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古爾泰(1587-1632)清初大將。滿族,愛新覺羅氏,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五子。少時跟隨努爾哈赤征伐烏喇部,英勇善戰,連克六城。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受封為和碩貝勒。1619年,參加了薩爾滸大戰,先隨清太祖在薩爾滸全殲明總兵杜鬆所率的六萬之軍,複又南下殲天劉綎部四萬餘眾。1620年受命追襲明軍,直至渾河。1626年攻擊喀爾喀巴林部,獨自率兵渡河,斬俘甚眾。太宗即位後,數次進攻明軍,屢立戰功。1632年卒。死後被揭發有謀上之罪,被追奪其封爵。和阿敏,代善,皇太極並稱四大貝勒。

    莽古爾泰,姓愛新覺羅氏,隸滿洲正藍旗,明萬曆十五年出生於建州佛阿拉城。努爾哈赤第五子,正藍旗旗主。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後金稱汗後,晉封莽古爾泰為和碩貝勒,與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四貝勒皇太極一起,統稱四大貝勒。按年齡排序,他是老三,便稱其三貝勒。莽古爾泰雖然是後金政權核心人物之一,但卻因其戰績平平,好逞匹夫之勇,且進言粗魯,常招搶白,而不被努爾哈赤所倚重。萬曆四十年,烏拉部貝勒布占泰毀盟違約,竟用響箭射他的妻子,努爾哈赤聞訊後,十分震怒。布占泰之妻娥恩哲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之女,俗話說,打狗還需看主人,努爾哈赤決定給這個無義小人一點顏色看看,隨即發兵討伐烏拉部,莽古爾泰隨行。烏拉部首府洪尼城,建在烏拉河東岸,烏拉兵沿河布陣。努爾哈赤到達以後,就在河西洪尼城的對麵紮下營寨,並立即召集貝勒、台吉和眾將們研究製敵之策,莽古爾泰搶先請戰,要渡河破敵,遭到努爾哈赤嚴厲訓斥。他說,烏拉國不比建州小,怎可一舉而取之?遊水渡河的想法更是愚蠢之極。最後決定先破沿河的六城,致使烏拉都城失去屏障,就像沒了奴仆,何以為主,失去了民眾,何以為君一樣,何愁烏拉不滅。戰後證明,努爾哈赤的決策是正確的,他不但狠狠教訓了布占泰,並為來年徹底吞並烏拉部打開了勝利之門。天命四年三月,明廷派四路大軍圍剿努爾哈赤,企圖消滅後金政權,從而爆發了薩爾滸大戰。莽古爾泰在努爾哈赤的指揮下,先與代善攻克了薩爾滸山,又與界凡城守軍匯合,在吉林崖大敗以杜鬆為主將的西路明軍,杜鬆戰死。緊接著又與代善等迴師,在阿布達裏山崗設伏,擊潰了東路明軍,主將劉鋌被殺,援明的朝鮮元帥薑弘立同所率的一萬餘眾朝鮮兵盡皆投降後金。天命五年八月,莽古爾泰隨努爾哈赤從懿路、浦河兩路進兵伐明。莽古爾泰奉命追擊明總兵劉秉誠和副將趙率教部,他又犯了老毛病。隻憑一時之勇,僅帶百餘人橫衝猛打,以至與額亦都所率大部隊相脫離,無法接應。事後,努爾哈赤雖然痛責了額亦都未能阻止莽古爾泰孤軍深入、險遭不測的過失,但在心裏還是對莽古爾泰的有勇無謀深感憂慮。就在同一年,又發生了一件驚國大事,雖然沒有張揚出去,但對莽古爾泰未來人生的影響卻幾乎是致命的。他的生母富察氏袞代,因參與代善圖謀嗣子之位而獲罪。據史料記載,東窗事發後,袞代被逐出宮門,休迴娘家,莽古爾泰為討父汗的寵愛,把生母殺死;又論為被努爾哈赤盛怒之下賜死。但無論怎樣的結果,對莽古爾泰的打擊都是極為沉重的,尤其是“手刃生母”之說,更把他推出人環界外,竟與畜牧無二。天命六年九月,努爾哈赤在暗議汗位繼承人的問題時,又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衝突,莽古爾泰成為當事人之一。所謂暗議,是指汗王在秘密征詢當嗣子的人選。他征詢的對象,是他的親信阿敦。密談的結果,傾向於四貝勒皇太極繼承大位。殊料此議卻被代善得知,他便深環於心。後來,不知出於何意,阿敦又向代善放出風聲,莽古爾泰、皇太極和阿濟格為爭皇位都在背地算計他,讓他早作防備。代善趁機向父汗哭訴自己的委屈。努爾哈赤立招三人對質,但他們都拒不認帳。努爾哈赤便轉而遷怒於阿敦,以挑撥大貝勒之間相互交惡的罪名,把他打入大牢。這件事雖然沒有鬧大,但卻對努爾哈赤觸動不小。他不想再看到忍痛處死長子褚英的悲劇重演,於是,便於天命七年三月初三,他親發汗諭,確定了由八大和碩貝勒共議,從中擇其賢能者繼登大位的原則。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基本就是照此原則繼承了汗位。莽古爾泰因皇太極小時對他有“推食解衣”之恩,所以,由四貝勒繼承汗位,他是擁護的。但是,他對皇太極善動心機,驕仰獨尊的派頭頗為不滿,尤其聽說所謂“邀寵弑母”之語,就是出自皇太極之口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更加深重了。天聰三年十月,皇太極決定避開連吃兩次敗仗的寧遠,繞道蒙古進入明地,攻打明廷重鎮。後金大軍行至喀喇沁青城地方宿營時,莽古爾泰便串通代善,反對繼續進兵,力主班師迴盛京。當晚,他們來到皇太極帳前,下令諸貝勒大臣不準進帳,隻由他與代善兩人單獨謁見皇太極,申明阻止大軍前進的理由。他們說,如此孤軍深入,離後方越來越遠,一旦不能攻入明廷腹地,糧草不濟,人馬俱疲,再想撤兵就來不及了;再者,即使真能攻入明地,也必遭致明軍的四麵圍攻。到那時,恐怕連退路都沒有。後來,由於諸貝勒大臣都支持皇太極,“決計進取”,才平息了這場爭端。後金軍分左右兩翼,夜襲大安口、龍井關,一舉攻克了遵化,直逼北京城下時,莽古爾泰受命率左翼阿濟格、阿巴泰、豪格等貝勒,在廣渠門處迎擊由寧遠、錦州趕來的援軍。明軍的統軍將領袁崇煥和祖大壽率軍結營後,莽古爾泰並未率大軍前行迎敵,隻帶了二千餘護軍和蒙古兵前往迎擊明軍。他命阿巴泰和豪格攻打廣渠門右側,卻不幸中了明軍的埋伏,造成八旗分離,豪格險些丟了性命的後果。戰後,皇太極雖然並未因此責怪莽古爾泰,但對他的態度卻是愈加冷淡了。當攻打薊州時,左翼軍便改由代善指揮,皇太極親領右翼,莽古爾泰成為隨軍而戰的部將之一。天聰四年十一月,發生了一件事情,惹得皇太極和莽古爾泰雙方都很不愉快。時令已入冬月,皇太極難得有興致邀莽古爾泰外出打獵。莽古爾泰的一個仆從叫托退的人,仗勢強搶士兵所獵的野獸據為已有,士兵先到莽古爾泰那裏,他不但不管,反責怪士兵小氣。此事被皇太極知道後,他感到十分掃興。便當眾責備了莽古爾泰,使他這個五阿哥丟麵子。莽古爾泰便悻悻然歸還了獵物,又賭氣把一頭野豬扔給了皇太極。此舉把皇太極激怒了,他痛斥莽古爾泰鄙俗不堪,用此物辱沒汗王威嚴。這次不歡而散的圍獵,又把他們素往結下的怨恨加深一層。天聰五年,皇太極得知明廷正在加固大淩河城,以圖後金領地的消息後,未敢掉以輕心,便決定先發製人,諭令八旗大軍和從蒙古征調而來的騎兵,務於八月六日會師於大淩河城下。皇太極親率八旗人馬及四十門新鑄火炮,於七月二十六日從盛京出發,奔赴大淩河城而去。皇太極吸取了以往的教訓,決定采取圍城打援的戰術,隻要守城總兵祖大壽堅守不出,就把他困死城中。因此,他把圍城的重點放在了西麵,以防從錦州增援的明軍,而莽古爾泰和他弟弟德格類負責的南麵最為薄弱。然而,萬沒想到,遵化總兵吳襄卻正好率援軍從南路逼近,莽古爾泰指揮正藍軍士前去迎擊。在距城十五裏處雙方交戰,在明軍的猛烈攻擊下,後金軍敗勢漸露。就在最為關鍵的時候,佟養性指揮的後金火炮發揮了威力,將明軍擊潰,為莽古爾泰了圍。吳襄率部於第二日再戰,莽古爾泰因為所部傷亡較大,要求補充兵力,皇太極不準,甚至還指責他阻擊不利,從而激怒了莽古爾泰,情急之下,他拿起佩刀,公然抽出五寸有餘。德格類見狀,便上前用拳推打他,與眾人一起將他推出帳外,這就是《實錄》記載中的“禦前露刃”事件。當晚,莽古爾泰雖去向皇太極請罪,但卻被其拒在了帳外。天聰六年十二月,莽古爾泰因氣鬱攻心,暴病而亡,時年四十六歲。更為不幸的是,莽古爾泰生前屢不得誌,死後還連遭罹難,實屬人生悲劇。在他死後一年祭祀的時候,掃墓後,正藍旗一些固山臣屬到他府上內宅喝酒,多人大醉,此事被皇太極知道後,命人口唾參祭官員,辱罵未亡福晉,是對莽古爾泰家族的一次嚴厲打擊。事情並未到此結束。天聰九年十一月,莽古爾泰的妹妹莽古濟的一個名叫冷僧機的下人,告發他們兄妹曾在佛前焚燒誓詞,圖謀篡位,並在家中搜出十六塊木牌,都寫著金國皇帝之印,被定為謀逆大罪,但死者無法伏法(一月前德格類也死於暴病),便將其妹莽古濟和莽古爾泰的兒子額必倫等處死,追奪了莽古爾泰的爵位,除宗室,將正藍旗滿洲附入王屬旗分,將其分編為二旗,重設旗屬大臣。崇德元年正月,莽古爾泰和德格類的墳墓被大清國工部平毀,早已寒徹的骨骸盡被拋棄,殉葬的金銀器皿也被盡數取出(後來,皇太極又下令複葬於原處)。七十八年後,康熙五十二年,玄燁下令將莽古爾泰的子孫恢複宗籍,重入宗人府。

    莽古爾泰,太祖第五子。歲壬子,從太祖伐烏喇,克六城,莽古爾泰請渡水擊之,太祖曰:“止!無仆何以為主?無民何以為君?我且削之。”遂毀六城,移軍富勒哈河。越日,於烏喇河建木城,留兵千守焉。天命元年,授和碩貝勒,以序稱三貝勒。四年,明經略楊鎬遣總兵杜鬆以六萬人出撫順關,劉綎以四萬人出寬甸。莽古爾泰從太祖禦鬆界凡,伏兵薩爾滸穀口,伺明兵過將半擊之,我軍據吉林崖,明兵營薩爾滸山,複偕貝勒代善等以千人益吉林崖,而合師攻薩爾滸,大破之,鬆戰死。又從太祖還軍擊斬綎。八月,從伐葉赫。五年,太祖伐明,略懿路、蒲城,令莽古爾泰以所部逐敵,率健銳百人追擊明兵,至渾河乃還。六年,鎮江守將陳良策叛投毛文龍,莽古爾泰偕代善遷金州民複州。十年,攻克旅順口。察哈爾林丹汗侵科爾沁部,圍克勒珠爾根城,莽古爾泰赴援,至農安塔,林丹汗遁。十一年,太祖伐喀爾喀巴林部,先命諸貝勒略錫拉穆楞,皆以馬乏不能進;莽古爾泰獨領兵夜渡擊之,俘獲無算。天聰元年,攻明右屯衛,又以偏師衛塔山糧運。三年,從太宗征明,阿巴泰自龍井關入,攻漢兒莊。莽古爾泰偕多爾袞、多鐸為繼,降其城,旋諭降潘家口守將。上克洪山口,逼遵化。莽古爾泰自漢兒莊合軍擊敗明總兵趙率教,擒其副將臧調元。師進次通州,薄明都,明諸道兵入援。莽古爾泰遣巴牙喇兵前行,與多鐸殿,值明潰卒來犯,擊殲之。從上閱薊州,破山海關援兵。四年二月,克永平、遵化。還,與明兵遇,敗之。五年,從圍大淩河,正藍旗圍其南,莽古爾泰與德格類率巴牙喇兵策應。明總兵吳襄、監軍道張春赴援,距城十五裏而營。莽古爾泰從上擊之,獲春等。當圍大淩河時,莽古爾泰以所部兵被創,言於上。上偶詰之曰:“聞爾所部兵每有違誤。”莽古爾泰恚曰:“寧有是耶?”上曰:“若告者誣,當治告者;果實,爾所部兵豈得無罪?”言已,將起乘馬,莽古爾泰曰:“上何獨與我為難?我固承順,乃猶欲殺我耶?”撫佩刀,頻目之。貝勒德格類,其母弟也,斥其悖,拳毆之,莽古爾泰益怒,抽刃出鞘。左右揮之出,上憤曰:“是固嚐弑其母以邀寵者!”諸貝勒議莽古爾泰大不敬,奪和碩貝勒,降多羅貝勒,削五牛錄,罰銀萬及甲胄、雕鞍馬十、素鞍馬二。六年,從伐察哈爾,林丹汗遁。移師伐明,略大同、宣府。十二月,卒,上臨喪,漏盡三鼓,始還;又於中門設幄以祭,哭之慟,乃入宮。九年,莽古爾泰女弟莽古濟格格所屬冷僧機告莽古爾泰與德格類、莽古濟格格盟誓怨望,將危上,以莽古濟格格夫瑣諾木為證。搜得牌印十六,文曰“大金國皇帝之印”。追奪莽古爾泰爵。莽古濟格格及莽古爾泰子額必倫坐死,餘子並黜宗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名臣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家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家喻並收藏清朝名臣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