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陽君聽完歎了口氣:“原來是這樣的啊。我聽說張先生飽讀兵書,那麽請問您是怎麽看待秦與六國的戰爭呢?”
張量山撇了一眼大嘴姬勝接著說:“不敢,在下認為其實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姬勝奇道問:“政治?什麽是政治?”橫陽君也皺著眉頭有些好奇。
張量山猶豫著想怎麽解釋這個詞。呂素突然開口說道:“《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製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
張量山點點頭衝愛看書的呂素行禮致謝。橫陽君和姬勝都恍然大悟狀,讚歎呂素的聰明好學。弄得呂素很有些不好意思,臉頰緋紅。
張量山接著說:“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為一種盲目的自然衝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為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為。這三個方麵,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著不同的作用。“
橫陽君奇道:“人民?先生是指黎民百姓嗎?”
“對!”
“可黎民百姓不都是反對戰爭的嗎?”
張量山笑著說:“君上,那秦國的人民反對嗎?”
橫陽君一時語塞,的確秦人以軍功為榮,戰鬥中各個奮勇向前。而六國的士卒則大多士氣低落。
“打垮敵人這個抽象的戰爭目的,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二是占領敵人的國土;三是征服敵人的意誌。因為敵人的抵抗力量是由軍隊、領土和意誌組成的,所以不摧毀這三個要素,則不可能將敵人打垮。在三個要素中,首先應消滅敵人軍隊,然後占領敵人的國土,最後迫使敵人情和。但這個順序並不是絕對的,因為這三個要素往往是相互影響的。孫子說過戰爭要從五個方麵度量,一是道義、二是天時、三是地理、四是將帥的德才、五是法製。”
張量山用左手拿起樹枝在地上劃了個大大的廠字,這就是秦國的大致疆界,接著劃出江水和河水,接著畫出了濟水這條後世不存在了的大河。又勾勒出秦嶺,太行等山脈。最後描出六國的大致地形。其他人則都驚歎於張量山隨手繪出的地圖的精準。他笑著說:“沒有地圖怎麽談戰爭。在下求學時曾聽老師們分析過秦國擴展的策略,我就獻醜給大家講講這秦滅六國的戰略戰術!”
張量山揮了揮手中的樹枝,向教鞭一樣指著齊國的位置:“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七個國家在秦始皇初年的基本情況……”他從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人文甚至哲學的層麵詳盡的分析了戰國七雄的各自特點和各次重要戰役的進程。畢竟是2000多年後的職業軍人整理出的理論,在座的古人哪裏聽過這麽全麵的有關秦國戰爭理論分析,各個都由衷的佩服張量山的博學和軍事素養。橫陽君已經決定無論如何要收張量山為己所用。呂素和避疆在秦統一戰爭時都還很小,所以眼下正好重新了解了這場改變中國曆史進程的戰爭,他們都格外認真的聽著張量山的解說。
最後張量山做總結性發言:“秦始皇以氣吞山河之勢,用不到20年時間,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550多年的戰亂局麵,創建了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曆史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偶然寓於必然之中。秦之統一六國決不是天賜,六國的逐一滅亡也決非偶然。七國相互征戰百年有餘。勞苦大眾早就不願意再打仗了,都盼望著能夠過上和平的日子。所以江山一統為道義所在。
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最初雖然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但最後終於贏得了全國的支持。人心的向背決定著天下的興亡,這是自古以來的真理。盡管孝公死後,商鞅即被舊奴隸主貴族處死,然而由於商鞅變法徹底,新法已深入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代表社會進步力量主流的新興地主階級衷心擁護變法圖強,野蠻的舊奴隸主製漸被廢除,奴隸越來越多地被解除身上的桎梏,平民可以論功行賞,可以自由開墾土地,民富國強冠於六國之首,因而,秦民願為秦國效忠作戰。此為秦國的法製,與人和。
秦自孝公之後,連續六世不斷開拓,秦已經占有地利的戰略優勢。秦由一個西戎小國開拓為一個頭等強國,實非一日之功,經過六世王朝的奮戰才登上了七雄之首的寶座。秦孝公時,命商鞅伐魏,奪取了魏河西地區,隨後再奪占楚國之武關,將整個關中之地據為己有。秦惠文王時,以張儀為相,不動刀兵,遊說諸侯割地事秦,同時命司馬錯北滅義渠,南守漢中巴蜀,使秦國的疆域大增。昭王時期,白起統兵先後破諸國聯軍於伊闕、華陽,攻占楚首都郢。長平大戰前後,又占領魏、趙大片領土。至秦始皇即位之初,秦的疆域東達三川郡,南至黔中郡,北至上郡,中原地區之大部和南中國的西、中部地區已完全為秦所有。這時各諸侯國與秦相比已顯得十分弱小,有的尚不及秦國的一郡之地。秦占有的這種地理上優越的戰略形勢,成為其並滅六國最雄厚的物質基礎。此為天時也。
秦謀臣良將林立,運籌帷幄和統兵征戰以及戰略策略協調運用均珠聯壁合,占盡了主觀指導上的優勢。秦幾世以來都匯集了大批將相英才,這些人物多是客卿於秦,然而卻忠心事秦,對秦統一六國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商鞅變法為秦的強盛打下基礎,張儀範雎的“連橫事秦”,範雎的“遠交近攻”戰略和策略,成了秦並滅六國的基本國策。司馬錯、魏冉、白起等人的將相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運用。到秦始皇時期,周圍更是人才濟濟,相國呂不韋在秦始皇幼年即位時,就輔佐秦始皇當政,軍事政治決策皆出於呂不韋。相國李斯既長於以法治國,也長於謀劃戰爭。戰將王翦在秦統一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秦軍被楚軍打敗的危急時刻,一舉戰勝楚將項燕,攻克楚都,將楚滅亡。秦朝這些精英將才對秦統一戰爭的勝利所做的貢獻,將永載史冊。任何戰爭的勝利,都離不開統帥對戰爭的正確決策和對戰爭全局高瞻遠矚的籌劃,秦始皇正是在這些方麵具備了遠見卓識的決斷能力,這也是秦能並滅六國的重要因素。秦始皇既是罕見的一世雄主,也是當時其它六國國君望塵莫及的明君啊!
當相國李斯根據當時總的形勢,向秦始皇提出並滅六國的建議時,秦始皇當機立斷加以采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展開滅亡六國的戰爭。當戰爭進行到關鍵性的時刻,秦始皇親臨前線視察,督導戰爭的進展。秦始皇吸取前人分封王侯的教訓,每攻占一個諸侯國,就改立為郡:秦軍滅楚把楚地改為楚郡和會稽郡;奪占魏一些地區後,改立為東郡等等,這對鞏固秦統一戰爭成果起了重要作用。不過說到底,任何戰爭的勝利起主導作用的自然是人民群眾,秦之統一六國作戰的勝利當然也是如此。假如沒有人民群眾自覺地為統一大業而奮戰,秦始皇是根本無法完成統一華夏的曆史使命的。”
張量山分析完曆史,坐迴原處李清連忙雙手遞了一杯茶,張量山謝過喝茶潤嗓看著席中眾人的反應。呂素和避疆的臉上都是紅撲撲的也都帶著崇敬的目光看著他,橫陽君和姬勝則還呆呆的望著那地圖發呆。過來好一會橫陽君才迴過神來,他起身對張量山鞠了一躬說:“先生果然是孫武在世啊!身在海外還能對故土的戰爭了如指掌,比我們這些在戰火中生活的人還要清楚。我十分的佩服!我以前隻知道秦人殘暴,六國君王無德,士卒羸弱才導致六國亡敗。如今聽了先生的剖析才明白了秦勝利的必然啊!六國已喪失了天時地利人和,還相互傾軋怎麽會不敗於秦人之手!隻是難道我們韓國就沒有一絲翻盤的機會嗎?先生既能將秦滅六國的戰爭分析的如此清晰,想必也有讓六國戰勝的方法。還望先生賜教!”
張量山寒!連忙起身迴禮:“我也是師從海外的兵法大家學習才知道這些的。身處事外看得自然清楚些。六國想戰勝秦國問題不大。至於韓國當年能否有機會翻盤,我可得好好想想了。”
橫陽君點頭:“先生剛才說了秦國相對六國已經占了天時、地利、人和那六國如何才能戰勝秦國呢?”
張量山撇了一眼大嘴姬勝接著說:“不敢,在下認為其實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姬勝奇道問:“政治?什麽是政治?”橫陽君也皺著眉頭有些好奇。
張量山猶豫著想怎麽解釋這個詞。呂素突然開口說道:“《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製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
張量山點點頭衝愛看書的呂素行禮致謝。橫陽君和姬勝都恍然大悟狀,讚歎呂素的聰明好學。弄得呂素很有些不好意思,臉頰緋紅。
張量山接著說:“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戰勝敵人、打敗敵人。戰爭是個奇怪的三位一體:暴烈性的要素,使戰爭成為一種盲目的自然衝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動,使戰爭成為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作為政治工具的從屬性,使戰爭成為一種純粹的理智行為。這三個方麵,分別主要同人民、統帥和它的軍隊以及政府有關。這三種傾向像三條不同的規律,深藏在戰爭的性質之中,同時起著不同的作用。“
橫陽君奇道:“人民?先生是指黎民百姓嗎?”
“對!”
“可黎民百姓不都是反對戰爭的嗎?”
張量山笑著說:“君上,那秦國的人民反對嗎?”
橫陽君一時語塞,的確秦人以軍功為榮,戰鬥中各個奮勇向前。而六國的士卒則大多士氣低落。
“打垮敵人這個抽象的戰爭目的,包括三個要素:一是消滅敵人的軍隊;二是占領敵人的國土;三是征服敵人的意誌。因為敵人的抵抗力量是由軍隊、領土和意誌組成的,所以不摧毀這三個要素,則不可能將敵人打垮。在三個要素中,首先應消滅敵人軍隊,然後占領敵人的國土,最後迫使敵人情和。但這個順序並不是絕對的,因為這三個要素往往是相互影響的。孫子說過戰爭要從五個方麵度量,一是道義、二是天時、三是地理、四是將帥的德才、五是法製。”
張量山用左手拿起樹枝在地上劃了個大大的廠字,這就是秦國的大致疆界,接著劃出江水和河水,接著畫出了濟水這條後世不存在了的大河。又勾勒出秦嶺,太行等山脈。最後描出六國的大致地形。其他人則都驚歎於張量山隨手繪出的地圖的精準。他笑著說:“沒有地圖怎麽談戰爭。在下求學時曾聽老師們分析過秦國擴展的策略,我就獻醜給大家講講這秦滅六國的戰略戰術!”
張量山揮了揮手中的樹枝,向教鞭一樣指著齊國的位置:“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七個國家在秦始皇初年的基本情況……”他從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人文甚至哲學的層麵詳盡的分析了戰國七雄的各自特點和各次重要戰役的進程。畢竟是2000多年後的職業軍人整理出的理論,在座的古人哪裏聽過這麽全麵的有關秦國戰爭理論分析,各個都由衷的佩服張量山的博學和軍事素養。橫陽君已經決定無論如何要收張量山為己所用。呂素和避疆在秦統一戰爭時都還很小,所以眼下正好重新了解了這場改變中國曆史進程的戰爭,他們都格外認真的聽著張量山的解說。
最後張量山做總結性發言:“秦始皇以氣吞山河之勢,用不到20年時間,並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550多年的戰亂局麵,創建了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曆史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偶然寓於必然之中。秦之統一六國決不是天賜,六國的逐一滅亡也決非偶然。七國相互征戰百年有餘。勞苦大眾早就不願意再打仗了,都盼望著能夠過上和平的日子。所以江山一統為道義所在。
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最初雖然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但最後終於贏得了全國的支持。人心的向背決定著天下的興亡,這是自古以來的真理。盡管孝公死後,商鞅即被舊奴隸主貴族處死,然而由於商鞅變法徹底,新法已深入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代表社會進步力量主流的新興地主階級衷心擁護變法圖強,野蠻的舊奴隸主製漸被廢除,奴隸越來越多地被解除身上的桎梏,平民可以論功行賞,可以自由開墾土地,民富國強冠於六國之首,因而,秦民願為秦國效忠作戰。此為秦國的法製,與人和。
秦自孝公之後,連續六世不斷開拓,秦已經占有地利的戰略優勢。秦由一個西戎小國開拓為一個頭等強國,實非一日之功,經過六世王朝的奮戰才登上了七雄之首的寶座。秦孝公時,命商鞅伐魏,奪取了魏河西地區,隨後再奪占楚國之武關,將整個關中之地據為己有。秦惠文王時,以張儀為相,不動刀兵,遊說諸侯割地事秦,同時命司馬錯北滅義渠,南守漢中巴蜀,使秦國的疆域大增。昭王時期,白起統兵先後破諸國聯軍於伊闕、華陽,攻占楚首都郢。長平大戰前後,又占領魏、趙大片領土。至秦始皇即位之初,秦的疆域東達三川郡,南至黔中郡,北至上郡,中原地區之大部和南中國的西、中部地區已完全為秦所有。這時各諸侯國與秦相比已顯得十分弱小,有的尚不及秦國的一郡之地。秦占有的這種地理上優越的戰略形勢,成為其並滅六國最雄厚的物質基礎。此為天時也。
秦謀臣良將林立,運籌帷幄和統兵征戰以及戰略策略協調運用均珠聯壁合,占盡了主觀指導上的優勢。秦幾世以來都匯集了大批將相英才,這些人物多是客卿於秦,然而卻忠心事秦,對秦統一六國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商鞅變法為秦的強盛打下基礎,張儀範雎的“連橫事秦”,範雎的“遠交近攻”戰略和策略,成了秦並滅六國的基本國策。司馬錯、魏冉、白起等人的將相才能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運用。到秦始皇時期,周圍更是人才濟濟,相國呂不韋在秦始皇幼年即位時,就輔佐秦始皇當政,軍事政治決策皆出於呂不韋。相國李斯既長於以法治國,也長於謀劃戰爭。戰將王翦在秦統一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秦軍被楚軍打敗的危急時刻,一舉戰勝楚將項燕,攻克楚都,將楚滅亡。秦朝這些精英將才對秦統一戰爭的勝利所做的貢獻,將永載史冊。任何戰爭的勝利,都離不開統帥對戰爭的正確決策和對戰爭全局高瞻遠矚的籌劃,秦始皇正是在這些方麵具備了遠見卓識的決斷能力,這也是秦能並滅六國的重要因素。秦始皇既是罕見的一世雄主,也是當時其它六國國君望塵莫及的明君啊!
當相國李斯根據當時總的形勢,向秦始皇提出並滅六國的建議時,秦始皇當機立斷加以采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展開滅亡六國的戰爭。當戰爭進行到關鍵性的時刻,秦始皇親臨前線視察,督導戰爭的進展。秦始皇吸取前人分封王侯的教訓,每攻占一個諸侯國,就改立為郡:秦軍滅楚把楚地改為楚郡和會稽郡;奪占魏一些地區後,改立為東郡等等,這對鞏固秦統一戰爭成果起了重要作用。不過說到底,任何戰爭的勝利起主導作用的自然是人民群眾,秦之統一六國作戰的勝利當然也是如此。假如沒有人民群眾自覺地為統一大業而奮戰,秦始皇是根本無法完成統一華夏的曆史使命的。”
張量山分析完曆史,坐迴原處李清連忙雙手遞了一杯茶,張量山謝過喝茶潤嗓看著席中眾人的反應。呂素和避疆的臉上都是紅撲撲的也都帶著崇敬的目光看著他,橫陽君和姬勝則還呆呆的望著那地圖發呆。過來好一會橫陽君才迴過神來,他起身對張量山鞠了一躬說:“先生果然是孫武在世啊!身在海外還能對故土的戰爭了如指掌,比我們這些在戰火中生活的人還要清楚。我十分的佩服!我以前隻知道秦人殘暴,六國君王無德,士卒羸弱才導致六國亡敗。如今聽了先生的剖析才明白了秦勝利的必然啊!六國已喪失了天時地利人和,還相互傾軋怎麽會不敗於秦人之手!隻是難道我們韓國就沒有一絲翻盤的機會嗎?先生既能將秦滅六國的戰爭分析的如此清晰,想必也有讓六國戰勝的方法。還望先生賜教!”
張量山寒!連忙起身迴禮:“我也是師從海外的兵法大家學習才知道這些的。身處事外看得自然清楚些。六國想戰勝秦國問題不大。至於韓國當年能否有機會翻盤,我可得好好想想了。”
橫陽君點頭:“先生剛才說了秦國相對六國已經占了天時、地利、人和那六國如何才能戰勝秦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