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山。
“方大紈絝,咱們可就隻剩了不到五百人,麵前的可是三千秦軍,這一戰我們還要打?”
趴伏在一座小山頭上的李青猴,緊盯著在山道中行進的秦軍運糧隊,咬著腮幫子問身邊的方閑。
“五百對三千,我們勝算很大。”方閑抱著雙臂斜靠在一棵大叔上,嘴裏叼著一根草莖怡然自得的咀嚼著,說話的時候隻是瞥了一眼山溝對麵的秦軍,顯得老神在在氣定神閑。
“有多大?”
“足足兩成。”
“兩成......也叫很大?”
“難道不比一成大?”
“你這鳥紈絝,能不能學學我們說人話?”
方閑乜斜快要漲紅臉的李青猴一眼,從鼻孔裏發出一聲鄙夷的輕哼:“潑皮就是潑皮,永遠學不會審時度勢。”
“五百打三千怎麽就叫會審時度勢了?!”李青猴幾乎要跳起來。
方閑抬起下顎,明明傲氣得不行,卻故意擺出一副淡然的樣子:“莫說五百打三千,就算是五百打三萬,該打的時候也要打。”
“你倒是說說,什麽時候該五百打三萬?!”李青猴針鋒相對。
方閑微微垂首,沉眉斂目,神色肅穆:“該我等革新戰士以死報國之時!”
李青猴:“......”
他愣在那裏,說不出半個反駁的字。
不是反駁不了方閑的話,而是無法反駁方閑此刻莊嚴的神情中流露出來的死誌。
相處這麽久,並肩作戰這麽多場,互相之間都已十分了解,李青猴很容易就能確定,閑這句話不隻是說說而已,他是真能拚卻性命。
但如果僅是如此,李青猴頂多就是不能反駁,不至於愣在那裏。
他愣在那裏,是因為他做不到以死報國。
或者說,他完全沒有做好戰死的準備。
他來軍中奮鬥,是為了改變自身命運,當個校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讓曾經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都在他麵前低頭,迴報叔父對他的照顧與看重。
“指揮使,秦軍快到我們的警戒圈了!”
聽到這聲稟報,方閑目光一凜:“傳令,全軍準備作戰,待秦軍進入埋伏圈,各部看我號令行事!”
“得令!”
方閑不再關注李青猴,而是緊盯秦軍運糧隊伍,唿吸一下一下放緩。
這場戰鬥打到現在,隊伍裏有很多人戰死,也有很多人受傷在營地休養,戰力折損嚴重。隨著指揮使戰沒,他這個副指揮使變成了正的不說,在副都指揮使重傷昏迷後,他還接過了整支隊伍的指揮權。
革新隊伍中的軍官總是死傷很快,因為他們一直是帶頭衝鋒。
若非如此,隊伍的指揮權也不會落在方閑頭上。
既然已經成為了隊伍的領頭者,方閑便做好了一馬當先帶隊衝殺之際,被秦軍悍將、銳士撲殺在陣前的準備,甚至清楚這是某種程度上的必然。
“指揮使!”
一名留守營地的修行者忽然快速接近,“剛剛接到消息,介休城被秦軍攻克了!”
“什麽?”方閑猛然一怔。
秦軍攻打介休城已經多時,一直沒能得逞,不得不分兵先克永安城、張難堡。沒想到現在拿下了介休城。介休不是小城,城中糧草軍械不少,秦軍得到補充後就沒有那麽依賴溫泉關路線的後勤。
“這些時日以來,我們不斷襲擾秦軍運輸隊伍,雖然頗有戰果,但因為兵力不足,損失頗為慘重,不少糧秣物資和秦軍將士還是到了汾州。
“先前秦軍攻下張難堡、永安城後,就獲得了不少物資,現在又得了介休城......秦軍聲勢隻怕會更大了。”
比方閑更早冷靜下來分析局勢的,是一旁的韓樹。
他現在是都頭。
至於嚴冬——已經躺在了營地的病床上。
“秦軍偏師進入汾州已經多時,晉陽為何還不來援?朝廷怎麽還不發兵來幫我們?”李青猴牙關打顫地問,言語中不無懊惱之意。
“晉陽本身就沒多少兵馬。各地還得保證正常的耕種、勞作秩序,抽不出多少青壯來,否則不用秦軍來打,我們自己就得困頓而亡,故而朝廷能夠派遣的援軍很有限。
“再者,進入汾州的秦軍不少了,朝廷兵馬來少了沒有多少用處,新近入伍的青壯即便有些革新戰爭的經驗,到底不是秦軍銳士的對手,要是在野外跟秦軍陣戰,怕是隻會遭受更大損失。”
說到這裏,韓樹掃了一眼秦軍運糧隊的位置,轉頭看向方閑,“秦軍進入埋伏圈了,這一戰我們還要不要打?”
在韓樹說話的時候,方閑就在考慮這個問題,現在腦海裏已經有了答案,他咬了咬牙:“這一戰必須打!
“汾州戰局已經極為艱險,若是再讓這三千秦軍帶著糧秣過去,秦軍實力又會增加一分,外麵的同袍必然死傷更加慘重。”
說到這,他目光淩烈的看向眾人,雙眼通紅:“兄弟們,河東戰事進行到現在,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可言,隻因身後就是你我的親人與家鄉!
“事已至此,如果非要有人死在秦軍刀下,身為革新戰士,難道我們還能選擇讓我們的家人親友被屠戮?
“我們在這多奮戰一刻,多削弱秦軍一份戰力,後方的同袍就能多堅持一時,就能多一分等到太子迴援的希望!
“你們說,這個時候,我們該不該怕死,該不該戰鬥?!”
聞聽此言,眾將士無不麵容如鐵,眼神似劍。
韓樹第一個站了起來,一把拔出長刀,麵如虎狼地道:
“韓某在書院進學多年,受先生教導,得國家培養,早已立誌投身革新戰爭!能為國家文明之發展,天下同袍之福祉而戰,韓某縱九死猶不悔!”
話音方落,其他幾個年輕的書院學生同時起身,拔出長刀,毫不猶豫地表達了死戰之誌: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在此之後,眾將士紛紛拔刀起身,個個身若勁鬆,眼如流火。
李青猴左看看又看看,麵紅耳赤,他剛剛還有存著貪生怕死之念,這一刻羞憤之意溢於言表——當大家都悍不畏死的時候,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兒,又怎會不因為自己的怯懦而慚愧?
“殺!”方閑拔刀出鞘。
“殺!”韓樹等書院學生緊隨其後。
“殺!”五百反抗軍戰士相繼怒吼,猶如滾滾洪流,恰似洶湧波濤。
......
“局勢如此,秦國該當如何應對?諸位可有良策?”
魏崇山拋出這個問題後,魏無羨沒有如往常那樣第一個作答,而是選擇先了解眾將的態度。
半響沉默後,孫康長歎一聲,率先開口:“吳軍戰敗,累及全局,如今我們還未殺到晉陽城下,而趙寧已經率軍迴援,莫說河東戰局的平衡被打破,就連關中都受到了威脅。
“若是再戰下去,即便我們殺穿雀鼠穀,兵臨晉陽城下,也無法奪取晉陽城;而一旦後院失火,隻怕會全軍垂危。”
魏崇山默然不語。
晉陽是一座堅城,非同一般的堅固,隻要彼處兵力充足準備充分,想要強攻拿下晉陽,難度不比直上青天差太多。
秦軍偏師進入汾州那麽久,晉陽一直沒有分兵南下支援,一方麵的確是兵力不足,另一方麵,不就是想要保留晉陽大戰的力量?
作為河東最後一道防線,打下晉陽不比打穿雀鼠穀容易。
魏崇山一開始就沒打算拿晉陽怎麽樣,他的計劃是利用晉陽兵少的短板,兵圍晉陽,主力進入河北,直奔燕平。
現在晉軍開始迴救,繞過晉陽襲奪燕平已經不現實。
“孫將軍說得沒錯,吳軍就是因為從中原撤退不及時,被晉軍咬住了尾巴,這才沒能成功渡過淮河,還丟了江淮之地,我們絕對不能重蹈覆轍!”
蔣飛燕難得出言附和孫康。
有了他倆這番發言,眾將陸續表明態度,基本都讚同立即收兵迴撤。
“連日作戰,我們死傷慘重,付出了巨大代價,這才隻差一步就打通雀鼠穀!若是此時退軍,之前的錢糧付出、將士損失,就再也沒有機會收迴。這一戰便是徹頭徹尾的大敗!
“秦國損失如此之大,三五年之內,不可能緩得過勁來。
“而趙晉得了中原與江淮十四州,勢力大漲,三五年之後,軍力必然空前強盛,屆時我們再想跟他們一決雌雄,不比現在去攻下晉陽容易!”
終於,魏無羨說話了。
這話說得眾人無不陷入沉默。
的確,就這麽撤離河東,接受此戰之敗,秦軍可就是遭受了巨大打擊,往後再想跟趙晉爭雄,如果沒有意外情況發生,那可謂是難如登天。
“我兒不讚同撤軍?”魏崇山問。
“恰恰相反,兒讚同撤軍。”魏無羨搖了搖頭。
見眾人都不解的看向他,魏無羨沉聲道:“此戰打到現在,我們雖然進展不慢,在戰局上戰果顯著,但因為損失巨大,在戰利品上收獲太小,軍中的不滿與怨忿之氣已是日盛一日。
“殿前軍還好一些,藩鎮軍將士可是已經鬧過幾場了,雖然都沒有鬧大,被我們及時鎮壓、安撫,但軍心不穩可見一斑。
“以這樣的軍隊士氣,去晉陽跟晉軍會戰,我們毫無勝算,這就更不必說軍中得知晉軍叩響潼關,擔心後院失火之下,會是什麽反應了。
“一旦大敗,那我們就會跟吳軍差不多下場。而我們這迴大敗了,晉軍絕對不會像放過金陵那樣放過長安,畢竟他們現在沒了另一方的掣肘。
“所以我的意思是,撤退雖然要承受戰敗之痛,但怎麽都好過亡.國之禍。及時撤離,若能守好潼關保住關中,來日雖然艱難,但隻要我們舉國同心君臣同德,就還有跟趙晉扳手腕的機會!”
聽完魏無羨的話,眾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此戰雖然敗了,這是事實,但秦國心誌不能丟,還得以十分精神死守潼關,保住關中,齊心協力以圖將來,絕不能就此頹喪,陷入互相推卸責任,或者內部利益的爭奪中。
至於來日機會何在......那不還有吳國作為盟友嗎?
退一萬步說,就算吳國不頂事,塞外不還有天元王庭——天元帝國嗎?
“王上放心,大帥放心,成大事者不惜小費,撤軍隻是一時挫折,秦國依然是秦國,我等的雄心壯誌絕對不會就此丟失!”孫康、蔣飛燕等人連忙表態。
魏崇山點點頭,“既然如此,那便暫時撤軍。
“本王希望諸位謹記,我們這是撤軍而不是潰敗,過程中得秩序井然、相互掩護,誰也不能爭先恐後、搶奪道路,貽誤大局!
“迴程路上要做到軍紀嚴明,不得禍害沿途百姓,更不可燒殺搶掠,壞了秦軍名聲,妨害來日再征河東的大計!
“誰敢逾矩,本王嚴懲不饒!”
眾人無不抱拳:“臣等領命!”
“方大紈絝,咱們可就隻剩了不到五百人,麵前的可是三千秦軍,這一戰我們還要打?”
趴伏在一座小山頭上的李青猴,緊盯著在山道中行進的秦軍運糧隊,咬著腮幫子問身邊的方閑。
“五百對三千,我們勝算很大。”方閑抱著雙臂斜靠在一棵大叔上,嘴裏叼著一根草莖怡然自得的咀嚼著,說話的時候隻是瞥了一眼山溝對麵的秦軍,顯得老神在在氣定神閑。
“有多大?”
“足足兩成。”
“兩成......也叫很大?”
“難道不比一成大?”
“你這鳥紈絝,能不能學學我們說人話?”
方閑乜斜快要漲紅臉的李青猴一眼,從鼻孔裏發出一聲鄙夷的輕哼:“潑皮就是潑皮,永遠學不會審時度勢。”
“五百打三千怎麽就叫會審時度勢了?!”李青猴幾乎要跳起來。
方閑抬起下顎,明明傲氣得不行,卻故意擺出一副淡然的樣子:“莫說五百打三千,就算是五百打三萬,該打的時候也要打。”
“你倒是說說,什麽時候該五百打三萬?!”李青猴針鋒相對。
方閑微微垂首,沉眉斂目,神色肅穆:“該我等革新戰士以死報國之時!”
李青猴:“......”
他愣在那裏,說不出半個反駁的字。
不是反駁不了方閑的話,而是無法反駁方閑此刻莊嚴的神情中流露出來的死誌。
相處這麽久,並肩作戰這麽多場,互相之間都已十分了解,李青猴很容易就能確定,閑這句話不隻是說說而已,他是真能拚卻性命。
但如果僅是如此,李青猴頂多就是不能反駁,不至於愣在那裏。
他愣在那裏,是因為他做不到以死報國。
或者說,他完全沒有做好戰死的準備。
他來軍中奮鬥,是為了改變自身命運,當個校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讓曾經那些看不起他的人都在他麵前低頭,迴報叔父對他的照顧與看重。
“指揮使,秦軍快到我們的警戒圈了!”
聽到這聲稟報,方閑目光一凜:“傳令,全軍準備作戰,待秦軍進入埋伏圈,各部看我號令行事!”
“得令!”
方閑不再關注李青猴,而是緊盯秦軍運糧隊伍,唿吸一下一下放緩。
這場戰鬥打到現在,隊伍裏有很多人戰死,也有很多人受傷在營地休養,戰力折損嚴重。隨著指揮使戰沒,他這個副指揮使變成了正的不說,在副都指揮使重傷昏迷後,他還接過了整支隊伍的指揮權。
革新隊伍中的軍官總是死傷很快,因為他們一直是帶頭衝鋒。
若非如此,隊伍的指揮權也不會落在方閑頭上。
既然已經成為了隊伍的領頭者,方閑便做好了一馬當先帶隊衝殺之際,被秦軍悍將、銳士撲殺在陣前的準備,甚至清楚這是某種程度上的必然。
“指揮使!”
一名留守營地的修行者忽然快速接近,“剛剛接到消息,介休城被秦軍攻克了!”
“什麽?”方閑猛然一怔。
秦軍攻打介休城已經多時,一直沒能得逞,不得不分兵先克永安城、張難堡。沒想到現在拿下了介休城。介休不是小城,城中糧草軍械不少,秦軍得到補充後就沒有那麽依賴溫泉關路線的後勤。
“這些時日以來,我們不斷襲擾秦軍運輸隊伍,雖然頗有戰果,但因為兵力不足,損失頗為慘重,不少糧秣物資和秦軍將士還是到了汾州。
“先前秦軍攻下張難堡、永安城後,就獲得了不少物資,現在又得了介休城......秦軍聲勢隻怕會更大了。”
比方閑更早冷靜下來分析局勢的,是一旁的韓樹。
他現在是都頭。
至於嚴冬——已經躺在了營地的病床上。
“秦軍偏師進入汾州已經多時,晉陽為何還不來援?朝廷怎麽還不發兵來幫我們?”李青猴牙關打顫地問,言語中不無懊惱之意。
“晉陽本身就沒多少兵馬。各地還得保證正常的耕種、勞作秩序,抽不出多少青壯來,否則不用秦軍來打,我們自己就得困頓而亡,故而朝廷能夠派遣的援軍很有限。
“再者,進入汾州的秦軍不少了,朝廷兵馬來少了沒有多少用處,新近入伍的青壯即便有些革新戰爭的經驗,到底不是秦軍銳士的對手,要是在野外跟秦軍陣戰,怕是隻會遭受更大損失。”
說到這裏,韓樹掃了一眼秦軍運糧隊的位置,轉頭看向方閑,“秦軍進入埋伏圈了,這一戰我們還要不要打?”
在韓樹說話的時候,方閑就在考慮這個問題,現在腦海裏已經有了答案,他咬了咬牙:“這一戰必須打!
“汾州戰局已經極為艱險,若是再讓這三千秦軍帶著糧秣過去,秦軍實力又會增加一分,外麵的同袍必然死傷更加慘重。”
說到這,他目光淩烈的看向眾人,雙眼通紅:“兄弟們,河東戰事進行到現在,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可言,隻因身後就是你我的親人與家鄉!
“事已至此,如果非要有人死在秦軍刀下,身為革新戰士,難道我們還能選擇讓我們的家人親友被屠戮?
“我們在這多奮戰一刻,多削弱秦軍一份戰力,後方的同袍就能多堅持一時,就能多一分等到太子迴援的希望!
“你們說,這個時候,我們該不該怕死,該不該戰鬥?!”
聞聽此言,眾將士無不麵容如鐵,眼神似劍。
韓樹第一個站了起來,一把拔出長刀,麵如虎狼地道:
“韓某在書院進學多年,受先生教導,得國家培養,早已立誌投身革新戰爭!能為國家文明之發展,天下同袍之福祉而戰,韓某縱九死猶不悔!”
話音方落,其他幾個年輕的書院學生同時起身,拔出長刀,毫不猶豫地表達了死戰之誌: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在此之後,眾將士紛紛拔刀起身,個個身若勁鬆,眼如流火。
李青猴左看看又看看,麵紅耳赤,他剛剛還有存著貪生怕死之念,這一刻羞憤之意溢於言表——當大家都悍不畏死的時候,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兒,又怎會不因為自己的怯懦而慚愧?
“殺!”方閑拔刀出鞘。
“殺!”韓樹等書院學生緊隨其後。
“殺!”五百反抗軍戰士相繼怒吼,猶如滾滾洪流,恰似洶湧波濤。
......
“局勢如此,秦國該當如何應對?諸位可有良策?”
魏崇山拋出這個問題後,魏無羨沒有如往常那樣第一個作答,而是選擇先了解眾將的態度。
半響沉默後,孫康長歎一聲,率先開口:“吳軍戰敗,累及全局,如今我們還未殺到晉陽城下,而趙寧已經率軍迴援,莫說河東戰局的平衡被打破,就連關中都受到了威脅。
“若是再戰下去,即便我們殺穿雀鼠穀,兵臨晉陽城下,也無法奪取晉陽城;而一旦後院失火,隻怕會全軍垂危。”
魏崇山默然不語。
晉陽是一座堅城,非同一般的堅固,隻要彼處兵力充足準備充分,想要強攻拿下晉陽,難度不比直上青天差太多。
秦軍偏師進入汾州那麽久,晉陽一直沒有分兵南下支援,一方麵的確是兵力不足,另一方麵,不就是想要保留晉陽大戰的力量?
作為河東最後一道防線,打下晉陽不比打穿雀鼠穀容易。
魏崇山一開始就沒打算拿晉陽怎麽樣,他的計劃是利用晉陽兵少的短板,兵圍晉陽,主力進入河北,直奔燕平。
現在晉軍開始迴救,繞過晉陽襲奪燕平已經不現實。
“孫將軍說得沒錯,吳軍就是因為從中原撤退不及時,被晉軍咬住了尾巴,這才沒能成功渡過淮河,還丟了江淮之地,我們絕對不能重蹈覆轍!”
蔣飛燕難得出言附和孫康。
有了他倆這番發言,眾將陸續表明態度,基本都讚同立即收兵迴撤。
“連日作戰,我們死傷慘重,付出了巨大代價,這才隻差一步就打通雀鼠穀!若是此時退軍,之前的錢糧付出、將士損失,就再也沒有機會收迴。這一戰便是徹頭徹尾的大敗!
“秦國損失如此之大,三五年之內,不可能緩得過勁來。
“而趙晉得了中原與江淮十四州,勢力大漲,三五年之後,軍力必然空前強盛,屆時我們再想跟他們一決雌雄,不比現在去攻下晉陽容易!”
終於,魏無羨說話了。
這話說得眾人無不陷入沉默。
的確,就這麽撤離河東,接受此戰之敗,秦軍可就是遭受了巨大打擊,往後再想跟趙晉爭雄,如果沒有意外情況發生,那可謂是難如登天。
“我兒不讚同撤軍?”魏崇山問。
“恰恰相反,兒讚同撤軍。”魏無羨搖了搖頭。
見眾人都不解的看向他,魏無羨沉聲道:“此戰打到現在,我們雖然進展不慢,在戰局上戰果顯著,但因為損失巨大,在戰利品上收獲太小,軍中的不滿與怨忿之氣已是日盛一日。
“殿前軍還好一些,藩鎮軍將士可是已經鬧過幾場了,雖然都沒有鬧大,被我們及時鎮壓、安撫,但軍心不穩可見一斑。
“以這樣的軍隊士氣,去晉陽跟晉軍會戰,我們毫無勝算,這就更不必說軍中得知晉軍叩響潼關,擔心後院失火之下,會是什麽反應了。
“一旦大敗,那我們就會跟吳軍差不多下場。而我們這迴大敗了,晉軍絕對不會像放過金陵那樣放過長安,畢竟他們現在沒了另一方的掣肘。
“所以我的意思是,撤退雖然要承受戰敗之痛,但怎麽都好過亡.國之禍。及時撤離,若能守好潼關保住關中,來日雖然艱難,但隻要我們舉國同心君臣同德,就還有跟趙晉扳手腕的機會!”
聽完魏無羨的話,眾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
此戰雖然敗了,這是事實,但秦國心誌不能丟,還得以十分精神死守潼關,保住關中,齊心協力以圖將來,絕不能就此頹喪,陷入互相推卸責任,或者內部利益的爭奪中。
至於來日機會何在......那不還有吳國作為盟友嗎?
退一萬步說,就算吳國不頂事,塞外不還有天元王庭——天元帝國嗎?
“王上放心,大帥放心,成大事者不惜小費,撤軍隻是一時挫折,秦國依然是秦國,我等的雄心壯誌絕對不會就此丟失!”孫康、蔣飛燕等人連忙表態。
魏崇山點點頭,“既然如此,那便暫時撤軍。
“本王希望諸位謹記,我們這是撤軍而不是潰敗,過程中得秩序井然、相互掩護,誰也不能爭先恐後、搶奪道路,貽誤大局!
“迴程路上要做到軍紀嚴明,不得禍害沿途百姓,更不可燒殺搶掠,壞了秦軍名聲,妨害來日再征河東的大計!
“誰敢逾矩,本王嚴懲不饒!”
眾人無不抱拳:“臣等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