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小聖怒火心中燃燒,飛身來到驢妖的身前,玉麵煞白,像冰霜一般冷的讓人可怕,二目圓睜,眼睛裏射出噬人的光芒。
牙關一咬,把右手拳高高掄起,“呀”的一聲怒吼,照著妖驢的肋骨處就是一拳。
這一拳是他畢生功力所聚,足有萬鈞之力,隻聽“砰”的一聲,再看那頭妖驢“撲通”的一聲趴到了地上。
渾身抽搐了幾下,升起一團黑色的煙霧,再看地上哪還有什麽毛驢,卻是一張方方正正的大白紙。
紙上十分的潔淨,隻有一個頂角處還留有發了黃的水的印痕,散發著一股股又酸又騷的氣味。
小聖聽屈春燕說過,這妖驢本是白紙一張,金鐵難降,必須用法術才能破他的魔法。想到此處,心念一動,口中升起一團三昧真火,要火燒這張白紙。
正在這時,隻見洞口處雲光一閃,現出一個人來,他擺著手,一邊跑一邊招唿道:“喂!小聖!小聖!手下留人!”
循聲望去,見是一個老頭,白須銀眉,頭頂高挽發髻,後麵的白發披肩蓋背;麵皮褶皺,看上去也有百歲開外。
他氣喘籲籲的跑到小聖的麵前,拱手一禮,道:“乾坤護使在上,中八仙張果老這廂有禮了!”
小聖收迴真火,也拱手迴了一禮道:“哦,原來是張神仙哪!你不雲遊四方,勸化度人,跑到這荒山野嶺渺無人煙的窮山溝子裏,幹什麽來啦?”
張果老道:“聖君有所不知,您降伏的黑驢正是小仙的坐騎,小仙鬥膽求個人情兒,看在同修大道的份上您就放了它吧?”
小聖道:“好啊!你這張果老!你身為神仙,卻養妖為患,危害下民;我不找你,你卻送上門兒來了!我且問你,你那妖驢強搶民女、劫持人質,今又用鐵蹄傷了我的師父,你說怎麽辦吧?今天你必須給我講清楚,不然休想走出這個洞門!”說完一把揪住他的衣領,揮拳要打。
張果老連忙擺手道:“小聖息怒,小聖息怒。”
這時慕清道長咳嗽了一聲,說道:“徒兒不得無禮!”
小聖扭頭看了看師父,隻見他麵帶喜色,雖然衣衫汙穢,卻沒有半點受傷的跡象,也就放下心來,把手大力一推,張果老向後踉蹌數步,這才站穩。
慕清道長微微一笑道:“太平,有話好好說,既然張神仙敢於承認是自己的坐騎,也就沒有養妖為患的意願,就讓他老人家把話說明白就行了。”
張果老連聲說道:“道長所言極是,道長所言極是!下人也是修道成仙之人,宣唱道情,勸化度人,哪能養妖害人呢?妖驢下凡之事說起來話長了,小聖就容小仙把話說完,要打要罰在做定奪。”
小聖“哼”了一聲,將身子一扭,屁股一顛,坐在石台上,兩手抱著雙膝,拿腔拿調地說道:
“講吧,我在這聽著呢!如果你說的在情在理,都是事實,我小聖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人,如果你敢胡編亂造,隱瞞事實,讓我聽出什麽愣縫來,我不但燒了你的紙驢,連你一起打!”
張果老連聲答道:“行、行、行,那我就告訴你這妖驢是怎麽下界為妖的。”
他來到慕清道長的身前,也坐了下來,雙腿盤膝和慕清相對而坐,輕輕地咳嗽了一聲,開始講起自己的神驢,是如何成為妖怪的事情來。
這頭白驢果真是張果老的坐騎,就是他常常倒騎著的那頭白驢。快如疾風,日行萬裏,而且神驢識路,隻要你稍加指示,便可以準確無誤的到達終點。
不食草料,不計功苦與報酬,閑著時可以折疊如紙,放入口袋中。使用時,用水含在口中噴灑一下,便化成白驢。
一年前的一天,張果老倒騎著白驢,身負情簡,一路西行,不知不覺到了青城山下。
青城山在四川灌縣城外,麵臨灌江,峰巒錦繡,相傳有古仙人在山上成道,所以被視為道家十四洞天的福地之一。
青城山山色之美,不讓峨眉,不過峨眉山有許多佛寺,因此名氣也響亮了起來。青城僻處川西,比較之下沒人注意。
張果老來到山下,讓神驢放緩腳步,一邊走,一邊欣賞著青城山的美景。果然這裏佳木千章,流泉幽發,山光水色堪稱雙絕。
山頂上亭閣聳立,周遭長滿異草瓊花,雲海茫茫,時隱時現,宛如桃源仙境。張果老讚不絕口,忍不住詩興大發,手舞足蹈,在驢背上搖頭晃腦吟哦起來。
忽然前麵傳來一陣陣異樣的聲音,他側耳細細聽去,卻是一個嬰兒的哭聲,他催動神驢來到哭聲的近處,跳下驢背,循聲尋找了過去。
隻見路邊的草叢中,有一片很小的空地上,鋪著一雙紅花的小被子,被子上仰臥著一個剛剛出生不久的男嬰。
兩隻小手微握空拳,放在臉蛋的兩旁,像投降似的,兩隻小腳丫不住地蹬踹著,小嘴兒張得很大,呱呱地哭嚎不止。
張果老見他哭的可憐,頓時動了惻隱之心,道:“我們仙家無處不慈悲,我就救你一命吧!”
把他孩子包裹包裹便抱了起來,“哼哼”的悠哄著。可那孩子像不領情似的越哄越哭,他畢竟是個男人,在成仙之前又沒有過家室,哪裏知道嬰兒細小之微。
心想:是不是這孩子餓了。於是,由懷裏掏出一個精美的琉璃瓶子來,裏麵裝的是花粉蜜漿,清香而又甘甜,隻有成仙得道的人才有緣吃過。
於是,他拔出瓶塞,立時馨香四溢,周遭幾丈之內都能聞得到。他把瓶對著他的嘴巴,一滴一滴的倒入嬰兒的口中。
幾滴下肚,嬰兒不但停止了啼哭,身子仿佛也長出一大截,眼睛像精靈豆似的,望著張果老竟然嗬嗬的笑了起來。
果老道:“孩子,是哪個狠心的父母把你扔到這荒山野嶺裏,我要不來你就喂狼了,看來你與本仙有緣啊?”
張果老有心把孩子帶迴恆州中條山,可轉念又一想,我整日雲遊四方,往來雲朔,萍蹤飄忽,怎能伺候好一個吃奶的孩子呢?沉思了一會,忽然想起在西域境內還有一個道友來。
此人道號清虛,三十年前在河南雞冠山修真;他涵養高深,性情恬淡,胸懷謙抑,對於一切江湖上的爭鬥與仇殺,一律不與牽涉。
但他武功高強,人人皆知,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名震江湖,故此有許多江湖人士尋他而來,以美女、金銀、名利、地位相誘,邀請他下山從出江湖。
他對此十分反感,早已厭煩江湖打打殺殺的日子,又不好當麵冷言拒絕,隻好選擇了逃避。就這樣,他連夜收拾收拾東西,來到羌地,這裏人煙稀少,山高林密,便選擇了五指山,一晃已經在此修行了三十多年。
想到此處,他縱身跳上了神驢,向五指山奔了過去。
山路崎嶇,道邊的高草過腰,極是難行,行得三百多裏,已經遠遠望見五座山峰聳天入雲,白驢神駿無儔,不多時便馳奔到了山腳。
此時近看,無座山峰峭兀突怒,卻像五根手指豎立在半空中。居中的一峰,尤見挺拔,張果老伸出一隻手來,反過來翻過去看了幾遍,自言道:“嗯,果然名不虛傳,這山真的和人的五根手指差不多。
他收起了白驢,像白紙一樣折疊起來,放到自己的衣袋裏,邁步走到山前,剛想叫開山門,又見孩子的被子都散開了。
心想:如此狼狽的去見真人,那多不好,還以為我不進善心呢。
他尋了一塊平整的地塊,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把被子鋪在了地上,就在他剛要貓腰包孩子的時候,忽然感覺身上熱乎乎的,低頭一看,衣襟上濕漉漉的,原來這孩子把一泡尿撒在他的身上。
張果老對著孩子笑說道:“你這小東西,是不是看我這老爺子實澆不實澆?(實交不實交
他包好了孩子,抖了抖身上的衣服,這才發現衣袋裏的紙驢也被尿濕了一小塊,他依然沒有在意,尋思著,一會兒把事情辦完了,在太陽下抖落抖落就幹了,依舊放在衣袋裏。
張果老到了山前,口念咒語,輕聲叫道:“清虛真人在家嗎?八仙中的張果老前來拜見,快開門啊!”
喊聲未落,隻見懸崖上清光一閃,現出一個山洞,兩扇大石門嚴嚴實實的緊閉著。
過了一會兒,雙扇門一開,打裏麵走出一個老道,正是清虛真人,隻見他貌似中年,看上去也就是三四十歲,麵如冠玉,膚色白裏透紅,容光煥發,海下的胡須依然漆黑如墨。
實質上清虛真人已經年紀過百,隻因他在大山裏,清心養顏,永固葆元,所以他的容顏常年保持青春,看上去還像三十年前的樣子,連一根白發都沒有。
張果老知道這位道友脾氣古怪,喜幽好靜,討厭別人沒事打擾,相互問候幾句,也就開門見山,當下就把讓他收養孩子的事說了一遍。
小聖怒火心中燃燒,飛身來到驢妖的身前,玉麵煞白,像冰霜一般冷的讓人可怕,二目圓睜,眼睛裏射出噬人的光芒。
牙關一咬,把右手拳高高掄起,“呀”的一聲怒吼,照著妖驢的肋骨處就是一拳。
這一拳是他畢生功力所聚,足有萬鈞之力,隻聽“砰”的一聲,再看那頭妖驢“撲通”的一聲趴到了地上。
渾身抽搐了幾下,升起一團黑色的煙霧,再看地上哪還有什麽毛驢,卻是一張方方正正的大白紙。
紙上十分的潔淨,隻有一個頂角處還留有發了黃的水的印痕,散發著一股股又酸又騷的氣味。
小聖聽屈春燕說過,這妖驢本是白紙一張,金鐵難降,必須用法術才能破他的魔法。想到此處,心念一動,口中升起一團三昧真火,要火燒這張白紙。
正在這時,隻見洞口處雲光一閃,現出一個人來,他擺著手,一邊跑一邊招唿道:“喂!小聖!小聖!手下留人!”
循聲望去,見是一個老頭,白須銀眉,頭頂高挽發髻,後麵的白發披肩蓋背;麵皮褶皺,看上去也有百歲開外。
他氣喘籲籲的跑到小聖的麵前,拱手一禮,道:“乾坤護使在上,中八仙張果老這廂有禮了!”
小聖收迴真火,也拱手迴了一禮道:“哦,原來是張神仙哪!你不雲遊四方,勸化度人,跑到這荒山野嶺渺無人煙的窮山溝子裏,幹什麽來啦?”
張果老道:“聖君有所不知,您降伏的黑驢正是小仙的坐騎,小仙鬥膽求個人情兒,看在同修大道的份上您就放了它吧?”
小聖道:“好啊!你這張果老!你身為神仙,卻養妖為患,危害下民;我不找你,你卻送上門兒來了!我且問你,你那妖驢強搶民女、劫持人質,今又用鐵蹄傷了我的師父,你說怎麽辦吧?今天你必須給我講清楚,不然休想走出這個洞門!”說完一把揪住他的衣領,揮拳要打。
張果老連忙擺手道:“小聖息怒,小聖息怒。”
這時慕清道長咳嗽了一聲,說道:“徒兒不得無禮!”
小聖扭頭看了看師父,隻見他麵帶喜色,雖然衣衫汙穢,卻沒有半點受傷的跡象,也就放下心來,把手大力一推,張果老向後踉蹌數步,這才站穩。
慕清道長微微一笑道:“太平,有話好好說,既然張神仙敢於承認是自己的坐騎,也就沒有養妖為患的意願,就讓他老人家把話說明白就行了。”
張果老連聲說道:“道長所言極是,道長所言極是!下人也是修道成仙之人,宣唱道情,勸化度人,哪能養妖害人呢?妖驢下凡之事說起來話長了,小聖就容小仙把話說完,要打要罰在做定奪。”
小聖“哼”了一聲,將身子一扭,屁股一顛,坐在石台上,兩手抱著雙膝,拿腔拿調地說道:
“講吧,我在這聽著呢!如果你說的在情在理,都是事實,我小聖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人,如果你敢胡編亂造,隱瞞事實,讓我聽出什麽愣縫來,我不但燒了你的紙驢,連你一起打!”
張果老連聲答道:“行、行、行,那我就告訴你這妖驢是怎麽下界為妖的。”
他來到慕清道長的身前,也坐了下來,雙腿盤膝和慕清相對而坐,輕輕地咳嗽了一聲,開始講起自己的神驢,是如何成為妖怪的事情來。
這頭白驢果真是張果老的坐騎,就是他常常倒騎著的那頭白驢。快如疾風,日行萬裏,而且神驢識路,隻要你稍加指示,便可以準確無誤的到達終點。
不食草料,不計功苦與報酬,閑著時可以折疊如紙,放入口袋中。使用時,用水含在口中噴灑一下,便化成白驢。
一年前的一天,張果老倒騎著白驢,身負情簡,一路西行,不知不覺到了青城山下。
青城山在四川灌縣城外,麵臨灌江,峰巒錦繡,相傳有古仙人在山上成道,所以被視為道家十四洞天的福地之一。
青城山山色之美,不讓峨眉,不過峨眉山有許多佛寺,因此名氣也響亮了起來。青城僻處川西,比較之下沒人注意。
張果老來到山下,讓神驢放緩腳步,一邊走,一邊欣賞著青城山的美景。果然這裏佳木千章,流泉幽發,山光水色堪稱雙絕。
山頂上亭閣聳立,周遭長滿異草瓊花,雲海茫茫,時隱時現,宛如桃源仙境。張果老讚不絕口,忍不住詩興大發,手舞足蹈,在驢背上搖頭晃腦吟哦起來。
忽然前麵傳來一陣陣異樣的聲音,他側耳細細聽去,卻是一個嬰兒的哭聲,他催動神驢來到哭聲的近處,跳下驢背,循聲尋找了過去。
隻見路邊的草叢中,有一片很小的空地上,鋪著一雙紅花的小被子,被子上仰臥著一個剛剛出生不久的男嬰。
兩隻小手微握空拳,放在臉蛋的兩旁,像投降似的,兩隻小腳丫不住地蹬踹著,小嘴兒張得很大,呱呱地哭嚎不止。
張果老見他哭的可憐,頓時動了惻隱之心,道:“我們仙家無處不慈悲,我就救你一命吧!”
把他孩子包裹包裹便抱了起來,“哼哼”的悠哄著。可那孩子像不領情似的越哄越哭,他畢竟是個男人,在成仙之前又沒有過家室,哪裏知道嬰兒細小之微。
心想:是不是這孩子餓了。於是,由懷裏掏出一個精美的琉璃瓶子來,裏麵裝的是花粉蜜漿,清香而又甘甜,隻有成仙得道的人才有緣吃過。
於是,他拔出瓶塞,立時馨香四溢,周遭幾丈之內都能聞得到。他把瓶對著他的嘴巴,一滴一滴的倒入嬰兒的口中。
幾滴下肚,嬰兒不但停止了啼哭,身子仿佛也長出一大截,眼睛像精靈豆似的,望著張果老竟然嗬嗬的笑了起來。
果老道:“孩子,是哪個狠心的父母把你扔到這荒山野嶺裏,我要不來你就喂狼了,看來你與本仙有緣啊?”
張果老有心把孩子帶迴恆州中條山,可轉念又一想,我整日雲遊四方,往來雲朔,萍蹤飄忽,怎能伺候好一個吃奶的孩子呢?沉思了一會,忽然想起在西域境內還有一個道友來。
此人道號清虛,三十年前在河南雞冠山修真;他涵養高深,性情恬淡,胸懷謙抑,對於一切江湖上的爭鬥與仇殺,一律不與牽涉。
但他武功高強,人人皆知,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名震江湖,故此有許多江湖人士尋他而來,以美女、金銀、名利、地位相誘,邀請他下山從出江湖。
他對此十分反感,早已厭煩江湖打打殺殺的日子,又不好當麵冷言拒絕,隻好選擇了逃避。就這樣,他連夜收拾收拾東西,來到羌地,這裏人煙稀少,山高林密,便選擇了五指山,一晃已經在此修行了三十多年。
想到此處,他縱身跳上了神驢,向五指山奔了過去。
山路崎嶇,道邊的高草過腰,極是難行,行得三百多裏,已經遠遠望見五座山峰聳天入雲,白驢神駿無儔,不多時便馳奔到了山腳。
此時近看,無座山峰峭兀突怒,卻像五根手指豎立在半空中。居中的一峰,尤見挺拔,張果老伸出一隻手來,反過來翻過去看了幾遍,自言道:“嗯,果然名不虛傳,這山真的和人的五根手指差不多。
他收起了白驢,像白紙一樣折疊起來,放到自己的衣袋裏,邁步走到山前,剛想叫開山門,又見孩子的被子都散開了。
心想:如此狼狽的去見真人,那多不好,還以為我不進善心呢。
他尋了一塊平整的地塊,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把被子鋪在了地上,就在他剛要貓腰包孩子的時候,忽然感覺身上熱乎乎的,低頭一看,衣襟上濕漉漉的,原來這孩子把一泡尿撒在他的身上。
張果老對著孩子笑說道:“你這小東西,是不是看我這老爺子實澆不實澆?(實交不實交
他包好了孩子,抖了抖身上的衣服,這才發現衣袋裏的紙驢也被尿濕了一小塊,他依然沒有在意,尋思著,一會兒把事情辦完了,在太陽下抖落抖落就幹了,依舊放在衣袋裏。
張果老到了山前,口念咒語,輕聲叫道:“清虛真人在家嗎?八仙中的張果老前來拜見,快開門啊!”
喊聲未落,隻見懸崖上清光一閃,現出一個山洞,兩扇大石門嚴嚴實實的緊閉著。
過了一會兒,雙扇門一開,打裏麵走出一個老道,正是清虛真人,隻見他貌似中年,看上去也就是三四十歲,麵如冠玉,膚色白裏透紅,容光煥發,海下的胡須依然漆黑如墨。
實質上清虛真人已經年紀過百,隻因他在大山裏,清心養顏,永固葆元,所以他的容顏常年保持青春,看上去還像三十年前的樣子,連一根白發都沒有。
張果老知道這位道友脾氣古怪,喜幽好靜,討厭別人沒事打擾,相互問候幾句,也就開門見山,當下就把讓他收養孩子的事說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