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八仙過海的傳說太深入人心,人們喜歡說事,往八這個數字靠,而在西安,所謂的關中八怪,冬子在這次尋找過程中,體會就更直接了。
他與小夏進行了計劃,按每天走訪一個派出所的標準,進行一次初訪,因為,孫總的作息規律是這樣的。一般早上九點鍾到實驗室,下午五點鍾迴來。
而按西安附近,最遠的派出所,車程也在一個半小時以內,中途時間,可以按三個小時算。那麽,到了當地,工作時間,就是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這個區間,總共五個小時,還不算上中午吃飯的時間。
他們決定由遠及近地尋訪,把最難的最先摸個底。陪孫總吃過早飯,把他送到實驗樓後,冬子就直接給小夏打了個電話。
“你在家嗎?”
“我已經到辦公室了。”
“昨天不是跟你說了,你直接拿上資料,在家等,我來接你不就行了?”
“網站辦公室,不是離你更近嘛。”
這種客氣,其實是不需要的,但冬子並沒說什麽,直接把車開到辦公室。此時小夏已經等在門口了,與負責人大媽在說著什麽。
冬子停車一聽,原來是因為差旅夥食費的問題,冬子馬上說到:“我付賬,不要網站管。”
“對,男生就該付賬的,請女生晚飯,這就對了。”大媽一邊說,一邊給他倆送眼神,有那種意思。
冬子趕快解釋到:“陝西的美食我不了解,剛好小夏當一個美食導遊,我也得償所願。”
“你個吃貨!”小夏笑嬉嬉地說到,不像是責怪。
兩人上了車後,用了半個小時,才轉出城。其實,中途時間,主要是耽誤在城裏,在城外的公路上,倒是一路順暢的。
沿途看到的許多農村建築,讓冬子感覺有些莫名的怪異。冬子說到底是幹裝修出身的,對建築有種職業的敏感。他在西安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城市裏,除了古代的宮殿式建築,人字形的屋頂,三出厥之類的,也看得多。而農村,他就到過農家樂與翠華山下的小村子,那山區的建築,大多也是因勢就簡,特點並不突出。既沒有陝北那種窯洞,也沒有目前這種塬上的村莊。
開車過程中,冬子自言自語地說到:“m型”。
“嘛意思?你剛才說啥?”小夏的西安土話都出來了,也許上車後,冬子沉默了一段,把她憋急了。西安話,這個“說”字,有點像普通話裏“殺”與“學”的公約數,聽起來,不像是南方人那種唇齒音,倒有一種氣息聲,格外地迷人。
“我是說,這房子,好像跟山區的不同。山區的房子,錯落有致,因勢就簡。而這裏的院落,一家一戶,好像修房子,都搞成個m型,這就比較奇怪了。”
“這是塬上嘛,也是關中平原,曆來富庶,當然就修得講究些,這也算是關中八怪之一嘛,叫房子半邊蓋。”
隨後,她解釋了這種建築形製的原因和特點。
陝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邊蓋”就包含了節約土地、節約建材、節能保溫和鄰裏和睦相處的理念。在陝西並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是“半邊蓋”。陝西人把房子分為“安間”和“廈房”二類。院子中的“上房(廳房)”和“街房”屬於“安間”,院子二側的房子是“廈房(廂房)”。隻是“廈房”是“半邊蓋”的。
“上房”和“街房”一般是三開間,在陝西流行的設計是“一明兩暗”。中間的房子是客廳,門開向院子。二側是居室,門開在客廳裏。雨水是流向自己院內的,房子的兩側和鄰裏接壤。這一點和外地並無大的差異。
“廈房”就會些特殊了,全都是“半邊蓋”的。和二邊蓋比較,還是有點道理的。首先,雨水流向自己的院子,不會發生鄰裏糾紛。兩邊蓋的房子為了避免這一點,會在兩個院子中間留一個小巷子、或在房子和院牆間留一個夾道。相比之下,“半邊蓋”的房子節約了土地,“半邊蓋”的房子可以和鄰居的房子無縫連接。其次,“半邊蓋”的房子,兩個院子相鄰的“廈房”共用一麵牆,是“夥牆”或“借牆”,不僅可以節約建材,也將這個外牆變成了內牆,提高了保溫性,居住的舒適性提高了。在寒冷的北方,是可以節省不少能源的。
聽了她的解釋,冬子覺得,雖然本地人了解這些事,但介紹得有她如此專業的,還是比較少見。“你怕是搞專業的吧?我記得,你是學音樂的呢?”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嘛,怎麽樣,不服?”
“服氣,服氣,你牛。我算是理解了,外麵高裏麵低收集雨水,有一種肥水不流外人的意思,這算不算跟你一樣,陝西人都有點迷信?”
冬子的調侃,引來了小夏的笑聲:“其實還有一個作用,外麵牆高土厚,也是為了防盜,住著安心些。”
“嗨,這就跟鎖一樣,是個心理安慰,隻防君子,不防小人。”
“君子還需要防嗎?小人防不勝防。”小夏突然問到:“我需不需要防你呢?”
“防我?”冬子的玩笑天賦又來了:“我是狼,你當然得防。”
“什麽兒狼?”
冬子笑到:“你想的那種狼,什麽都是,你怕不怕?”
“喲,我真的好怕怕呢”她拍著胸口,模仿港台劇裏的人物口音,倒有幾分神似。“不過,我現在最怕的是你開車分神,對了,我安全帶還沒係好。”她拉過安全帶,扣上。
終於到了派出所,找相關民警了解情況,當聽說我們是網站來的,確認過後,民警還算是配合。
按姓名查找已經不太現實了,按地名查找,也有困難。因為包含棗樹、棗林、棗塬的地名,從村到組,甚至某個單獨農戶所在的地方,粗略估計,也得有近二十個,不可能一個個找。
於是決定,從失蹤人口登記裏查,查著查著發現,這個王能從來沒出現在失蹤人口登記裏,這種檢索,沒意義。
民警突然想到一個線索:“你們不是知道他的大致年齡吧?他上學時,教育局會有登記的,找那兩年教育局的學生名冊,是不是有線索呢?”
他給鄉教育組的負責人打電話,得到的答複給人希望。原來,過去,在二十年前,那種各村學校登記的紙質入學表格,都是保留在鄉裏麵的,而一個鄉,一年學生的入學量,也隻有幾百人,找起來,不太麻煩。
但是,這位鄉幹部,正在村裏做其他工作,要下午兩點鍾,才會迴來。
於是,他們決定,先在鎮上逛逛,順便吃些東西。冬子是個廚師,對西安本地小吃,也見識過一些。但,那些小吃,都是西安市麵上商業化的東西。民間老百姓們怎麽吃,什麽才是正宗的當地口味,你隻有到當地鄉鎮集市上,才有可能吃得到。
兩人逛了一下街,也就是當地土產,除此之外,與全車的農貿集市,沒什麽兩樣。這地方離西安已經比較遠了,所以,保留著很濃厚的鄉土氣息。
在這裏,雖然年輕人的裝束,與全國的風格差不多,但仍然看到許多年紀比較大的人,還保留著“帕子頭上戴”習慣。
當地老人喜歡在頭上戴白色的帕子,這也是陝西人的著裝特色。據說是因為陝西盛產棉花,當地人把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既能防風防塵防曬,又可以用來擦手擦汗,甚至還可以用來包東西,用途非常大又很經濟實惠。
兩人走在街上,尤其是過集市時,街道比較窄,兩人的距離就比較近。冬子低聲地問到:“這個帕子,怎麽現在,還有人戴呢?你看,這街上的人,也不在地裏幹活,也不需要拿它擦汗擋沙,戴個帽子,不比這方便些?”
“你不覺得它很美嗎?”此時,在這個人聲喧雜的集市裏,小夏放鬆多了,根本沒有原來在車上的矜持,有種故意搗蛋、原形畢露的風格。她居然低聲唱了起來:“羊肚子手巾喲,三個道道藍。”
冬子從來沒有一嘈雜環境裏聽歌的經曆,更沒有聽到一個專業選手在大街上低給自己唱歌。冬子突然覺得有些感動,這首歌太好聽了。雖然他以前聽過它,但直到今天,才第一次有種觸電的感覺:這才是藝術,這才是歌唱。
所有藝術,如果離開了生活,硬搬到舞台上,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你怎麽不唱了,真好聽。”
“想聽嗎?沒門了,不給錢,不唱。”
“哎,對了,這好像是陝北的信天遊吧?這是農民們唱出來的嗎?怎麽曲子與歌詞,都這麽好呢?”
“因為生活苦,所以要藝術。”此時,小夏好像在說一個哲學問題,突然從藝術到哲學,這個跨度有些大。而街麵羊肉湯與各種麵食的麥香,已經讓人咽口水了。
在這種美食美味包裹的地方,在這煙火人氣旺盛的地方,一個美麗的姑娘,優雅而細膩地唱著歌,居然說生活苦,愧不愧得慌?
但是,那歌聲與人,又是那麽的優美,居然與現在眼前的混雜毫無衝突地存在著,如同亂草中的鮮花,自在地開放。
“想什麽呢?”
冬子發愣被小夏看出來了,隻好扯眼前的岔:“你看,他們的碗,這麽大!”
“嚇著了吧?你算什麽吃貨,一個碗就嚇著你。這算關中一怪:碗盆分不開。”
“這也算關中八怪之一?”冬子問到。
“這不算八怪中的事,關中何止八怪呢?有無數個怪。那邊那個,才算是八怪:烙饃像鍋蓋。”
其實,烙饃就是冬子在湖北時,所見過的鍋盔,湖北有公安鍋盔最為有名:金黃幹脆、滿口麥香。
但這攤子上的鍋盔,居像鍋蓋那麽大,並且非常厚實。但又不像新疆的饢,不知道它是怎麽做出來的。
但小夏的介紹,更多是從文化上來說的。
鍋盔是關中人吃了千年的幹糧。關中人出門的時候,家裏都提前烙鍋盔帶著,十天半個月鍋盔也擱不壞。餓了掰塊鍋盔吃,幹啃、水泡均可,吃了頂飽又耐饑。說白了鍋盔就是關中人吃了上千年的餅幹,甚至是壓縮餅幹。在重農輕商的年代,它就是出門人的救命糧,這個意思夠深刻了吧。
關中的鍋盔出現還有許多傳說,大多數人接受的是鍋盔起源於乾縣。唐時修建乾陵,墓工人員龐大,吃飯誤工嚴重。一個士兵情急之下,抓了一塊麵丟進自己戴的頭盔裏烘烤出第一塊鍋盔。這個吃法從陵地傳到了民間,換成用鐵鍋烙烤了。把麵揉好擀勻平攤在鐵鍋上,鍋有多大饃就有多大,至於薄厚要看個人喜好了。乾縣人祖上庇佑做出的鍋盔已蜚聲千載,西府、長武等地的鍋盔也別有特色。烙鍋盔很"浪費"糧食,過去的關中人隻在幹重活時才吃鍋盔。
最令小夏興奮的是每年新麥麵磨出了,母親總要到鄉下探一個長輩,帶著小夏去,那位長輩總要給她們烙鍋盔。先撮幾馬勺麵粉放進麵盆,裏麵打個雞蛋和拌均勻,再放到案板上,麵揉得亮光、韌硬,放進平底鍋裏烙。鍋盔要文火慢慢烤,不然就外焦內生。最佳的燒料是用麥秸,就像"原湯化原食"一樣,麥秸火勢大而軟,餘火錦柔平緩,鍋底受熱均勻。我最喜歡往灶裏放麥秸,不用拉鳳匣(風箱),使勁吹口氣爐火就"騰"地燎原了。鍋裏的饃要不停地替它翻身,翻的多了就滿身皺紋。母親很有創意,她不停地翻饃,有意折出黃豆大小的疙瘩,像開滿密密麻麻的饃花;她還用筷子插幾個孔,鍋盔熟的就快。
這些做法,在冬子聽來,與公安鍋盔沒什麽兩樣,隻不過外觀不同。但冬子作為廚師,更關心其獨特的做法。這麽大這麽厚,不要說烤得外焦裏嫩,有可能,很容易地搞成外糊裏生。
“師傅,這打零賣嗎?”冬子已經和烤鍋盔的老板談起來了。
“賣,就著羊肉湯,才好吃,你要幾兩,我給你切。”
“我不在這裏吃,我帶車上,當幹糧,給我切一斤吧,剛烤熟的那種。”
師傅高興地翻動著手裏正在烤的鍋盔,也迴答著冬子的問題。這個鍋盔,製作方式其實沒秘密的,他不需要保密,哪村哪店,沒人會做呢?所以,難得顧客有興趣,師傅就高興地講了起來。
用料簡單,若麵粉十斤,水便四斤,堿麵七錢,酵麵可夏七兩,冬斤半,春秋一斤。製法也簡單,卻必須下苦力,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麵塊,放在案下用木杠壓,使勁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倒,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麵和堿水再壓,再使勁壓,直到人大汗淋淋,麵皮光色潤,用濕布蓋嚴盤性。性起,麵塊分成每塊一斤多重的麵劑,推擀成直徑七寸,厚約八分的圓餅,上鏊,三翻二轉,表皮微鼓即熟。
原來它的勁道,與其它麵的秘密是一樣的,就是反複壓,才形成的。比如廣東的竹升麵,也通過大力揉壓,出現筋道。
“你們賣鍋盔,為什麽不用手撕,用這麽大的刀切呢?”
“這是人家古代將軍發明的嘛,當然要用刀了嘛。”師傅拿著他的巨型大刀,切這鍋盔時,倒真有幾分將軍的豪氣。
本來,冬子原計劃想多逛一會,但這攤位上的羊肉湯,卻讓人挪不開步了。本來,小夏也想吃這個,於是就在攤位上坐著,就著這個滾燙的鍋盔,吃了起來。
“你看看,就請我吃這個,還算請客嗎?”小夏調皮地問到。
“要不晚上,我也請你吃餃子宴?”
“別,晚上我要迴家,明天再請我吃好東西吧。”
在這集市上,兩人吃著,冬子活生生地在周邊人群中發現了,這裏許多鄉間的人,吃東西,明明有板凳,卻總是蹲著,盤著一個大碗,頭埋進碗裏吃麵喝湯,這也算是關中八怪之一:吃飯蹲著幹。
四周的人們,還體現了其它幾怪。比如麵條像腰帶,這裏的麵,不是南方常見的機製掛麵,都是現場把麵粉各水發起,揉出筋道來,然後切出一寸多寬的條子,下到鍋裏,撈出來時,足有腰帶那麽寬。
這家夥,如果吸猛了,會啪地打在臉上,那有個像聲詞,叫biang,還生造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字,有個口訣,雖然小夏給冬子說了,但冬子還是沒記住。
這個字,在新華字典上沒有,何必記它呢?
每一個桌子上,都有一碗油潑辣椒,當地叫油潑辣子,也算是一道菜。不管你點的是麵還是湯,是饃還是肉,這碗辣子,是少不了的。所以,關中八怪中:油潑辣子一道菜,登上大雅之堂了。
按理論上講,物產貧窮的地方,要咽下粗糙的飲食,需要用重辣來刺激胃液,這是南方某些專家的觀點。對此,冬子有些不太同意。比如四川人,那裏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他們吃辣椒的水平,簡直把它搞成了一門藝術,這就用反證法,證明了這些專家觀點的謬誤。
辣椒是一種痛覺,不是一種味覺,但它豐富了口感,自從傳入中國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愛。
也許在古代,它剛傳入中國時,因為稀少,而很珍貴。在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都市的那些年,隻有長安的高官顯貴,才吃得起這樣奢侈的調味品吧?
這種奢侈習慣被今天的西安人保留下來,給予了一個調料,以正餐正菜的地位,這是不是一種古風的留存呢?
街上,有的店子為了招攬顧客,用音箱放著秦腔,這也算是關中八怪之一:秦腔吼起來。這一個吼字,真是傳神,冬子在西安的城牆下,就已經領教過了。
而還有一怪,成了冬子與小夏的話題:“什麽叫姑娘不對外呢?”
小夏沒理會冬子的調侃,倒是正經地講了這個特點。
這一怪很多地區都有,隻是在關中地區現象更突顯,人情味也更濃鬱。
"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關中男人的寫照,它的正麵意思是關中男人戀家戀婆娘,在"玩龍玩虎不如玩黃土"的小農時代,這種思想也算正統。既然關中男人還不錯,那麽,這裏的姑娘自然愛嫁當地郎了。配合這一觀念的還有這裏的地理優勢,八百裏秦川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寶地,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缺災少害。所以,民殷實而安於現狀,不思外出謀生。
在關中地麵上,"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關中姑娘們生於此,當然不願意遠嫁他鄉了。何況從地理位置講,四邊沒有匹敵帝王州的地方。東麵出潼關就要過黃河,那邊的中原雖然好,但過去是三年一小災,十年一大災。河南的人都挑擔子往陝西逃荒,這樣的地方能嫁嗎?關中流傳著"少不過潼關"的諺語;往西就是陽關了,西出陽關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麵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聲咽,後麵哪個瓜女子(傻姑娘)會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麵是橫亙八百裏的大山秦嶺,曆史上交通不便,民少治化,飲食習慣迥異,不逃避戰禍誰願意進山啊?"老不入四川"就是陝西人不走唐玄宗的老路;北麵更是溝大壑深山禿水缺的陝北,那裏的信天遊有一句經典的詞"咱倆見麵容易拉手手難!"是說一對青年男女在黃土高坡上見麵,你深情地望著我,我甜蜜地凝視你。情濃意烈時想溫柔地拉手,就慘淒淒了。中間一道深溝缺了座鵲橋,到對麵翻越土溝需一天時間。這樣的環境哪個姑娘喜歡?既然四周都不能去,當然嫁個關中郎好,外麵的男人免談。
“今天這個社會了,你沒有這種思想吧?”冬子還是以玩笑的口氣問到。
“關你什麽事?”小夏假裝生氣,也是可愛的。
他與小夏進行了計劃,按每天走訪一個派出所的標準,進行一次初訪,因為,孫總的作息規律是這樣的。一般早上九點鍾到實驗室,下午五點鍾迴來。
而按西安附近,最遠的派出所,車程也在一個半小時以內,中途時間,可以按三個小時算。那麽,到了當地,工作時間,就是上午十點到下午三點這個區間,總共五個小時,還不算上中午吃飯的時間。
他們決定由遠及近地尋訪,把最難的最先摸個底。陪孫總吃過早飯,把他送到實驗樓後,冬子就直接給小夏打了個電話。
“你在家嗎?”
“我已經到辦公室了。”
“昨天不是跟你說了,你直接拿上資料,在家等,我來接你不就行了?”
“網站辦公室,不是離你更近嘛。”
這種客氣,其實是不需要的,但冬子並沒說什麽,直接把車開到辦公室。此時小夏已經等在門口了,與負責人大媽在說著什麽。
冬子停車一聽,原來是因為差旅夥食費的問題,冬子馬上說到:“我付賬,不要網站管。”
“對,男生就該付賬的,請女生晚飯,這就對了。”大媽一邊說,一邊給他倆送眼神,有那種意思。
冬子趕快解釋到:“陝西的美食我不了解,剛好小夏當一個美食導遊,我也得償所願。”
“你個吃貨!”小夏笑嬉嬉地說到,不像是責怪。
兩人上了車後,用了半個小時,才轉出城。其實,中途時間,主要是耽誤在城裏,在城外的公路上,倒是一路順暢的。
沿途看到的許多農村建築,讓冬子感覺有些莫名的怪異。冬子說到底是幹裝修出身的,對建築有種職業的敏感。他在西安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城市裏,除了古代的宮殿式建築,人字形的屋頂,三出厥之類的,也看得多。而農村,他就到過農家樂與翠華山下的小村子,那山區的建築,大多也是因勢就簡,特點並不突出。既沒有陝北那種窯洞,也沒有目前這種塬上的村莊。
開車過程中,冬子自言自語地說到:“m型”。
“嘛意思?你剛才說啥?”小夏的西安土話都出來了,也許上車後,冬子沉默了一段,把她憋急了。西安話,這個“說”字,有點像普通話裏“殺”與“學”的公約數,聽起來,不像是南方人那種唇齒音,倒有一種氣息聲,格外地迷人。
“我是說,這房子,好像跟山區的不同。山區的房子,錯落有致,因勢就簡。而這裏的院落,一家一戶,好像修房子,都搞成個m型,這就比較奇怪了。”
“這是塬上嘛,也是關中平原,曆來富庶,當然就修得講究些,這也算是關中八怪之一嘛,叫房子半邊蓋。”
隨後,她解釋了這種建築形製的原因和特點。
陝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邊蓋”就包含了節約土地、節約建材、節能保溫和鄰裏和睦相處的理念。在陝西並不是所有的房子都是“半邊蓋”。陝西人把房子分為“安間”和“廈房”二類。院子中的“上房(廳房)”和“街房”屬於“安間”,院子二側的房子是“廈房(廂房)”。隻是“廈房”是“半邊蓋”的。
“上房”和“街房”一般是三開間,在陝西流行的設計是“一明兩暗”。中間的房子是客廳,門開向院子。二側是居室,門開在客廳裏。雨水是流向自己院內的,房子的兩側和鄰裏接壤。這一點和外地並無大的差異。
“廈房”就會些特殊了,全都是“半邊蓋”的。和二邊蓋比較,還是有點道理的。首先,雨水流向自己的院子,不會發生鄰裏糾紛。兩邊蓋的房子為了避免這一點,會在兩個院子中間留一個小巷子、或在房子和院牆間留一個夾道。相比之下,“半邊蓋”的房子節約了土地,“半邊蓋”的房子可以和鄰居的房子無縫連接。其次,“半邊蓋”的房子,兩個院子相鄰的“廈房”共用一麵牆,是“夥牆”或“借牆”,不僅可以節約建材,也將這個外牆變成了內牆,提高了保溫性,居住的舒適性提高了。在寒冷的北方,是可以節省不少能源的。
聽了她的解釋,冬子覺得,雖然本地人了解這些事,但介紹得有她如此專業的,還是比較少見。“你怕是搞專業的吧?我記得,你是學音樂的呢?”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嘛,怎麽樣,不服?”
“服氣,服氣,你牛。我算是理解了,外麵高裏麵低收集雨水,有一種肥水不流外人的意思,這算不算跟你一樣,陝西人都有點迷信?”
冬子的調侃,引來了小夏的笑聲:“其實還有一個作用,外麵牆高土厚,也是為了防盜,住著安心些。”
“嗨,這就跟鎖一樣,是個心理安慰,隻防君子,不防小人。”
“君子還需要防嗎?小人防不勝防。”小夏突然問到:“我需不需要防你呢?”
“防我?”冬子的玩笑天賦又來了:“我是狼,你當然得防。”
“什麽兒狼?”
冬子笑到:“你想的那種狼,什麽都是,你怕不怕?”
“喲,我真的好怕怕呢”她拍著胸口,模仿港台劇裏的人物口音,倒有幾分神似。“不過,我現在最怕的是你開車分神,對了,我安全帶還沒係好。”她拉過安全帶,扣上。
終於到了派出所,找相關民警了解情況,當聽說我們是網站來的,確認過後,民警還算是配合。
按姓名查找已經不太現實了,按地名查找,也有困難。因為包含棗樹、棗林、棗塬的地名,從村到組,甚至某個單獨農戶所在的地方,粗略估計,也得有近二十個,不可能一個個找。
於是決定,從失蹤人口登記裏查,查著查著發現,這個王能從來沒出現在失蹤人口登記裏,這種檢索,沒意義。
民警突然想到一個線索:“你們不是知道他的大致年齡吧?他上學時,教育局會有登記的,找那兩年教育局的學生名冊,是不是有線索呢?”
他給鄉教育組的負責人打電話,得到的答複給人希望。原來,過去,在二十年前,那種各村學校登記的紙質入學表格,都是保留在鄉裏麵的,而一個鄉,一年學生的入學量,也隻有幾百人,找起來,不太麻煩。
但是,這位鄉幹部,正在村裏做其他工作,要下午兩點鍾,才會迴來。
於是,他們決定,先在鎮上逛逛,順便吃些東西。冬子是個廚師,對西安本地小吃,也見識過一些。但,那些小吃,都是西安市麵上商業化的東西。民間老百姓們怎麽吃,什麽才是正宗的當地口味,你隻有到當地鄉鎮集市上,才有可能吃得到。
兩人逛了一下街,也就是當地土產,除此之外,與全車的農貿集市,沒什麽兩樣。這地方離西安已經比較遠了,所以,保留著很濃厚的鄉土氣息。
在這裏,雖然年輕人的裝束,與全國的風格差不多,但仍然看到許多年紀比較大的人,還保留著“帕子頭上戴”習慣。
當地老人喜歡在頭上戴白色的帕子,這也是陝西人的著裝特色。據說是因為陝西盛產棉花,當地人把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既能防風防塵防曬,又可以用來擦手擦汗,甚至還可以用來包東西,用途非常大又很經濟實惠。
兩人走在街上,尤其是過集市時,街道比較窄,兩人的距離就比較近。冬子低聲地問到:“這個帕子,怎麽現在,還有人戴呢?你看,這街上的人,也不在地裏幹活,也不需要拿它擦汗擋沙,戴個帽子,不比這方便些?”
“你不覺得它很美嗎?”此時,在這個人聲喧雜的集市裏,小夏放鬆多了,根本沒有原來在車上的矜持,有種故意搗蛋、原形畢露的風格。她居然低聲唱了起來:“羊肚子手巾喲,三個道道藍。”
冬子從來沒有一嘈雜環境裏聽歌的經曆,更沒有聽到一個專業選手在大街上低給自己唱歌。冬子突然覺得有些感動,這首歌太好聽了。雖然他以前聽過它,但直到今天,才第一次有種觸電的感覺:這才是藝術,這才是歌唱。
所有藝術,如果離開了生活,硬搬到舞台上,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你怎麽不唱了,真好聽。”
“想聽嗎?沒門了,不給錢,不唱。”
“哎,對了,這好像是陝北的信天遊吧?這是農民們唱出來的嗎?怎麽曲子與歌詞,都這麽好呢?”
“因為生活苦,所以要藝術。”此時,小夏好像在說一個哲學問題,突然從藝術到哲學,這個跨度有些大。而街麵羊肉湯與各種麵食的麥香,已經讓人咽口水了。
在這種美食美味包裹的地方,在這煙火人氣旺盛的地方,一個美麗的姑娘,優雅而細膩地唱著歌,居然說生活苦,愧不愧得慌?
但是,那歌聲與人,又是那麽的優美,居然與現在眼前的混雜毫無衝突地存在著,如同亂草中的鮮花,自在地開放。
“想什麽呢?”
冬子發愣被小夏看出來了,隻好扯眼前的岔:“你看,他們的碗,這麽大!”
“嚇著了吧?你算什麽吃貨,一個碗就嚇著你。這算關中一怪:碗盆分不開。”
“這也算關中八怪之一?”冬子問到。
“這不算八怪中的事,關中何止八怪呢?有無數個怪。那邊那個,才算是八怪:烙饃像鍋蓋。”
其實,烙饃就是冬子在湖北時,所見過的鍋盔,湖北有公安鍋盔最為有名:金黃幹脆、滿口麥香。
但這攤子上的鍋盔,居像鍋蓋那麽大,並且非常厚實。但又不像新疆的饢,不知道它是怎麽做出來的。
但小夏的介紹,更多是從文化上來說的。
鍋盔是關中人吃了千年的幹糧。關中人出門的時候,家裏都提前烙鍋盔帶著,十天半個月鍋盔也擱不壞。餓了掰塊鍋盔吃,幹啃、水泡均可,吃了頂飽又耐饑。說白了鍋盔就是關中人吃了上千年的餅幹,甚至是壓縮餅幹。在重農輕商的年代,它就是出門人的救命糧,這個意思夠深刻了吧。
關中的鍋盔出現還有許多傳說,大多數人接受的是鍋盔起源於乾縣。唐時修建乾陵,墓工人員龐大,吃飯誤工嚴重。一個士兵情急之下,抓了一塊麵丟進自己戴的頭盔裏烘烤出第一塊鍋盔。這個吃法從陵地傳到了民間,換成用鐵鍋烙烤了。把麵揉好擀勻平攤在鐵鍋上,鍋有多大饃就有多大,至於薄厚要看個人喜好了。乾縣人祖上庇佑做出的鍋盔已蜚聲千載,西府、長武等地的鍋盔也別有特色。烙鍋盔很"浪費"糧食,過去的關中人隻在幹重活時才吃鍋盔。
最令小夏興奮的是每年新麥麵磨出了,母親總要到鄉下探一個長輩,帶著小夏去,那位長輩總要給她們烙鍋盔。先撮幾馬勺麵粉放進麵盆,裏麵打個雞蛋和拌均勻,再放到案板上,麵揉得亮光、韌硬,放進平底鍋裏烙。鍋盔要文火慢慢烤,不然就外焦內生。最佳的燒料是用麥秸,就像"原湯化原食"一樣,麥秸火勢大而軟,餘火錦柔平緩,鍋底受熱均勻。我最喜歡往灶裏放麥秸,不用拉鳳匣(風箱),使勁吹口氣爐火就"騰"地燎原了。鍋裏的饃要不停地替它翻身,翻的多了就滿身皺紋。母親很有創意,她不停地翻饃,有意折出黃豆大小的疙瘩,像開滿密密麻麻的饃花;她還用筷子插幾個孔,鍋盔熟的就快。
這些做法,在冬子聽來,與公安鍋盔沒什麽兩樣,隻不過外觀不同。但冬子作為廚師,更關心其獨特的做法。這麽大這麽厚,不要說烤得外焦裏嫩,有可能,很容易地搞成外糊裏生。
“師傅,這打零賣嗎?”冬子已經和烤鍋盔的老板談起來了。
“賣,就著羊肉湯,才好吃,你要幾兩,我給你切。”
“我不在這裏吃,我帶車上,當幹糧,給我切一斤吧,剛烤熟的那種。”
師傅高興地翻動著手裏正在烤的鍋盔,也迴答著冬子的問題。這個鍋盔,製作方式其實沒秘密的,他不需要保密,哪村哪店,沒人會做呢?所以,難得顧客有興趣,師傅就高興地講了起來。
用料簡單,若麵粉十斤,水便四斤,堿麵七錢,酵麵可夏七兩,冬斤半,春秋一斤。製法也簡單,卻必須下苦力,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麵塊,放在案下用木杠壓,使勁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倒,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麵和堿水再壓,再使勁壓,直到人大汗淋淋,麵皮光色潤,用濕布蓋嚴盤性。性起,麵塊分成每塊一斤多重的麵劑,推擀成直徑七寸,厚約八分的圓餅,上鏊,三翻二轉,表皮微鼓即熟。
原來它的勁道,與其它麵的秘密是一樣的,就是反複壓,才形成的。比如廣東的竹升麵,也通過大力揉壓,出現筋道。
“你們賣鍋盔,為什麽不用手撕,用這麽大的刀切呢?”
“這是人家古代將軍發明的嘛,當然要用刀了嘛。”師傅拿著他的巨型大刀,切這鍋盔時,倒真有幾分將軍的豪氣。
本來,冬子原計劃想多逛一會,但這攤位上的羊肉湯,卻讓人挪不開步了。本來,小夏也想吃這個,於是就在攤位上坐著,就著這個滾燙的鍋盔,吃了起來。
“你看看,就請我吃這個,還算請客嗎?”小夏調皮地問到。
“要不晚上,我也請你吃餃子宴?”
“別,晚上我要迴家,明天再請我吃好東西吧。”
在這集市上,兩人吃著,冬子活生生地在周邊人群中發現了,這裏許多鄉間的人,吃東西,明明有板凳,卻總是蹲著,盤著一個大碗,頭埋進碗裏吃麵喝湯,這也算是關中八怪之一:吃飯蹲著幹。
四周的人們,還體現了其它幾怪。比如麵條像腰帶,這裏的麵,不是南方常見的機製掛麵,都是現場把麵粉各水發起,揉出筋道來,然後切出一寸多寬的條子,下到鍋裏,撈出來時,足有腰帶那麽寬。
這家夥,如果吸猛了,會啪地打在臉上,那有個像聲詞,叫biang,還生造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字,有個口訣,雖然小夏給冬子說了,但冬子還是沒記住。
這個字,在新華字典上沒有,何必記它呢?
每一個桌子上,都有一碗油潑辣椒,當地叫油潑辣子,也算是一道菜。不管你點的是麵還是湯,是饃還是肉,這碗辣子,是少不了的。所以,關中八怪中:油潑辣子一道菜,登上大雅之堂了。
按理論上講,物產貧窮的地方,要咽下粗糙的飲食,需要用重辣來刺激胃液,這是南方某些專家的觀點。對此,冬子有些不太同意。比如四川人,那裏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他們吃辣椒的水平,簡直把它搞成了一門藝術,這就用反證法,證明了這些專家觀點的謬誤。
辣椒是一種痛覺,不是一種味覺,但它豐富了口感,自從傳入中國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愛。
也許在古代,它剛傳入中國時,因為稀少,而很珍貴。在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都市的那些年,隻有長安的高官顯貴,才吃得起這樣奢侈的調味品吧?
這種奢侈習慣被今天的西安人保留下來,給予了一個調料,以正餐正菜的地位,這是不是一種古風的留存呢?
街上,有的店子為了招攬顧客,用音箱放著秦腔,這也算是關中八怪之一:秦腔吼起來。這一個吼字,真是傳神,冬子在西安的城牆下,就已經領教過了。
而還有一怪,成了冬子與小夏的話題:“什麽叫姑娘不對外呢?”
小夏沒理會冬子的調侃,倒是正經地講了這個特點。
這一怪很多地區都有,隻是在關中地區現象更突顯,人情味也更濃鬱。
"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關中男人的寫照,它的正麵意思是關中男人戀家戀婆娘,在"玩龍玩虎不如玩黃土"的小農時代,這種思想也算正統。既然關中男人還不錯,那麽,這裏的姑娘自然愛嫁當地郎了。配合這一觀念的還有這裏的地理優勢,八百裏秦川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寶地,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缺災少害。所以,民殷實而安於現狀,不思外出謀生。
在關中地麵上,"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的觀念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關中姑娘們生於此,當然不願意遠嫁他鄉了。何況從地理位置講,四邊沒有匹敵帝王州的地方。東麵出潼關就要過黃河,那邊的中原雖然好,但過去是三年一小災,十年一大災。河南的人都挑擔子往陝西逃荒,這樣的地方能嫁嗎?關中流傳著"少不過潼關"的諺語;往西就是陽關了,西出陽關自古都是苦寒之地,前麵有了王昭君哀怨千年的琵琶聲咽,後麵哪個瓜女子(傻姑娘)會自虐做牧羊人的老婆?南麵是橫亙八百裏的大山秦嶺,曆史上交通不便,民少治化,飲食習慣迥異,不逃避戰禍誰願意進山啊?"老不入四川"就是陝西人不走唐玄宗的老路;北麵更是溝大壑深山禿水缺的陝北,那裏的信天遊有一句經典的詞"咱倆見麵容易拉手手難!"是說一對青年男女在黃土高坡上見麵,你深情地望著我,我甜蜜地凝視你。情濃意烈時想溫柔地拉手,就慘淒淒了。中間一道深溝缺了座鵲橋,到對麵翻越土溝需一天時間。這樣的環境哪個姑娘喜歡?既然四周都不能去,當然嫁個關中郎好,外麵的男人免談。
“今天這個社會了,你沒有這種思想吧?”冬子還是以玩笑的口氣問到。
“關你什麽事?”小夏假裝生氣,也是可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