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留下城防駐軍,趙寧跟王師厚分別後,率領鄆州軍主力迴到鄆州。


    軍功冊報上朝廷,很快就核算完畢,沒有絲毫克扣。


    隨後,禮部的人到了鄆州,催促趙寧趕緊迴金陵,朝廷已經準備好了大典,日子都定下來了,既給他慶功,也正式冊封他為唐州郡王。


    前者是為了安定、振奮天下人心,後者是彰顯朝廷絕不虧待有功之士。


    趙寧沒有啟程,大戰方歇,軍中事務繁雜,各地駐軍的分派需要調整,此事幹係深遠,趙寧必須親自辦定。


    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天子使者到了鄆州,對鄆州將士論功行賞,本來軍功卓著者都要迴京麵聖的,考慮到中原還在激戰,路途不靖,便暫時罷了。


    論功行賞自然是件大事,三軍上下無不興奮。


    但這種興奮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將士們加官進爵,按照朝廷的意思,一大批將校,就要去別的藩鎮任職。


    上到陳奕、賀平、耿安國這種上將,下到一營都指揮使這種中堅力量,一百多人要離開鄆州軍,而他們的位置,卻要被朝廷委派的人接替。


    消息一出,全軍嘩然。


    天子使者的理由正當而又無懈可擊:朝廷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為鄆州軍戰力強橫,獨步大齊,軍中將校,都是國之棟梁,每一個都可堪大任。


    而現如今,除了河東軍、汴梁軍,百餘萬大齊軍隊的戰力,比之北胡大軍仍有明顯差距。


    為了提升這些軍隊的戰力,才必須重用鄆州軍中的驍將,去幫助那些節度使訓練、整肅麾下軍隊,提升他們的戰力,之後再帶領麾下部曲沙場建功、報效國家。


    一軍強,不是大齊軍力之強;各軍都強,大齊整體軍力才是真強。


    而“重用”二字也並不虛。


    天子使者來了鄆州,不折不扣的論功行賞,給將士們加官進爵之餘,調派鄆州軍將校去別鎮任職時,都是拔擢一級任用。


    譬如說一營副將,去了別鎮就是一營主將,官品相應提升;其中最為顯赫的,當屬有破兗州頭功的賀平,直接就被任命為節度使了。


    在如此光明顯赫的個人前途麵前,誰又能不動心?


    再者,鄆州始終沒有建立藩鎮,朝廷也沒有給趙寧節度使的權位,整個鄆州軍,本就是戰時臨時序列,大總管也是臨時職位。


    鄆州軍並非一個長久不變的整體,早晚是要散的。


    正常情況下,鄆州軍將校沒有道理不服從朝廷安排,就算趙寧提點過他們的修為,對他們恩情不俗。


    趙寧也無法強留他們,沒有名分不說,也不能這樣做。毀人前程猶如殺人父母,強行留人隻會引起大家的不滿,甚至是記恨。


    可鄆州軍中的骨幹將校,並不是正常人。


    他們大多是一品樓、長河船行的修行者。


    是趙寧的人。


    大堂裏,陳奕不無急切的向趙寧進言:“公子,朝廷此舉,無異於釜底抽薪,是要將公子逼上絕路!


    “今日分走了軍中將校,明日就會拆散鄆州軍,將士們或者分別建立藩鎮,或者被分別劃歸其他節度使!


    “皇朝近兩百萬大軍,除了皇後的扈從軍、天子的元從禁軍,哪一軍不是由節度使統轄?


    “朝廷一直拖著不肯給公子節度使之位也就罷了,現在還要拆散公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至銳強軍,這不是毀公子的心血嗎?


    “無論如何,我們絕對不能讓朝廷此舉得逞,公子隻管說怎麽辦,屬下敢保證,眼下的鄆州軍,我們絕對能夠掌控住!”


    作為趙寧的心腹,朝廷是怎麽對待趙寧的,皇帝又如何猜忌趙氏,陳奕心裏一清二楚。


    跟了趙寧這麽久,他也已經知道,打壓世家中央集權,是宋治的既定國策,沒有更該的可能,所以趙氏跟宋治的矛盾,國戰後還會存在。


    陳奕這話出口後,堂中的那些趙寧心腹上將,包括方墨淵在內,都同時出聲附和,請趙寧早作決斷。


    趙寧喝了口茶,不緊不慢道:“我趙氏征戰沙場,為的是大齊的江山社稷,而不僅僅是我趙氏一族的私利。


    “汴梁北麵行營的這些兵馬,雖然在戰時歸我統帶,但追根揭底是皇朝的兵馬,朝廷有權作出任何安排,戰事結束了,我大總管的職位也會卸掉,沒有任何理由把著兵權不放。”


    這番話明顯出乎眾人預料,方墨淵不忿道:“依照道理,朝廷早就該拜公子為節度使,這鄆州的兵馬,也早就該長久歸公子麾下。


    “眼下皇朝那麽多節度使,哪一個的軍功能及公子分毫?朝廷能給他們大權,為何就要對公子如此薄情?這不公平!”


    眾人紛紛稱是,中間不乏有人罵娘。


    趙寧放下茶碗,淡淡道:“就算是節度使,那也是皇朝的節度使,雖說有地方軍政大權,可他們在地方的權柄,還能比朝廷對州縣的權力高不成?


    “滿天下的節度使,朝廷說換就能換,說撤就能撤,那是封疆大吏不假,卻不是父死子繼的一方諸侯。藩鎮兵馬,雖然歸節度使統轄,根本上還是朝廷的人。


    “朝廷就算讓我做了節度使,叫我交出兵權的時候,我也不會猶豫半分。”


    聽到這裏,諸將愕然不已,麵麵相覷,都不知道該說什麽。


    陳奕歎息一聲:“公子對皇朝對社稷一片赤誠,我等無不知曉,怕隻怕赤誠換迴來的,卻是我等難以接受的局麵。”


    趙寧輕輕一笑,不置可否。


    聽了陳奕這話,眾人不免想到趙氏日後被打壓,他們也會跟著遭殃的下場,不由得都焦急起來,一個個都迫不及待的想要繼續勸說。


    在他們開口之前,趙寧淡淡地忽然說了一句:“我準備向陛下上書,請陛下收迴封我為郡王的成命。”


    “什麽?”


    “讓陛下收迴成命?”


    “公子不要郡王了?那可是王爵啊!”


    “公子三思啊!”


    如果說趙寧之前的態度,還隻是讓他們不解、焦急,卻又覺得還在情理之中,那麽趙寧放著到手的王爵不要,就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可接受範圍。


    趙寧正色道:“國戰未勝,北胡未滅,何以為王?


    “陛下願意給我封王,那是隆恩浩蕩,可我身為將門子弟,未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履行保境安民的職責,已經是莫大過失,眼下豈能沒有半分羞恥之心?”


    陳奕等人張了張嘴,有心反駁、勸說,可見趙寧麵容肅然,態度堅定,感受到對方的大義赤誠之心,他們隻能是啞口無言。


    很顯然,趙寧那些話,並不都是虛言,至少有一部分是發自內心。


    片刻後,耿安國等人還是安耐不住,紛紛開口:“可大總管畢竟立下了赫赫戰功,封王不過是朝廷論功行賞,何必推辭?”


    “就是,大總管為國轉戰三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於社稷危殆之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差些連命都丟在孝文山,封王理所應當!”


    “大總管封王,沒人不服!”


    趙寧端起茶碗又喝了一口,在諸將說得差不多了,抬手示意眾人安靜,而後不急不緩道:


    “國戰至今,我們雖然取得了兗州大捷,殲滅了博爾術的主力,中原全境光複也指日可待,但這並不意味著國戰就勝券在握了。


    “察拉罕已經攻入河東腹心,河北地的綠營軍正在壯大,而各路義軍作戰愈發艱難,關西的蒙哥所部,更是進展順利,兵鋒直逼關中。


    “中原大軍要越過黃河,反攻河北,並不容易。而最為關鍵的是,天人境的元木真已經幾年沒有露麵,傳聞去了海外悟道,他一迴來,我們可能應對?”


    聽趙寧說到這裏,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愈發迷糊。趙寧說的都是事實,這他們理解,但趙寧此時說這些,是什麽用意?


    趙寧接著道:“眼下國戰迎來了巨大轉機,卻也是前所未有的關鍵時期,容不得半分差池,否則就將前功盡棄。當此之際,皇朝上下必須同心協力。”


    陳奕忍不住張嘴:“公子......”


    趙寧擺了擺手,示意他稍安勿躁,繼續道:


    “鄆州軍戰力不俗,是王師中的骨幹力量,汴梁北麵行營的戰事雖然暫時結束了,但這支軍隊不能散,在往後渡河反攻河北時,還需要發揮該有的作用。


    “不僅如此,軍中將校也不能分散,這是自損筋骨、自降戰力,就算將校們要各自去奔個大好前程,那也得是在國戰勝利後,屆時,我絕不會攔誰。


    “但是現在,誰要為了個人私利,不顧國戰大局皇朝安危,我趙寧必不能答應,之前戰死的同袍,眼下還在北胡鐵蹄下受苦的同胞,也不會答應。


    “所以我會向陛下進言,在鄆州設立藩鎮,保存鄆州軍的完整戰力。”


    此言一出,堂中寂靜一片,落針可聞,諸將莫不是驚愕忘言。


    陳奕等人明白了,趙寧這是要用郡王的爵位,跟宋治換取他繼續統領鄆州軍征戰的資格,而且理由再充分不過。


    事先沒有誰想得到,趙寧能夠做出這樣的抉擇。


    陳奕、雲雍、方墨淵等人,看向趙寧的目光,一時間都充滿發自肺腑的敬佩。


    一是敬佩趙寧一心謀國,心中時刻想著的,都是國戰大局、江山社稷;二是佩服趙寧大公無私,為了保存鄆州軍的戰力,連王爵都可以不要。


    天下之大,那麽多世家寒門官員、將領,有誰能為國家血戰到這一步,又能慷慨大義、一心為公到這一步的?


    “能跟著大總管征戰沙場,實屬末將之幸,他日渡河北攻,末將請為先鋒!”眾人失神之際,耿安國突然起身抱拳,語調鏗鏘字字千鈞的大聲道。


    趙寧笑了笑:“黃河天塹,可不是那麽好渡過的。”


    耿安國激奮道:“隻要是跟著大總管征戰,莫說區區一條大河,便是刀山火海,末將也敢去闖一闖!”


    趙寧微微頷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尋常情況下,隻要有利可圖,一個人就不難獲得別人的效忠、追隨。


    但天下不止有利益,天下人也不都是勢利之徒。


    總有些英雄人物,在窮途末路的時候,身邊依然不乏死忠,不曾被人背後捅刀子,哪怕是死了,也有部從甘願以死追隨。


    單純以利驅人,身邊聚集的隻會是勢利之徒,縱然有豪義之士,後者也不會以豪義報之。


    以義動人,才能聚集起真正的英雄豪傑。


    以利聚人者,利消而人去。


    以義動人者,義不死則人不散。


    趙寧在麵對宋治的出招時,想到的,不是仗著自己在鄆州軍的威望,對鄆州軍的控製力,強行抗拒對方的決定。


    也不是安排、鼓動麾下將校作亂,再借此機會讓將士們聯名上表,說軍中將校自己不願離開,軍中將士抵觸朝廷飛鳥盡良弓藏的行為,心生怨忿。


    相反,他尊重朝廷的權力,沒有任何有失臣節的言行,隻是站在國戰大局的立場上,勸朝廷保存鄆州軍的完整戰力,同時號召將士們繼續為國團結奮戰。


    而在台麵下跟宋治的交換,他效仿霍去病的話,也拿出了讓對方可以跟天下人交代的理由,可謂是麵麵俱到。


    ———


    ps:有關錯別字的問題,這個其實我更新之前是有檢查的,以往也沒出過太多問題,可能是眼睛不如往常好了的原因,之後或許會去配個眼鏡,另外再檢查的時候也會仔細些。


    ps2:暫時不會建群,建了群沒多少人加沒什麽人聊天反而尷尬。


    ps3:年前應該沒有加更了,年後一定會有。


    ps4: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厚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一氏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是蓬蒿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是蓬蒿人並收藏第一氏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