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中本來有一段張俊講解秦統一六國戰爭過程的內容。後來嫌枯燥冗長就刪去了,現附在此:
齊,向來為東方之強國。但到秦始皇初年,齊政權傳至齊王建時,齊威王時期建立起來的霸業早已成為曆史的陳跡,齊國實已徒具東方強國的虛名。它政治落後,經濟發展緩慢,國無賢臣良將,軍無奮進戰鬥之誌,麵對強秦即將發動的並滅六國的戰爭,竟毫無準備,坐以待斃。
楚,自春秋至戰國始終未失其南方大國之地位,領有疆域5000裏,帶甲百萬,地大物博,粟支10年,為諸侯國中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國。但自秦將白起攻陷楚都後,楚國勢力大大減弱,國都被迫遷於陳地,以後又再遷於巨陽與壽春。都城多次被迫遷移,大大挫傷了楚國的民心士氣。楚考烈王當政的前後,楚國實際上已徒具強楚之名,遠遠無法與秦相匹敵。
趙,地處中原之北方,方圓2000裏,也是北方之強國。在趙武靈王時,倡導胡服騎射,革新政治,富國強兵,國勢為之一振。趙國北拒匈奴,南抗強秦,成為唯一可與秦相抗衡之國。但趙武靈王死後,趙屢被秦兵攻伐,對本國良將廉頗、李牧等不予任用,竟聽信讒言妄加誅黜,趙王的這種昏庸無能,使趙終於為秦所破。
魏,雖然也曾經曆過戰國初期最強盛的時期,它據有河東、河西、河內、河外廣大地區,疆域之內山河縱橫,形勢險要,但由於它阻扼秦東出函穀之咽喉,多年均為秦之首要對手,特別是自魏惠王以來,不斷被秦戰敗,疆域日漸縮小。秦始皇初年,正當魏安厘王晚期,國勢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竊符救趙,尤其是聯合各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應乘勝恢複魏之疆域,然而安厘王昏聵無能,不但不借機複國,反而聽信秦國離間挑撥,罷黜信陵君,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貴時機。
燕,春秋初期尚屬極弱小之國,到燕昭王時,勵精圖治,疆域擴大,國力日強,曾北至遼東,西至上穀,南與齊、趙接壤。到燕王喜當政時期,非但不與近鄰趙、齊修好,且常常發動混戰,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巨大,成為六國之中略強於嗯,咳咳的弱小之國。”想起一席的韓國人張俊含糊的咳嗽了一下。
橫陽君淡淡一笑:“張先生,但說無妨,燕國是比我們韓國要強大的。”
張俊尷尬的一笑用樹枝指著地圖中心的一小塊地方:“韓,本來就是三晉中最弱的一方。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隻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
在座的人都輕輕的歎息起來。的確韓國在六國中是實力最弱小的。
張俊接著分析:“秦,地處西陲,原為關中地區的一個戎狄小國,春秋時期遠較中原地區各諸侯國落後,春秋各國稱霸中原盟會爭雄時,秦常被擯斥於外。但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製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司馬錯又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巴蜀廣大地區先後為秦所有。”隨著他在勾劃出漢中、巴蜀、義渠、隴西四地。姬勝驚歎:“這四郡有如此之大麽?”的確如果不看張俊畫出的準確地圖,一般人都認為這西部四郡不過是彈丸之地。不想四郡加起來幾乎超過了楚國!
張俊點點頭:“的確,而且這四郡多產鹽田,農業發達人口眾多,加上後來白起率軍攻拔楚都郢,又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殲滅趙軍於長平,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製之下。”橫陽君看著逐漸擴展的秦國版圖,再看看中原的那一小塊韓國,不禁黯然神傷,因為他知道張俊為了照顧韓人的麵子還沒有把韓國割讓給秦國的土地畫出來。
張俊接著分析:“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經過了詳細策劃,基本的戰略是以強大的政治外交攻勢,拆散六國的“合縱”聯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逐一並滅六國。根據六國當時的強弱態勢和山川地理形勢,決定先由北路對趙進攻。趙國被攻滅後,再轉向滅燕,繼而攻滅韓、魏,最後再進攻齊、楚兩國。秦國向六國進攻,占有重要的地理優勢,幾條戰略通道均在秦國的控製之下,這些通道為:
成皋道路,這條通道由成皋到函穀關,中原各國每次合縱攻秦或秦東出中原均多經由此線進軍。秦滅六國的戰爭,首先控製了這條通道。
夏路要道,這條通道經伏牛山脈、南陽盆地隘口,向東南可達下蔡、居巢,楚都由陳遷往壽春後,這條重要通道即為秦軍控製。
井陘、孟門通道,這條通道為通燕、趙、齊之要道,也漸為秦所據有。
秦占有了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方麵的優勢地位之後,即開始了消滅六國的戰爭。”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借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秦軍從西麵、西北麵、南麵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兩麵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一舉被秦拔除,從而打開了從西麵進攻邯鄲的通道。秦楊瑞和軍進攻韓陽(閼與之北),也順利攻克,這樣邯鄲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齕軍從南陽出發,攻占鄴邑所屬之安陽。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各路秦軍雖有30萬之眾,但由於受到趙20萬大軍的頑強抗擊,在攻占上述地區後,即被阻於現地。後來,經過連續作戰,秦始皇將原來由南北3支攻趙部隊,編為1個獨立作戰單位,由桓齕統率。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這個新編部隊,再度向趙南部進攻。桓齕避開正麵渡河,改由漳河下遊渡河迂迴趙扈輒軍的側後,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兩軍於平陽展開交戰,趙軍被擊破,被斬10萬人,趙將扈輒陣亡。趙王啟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為統帥。李牧軍曾殲滅匈奴入侵軍10萬之眾,威震邊疆,戰鬥力最強。李牧率軍迴趙,立即同秦桓齕軍交戰於宜安肥下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滅的沉重打擊,隻有統帥桓齕帶領少數護衛突圍逃走。
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製秦由函穀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秦始皇十七年,韓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為徹底滅韓,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之國。
秦始皇十五年,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動南北兩路大軍對趙進攻。趙軍統帥李牧決定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麵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擊南麵的秦軍。李牧指揮的趙軍機動靈活,風馳電掣,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立即迴師南進,聲勢所及,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3次大舉進攻失敗。趙軍雖然在李牧統率指揮下,一再戰勝,可是兵力損失後難以補充,單憑現有兵力無法對秦持久作戰,必須立即尋求外援。而這時楚、魏業已削弱,燕、趙關係欠佳,隻有聯齊,爭取齊國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與秦相抗衡。秦也察覺趙的這一企圖,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齊進行遊說活動,極力破壞齊、趙的聯合,孤立了趙。秦則不失良機,接著發動又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秦始皇十七年,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趙發生特大旱災,秦就於次年再度發動對趙大舉進攻。秦軍派出南北兩路大軍並抽調一些少數部族兵參加作戰,趙軍則在大將軍李牧、副將司馬尚指揮下,繼續對秦軍作戰。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秦王和他的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軍事上無法取勝,遂改用反間計,不惜重金收買趙國內奸趙王寵臣郭開在趙王麵前造謠誣蔑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趙王竟不加分析即輕率罷免了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為趙軍統帥,並錯誤地將名將李牧殺害。
趙王遷由於中了秦之反間計,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趙蔥不是王翦的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迴邯鄲勒兵固守。內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方勸趙王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鬥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了首都邯鄲的保衛戰。但趙王喪失鬥誌,任由內奸郭開擺布,竟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使建國250多年的趙國終於滅亡。”
趙被秦滅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相隔一個魏國,魏此時雖然已隻剩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再伐楚。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秦軍滅趙、破燕並魏後,緊接著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仍為中國南方大國,擁有今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秦始皇認為年少壯勇的將軍李信,曾以數千兵急追燕太子丹於衍水,並獲得了勝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將領。於是便委以重任,並問李信說,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答複說“不過用20萬人”。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見,而同意李信的說法,當即說:“王老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然壯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見用,謝病告老,歸還頻陽。李信則受命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李信把兵力集中於穎川郡,鑒於秦楚接界多為平原,無險可扼,認為這次作戰的目的在於殲滅楚之野戰部隊。李信判斷,當秦軍向楚進攻時,楚軍為抗禦秦軍之進攻,必將兵力集中於汝水兩岸,即淮陽、商水、上蔡邊界地區。進而決定
采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殲滅楚軍。於是確定以部分軍隊由蒙恬指揮,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麵進攻楚軍。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秦軍排除楚邊境部隊的抵抗,於汝河南北分向寢、平輿展開攻擊,擊破楚軍,李信軍占領了平輿,蒙恬軍占領寢城。秦軍未遇楚軍重大抵抗,進占兩城後,渡過洪河東進。
楚軍統帥項燕以秦軍轉變進軍方向,孤軍深入,立即率楚軍主力,兼程急進,追擊秦軍於棠溪,給秦軍以沉重打擊。李信戰敗,率軍往城父方向撤退。楚軍乘勝猛追,3晝夜戰鬥不息。秦軍連日所築營壘,都被楚軍攻破,都尉一級將領7人陣亡,李信軍損失慘重,多虧城父蒙恬軍的掩護,李信得以突圍逃迴秦境,才免被俘。這是秦統一戰爭中宜安戰後,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軍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雖然感到自己當初對統帥人選有誤,但並未動搖滅楚之決心,仍然繼續進行滅楚戰爭。李信失敗後,秦軍統帥一職隻有重行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親往王翦家鄉頻陽邀請王翦出任秦軍統帥。王翦謝絕說,身體不好,難以從命。秦始皇則堅持請他出征,並問他有什麽要求。王翦此時才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萬人不可”。秦始皇應允。王翦於是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秦始皇親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濱。王翦請求秦王多賜給他一些田宅。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帶兵東去。
王翦根據已往長期作戰經驗,知道楚軍和趙軍都具有堅強的戰鬥意誌,是能戰能守的軍隊。楚軍新近擊破李信指揮的秦軍,銳氣旺盛,鬥誌昂揚,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一旦行動不慎,還會影響整個戰爭前途。所以王翦進入楚國後,即令部隊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進行固守,並令部隊不許出戰。休整待命,故雙方相持數月沒有大的交戰。
楚對秦軍大舉東進,也集中全部兵力應戰。當時秦已滅三晉,無後顧之憂,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夠打持久戰。楚則無論軍事、政治都遠為落後。統帥項燕仍然集中楚軍主力於壽春淮河北岸地區,等待秦軍的進攻。楚王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他主動進攻秦軍。項燕軍隻得向秦軍進攻,但既攻不破秦軍的營壘,秦軍又拒不出戰,項燕無奈,引軍東去。王翦立即令全軍追擊楚軍,楚軍為渦河所阻,雙方交手,楚軍被擊破東逃。秦軍追至蘄南,平定楚屬各地。斬殺楚將項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壽春,楚國首都被秦軍攻陷,楚王熊負芻被俘。秦軍進軍蘄南,隻經1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赫赫之強國的楚,便冰消瓦解。
秦始皇二十年,秦派將軍王翦、辛勝率軍對燕作戰。統帥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國首都薊城為作戰目標。同時判斷燕軍必然依托燕趙大道經過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趙界上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備,不宜將主力投入正麵進攻。易水下遊,河流深廣,渡河不易,由易水上遊山地迂迴包圍易水正麵燕軍,可出敵意外,容易成功。於是,王翦決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縣)北攻燕。燕軍與代郡趙嘉部趙軍,已組織了聯合部隊於易水北岸抗擊秦軍。王翦以秦軍主力,迂迴易水上遊,包圍易水燕代軍右翼,雙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軍擊破燕軍,趙軍撤迴代郡,燕軍殘部向薊城退卻。秦繼續對燕進攻,擊破燕軍抵抗,進圍燕都。燕無固守首都決心,向遼東撤退,使秦軍輕取薊城。王翦攻克燕國首都後,立即派將軍李信率軍急追東退的燕軍,追擊到衍水擊破燕太子丹率領的殘部。此時逃到遼河流域的燕統治者,認為秦軍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謀刺陰謀引起,禍起於太子。趙嘉亦勸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於秦以求和。於是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求和,但秦軍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其軍事進攻。
秦軍追擊燕殘部到遼東,由於地方偏遠,對全局關係不大,即把兵力轉用於對楚作戰。經過3年左右時間,秦對楚戰爭勝利結束,又轉用兵力,由將軍王賁指揮,進攻遼東。燕軍無力應戰,燕王喜被秦軍俘虜。秦又立即轉移兵力,攻擊代郡,趙嘉率部雖力戰,終於不免失敗,悲憤自殺。此時六國就隻剩一個齊國了。
齊經過燕軍進占,元氣大為損耗,以至沒有力量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縱橫捭闔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過去當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求援助軍糧,有政治遠見的周子曾向齊王說:“且趙之與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力主積極援趙。齊王競沒有接受這一具有戰略遠見的建議,爾後各諸侯國雖幾度聯合對秦作戰,齊都避免參加,或者參戰不力,企圖討好於秦。
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為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誌。所以盡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餘座城邑,但仍不堪一擊。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準備,竟無應戰之兵。齊相後勝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齊王建被送於共這個地方,餓死於鬆柏之間。這個貪圖享受、喪失國家的亡國之君,得到應有的下場。”
齊,向來為東方之強國。但到秦始皇初年,齊政權傳至齊王建時,齊威王時期建立起來的霸業早已成為曆史的陳跡,齊國實已徒具東方強國的虛名。它政治落後,經濟發展緩慢,國無賢臣良將,軍無奮進戰鬥之誌,麵對強秦即將發動的並滅六國的戰爭,竟毫無準備,坐以待斃。
楚,自春秋至戰國始終未失其南方大國之地位,領有疆域5000裏,帶甲百萬,地大物博,粟支10年,為諸侯國中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國。但自秦將白起攻陷楚都後,楚國勢力大大減弱,國都被迫遷於陳地,以後又再遷於巨陽與壽春。都城多次被迫遷移,大大挫傷了楚國的民心士氣。楚考烈王當政的前後,楚國實際上已徒具強楚之名,遠遠無法與秦相匹敵。
趙,地處中原之北方,方圓2000裏,也是北方之強國。在趙武靈王時,倡導胡服騎射,革新政治,富國強兵,國勢為之一振。趙國北拒匈奴,南抗強秦,成為唯一可與秦相抗衡之國。但趙武靈王死後,趙屢被秦兵攻伐,對本國良將廉頗、李牧等不予任用,竟聽信讒言妄加誅黜,趙王的這種昏庸無能,使趙終於為秦所破。
魏,雖然也曾經曆過戰國初期最強盛的時期,它據有河東、河西、河內、河外廣大地區,疆域之內山河縱橫,形勢險要,但由於它阻扼秦東出函穀之咽喉,多年均為秦之首要對手,特別是自魏惠王以來,不斷被秦戰敗,疆域日漸縮小。秦始皇初年,正當魏安厘王晚期,國勢更加衰弱。但信陵君竊符救趙,尤其是聯合各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應乘勝恢複魏之疆域,然而安厘王昏聵無能,不但不借機複國,反而聽信秦國離間挑撥,罷黜信陵君,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貴時機。
燕,春秋初期尚屬極弱小之國,到燕昭王時,勵精圖治,疆域擴大,國力日強,曾北至遼東,西至上穀,南與齊、趙接壤。到燕王喜當政時期,非但不與近鄰趙、齊修好,且常常發動混戰,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巨大,成為六國之中略強於嗯,咳咳的弱小之國。”想起一席的韓國人張俊含糊的咳嗽了一下。
橫陽君淡淡一笑:“張先生,但說無妨,燕國是比我們韓國要強大的。”
張俊尷尬的一笑用樹枝指著地圖中心的一小塊地方:“韓,本來就是三晉中最弱的一方。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隻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
在座的人都輕輕的歎息起來。的確韓國在六國中是實力最弱小的。
張俊接著分析:“秦,地處西陲,原為關中地區的一個戎狄小國,春秋時期遠較中原地區各諸侯國落後,春秋各國稱霸中原盟會爭雄時,秦常被擯斥於外。但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製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司馬錯又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巴蜀廣大地區先後為秦所有。”隨著他在勾劃出漢中、巴蜀、義渠、隴西四地。姬勝驚歎:“這四郡有如此之大麽?”的確如果不看張俊畫出的準確地圖,一般人都認為這西部四郡不過是彈丸之地。不想四郡加起來幾乎超過了楚國!
張俊點點頭:“的確,而且這四郡多產鹽田,農業發達人口眾多,加上後來白起率軍攻拔楚都郢,又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殲滅趙軍於長平,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製之下。”橫陽君看著逐漸擴展的秦國版圖,再看看中原的那一小塊韓國,不禁黯然神傷,因為他知道張俊為了照顧韓人的麵子還沒有把韓國割讓給秦國的土地畫出來。
張俊接著分析:“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經過了詳細策劃,基本的戰略是以強大的政治外交攻勢,拆散六國的“合縱”聯盟,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逐一並滅六國。根據六國當時的強弱態勢和山川地理形勢,決定先由北路對趙進攻。趙國被攻滅後,再轉向滅燕,繼而攻滅韓、魏,最後再進攻齊、楚兩國。秦國向六國進攻,占有重要的地理優勢,幾條戰略通道均在秦國的控製之下,這些通道為:
成皋道路,這條通道由成皋到函穀關,中原各國每次合縱攻秦或秦東出中原均多經由此線進軍。秦滅六國的戰爭,首先控製了這條通道。
夏路要道,這條通道經伏牛山脈、南陽盆地隘口,向東南可達下蔡、居巢,楚都由陳遷往壽春後,這條重要通道即為秦軍控製。
井陘、孟門通道,這條通道為通燕、趙、齊之要道,也漸為秦所據有。
秦占有了天時、地利、人和諸多方麵的優勢地位之後,即開始了消滅六國的戰爭。”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借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秦軍從西麵、西北麵、南麵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兩麵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一舉被秦拔除,從而打開了從西麵進攻邯鄲的通道。秦楊瑞和軍進攻韓陽(閼與之北),也順利攻克,這樣邯鄲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齕軍從南陽出發,攻占鄴邑所屬之安陽。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各路秦軍雖有30萬之眾,但由於受到趙20萬大軍的頑強抗擊,在攻占上述地區後,即被阻於現地。後來,經過連續作戰,秦始皇將原來由南北3支攻趙部隊,編為1個獨立作戰單位,由桓齕統率。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這個新編部隊,再度向趙南部進攻。桓齕避開正麵渡河,改由漳河下遊渡河迂迴趙扈輒軍的側後,攻擊邯鄲東南的平陽。兩軍於平陽展開交戰,趙軍被擊破,被斬10萬人,趙將扈輒陣亡。趙王啟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為統帥。李牧軍曾殲滅匈奴入侵軍10萬之眾,威震邊疆,戰鬥力最強。李牧率軍迴趙,立即同秦桓齕軍交戰於宜安肥下地區,給秦軍幾乎全軍覆滅的沉重打擊,隻有統帥桓齕帶領少數護衛突圍逃走。
韓國在七國中為最小,而所處地位卻最重要。它扼製秦由函穀關東進之道路,秦要並滅六國,必須首先滅韓,因而形成了秦韓兩國間的連續戰爭,經過秦國的多次打擊,韓的土地日漸縮小,韓於是向秦表示願為藩屬。秦始皇十七年,韓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為徹底滅韓,派內史騰率兵再度對韓進攻,韓無力抵抗,內史騰指揮秦軍攻克韓都,俘虜韓王安,把所得韓地改建為潁川郡。這樣,韓成為當時六國最先被滅亡之國。
秦始皇十五年,趙王遷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動南北兩路大軍對趙進攻。趙軍統帥李牧決定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麵來犯的秦軍,取勝後,再攻擊南麵的秦軍。李牧指揮的趙軍機動靈活,風馳電掣,先給進攻番吾的秦軍以沉重打擊,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立即迴師南進,聲勢所及,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3次大舉進攻失敗。趙軍雖然在李牧統率指揮下,一再戰勝,可是兵力損失後難以補充,單憑現有兵力無法對秦持久作戰,必須立即尋求外援。而這時楚、魏業已削弱,燕、趙關係欠佳,隻有聯齊,爭取齊國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與秦相抗衡。秦也察覺趙的這一企圖,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齊進行遊說活動,極力破壞齊、趙的聯合,孤立了趙。秦則不失良機,接著發動又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秦始皇十七年,趙王遷六年(公元前230年),趙發生特大旱災,秦就於次年再度發動對趙大舉進攻。秦軍派出南北兩路大軍並抽調一些少數部族兵參加作戰,趙軍則在大將軍李牧、副將司馬尚指揮下,繼續對秦軍作戰。秦軍雖經苦戰,但勝負未分。秦王和他的謀臣認為秦兩次伐趙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軍事上無法取勝,遂改用反間計,不惜重金收買趙國內奸趙王寵臣郭開在趙王麵前造謠誣蔑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趙王竟不加分析即輕率罷免了李牧、司馬尚,改任趙蔥、顏聚為趙軍統帥,並錯誤地將名將李牧殺害。
趙王遷由於中了秦之反間計,為秦滅趙鋪平了道路。趙蔥不是王翦的對手,很快被秦軍擊敗,趙蔥被殺,顏聚收拾殘兵退迴邯鄲勒兵固守。內奸郭開被秦收買,甘心為秦效勞,多方勸趙王投降。趙公子嘉則堅決反對,主張戰鬥到底,率領宗族、賓客參加了首都邯鄲的保衛戰。但趙王喪失鬥誌,任由內奸郭開擺布,竟下令開城向秦軍投降,使建國250多年的趙國終於滅亡。”
趙被秦滅亡後,秦即想南下滅楚,但中間尚相隔一個魏國,魏此時雖然已隻剩國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終屬秦進軍楚地之障礙,於是決定先滅魏,再伐楚。本來魏處於“天下之樞”,具有優越的戰略形勢,但由於戰爭頻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實力。多年來,在強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不斷割地求和,魏國大河以北領土被吞食殆盡。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秦軍滅趙、破燕並魏後,緊接著大舉進攻楚國。當時楚仍為中國南方大國,擁有今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和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楚國此時尚有對秦作戰所需要的實力。秦始皇認為年少壯勇的將軍李信,曾以數千兵急追燕太子丹於衍水,並獲得了勝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將領。於是便委以重任,並問李信說,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答複說“不過用20萬人”。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見,而同意李信的說法,當即說:“王老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然壯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見用,謝病告老,歸還頻陽。李信則受命為秦軍統帥,與蒙恬率兵20萬對楚進攻。李信把兵力集中於穎川郡,鑒於秦楚接界多為平原,無險可扼,認為這次作戰的目的在於殲滅楚之野戰部隊。李信判斷,當秦軍向楚進攻時,楚軍為抗禦秦軍之進攻,必將兵力集中於汝水兩岸,即淮陽、商水、上蔡邊界地區。進而決定
采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殲滅楚軍。於是確定以部分軍隊由蒙恬指揮,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麵進攻楚軍。主力軍由李信親自指揮,從汝水以南,經過舞陽、平輿、新蔡、潁邑迂迴楚軍左側翼,與蒙恬軍會師,包圍楚軍,聚而殲之。
秦軍排除楚邊境部隊的抵抗,於汝河南北分向寢、平輿展開攻擊,擊破楚軍,李信軍占領了平輿,蒙恬軍占領寢城。秦軍未遇楚軍重大抵抗,進占兩城後,渡過洪河東進。
楚軍統帥項燕以秦軍轉變進軍方向,孤軍深入,立即率楚軍主力,兼程急進,追擊秦軍於棠溪,給秦軍以沉重打擊。李信戰敗,率軍往城父方向撤退。楚軍乘勝猛追,3晝夜戰鬥不息。秦軍連日所築營壘,都被楚軍攻破,都尉一級將領7人陣亡,李信軍損失慘重,多虧城父蒙恬軍的掩護,李信得以突圍逃迴秦境,才免被俘。這是秦統一戰爭中宜安戰後,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軍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雖然感到自己當初對統帥人選有誤,但並未動搖滅楚之決心,仍然繼續進行滅楚戰爭。李信失敗後,秦軍統帥一職隻有重行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親往王翦家鄉頻陽邀請王翦出任秦軍統帥。王翦謝絕說,身體不好,難以從命。秦始皇則堅持請他出征,並問他有什麽要求。王翦此時才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萬人不可”。秦始皇應允。王翦於是接替李信,擔任秦軍統帥,率領60萬大軍對楚作戰。秦始皇親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濱。王翦請求秦王多賜給他一些田宅。秦王答應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帶兵東去。
王翦根據已往長期作戰經驗,知道楚軍和趙軍都具有堅強的戰鬥意誌,是能戰能守的軍隊。楚軍新近擊破李信指揮的秦軍,銳氣旺盛,鬥誌昂揚,對付這樣的敵人,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一旦行動不慎,還會影響整個戰爭前途。所以王翦進入楚國後,即令部隊在商水、上蔡、平輿一帶地區構築堅壘,進行固守,並令部隊不許出戰。休整待命,故雙方相持數月沒有大的交戰。
楚對秦軍大舉東進,也集中全部兵力應戰。當時秦已滅三晉,無後顧之憂,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夠打持久戰。楚則無論軍事、政治都遠為落後。統帥項燕仍然集中楚軍主力於壽春淮河北岸地區,等待秦軍的進攻。楚王責怪項燕怯戰,派人數度催他主動進攻秦軍。項燕軍隻得向秦軍進攻,但既攻不破秦軍的營壘,秦軍又拒不出戰,項燕無奈,引軍東去。王翦立即令全軍追擊楚軍,楚軍為渦河所阻,雙方交手,楚軍被擊破東逃。秦軍追至蘄南,平定楚屬各地。斬殺楚將項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壽春,楚國首都被秦軍攻陷,楚王熊負芻被俘。秦軍進軍蘄南,隻經1年多的作戰,號稱南方赫赫之強國的楚,便冰消瓦解。
秦始皇二十年,秦派將軍王翦、辛勝率軍對燕作戰。統帥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國首都薊城為作戰目標。同時判斷燕軍必然依托燕趙大道經過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趙界上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備,不宜將主力投入正麵進攻。易水下遊,河流深廣,渡河不易,由易水上遊山地迂迴包圍易水正麵燕軍,可出敵意外,容易成功。於是,王翦決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縣)北攻燕。燕軍與代郡趙嘉部趙軍,已組織了聯合部隊於易水北岸抗擊秦軍。王翦以秦軍主力,迂迴易水上遊,包圍易水燕代軍右翼,雙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軍擊破燕軍,趙軍撤迴代郡,燕軍殘部向薊城退卻。秦繼續對燕進攻,擊破燕軍抵抗,進圍燕都。燕無固守首都決心,向遼東撤退,使秦軍輕取薊城。王翦攻克燕國首都後,立即派將軍李信率軍急追東退的燕軍,追擊到衍水擊破燕太子丹率領的殘部。此時逃到遼河流域的燕統治者,認為秦軍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謀刺陰謀引起,禍起於太子。趙嘉亦勸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於秦以求和。於是燕王殺太子丹,獻首求和,但秦軍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其軍事進攻。
秦軍追擊燕殘部到遼東,由於地方偏遠,對全局關係不大,即把兵力轉用於對楚作戰。經過3年左右時間,秦對楚戰爭勝利結束,又轉用兵力,由將軍王賁指揮,進攻遼東。燕軍無力應戰,燕王喜被秦軍俘虜。秦又立即轉移兵力,攻擊代郡,趙嘉率部雖力戰,終於不免失敗,悲憤自殺。此時六國就隻剩一個齊國了。
齊經過燕軍進占,元氣大為損耗,以至沒有力量參與東方各國與秦國縱橫捭闔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在秦軍並滅趙、韓、燕、魏、楚戰爭時期,齊國一直置身度外,坐視各國滅亡。過去當秦趙長平之戰的關鍵時刻,趙向齊請求援助軍糧,有政治遠見的周子曾向齊王說:“且趙之與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力主積極援趙。齊王競沒有接受這一具有戰略遠見的建議,爾後各諸侯國雖幾度聯合對秦作戰,齊都避免參加,或者參戰不力,企圖討好於秦。
齊王建繼位40餘年,三晉、楚、燕與秦戰爭連綿不斷,齊由於與秦沒有共同邊界,未被攻擊,上下宴然,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不備兵革,不修戰備,政治上達驚人的麻木程度。齊王建本人昏庸無能,齊相國後勝又是一個貪財無厭之徒,秦多年來用重金賄賂後勝,後勝就為秦遠交近攻的策略效勞,終日規勸齊王建臣服於秦,朝野上下已無絲毫鬥誌。所以盡管秦滅六國時,齊還擁有70餘座城邑,但仍不堪一擊。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王賁統帥的軍隊,由燕南部對齊北境突然進攻,直趨齊都臨淄。齊則毫無作戰準備,竟無應戰之兵。齊相後勝力勸齊王投降,齊王建也就不戰而降。齊王建被送於共這個地方,餓死於鬆柏之間。這個貪圖享受、喪失國家的亡國之君,得到應有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