高將軍,率領水師營遊弋於清川江口,並時不時沿江上溯,至芥川附近駐泊警戒,屆時隻需高將軍帶水師營在下遊露一麵足矣!
“且清虜兵馬急著救援九連城,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長期滯留江南岸,伐木打造渡船,到時候也隻能疾行北上,繞道清川江上遊水淺處渡江了。”
沈越仁說到這裏,停頓了一下,看了看楊振。
而楊振也知道,沈越仁口中所謂的石城島高將軍,正是金海東路水師營副將高成友。
楊振雖然已經有些日子沒有高成友水師營的消息了,但是得知他目前仍在清川江口,倒是一點也不意外。
因為楊振率軍北上,途徑金海東路石城島的時候,就曾下令高成友繼續執行從清川江到旅順口的海運任務。
而高成友船隊裝備的重炮雖然不多,但是用來嚇阻,或者說,破壞尼堪所部兵馬從清川江下遊可通航河段過江的努力,卻已經足夠了。
因此,楊振沒有出聲打斷他,而是朝他點了點頭表示認可,並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至於說,家父為何判斷清虜會同意從芥川以北雲山方向渡江,主要是考慮芥川以北三峰裏有過江通往雲山的道路,過江處原有石板橋一座。
“當年鎮江堡大戰之後,從平壌往北,經安州,定州,到鎮江的道路斷絕,平壌以南包括漢陽城等處,與清虜之間的人馬往來,便主要是走芥川以北的雲山方向。
“當然,三峰裏那處石板橋,因其距離下遊芥川礦場不過數十裏,為防清虜遊騎從那裏過江南下突襲,如今橋麵石板已被拆除,如今隻剩橋墩基石而已。”
說到這裏,沈越仁再次停頓了下來,似乎是給楊振等人時間來消化理解他的那些話。
而楊振見狀,也適時問道:
“既然如此,那還能用嗎?”
“自然能用。彼處是在九龍江口以北數十裏,河道清淺,夏季江水豐沛時,鋪上巨木即成橋梁,若是眼下這班,那裏淺灘遍布,人馬可涉水過江。”
“原來如此。”
得益於對半島的興趣,楊振多多少少知道一些高麗半島地形情況,並且知道雲山這個地名,也知道雲山附近有條九龍江,往南奔騰數十裏後,在芥川附近匯入清川江。
正是因為有了九龍江這條重要支流的匯入,二江並一江後,清川江主河道水量大增。
也正因此,清川江從安州城下到芥川礦場附近的航道,才具備了大船通航的能力。
於是,楊振點了點頭,再次肯定了沈越仁的說辭。
但是,沈越仁的說法,完全不足以眾人的疑慮。
很快,張臣便開口詢問道:
“清川江上,芥川以北,方便尼堪兵馬渡江的地方,便僅有此一處嗎?”
麵對張臣的詢問,沈越仁十分坦然地說道:
“那倒也不是。除此之外,還有三峰裏上遊近百裏熙川方向,彼處也有石橋,且未經破壞。當時沿江上溯勘察時,卑職也隨從在家父身側,曾親眼目睹。”
“熙川方向?”
這時,一直沒怎麽插過話的楊珅,不知道從哪裏拿出來一張折疊起來隻有巴掌大的鹿皮輿圖,展開後一尺見方,皺眉盯著上麵的一個標有熙川二字的圓圈,同時插問了一句。
而沈越仁顯然也知道一直沒怎麽打斷他的楊珅此刻因何皺眉發問,因此立刻迴答道:
“沒錯。彼處不僅石橋完好,且仍有家父收編的一股兵馬約五百人駐紮守護,是以不管是橋梁,還是道路,狀況都要好過雲山方向甚多。”
說完這些話,沈越仁十分難得的微微一笑,看著楊振,繼續說道:
“都督心中可能也有疑問,既然如此,為何不是熙川?事實上,家父之所以判斷清虜兵馬會走三峰裏,會走雲山方向,主要是因為走熙川繞道太遠。
“而且,走熙川方向過江,隻有一條通往江界的道路,而走雲山方向,向北,可往楚山等地,向西,可往朔州等處,甚至可直往鴨江長奠河口。”
楊振聽到這裏,伸手要來了楊珅手裏的輿圖,展開來,盯著看了一會兒,繼續問道:
“沈都元帥領著你們這麽勘察分析,大方向上倒是沒錯。但是雲山小城往南幾十裏,就是寧邊城,寧邊城內有安州營駐軍守衛,難道清虜會不考慮這一點?”
“寧邊已有大明駐軍,這一點瞞不住尼堪,所以家父會如實向尼堪報告寧邊形勢。但是,家父會向尼堪申明,走雲山,雖險,卻近便,走熙川,安全,但太遠。當此之際,都督以為,尼堪會作何選擇?”
沈越仁說完這些話,看了眼楊振以及其他三個人,似乎是讓楊振等人自行做出判斷。
此刻,張臣已經接過了那張輿圖,正與李祿、楊珅低頭圍觀著。
而楊振的心中則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
他很清楚,當沈器遠將走雲山方向和走熙川方向這麽兩條路擺在尼堪麵前的時候,把利弊得失說明白的時候,尼堪九成九會選雲山。
除非他根本無心為九連城解圍。
但是,存在這種可能呢?
若是尼堪無心為九連城解圍,率軍北上隻是做做樣子應付應付,他顯然有更好的選擇,比如攻打安州城。
當然了,如果真是這樣,尼堪也就不會拒絕進入平壌城了。
所以,楊振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判斷。
“沈都元帥的分析沒有問題,我也認為尼堪所領的清虜援軍會走雲山方向。但是,沈都元帥設伏雲山之謀,恐怕已不合時宜,必須重新考慮。”
楊振的前一句話,剛剛讓沈越仁長出了一口氣,可是緊接著的後一句話,卻又直接讓他愣在了當場。
“都督,若我們不在雲山設伏阻擊,清虜兵馬很快便能潛行到朔州舊城附近,屆時尼堪既可由彼處西渡鴨江,增兵九連城,直接解圍,也可南下突襲都督江東大營。朔州舊城,據此不過幾十裏而已——”
“無妨!”
沈越仁所說的,楊振心裏都清楚。
雲山小城,處在群山環繞之中,又是南北道路要衝,的確是寧邊以北、清川江以西的最佳設伏之地。
但問題在於,雲山距離新義堡較遠,而且山道崎嶇,並不利於楊振所部主力兵馬的行動。
因為楊振所部作戰仰賴火器較多,就算是打伏擊,也多是借助火器的威力。
“都督,如果清虜從三峰裏涉水過江以後,不是直奔我們而來,而是兵鋒南指,直接去攻寧邊,甚至安州或者定州,采取圍魏救趙的戰略,調動我們分兵前去救援楊參將他們呢?”
楊振否定往雲山設伏之後,正在考慮新的設伏之地,就聽見楊珅又一次提出了一個看起來相當尖銳的問題。
而這個時候,李祿也緊接著楊珅的話頭,鄭重問道:
“是啊都督,清虜從清川江上過了江後,就算不打寧邊,也不打安州,定州,鐵山等城池,而是從我們南路進兵,專搞破壞,比如殺我屯戶,毀我屯所,到時候我們又該怎麽辦?”
顯然,楊珅拋出的問題,也激發了李祿的思考。
但是,這些問題,其實早已被楊振反複思考過了。
此時此刻,楊振麵帶微笑,先是看了看楊珅和李祿,然後看向張臣,說道:
“張總兵,你說呢?”
“以卑職之見,暫時拋開沈都元帥的作用不談,若是尼堪集結重兵後不顧一切直奔我們而來,對我們或許還有點威脅。
“其他任何選擇,不管是打寧邊、安州等城,還是放下城池不攻,專一掃蕩我軍城外屯所,對我軍的影響都不大,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
顯而易見,對於如何對付清虜駐紮在和寧國的尼堪所部兵馬,張臣是有過深入思考的。
“在目前情況下,尼堪所部清虜主力過了清川江還敢南下安州定州,那就等於是掉進了泥潭之中,我們的損失是可以挽迴的,而他們的損失是無法挽迴的,因此等待他們的隻有覆滅一途,不過是遲早而已。”
而楊振的心中,當然也有同樣的疑慮,就算張臣他們不提出,他自己也會提出來的。
當下,楊振先是朝著張臣點了點頭,然後略想了想,就向侍立在另一邊的、早已躍躍欲試想要迴應張臣疑問的沈越仁,挑明了問道:
“張總兵說的並非沒有道理。為什麽沈都元帥那麽篤定,清虜貝勒會聽他的建議,會走芥川上遊渡江,尤其是會走雲山方向呢?”
沈越仁聞言麵不改色,顯然他心中早有了答案,眼下隻等楊振等人問起呢,因此,楊振話音一落,他立刻躬身迴答道:
“就是都督不問,卑職也要細說。卑職不敢欺瞞都督,為了製定這個備用計劃,家父得安州營楊參將諒解,曾經輕裝簡從,沿清川江上下遊,實地勘察過沿江地形道路。
“清川江下遊,水麵開闊,從芥川到安州,沒有橋梁,而且水深流急,人馬難以橫渡,而沿江舟楫,盡皆掌握在安州營楊參將手中。
“同時又有金海鎮石城島水師高將軍,率領水師營遊弋於清川江口,並時不時沿江上溯,至芥川附近駐泊警戒,屆時隻需高將軍帶水師營在下遊露一麵足矣!
“且清虜兵馬急著救援九連城,既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長期滯留江南岸,伐木打造渡船,到時候也隻能疾行北上,繞道清川江上遊水淺處渡江了。”
沈越仁說到這裏,停頓了一下,看了看楊振。
而楊振也知道,沈越仁口中所謂的石城島高將軍,正是金海東路水師營副將高成友。
楊振雖然已經有些日子沒有高成友水師營的消息了,但是得知他目前仍在清川江口,倒是一點也不意外。
因為楊振率軍北上,途徑金海東路石城島的時候,就曾下令高成友繼續執行從清川江到旅順口的海運任務。
而高成友船隊裝備的重炮雖然不多,但是用來嚇阻,或者說,破壞尼堪所部兵馬從清川江下遊可通航河段過江的努力,卻已經足夠了。
因此,楊振沒有出聲打斷他,而是朝他點了點頭表示認可,並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至於說,家父為何判斷清虜會同意從芥川以北雲山方向渡江,主要是考慮芥川以北三峰裏有過江通往雲山的道路,過江處原有石板橋一座。
“當年鎮江堡大戰之後,從平壌往北,經安州,定州,到鎮江的道路斷絕,平壌以南包括漢陽城等處,與清虜之間的人馬往來,便主要是走芥川以北的雲山方向。
“當然,三峰裏那處石板橋,因其距離下遊芥川礦場不過數十裏,為防清虜遊騎從那裏過江南下突襲,如今橋麵石板已被拆除,如今隻剩橋墩基石而已。”
說到這裏,沈越仁再次停頓了下來,似乎是給楊振等人時間來消化理解他的那些話。
而楊振見狀,也適時問道:
“既然如此,那還能用嗎?”
“自然能用。彼處是在九龍江口以北數十裏,河道清淺,夏季江水豐沛時,鋪上巨木即成橋梁,若是眼下這班,那裏淺灘遍布,人馬可涉水過江。”
“原來如此。”
得益於對半島的興趣,楊振多多少少知道一些高麗半島地形情況,並且知道雲山這個地名,也知道雲山附近有條九龍江,往南奔騰數十裏後,在芥川附近匯入清川江。
正是因為有了九龍江這條重要支流的匯入,二江並一江後,清川江主河道水量大增。
也正因此,清川江從安州城下到芥川礦場附近的航道,才具備了大船通航的能力。
於是,楊振點了點頭,再次肯定了沈越仁的說辭。
但是,沈越仁的說法,完全不足以眾人的疑慮。
很快,張臣便開口詢問道:
“清川江上,芥川以北,方便尼堪兵馬渡江的地方,便僅有此一處嗎?”
麵對張臣的詢問,沈越仁十分坦然地說道:
“那倒也不是。除此之外,還有三峰裏上遊近百裏熙川方向,彼處也有石橋,且未經破壞。當時沿江上溯勘察時,卑職也隨從在家父身側,曾親眼目睹。”
“熙川方向?”
這時,一直沒怎麽插過話的楊珅,不知道從哪裏拿出來一張折疊起來隻有巴掌大的鹿皮輿圖,展開後一尺見方,皺眉盯著上麵的一個標有熙川二字的圓圈,同時插問了一句。
而沈越仁顯然也知道一直沒怎麽打斷他的楊珅此刻因何皺眉發問,因此立刻迴答道:
“沒錯。彼處不僅石橋完好,且仍有家父收編的一股兵馬約五百人駐紮守護,是以不管是橋梁,還是道路,狀況都要好過雲山方向甚多。”
說完這些話,沈越仁十分難得的微微一笑,看著楊振,繼續說道:
“都督心中可能也有疑問,既然如此,為何不是熙川?事實上,家父之所以判斷清虜兵馬會走三峰裏,會走雲山方向,主要是因為走熙川繞道太遠。
“而且,走熙川方向過江,隻有一條通往江界的道路,而走雲山方向,向北,可往楚山等地,向西,可往朔州等處,甚至可直往鴨江長奠河口。”
楊振聽到這裏,伸手要來了楊珅手裏的輿圖,展開來,盯著看了一會兒,繼續問道:
“沈都元帥領著你們這麽勘察分析,大方向上倒是沒錯。但是雲山小城往南幾十裏,就是寧邊城,寧邊城內有安州營駐軍守衛,難道清虜會不考慮這一點?”
“寧邊已有大明駐軍,這一點瞞不住尼堪,所以家父會如實向尼堪報告寧邊形勢。但是,家父會向尼堪申明,走雲山,雖險,卻近便,走熙川,安全,但太遠。當此之際,都督以為,尼堪會作何選擇?”
沈越仁說完這些話,看了眼楊振以及其他三個人,似乎是讓楊振等人自行做出判斷。
此刻,張臣已經接過了那張輿圖,正與李祿、楊珅低頭圍觀著。
而楊振的心中則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
他很清楚,當沈器遠將走雲山方向和走熙川方向這麽兩條路擺在尼堪麵前的時候,把利弊得失說明白的時候,尼堪九成九會選雲山。
除非他根本無心為九連城解圍。
但是,存在這種可能呢?
若是尼堪無心為九連城解圍,率軍北上隻是做做樣子應付應付,他顯然有更好的選擇,比如攻打安州城。
當然了,如果真是這樣,尼堪也就不會拒絕進入平壌城了。
所以,楊振很快就得出了自己的判斷。
“沈都元帥的分析沒有問題,我也認為尼堪所領的清虜援軍會走雲山方向。但是,沈都元帥設伏雲山之謀,恐怕已不合時宜,必須重新考慮。”
楊振的前一句話,剛剛讓沈越仁長出了一口氣,可是緊接著的後一句話,卻又直接讓他愣在了當場。
“都督,若我們不在雲山設伏阻擊,清虜兵馬很快便能潛行到朔州舊城附近,屆時尼堪既可由彼處西渡鴨江,增兵九連城,直接解圍,也可南下突襲都督江東大營。朔州舊城,據此不過幾十裏而已——”
“無妨!”
沈越仁所說的,楊振心裏都清楚。
雲山小城,處在群山環繞之中,又是南北道路要衝,的確是寧邊以北、清川江以西的最佳設伏之地。
但問題在於,雲山距離新義堡較遠,而且山道崎嶇,並不利於楊振所部主力兵馬的行動。
因為楊振所部作戰仰賴火器較多,就算是打伏擊,也多是借助火器的威力。
“都督,如果清虜從三峰裏涉水過江以後,不是直奔我們而來,而是兵鋒南指,直接去攻寧邊,甚至安州或者定州,采取圍魏救趙的戰略,調動我們分兵前去救援楊參將他們呢?”
楊振否定往雲山設伏之後,正在考慮新的設伏之地,就聽見楊珅又一次提出了一個看起來相當尖銳的問題。
而這個時候,李祿也緊接著楊珅的話頭,鄭重問道:
“是啊都督,清虜從清川江上過了江後,就算不打寧邊,也不打安州,定州,鐵山等城池,而是從我們南路進兵,專搞破壞,比如殺我屯戶,毀我屯所,到時候我們又該怎麽辦?”
顯然,楊珅拋出的問題,也激發了李祿的思考。
但是,這些問題,其實早已被楊振反複思考過了。
此時此刻,楊振麵帶微笑,先是看了看楊珅和李祿,然後看向張臣,說道:
“張總兵,你說呢?”
“以卑職之見,暫時拋開沈都元帥的作用不談,若是尼堪集結重兵後不顧一切直奔我們而來,對我們或許還有點威脅。
“其他任何選擇,不管是打寧邊、安州等城,還是放下城池不攻,專一掃蕩我軍城外屯所,對我軍的影響都不大,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
顯而易見,對於如何對付清虜駐紮在和寧國的尼堪所部兵馬,張臣是有過深入思考的。
“在目前情況下,尼堪所部清虜主力過了清川江還敢南下安州定州,那就等於是掉進了泥潭之中,我們的損失是可以挽迴的,而他們的損失是無法挽迴的,因此等待他們的隻有覆滅一途,不過是遲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