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氏在娘家時極得仇老太太寵愛,嫁到婆家後又一人做大,哪裏能受得了一個晚輩這般頂撞自己,當即就要反擊。
鄧文雅輕輕扯了扯她的袖子,“娘,我準備了許多零嘴兒,拿出來給表姐和音姐兒嚐嚐吧?也解解悶”。
仇氏忍了忍,終是將一口惡氣硬生生吞了下去,鄧文雅今年十四歲了,正是說親的好時候,她可不能在這當口得罪了謝氏。
鄧文雅取了一隻小包裹出來,裏麵都是用幹淨的牛皮紙包的各種吃食,笑著招唿仇不遂和仇希音吃。
仇不遂也就露了笑臉,挑了一袋杏幹給仇希音,“音姐兒剛剛病愈,想必口中寡淡,吃這個提提味兒”。
仇希音接過道謝,她又為自己選了袋酸烏梅,拈了一顆放在嘴裏,笑道,“音姐兒一向病著,姐姐也不敢擾了你養病,不知道太祖父、太祖母身體可健朗?”
姐妹倆就著江南老家的話題說了起來,不一會鄧文雅也插話進來。
仇氏脾氣來的快,去的也快,不多會也問起了兩位老人家在江南的近況,幾人吃著零食,說著話,氣氛熱鬧了起來。
一路上,仇不遂問問江南的情況,又和鄧文雅一起向仇希音介紹京中的風土人情,今春女孩兒時興穿什麽樣的衣服,戴什麽樣的首飾,喜歡玩什麽遊戲。
上輩子八歲時的記憶早已模糊,這些東西,仇希音還真不知道,便也饒有興致的問了起來,三個女孩兒一路相處下來倒是十分融洽,也不覺路途遙遠。
仇府眾人天剛蒙蒙亮就出發,中途修整了一次,一直到晌午時分才終於見到了謝家弄前那高大巍峨的牌樓,上麵是本朝太祖親筆所書“天下為師”四個大字。
謝家弄雖稱為弄,卻是個不大不小的鎮子,位於京城西北方向的燕郊,離京城約有二十裏的路程,依後麵的元寶山而建,以“天下為師”的牌樓為分割線,裏麵住的都是謝氏子弟,外麵則都是依附謝氏為生的仆役佃農商戶。
牌樓後就是一條長長的堤壩,呈包圍之勢圍繞著明月湖,正中央一座圓弧狀的拱橋連接兩岸,稱為玉帶橋。
玉帶橋下穿鑿著漸變大小二十四橋洞,取“二十四橋明月夜”之意。
明月湖對麵就是謝氏旁支子弟群居之地,謝氏源自徽州,明月湖對麵一色的都是大小高矮不同的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小樓,各有高高的圍牆圍起,十分有特色。
穿過青石板鋪就的胡同,大約一刻多鍾後,又有一小湖,因其形狀類似月牙,被稱作月牙湖,隻有明月湖四分之一大小。
月牙湖三麵皆是謝氏嫡支所居之地,麵對明月湖的一麵豎著高高的圍牆,使月牙湖成為謝氏嫡支的一道天然屏障,將嫡支與月牙湖外的旁支分隔開來。
車馬到了月牙湖外就不許進了,仇正深和謝氏帶著眾人下了車,坐上小舟。
湖對岸謝家正門的牌匾下,謝氏這一代的嫡長孫謝嘉木並仇希音的嫡親兄長仇不耽帶著婢仆垂頭恭候著。
仇不耽今年十六歲,在謝氏書院求學,隻休沐時方會迴家。
待仇家人上岸,謝嘉木便帶著仇不耽迎了過去,一番問候行禮祝賀後,謝嘉木看著仇希音笑道,“這就是三表妹了,可算是見著了,果然玉雪可愛,姑父、姑姑好福氣,來,這是表哥給你的見麵禮”。
卻是一對玉葫蘆,用大紅絲絛打成了梅花結串了起來,玉質清透,十分的玲瓏可愛,最是討仇希音這個年紀的小姑娘喜歡。
仇希音見禮道謝,雙手接過,她這個大表哥還是和上輩子一樣周到細致,連送個八歲的表妹見麵禮也用了十成的心思。
謝氏這一脈的老祖宗當年追隨太祖爺爺開疆辟土,功成名就後又助太祖穩定局勢
待得天下一統後,向太祖求了這元寶山方圓百裏的地,辭官歸隱,建屋築牆,將謝氏牽至此處,從此後謝氏代代在此繁衍生息。
謝氏的老祖宗歸隱後並沒有閑著,而是在元寶山的半山腰建了個謝氏書院,原本隻是招收謝氏子弟,相當於族學。
這位老祖宗在追隨太祖爺爺打天下時以學識淵博長於計謀著稱,京中達官顯貴聽說這位大儒開始坐館收徒大喜過望,各顯絕技想將自家子弟塞進去,能聽得個一言半語也是好的。
謝氏老祖宗剛開始隻是各種搪塞,不想,不多久,太祖爺爺也動了心,親自登門要將太子送到謝氏族學求學。
皇帝都上了門,送來的又是未來的皇帝,謝氏老祖宗除了收下隻能收下。
這下那些個達官貴族更是來了勁,直如八仙過海,天天在謝家門前各顯神通。
謝氏老祖宗不厭其煩,索性豁出去了,將族學擴大,延請各方名師大儒,將那些誠心求學的子弟全都收進來。
謝氏老祖宗的號召力自然不同凡響,一時間各地大儒名士紛紛湧至謝家弄。
一番拜見會談後,留下的足有二十多人,全都是各地學子想一見而不可得的高人名士。
後來這些人或其後代大都與謝氏子弟通婚,徹底融入進了謝家弄。
名師有了,謝氏族學擴建的也差不多了,謝氏老祖宗製定了嚴格的入學規矩,開始收徒,從這裏起,謝氏書院始成規模。
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謝氏書院收學子第一要義就是必得要誠心求學,隻要進了書院便無太子貴胄,平民奴仆之分,皆是謝氏學子,若有恃強淩弱自命不凡者,即日遣返。
在此基礎上,謝氏又明文規定隻收兩種學子,一是身份顯貴廣有家財者,這些學子必得要繳納高價的束脩,以維持學院的運轉。
二便是天資聰穎刻苦勤奮者,這些學子如家財不豐,可不繳束脩,謝氏免費為之提供食宿,直到其學有所成,再慢慢償還所欠束脩。
當然,若是家中資產尚可,依舊是需要繳納束脩的。
這兩條基本規矩的製定,一方麵保證了學院的長期運轉,另一方麵又保證了學院能夠不拘一格不計成本的廣招天下勤奮聰穎之人,奠定了謝氏學院繁榮昌盛的基石。
到謝氏老祖宗死前,書院的規模已經是剛建成時的兩倍,培養出了無數的人才。
其中出身平民,甚至是仆役的進士、舉人就超過了百人,獲得了“天下學子,盡出謝門”的美譽,太祖爺爺更是親筆寫下“天下為師”四個大字贈予謝氏老祖宗,以彰其德,其功。
鄧文雅輕輕扯了扯她的袖子,“娘,我準備了許多零嘴兒,拿出來給表姐和音姐兒嚐嚐吧?也解解悶”。
仇氏忍了忍,終是將一口惡氣硬生生吞了下去,鄧文雅今年十四歲了,正是說親的好時候,她可不能在這當口得罪了謝氏。
鄧文雅取了一隻小包裹出來,裏麵都是用幹淨的牛皮紙包的各種吃食,笑著招唿仇不遂和仇希音吃。
仇不遂也就露了笑臉,挑了一袋杏幹給仇希音,“音姐兒剛剛病愈,想必口中寡淡,吃這個提提味兒”。
仇希音接過道謝,她又為自己選了袋酸烏梅,拈了一顆放在嘴裏,笑道,“音姐兒一向病著,姐姐也不敢擾了你養病,不知道太祖父、太祖母身體可健朗?”
姐妹倆就著江南老家的話題說了起來,不一會鄧文雅也插話進來。
仇氏脾氣來的快,去的也快,不多會也問起了兩位老人家在江南的近況,幾人吃著零食,說著話,氣氛熱鬧了起來。
一路上,仇不遂問問江南的情況,又和鄧文雅一起向仇希音介紹京中的風土人情,今春女孩兒時興穿什麽樣的衣服,戴什麽樣的首飾,喜歡玩什麽遊戲。
上輩子八歲時的記憶早已模糊,這些東西,仇希音還真不知道,便也饒有興致的問了起來,三個女孩兒一路相處下來倒是十分融洽,也不覺路途遙遠。
仇府眾人天剛蒙蒙亮就出發,中途修整了一次,一直到晌午時分才終於見到了謝家弄前那高大巍峨的牌樓,上麵是本朝太祖親筆所書“天下為師”四個大字。
謝家弄雖稱為弄,卻是個不大不小的鎮子,位於京城西北方向的燕郊,離京城約有二十裏的路程,依後麵的元寶山而建,以“天下為師”的牌樓為分割線,裏麵住的都是謝氏子弟,外麵則都是依附謝氏為生的仆役佃農商戶。
牌樓後就是一條長長的堤壩,呈包圍之勢圍繞著明月湖,正中央一座圓弧狀的拱橋連接兩岸,稱為玉帶橋。
玉帶橋下穿鑿著漸變大小二十四橋洞,取“二十四橋明月夜”之意。
明月湖對麵就是謝氏旁支子弟群居之地,謝氏源自徽州,明月湖對麵一色的都是大小高矮不同的粉牆黛瓦馬頭牆的小樓,各有高高的圍牆圍起,十分有特色。
穿過青石板鋪就的胡同,大約一刻多鍾後,又有一小湖,因其形狀類似月牙,被稱作月牙湖,隻有明月湖四分之一大小。
月牙湖三麵皆是謝氏嫡支所居之地,麵對明月湖的一麵豎著高高的圍牆,使月牙湖成為謝氏嫡支的一道天然屏障,將嫡支與月牙湖外的旁支分隔開來。
車馬到了月牙湖外就不許進了,仇正深和謝氏帶著眾人下了車,坐上小舟。
湖對岸謝家正門的牌匾下,謝氏這一代的嫡長孫謝嘉木並仇希音的嫡親兄長仇不耽帶著婢仆垂頭恭候著。
仇不耽今年十六歲,在謝氏書院求學,隻休沐時方會迴家。
待仇家人上岸,謝嘉木便帶著仇不耽迎了過去,一番問候行禮祝賀後,謝嘉木看著仇希音笑道,“這就是三表妹了,可算是見著了,果然玉雪可愛,姑父、姑姑好福氣,來,這是表哥給你的見麵禮”。
卻是一對玉葫蘆,用大紅絲絛打成了梅花結串了起來,玉質清透,十分的玲瓏可愛,最是討仇希音這個年紀的小姑娘喜歡。
仇希音見禮道謝,雙手接過,她這個大表哥還是和上輩子一樣周到細致,連送個八歲的表妹見麵禮也用了十成的心思。
謝氏這一脈的老祖宗當年追隨太祖爺爺開疆辟土,功成名就後又助太祖穩定局勢
待得天下一統後,向太祖求了這元寶山方圓百裏的地,辭官歸隱,建屋築牆,將謝氏牽至此處,從此後謝氏代代在此繁衍生息。
謝氏的老祖宗歸隱後並沒有閑著,而是在元寶山的半山腰建了個謝氏書院,原本隻是招收謝氏子弟,相當於族學。
這位老祖宗在追隨太祖爺爺打天下時以學識淵博長於計謀著稱,京中達官顯貴聽說這位大儒開始坐館收徒大喜過望,各顯絕技想將自家子弟塞進去,能聽得個一言半語也是好的。
謝氏老祖宗剛開始隻是各種搪塞,不想,不多久,太祖爺爺也動了心,親自登門要將太子送到謝氏族學求學。
皇帝都上了門,送來的又是未來的皇帝,謝氏老祖宗除了收下隻能收下。
這下那些個達官貴族更是來了勁,直如八仙過海,天天在謝家門前各顯神通。
謝氏老祖宗不厭其煩,索性豁出去了,將族學擴大,延請各方名師大儒,將那些誠心求學的子弟全都收進來。
謝氏老祖宗的號召力自然不同凡響,一時間各地大儒名士紛紛湧至謝家弄。
一番拜見會談後,留下的足有二十多人,全都是各地學子想一見而不可得的高人名士。
後來這些人或其後代大都與謝氏子弟通婚,徹底融入進了謝家弄。
名師有了,謝氏族學擴建的也差不多了,謝氏老祖宗製定了嚴格的入學規矩,開始收徒,從這裏起,謝氏書院始成規模。
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謝氏書院收學子第一要義就是必得要誠心求學,隻要進了書院便無太子貴胄,平民奴仆之分,皆是謝氏學子,若有恃強淩弱自命不凡者,即日遣返。
在此基礎上,謝氏又明文規定隻收兩種學子,一是身份顯貴廣有家財者,這些學子必得要繳納高價的束脩,以維持學院的運轉。
二便是天資聰穎刻苦勤奮者,這些學子如家財不豐,可不繳束脩,謝氏免費為之提供食宿,直到其學有所成,再慢慢償還所欠束脩。
當然,若是家中資產尚可,依舊是需要繳納束脩的。
這兩條基本規矩的製定,一方麵保證了學院的長期運轉,另一方麵又保證了學院能夠不拘一格不計成本的廣招天下勤奮聰穎之人,奠定了謝氏學院繁榮昌盛的基石。
到謝氏老祖宗死前,書院的規模已經是剛建成時的兩倍,培養出了無數的人才。
其中出身平民,甚至是仆役的進士、舉人就超過了百人,獲得了“天下學子,盡出謝門”的美譽,太祖爺爺更是親筆寫下“天下為師”四個大字贈予謝氏老祖宗,以彰其德,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