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魏無羨而言,來日陣前相見,各率大軍彼此廝殺,這是難以讓人平靜接受的兄弟相爭。
但對趙寧來說,在這片漢家土地上,漢家兒郎以命相搏,處處都是兄弟相爭,個個都在自相殘殺。
每迴天下大亂,改朝換代的戰爭,都是禍起蕭牆。
這場戰爭是魏氏、楊氏挑起的,是他們想割據自立要爭奪天下,趙氏隻能接著也必須接著。
但趙寧絕不隻是被動應付。
在這片祖宗留下的疆土上,權貴壓迫平民,地主剝削百姓,官吏魚肉鄉裏,到處充滿了披著溫情外衣的弱肉強食,千百年來從未改變。
翻遍史書放眼天下,趙寧沒有看到同胞之情,看到的隻有手足相殘!
與之相比,他跟魏無羨那點兄弟之爭算得了什麽?
昔年並肩浴血互托性命,卻不能不在來日彼此撕咬,身在這個曆史這個天下,這不僅是趙寧跟魏無羨之間的宿命,也是每個漢家兒郎之間的宿命。
而打破宿命的辦法隻有一個。
那就是革新戰爭。
破而後立,重整山河,重塑天下秩序,重立人間規則!
......
魏無羨送別趙寧後,連夜趕迴長安,在王宮見到了秦王魏崇山。
聽罷魏無羨帶迴的消息,魏崇山吃驚地說不出話來,麵色複雜不斷變幻,分不清是哭是笑,是高興還是憂愁。
他自己都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憂愁,臨了隻得哭笑不得地對魏無羨道:“這可真是意料之外,與我們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他來迴踱步了很長時間,思索半響,停下來問魏無羨:“你認為如何應對為好?我們是否要改變計劃?”
魏無羨在迴長安的路上,便已有了初步思量,此刻毫不猶豫地道:“既有策略不能改變,那是根本大計!”
魏崇山嗯了一聲,不置可否,“可若是我們答應楊氏,洛陽、河陽兩鎮便能不勞而獲,那是白給我們的好處!
“有了這兩鎮,我們在中原就有了立足之地,進可攻退可守,轉圜餘地極大,來日征伐中原之際,可謂有無數便利!
“況且,這與我們之前定下的策略並不矛盾......”
魏無羨斷然出聲拒絕:“矛盾!父親,分兵就是最大的矛盾!若不能全力出擊,如何能夠確保戰果?
“父親,洛陽、河陽隻是蠅頭小利,與整個天下比起來,它們算得了什麽?秦國要吞吐天下,就不能見小利而忘大局!”
魏崇山看了看魏無羨,猶豫不決,迴到座位上坐下,摸著下巴冥思苦想,眉頭擰成了疙瘩。
良久,他道:“兵進函穀關,本就是計劃的一部分。既然我們向中原用兵了,哪怕是做樣子,也得做個十足十,不能讓人生疑。
“現如今,楊氏將洛陽、河陽兩鎮拱手讓給我們,我們有什麽道理不要?若是不要,豈不是平白露出破綻,惹人懷疑?
“要是讓別人提前有了警惕心,我們的既定策略還如何施行?”
魏無羨沉默下來。
道理的確是這麽個道理。
選擇的確是個兩難選擇。
在魏氏原本的謀劃中,秦國大軍進攻函穀關隻是佯攻,目的是為了讓趙氏、楊氏以為魏氏也要傾盡全力逐鹿中原。
但實際上,魏氏壓根兒沒想花費多大力氣摻和中原之戰,依照魏無羨早先的謀劃,秦國大軍要進攻的方向,其實是河東!
趙氏的革新戰爭雖然不合權貴地主之心,但畢竟深受平民百姓擁戴,且趙氏坐擁皇朝正統,手握大義名分,某些方麵天然強過魏氏與楊氏。
在魏氏看來,他們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是趙氏。
既然早晚要跟趙氏爭雄,不如提前一步傾力而為,這樣還能搶占先機出其不意。
中原之戰對魏氏來說,是對付趙氏的不二良機。
與其大軍兵進中原,參與三方混戰,去那變幻莫測的複雜局麵中,與另外兩家糾纏血戰,爭奪那不確定的勝機,還不如讓楊氏與趙氏在中原拚殺。
而魏氏則趁趙氏兵馬被楊氏拖在中原,互相掣肘都不能脫身之際,調集主力精銳悄然東渡黃河,突襲兵力不足的河東之地,另辟蹊徑打開局麵!
待得秦軍一舉奪取晉陽,便能長驅直入揮師燕平,讓趙氏在中原的兵馬前後失顧,完成一舉覆滅大晉皇朝的大業!
這個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極大,在魏無羨看來近乎十拿九穩。
尤其是在張京投靠楊氏,增強了楊氏軍力後。
眼下的楊氏已有軍力跟趙氏全麵一戰,退一萬步說,就算最終結果不如意,也絕對不會輕易落敗,這樣魏氏進攻河東時,趙氏在中原的兵馬便不能及時迴援。
而一旦秦國大軍在趙氏、楊氏打得不可開交之時,抓住戰機奪取河東,兵進河北、燕平,趙氏想要迴軍也不是那麽容易。
——楊氏為了奪取中原,一定不會放過大好機會,必然全力出擊!
這樣一來,被迫放棄中原大片地盤北撤,首尾不能兼顧的趙氏大軍,前有強敵後有追兵,又急著迴援京師,必然處處都是破綻,焉能不被魏氏與楊氏擊敗?
趙氏一敗,就算楊氏得到了中原,在魏氏看來也不是太難對付。
得到河北河東之地的魏氏,不僅實力會大增,而且能夠繼承大統,屆時河北兵馬揮師南下,關中兵馬揮師東進,兩麵夾擊之下,楊氏如何守得住中原?
就算戰事不會輕而易舉獲勝,魏無羨也完全不擔心什麽,在他心中,楊氏可比趙氏好對付多了。
——作為世家子,麵對寒門勢力,他擁有天然的優越感。
總而言之,有了這番謀劃,魏氏進攻函穀關,也就是做做加入中原逐鹿之爭的樣子。
秦國兵馬從長安東進,無論是渡過黃河進入河東,還是直接趕往潼關,方向都差不太多,故而隻需稍有布置,大軍的動靜就不會暴露他們的真實意圖。
現如今,張京投靠楊氏,為了穩住趙寧,不讓對方懷疑自己,魏無羨甚至已經做好根據現實情況,與趙氏假意結盟,作勢一起夾擊楊氏的打算。
天知道,在得知張京投靠楊氏時,魏無羨是何等開心。這讓秦國前期的一切行動都會顯得極為合理。
這一切謀劃,在趙寧來潼關見魏無羨時,都處於絕對完美狀態,他敢確定趙寧沒有想到他的策略,他已經掌握了勝機!
誰能想到魏氏不會參與家門口的中原之爭,反而跑去攻打河東呢?彼時魏無羨極為開心,因為他已經在謀劃上勝了趙寧一籌!
可誰又能想到,楊佳妮忽然跑過來說,楊氏願意把洛陽、河陽二鎮白白交給魏氏。
這一下子就把魏氏架在了火堆上烤。
正如魏崇山方才所言,白給的巨大好處不要,就顯得太過反常,誰都會懷疑魏氏別有所圖。
可一旦要了,魏氏就從佯攻函穀關,變成了兵進中原,哪怕是做做樣子,二者需要投入的兵力,承受的後勤壓力都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上。
秦國大軍進入河陽,總不能隻派幾萬人吧?那不是掩耳盜鈴嘛!
可一旦一二十萬大軍進入中原,如何保證進攻河東的絕對優勢兵力?
再者,洛陽、河陽兩座藩鎮,對最終還是要奪取中原的魏氏來說,怎麽都顯得太過重要。
有了這兩座藩鎮,日後與楊氏交戰時,從關中東進中原的兵馬就能暢通無阻,不用擔心被攔在函穀關前。
甚至能接應從河北渡河南下的兵馬。
到了那時,中原在他們麵前就沒有險阻可言,完全是一片可以任意馳騁的平地。
這洛陽、河陽兩鎮,秦國上下能甘心不要嗎?
魏無羨心煩意亂。
當時在趙寧麵前,他把吳國的士大夫罵得有多慘,數落得有多不堪,現在他就有多痛恨對方,恨不得對方多長一顆腦袋。
正是吳國這種在他看來屬於絕對軟蛋的愚蠢行為,讓秦國深陷兩難之境。
“召集重臣進宮商議吧。”魏崇山自己拿不定主意,見魏無羨也很糾結,便決定集思廣益。
隻能先集思廣益。
......
汴梁。
張京很煩躁,煩躁得一連兩日都沒有睡著。
投靠楊氏,對他來說是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是為了在三家逐鹿中原的亂戰危局中,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並渾水摸魚尋機壯大。
退一步說,縱然是局勢不好,他最終被迫真的做了楊氏之臣,那也是吳國轄下的一方諸侯、封疆大吏。
不曾想,這剛剛效忠楊氏,還什麽好處都沒撈到,自己就要失去洛陽、河陽二鎮,將“好不容易”奮鬥得來的大好地盤拱手讓人。
張京得知楊延廣的這個決定後,第一反應是這樣的:
楊氏可是真不把他們自個兒當外人,也不把他張京當外人啊!
——他們這哪裏是不把他當外人,簡直是不把他張京當個人!
要是願意舍棄洛陽、河陽兩鎮,他張京何必非得繞個彎子投靠楊氏?直接投靠魏氏不好嗎?
魏氏得了這樣的好處,一定不會吝嗇高官厚祿。
張京認為吳國的人腦子都給驢踢了。
好在楊延廣的腦子還算沒有被驢給完全踢壞,還知道怎麽安撫他,親自來了汴梁一趟,與他好言好語的商議這件事不說,言談中還給足了他麵子,沒有端著吳王的架子,相處中近乎是跟他平輩論交。
當然,最重要的是,楊延廣給了他足夠多的補償。
其一,封他為陳留郡王,封他的長子為齊國公。
其二,任命他為吳國兵馬副元帥。
其三,加封他為武寧節度使、義成節度使。
其四,賞賜金銀財寶無數。
但對趙寧來說,在這片漢家土地上,漢家兒郎以命相搏,處處都是兄弟相爭,個個都在自相殘殺。
每迴天下大亂,改朝換代的戰爭,都是禍起蕭牆。
這場戰爭是魏氏、楊氏挑起的,是他們想割據自立要爭奪天下,趙氏隻能接著也必須接著。
但趙寧絕不隻是被動應付。
在這片祖宗留下的疆土上,權貴壓迫平民,地主剝削百姓,官吏魚肉鄉裏,到處充滿了披著溫情外衣的弱肉強食,千百年來從未改變。
翻遍史書放眼天下,趙寧沒有看到同胞之情,看到的隻有手足相殘!
與之相比,他跟魏無羨那點兄弟之爭算得了什麽?
昔年並肩浴血互托性命,卻不能不在來日彼此撕咬,身在這個曆史這個天下,這不僅是趙寧跟魏無羨之間的宿命,也是每個漢家兒郎之間的宿命。
而打破宿命的辦法隻有一個。
那就是革新戰爭。
破而後立,重整山河,重塑天下秩序,重立人間規則!
......
魏無羨送別趙寧後,連夜趕迴長安,在王宮見到了秦王魏崇山。
聽罷魏無羨帶迴的消息,魏崇山吃驚地說不出話來,麵色複雜不斷變幻,分不清是哭是笑,是高興還是憂愁。
他自己都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憂愁,臨了隻得哭笑不得地對魏無羨道:“這可真是意料之外,與我們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他來迴踱步了很長時間,思索半響,停下來問魏無羨:“你認為如何應對為好?我們是否要改變計劃?”
魏無羨在迴長安的路上,便已有了初步思量,此刻毫不猶豫地道:“既有策略不能改變,那是根本大計!”
魏崇山嗯了一聲,不置可否,“可若是我們答應楊氏,洛陽、河陽兩鎮便能不勞而獲,那是白給我們的好處!
“有了這兩鎮,我們在中原就有了立足之地,進可攻退可守,轉圜餘地極大,來日征伐中原之際,可謂有無數便利!
“況且,這與我們之前定下的策略並不矛盾......”
魏無羨斷然出聲拒絕:“矛盾!父親,分兵就是最大的矛盾!若不能全力出擊,如何能夠確保戰果?
“父親,洛陽、河陽隻是蠅頭小利,與整個天下比起來,它們算得了什麽?秦國要吞吐天下,就不能見小利而忘大局!”
魏崇山看了看魏無羨,猶豫不決,迴到座位上坐下,摸著下巴冥思苦想,眉頭擰成了疙瘩。
良久,他道:“兵進函穀關,本就是計劃的一部分。既然我們向中原用兵了,哪怕是做樣子,也得做個十足十,不能讓人生疑。
“現如今,楊氏將洛陽、河陽兩鎮拱手讓給我們,我們有什麽道理不要?若是不要,豈不是平白露出破綻,惹人懷疑?
“要是讓別人提前有了警惕心,我們的既定策略還如何施行?”
魏無羨沉默下來。
道理的確是這麽個道理。
選擇的確是個兩難選擇。
在魏氏原本的謀劃中,秦國大軍進攻函穀關隻是佯攻,目的是為了讓趙氏、楊氏以為魏氏也要傾盡全力逐鹿中原。
但實際上,魏氏壓根兒沒想花費多大力氣摻和中原之戰,依照魏無羨早先的謀劃,秦國大軍要進攻的方向,其實是河東!
趙氏的革新戰爭雖然不合權貴地主之心,但畢竟深受平民百姓擁戴,且趙氏坐擁皇朝正統,手握大義名分,某些方麵天然強過魏氏與楊氏。
在魏氏看來,他們爭奪天下的最大對手是趙氏。
既然早晚要跟趙氏爭雄,不如提前一步傾力而為,這樣還能搶占先機出其不意。
中原之戰對魏氏來說,是對付趙氏的不二良機。
與其大軍兵進中原,參與三方混戰,去那變幻莫測的複雜局麵中,與另外兩家糾纏血戰,爭奪那不確定的勝機,還不如讓楊氏與趙氏在中原拚殺。
而魏氏則趁趙氏兵馬被楊氏拖在中原,互相掣肘都不能脫身之際,調集主力精銳悄然東渡黃河,突襲兵力不足的河東之地,另辟蹊徑打開局麵!
待得秦軍一舉奪取晉陽,便能長驅直入揮師燕平,讓趙氏在中原的兵馬前後失顧,完成一舉覆滅大晉皇朝的大業!
這個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極大,在魏無羨看來近乎十拿九穩。
尤其是在張京投靠楊氏,增強了楊氏軍力後。
眼下的楊氏已有軍力跟趙氏全麵一戰,退一萬步說,就算最終結果不如意,也絕對不會輕易落敗,這樣魏氏進攻河東時,趙氏在中原的兵馬便不能及時迴援。
而一旦秦國大軍在趙氏、楊氏打得不可開交之時,抓住戰機奪取河東,兵進河北、燕平,趙氏想要迴軍也不是那麽容易。
——楊氏為了奪取中原,一定不會放過大好機會,必然全力出擊!
這樣一來,被迫放棄中原大片地盤北撤,首尾不能兼顧的趙氏大軍,前有強敵後有追兵,又急著迴援京師,必然處處都是破綻,焉能不被魏氏與楊氏擊敗?
趙氏一敗,就算楊氏得到了中原,在魏氏看來也不是太難對付。
得到河北河東之地的魏氏,不僅實力會大增,而且能夠繼承大統,屆時河北兵馬揮師南下,關中兵馬揮師東進,兩麵夾擊之下,楊氏如何守得住中原?
就算戰事不會輕而易舉獲勝,魏無羨也完全不擔心什麽,在他心中,楊氏可比趙氏好對付多了。
——作為世家子,麵對寒門勢力,他擁有天然的優越感。
總而言之,有了這番謀劃,魏氏進攻函穀關,也就是做做加入中原逐鹿之爭的樣子。
秦國兵馬從長安東進,無論是渡過黃河進入河東,還是直接趕往潼關,方向都差不太多,故而隻需稍有布置,大軍的動靜就不會暴露他們的真實意圖。
現如今,張京投靠楊氏,為了穩住趙寧,不讓對方懷疑自己,魏無羨甚至已經做好根據現實情況,與趙氏假意結盟,作勢一起夾擊楊氏的打算。
天知道,在得知張京投靠楊氏時,魏無羨是何等開心。這讓秦國前期的一切行動都會顯得極為合理。
這一切謀劃,在趙寧來潼關見魏無羨時,都處於絕對完美狀態,他敢確定趙寧沒有想到他的策略,他已經掌握了勝機!
誰能想到魏氏不會參與家門口的中原之爭,反而跑去攻打河東呢?彼時魏無羨極為開心,因為他已經在謀劃上勝了趙寧一籌!
可誰又能想到,楊佳妮忽然跑過來說,楊氏願意把洛陽、河陽二鎮白白交給魏氏。
這一下子就把魏氏架在了火堆上烤。
正如魏崇山方才所言,白給的巨大好處不要,就顯得太過反常,誰都會懷疑魏氏別有所圖。
可一旦要了,魏氏就從佯攻函穀關,變成了兵進中原,哪怕是做做樣子,二者需要投入的兵力,承受的後勤壓力都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上。
秦國大軍進入河陽,總不能隻派幾萬人吧?那不是掩耳盜鈴嘛!
可一旦一二十萬大軍進入中原,如何保證進攻河東的絕對優勢兵力?
再者,洛陽、河陽兩座藩鎮,對最終還是要奪取中原的魏氏來說,怎麽都顯得太過重要。
有了這兩座藩鎮,日後與楊氏交戰時,從關中東進中原的兵馬就能暢通無阻,不用擔心被攔在函穀關前。
甚至能接應從河北渡河南下的兵馬。
到了那時,中原在他們麵前就沒有險阻可言,完全是一片可以任意馳騁的平地。
這洛陽、河陽兩鎮,秦國上下能甘心不要嗎?
魏無羨心煩意亂。
當時在趙寧麵前,他把吳國的士大夫罵得有多慘,數落得有多不堪,現在他就有多痛恨對方,恨不得對方多長一顆腦袋。
正是吳國這種在他看來屬於絕對軟蛋的愚蠢行為,讓秦國深陷兩難之境。
“召集重臣進宮商議吧。”魏崇山自己拿不定主意,見魏無羨也很糾結,便決定集思廣益。
隻能先集思廣益。
......
汴梁。
張京很煩躁,煩躁得一連兩日都沒有睡著。
投靠楊氏,對他來說是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是為了在三家逐鹿中原的亂戰危局中,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並渾水摸魚尋機壯大。
退一步說,縱然是局勢不好,他最終被迫真的做了楊氏之臣,那也是吳國轄下的一方諸侯、封疆大吏。
不曾想,這剛剛效忠楊氏,還什麽好處都沒撈到,自己就要失去洛陽、河陽二鎮,將“好不容易”奮鬥得來的大好地盤拱手讓人。
張京得知楊延廣的這個決定後,第一反應是這樣的:
楊氏可是真不把他們自個兒當外人,也不把他張京當外人啊!
——他們這哪裏是不把他當外人,簡直是不把他張京當個人!
要是願意舍棄洛陽、河陽兩鎮,他張京何必非得繞個彎子投靠楊氏?直接投靠魏氏不好嗎?
魏氏得了這樣的好處,一定不會吝嗇高官厚祿。
張京認為吳國的人腦子都給驢踢了。
好在楊延廣的腦子還算沒有被驢給完全踢壞,還知道怎麽安撫他,親自來了汴梁一趟,與他好言好語的商議這件事不說,言談中還給足了他麵子,沒有端著吳王的架子,相處中近乎是跟他平輩論交。
當然,最重要的是,楊延廣給了他足夠多的補償。
其一,封他為陳留郡王,封他的長子為齊國公。
其二,任命他為吳國兵馬副元帥。
其三,加封他為武寧節度使、義成節度使。
其四,賞賜金銀財寶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