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為人穩重,說話從不浮誇。
鄧千秋很喜歡他,這一點晉王就遠遠不如太子。
他既說這是國本,那麽……這稅賦,自然而然也就是國本了。
鄧千秋咬著筆頭,不由道:“殿下,咱們在這兩天兩夜了,我看殿下疲憊,還是迴去休息一下吧。”
頓了頓,鄧千秋補充道:“卑下心疼殿下。”
朱標卻端坐著,搖頭微笑道:“無妨,先將這數目計出來,如若不然,本宮心裏放心不下。現在還有許多事要忙呢,本宮見你們百戶所上下,人人奔忙,怎好去休息。”
多好的人啊。
如果他在洪武年間沒有早亡就好了。
鄧千秋噢了一聲。
朱標似乎想起什麽,於是道:“這些商賈,怎麽有這麽多銀子?”
“事實上,天下有許多的財富。”鄧千秋頓了頓,想了一下該怎樣跟太子說,而後道:“問題就在於,實際上市麵上流通的貨幣是很少的。”
“嗯?”朱標看著鄧千秋,他從前將鄧千秋當一個小弟弟看待,現在卻越來越發現,鄧千秋很不簡單。
太子坦然地道:“你說的本宮不甚明白。”
鄧千秋道:“因為天下人都需要儲蓄,隻有儲蓄,才能以備不時之需。可隻有商賈,需要買賣,所以才需要將貨物和貨幣流通起來,我們現在征取的就是流通的貨幣。”
朱標點點頭,隨即懊惱地道:“父皇為何沒有看到這一點呢?”
鄧千秋想了想,道:“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朱標一愣,眼眸微微一張,道:“你且等一等。”
朱標居然取了一張空白的便箋,將這句話記下:“伱繼續說,我記一記。”
鄧千秋不禁感歎一句:“殿下真的是好學啊。”
咳嗽一聲,鄧千秋一本正經起來,道:“何謂經濟基礎呢?本質就是,這朝廷能從誰身上抽取到稅賦,國家靠誰來養活。就說農賦,天下八成以上的稅賦,都取之於農,而朝廷要征稅,就不免要依靠士紳,因為土地是死的,這麽大塊的土地藏不了,這稅賦可以從這裏抽取,即便有損耗,有許多欺上瞞下的手段,可終究……朝廷必須倚重它。”
“我明白了。”朱標笑道:“難怪父皇對士紳甚是厭惡,可大誥之中,卻依舊對他們極盡優待,這就是你說的經濟基礎!而士紳就是這上層建築,父皇要維護好這房子,就不得不仰仗他們,即便對他們頗有微詞,也不得不如此。”
鄧千秋目光炯炯地看著太子,忍不住道:“殿下實在太聰明啦,是我見過這樣多的人,最聰明的一個。我覺得奇怪,為何都是龍種……”
朱標淡淡一笑,打斷道:“你說一說這商賈。”
於是鄧千秋收斂起發散的思緒,認真地道:“商賈和士紳,其實並沒有什麽不同,都是逐利而已,前者靠互通有無,後者依靠剝削佃農。照理來說,其實他們沒有什麽高下之分。可之所以他們無法成為經濟基礎,其本質就在於,曆朝曆代,其實都沒有一個有效的對他們征取稅賦的手段,一方麵,是銀子和貨物在他們手裏流動過快,這商貨不像土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該多少就多少,很容易藏匿。”
“另一方麵,則是士紳大多祖祖輩輩,都在一個地方棲息,極少流動。而商賈則不同,他們流動性大,正因為這些特點,想要從他們身上征取到稅賦,可謂難上加難。正因為他們有許多的不可確定性,因而,任何朝廷,都無法將仰賴他們成為一個穩定的稅源。”
朱標皺眉:“你當初不是說,唐宋時,他們也曾是稅源嗎?”
“問題在於穩定。”鄧千秋道:“朝廷和尋常老百姓不一樣,老百姓大不了飽一頓餓一頓。可朝廷最需要的則是穩定,不然今歲進賬十萬兩,到了來年,變成了一萬,那就要出大亂子的。這一點,商稅就遠遠及不上農賦。”
朱標恍然大悟:“即便是曆朝曆代,也無法徹底仰賴商稅,所以你覺得,這商賈無法成為經濟基礎,所以父皇是對的,他輕視商賈,也厭惡士紳,可是他可以徹底將商賈拋棄,卻唯獨不能薄待了士紳?”
“大致就是這個。”鄧千秋道:“所以陛下聖明啊,他的思路是對的,倘若仰仗的乃是商人,這天下未必能安定,譬如蒙古的元朝,他們就玩不轉這農賦,稅賦可謂一塌糊塗,反而他們對商戶頗為仰賴,因為商人可以給他們提供真金白銀,可是殿下你看,這蒙元沒有百年的國運,這氣數便盡了。我想陛下是這一層考慮。”
朱標若有所思,鄧千秋的話,讓他豁然開朗,其實他隱隱覺得父皇有一些舉措過於極端,可在大本堂,許多大儒講授為何要優待士人,輕賤商賈的道理,他卻總是聽得雲裏霧裏,似乎總覺得沒有講透。
反而是鄧千秋這個家夥,直接一語道破了天機,居然將這其中的關鍵講透了。
他細細思量,隨即道:“這樣說來,我們現在幹的事,反而是錯了,父皇才是對的。”
鄧千秋點點頭道:“陛下是對的。可是……殿下,有些話我能說嗎?”
“說。”朱標笑著道:“無礙的,我斷不會稟奏父皇。”
鄧千秋咳嗽道:“可陛下雖然聖明,卻又錯了。錯就錯在,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問題的根本,卻洞若燭火,一眼就看穿了真相,於是選擇了一套足以行之有效的手段,足以能讓江山穩固的方法。可唯獨沒有想過,既然商賈不能穩定的征取稅賦,不能作為國本,卻為何不去嚐試建立一套穩固征取商稅的體係,從而達到像田賦一樣,成為朝廷的穩固稅源,使其也成為我大明的經濟基礎呢?”
不得不說,朱元璋確實很厲害,他比這個世上哪怕是後世的許多人都一眼看穿了真相。
可看透問題本質固然可貴,朱元璋偏偏選擇了最保守的辦法,去迴避這個問題。
鄧千秋兩世為人,當然清楚,這種態度固然可以讓江山穩定,偏偏……也使整個明朝從此開始暮氣沉沉,永遠都處於稅賦不足,捉襟見肘的狀態。
鄧千秋繼續道:“看到了問題,就去改造它,怎可一味迴避呢?今日迴避了這個問題,將來也是遺禍無窮的啊!畢竟,這天下的稅賦,都取之於農,對農人而言,是何等沉重的負擔,天下承平時還好,一旦有事,這種負擔隻會不斷的增大,直到農人無法承受的地步。”
“而另一個問題就在於,不將商稅視為經濟基礎,可天下以物換物,互通有無,是無可避免的,這是人之本性,無法禁絕,卻又不去嚐試使他們成為穩定稅源,必然也要成為禍源。”
朱標恍然大悟:“聽你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這樣說來,父皇有八成聖明,卻也有兩成糊塗。”
鄧千秋眨了眨眼睛道:“這是殿下說的,卑下沒說。”
朱標莞爾:“算賬,算賬。”
…………
文原吉無法理解,為何陛下要微服出巡。
這多危險啊,雖然帶了十幾個護衛,可若是遇到了歹人……
他跟在朱元璋的身後,左右張望,一步一迴頭,提心吊膽著。
隻是這一路,他不免發泄著心裏的憤恨:“鄧千秋不是好人,外頭都叫他鄧扒皮,聽說落在他手裏的人,沒有一個好下場的。”
“這其實也沒什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遲早他要拿問,微臣擔心的,還是太子殿下啊。太子殿下平日裏禮賢下士,讀書也很用功,乃純孝之人,可這些時日,卻不知如何……無心讀書了。陛下,這不能小看啊,需知防微杜漸……”
朱元璋此時的心情有點不好,他不耐煩地道:“得了,得了,你能不能少說兩句。”
文原吉苦笑道:“臣是侍禦史嘛,職責所在,若是不說……怎麽得了,鄧千秋戕害百姓,就跟明搶一眼,這樣的人……嘖嘖……”
說話之間,朱元璋終於到了縣衙。
卻見那隔壁的大宅,掛著春和宮百戶所的匾額。
朱元璋忍不住上前,他的臉拉了下來。
春和宮乃是太子居所,在市井之中,這樣明目張膽地張掛太子的旗號,這若是百戶所的人作奸犯科,豈不是教太子難堪?
他踏步上前去,此時,卻見一個商賈模樣的人,帶著兩個夥計,正預備進去。
“喲,你撞我做什麽?”這商賈神色匆匆,不小心被朱元璋磕碰了一下,忍不住滿麵怒容地迴頭。
朱元璋倒也沒計較,笑了笑道:“我見你穿布衣,可這布料,卻是上好的鬆江布,該是商戶吧,你來此做甚?”
這商賈臉色緩和了一些:“當然是來繳稅的。”
朱元璋身後的文原吉好像蒼蠅遇到了臭雞蛋,驟然來勁了:“你瞧,你瞧,我就曉得……這百姓害怕成了這個樣子,可見平日裏窮兇極惡到了何等的地步,都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要有多罪惡昭彰,才使人這樣恐懼。”
朱元璋覺得這一路來,身邊跟了個吵個沒停的蒼蠅一般,此時忍不住迴頭,大喝一聲:“閉上你臭嘴,他來繳稅,管你鳥事!”
……
求……求月票!
下一章還在寫,盡力很快更上來。
(本章完)
鄧千秋很喜歡他,這一點晉王就遠遠不如太子。
他既說這是國本,那麽……這稅賦,自然而然也就是國本了。
鄧千秋咬著筆頭,不由道:“殿下,咱們在這兩天兩夜了,我看殿下疲憊,還是迴去休息一下吧。”
頓了頓,鄧千秋補充道:“卑下心疼殿下。”
朱標卻端坐著,搖頭微笑道:“無妨,先將這數目計出來,如若不然,本宮心裏放心不下。現在還有許多事要忙呢,本宮見你們百戶所上下,人人奔忙,怎好去休息。”
多好的人啊。
如果他在洪武年間沒有早亡就好了。
鄧千秋噢了一聲。
朱標似乎想起什麽,於是道:“這些商賈,怎麽有這麽多銀子?”
“事實上,天下有許多的財富。”鄧千秋頓了頓,想了一下該怎樣跟太子說,而後道:“問題就在於,實際上市麵上流通的貨幣是很少的。”
“嗯?”朱標看著鄧千秋,他從前將鄧千秋當一個小弟弟看待,現在卻越來越發現,鄧千秋很不簡單。
太子坦然地道:“你說的本宮不甚明白。”
鄧千秋道:“因為天下人都需要儲蓄,隻有儲蓄,才能以備不時之需。可隻有商賈,需要買賣,所以才需要將貨物和貨幣流通起來,我們現在征取的就是流通的貨幣。”
朱標點點頭,隨即懊惱地道:“父皇為何沒有看到這一點呢?”
鄧千秋想了想,道:“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朱標一愣,眼眸微微一張,道:“你且等一等。”
朱標居然取了一張空白的便箋,將這句話記下:“伱繼續說,我記一記。”
鄧千秋不禁感歎一句:“殿下真的是好學啊。”
咳嗽一聲,鄧千秋一本正經起來,道:“何謂經濟基礎呢?本質就是,這朝廷能從誰身上抽取到稅賦,國家靠誰來養活。就說農賦,天下八成以上的稅賦,都取之於農,而朝廷要征稅,就不免要依靠士紳,因為土地是死的,這麽大塊的土地藏不了,這稅賦可以從這裏抽取,即便有損耗,有許多欺上瞞下的手段,可終究……朝廷必須倚重它。”
“我明白了。”朱標笑道:“難怪父皇對士紳甚是厭惡,可大誥之中,卻依舊對他們極盡優待,這就是你說的經濟基礎!而士紳就是這上層建築,父皇要維護好這房子,就不得不仰仗他們,即便對他們頗有微詞,也不得不如此。”
鄧千秋目光炯炯地看著太子,忍不住道:“殿下實在太聰明啦,是我見過這樣多的人,最聰明的一個。我覺得奇怪,為何都是龍種……”
朱標淡淡一笑,打斷道:“你說一說這商賈。”
於是鄧千秋收斂起發散的思緒,認真地道:“商賈和士紳,其實並沒有什麽不同,都是逐利而已,前者靠互通有無,後者依靠剝削佃農。照理來說,其實他們沒有什麽高下之分。可之所以他們無法成為經濟基礎,其本質就在於,曆朝曆代,其實都沒有一個有效的對他們征取稅賦的手段,一方麵,是銀子和貨物在他們手裏流動過快,這商貨不像土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該多少就多少,很容易藏匿。”
“另一方麵,則是士紳大多祖祖輩輩,都在一個地方棲息,極少流動。而商賈則不同,他們流動性大,正因為這些特點,想要從他們身上征取到稅賦,可謂難上加難。正因為他們有許多的不可確定性,因而,任何朝廷,都無法將仰賴他們成為一個穩定的稅源。”
朱標皺眉:“你當初不是說,唐宋時,他們也曾是稅源嗎?”
“問題在於穩定。”鄧千秋道:“朝廷和尋常老百姓不一樣,老百姓大不了飽一頓餓一頓。可朝廷最需要的則是穩定,不然今歲進賬十萬兩,到了來年,變成了一萬,那就要出大亂子的。這一點,商稅就遠遠及不上農賦。”
朱標恍然大悟:“即便是曆朝曆代,也無法徹底仰賴商稅,所以你覺得,這商賈無法成為經濟基礎,所以父皇是對的,他輕視商賈,也厭惡士紳,可是他可以徹底將商賈拋棄,卻唯獨不能薄待了士紳?”
“大致就是這個。”鄧千秋道:“所以陛下聖明啊,他的思路是對的,倘若仰仗的乃是商人,這天下未必能安定,譬如蒙古的元朝,他們就玩不轉這農賦,稅賦可謂一塌糊塗,反而他們對商戶頗為仰賴,因為商人可以給他們提供真金白銀,可是殿下你看,這蒙元沒有百年的國運,這氣數便盡了。我想陛下是這一層考慮。”
朱標若有所思,鄧千秋的話,讓他豁然開朗,其實他隱隱覺得父皇有一些舉措過於極端,可在大本堂,許多大儒講授為何要優待士人,輕賤商賈的道理,他卻總是聽得雲裏霧裏,似乎總覺得沒有講透。
反而是鄧千秋這個家夥,直接一語道破了天機,居然將這其中的關鍵講透了。
他細細思量,隨即道:“這樣說來,我們現在幹的事,反而是錯了,父皇才是對的。”
鄧千秋點點頭道:“陛下是對的。可是……殿下,有些話我能說嗎?”
“說。”朱標笑著道:“無礙的,我斷不會稟奏父皇。”
鄧千秋咳嗽道:“可陛下雖然聖明,卻又錯了。錯就錯在,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問題的根本,卻洞若燭火,一眼就看穿了真相,於是選擇了一套足以行之有效的手段,足以能讓江山穩固的方法。可唯獨沒有想過,既然商賈不能穩定的征取稅賦,不能作為國本,卻為何不去嚐試建立一套穩固征取商稅的體係,從而達到像田賦一樣,成為朝廷的穩固稅源,使其也成為我大明的經濟基礎呢?”
不得不說,朱元璋確實很厲害,他比這個世上哪怕是後世的許多人都一眼看穿了真相。
可看透問題本質固然可貴,朱元璋偏偏選擇了最保守的辦法,去迴避這個問題。
鄧千秋兩世為人,當然清楚,這種態度固然可以讓江山穩定,偏偏……也使整個明朝從此開始暮氣沉沉,永遠都處於稅賦不足,捉襟見肘的狀態。
鄧千秋繼續道:“看到了問題,就去改造它,怎可一味迴避呢?今日迴避了這個問題,將來也是遺禍無窮的啊!畢竟,這天下的稅賦,都取之於農,對農人而言,是何等沉重的負擔,天下承平時還好,一旦有事,這種負擔隻會不斷的增大,直到農人無法承受的地步。”
“而另一個問題就在於,不將商稅視為經濟基礎,可天下以物換物,互通有無,是無可避免的,這是人之本性,無法禁絕,卻又不去嚐試使他們成為穩定稅源,必然也要成為禍源。”
朱標恍然大悟:“聽你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這樣說來,父皇有八成聖明,卻也有兩成糊塗。”
鄧千秋眨了眨眼睛道:“這是殿下說的,卑下沒說。”
朱標莞爾:“算賬,算賬。”
…………
文原吉無法理解,為何陛下要微服出巡。
這多危險啊,雖然帶了十幾個護衛,可若是遇到了歹人……
他跟在朱元璋的身後,左右張望,一步一迴頭,提心吊膽著。
隻是這一路,他不免發泄著心裏的憤恨:“鄧千秋不是好人,外頭都叫他鄧扒皮,聽說落在他手裏的人,沒有一個好下場的。”
“這其實也沒什麽,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遲早他要拿問,微臣擔心的,還是太子殿下啊。太子殿下平日裏禮賢下士,讀書也很用功,乃純孝之人,可這些時日,卻不知如何……無心讀書了。陛下,這不能小看啊,需知防微杜漸……”
朱元璋此時的心情有點不好,他不耐煩地道:“得了,得了,你能不能少說兩句。”
文原吉苦笑道:“臣是侍禦史嘛,職責所在,若是不說……怎麽得了,鄧千秋戕害百姓,就跟明搶一眼,這樣的人……嘖嘖……”
說話之間,朱元璋終於到了縣衙。
卻見那隔壁的大宅,掛著春和宮百戶所的匾額。
朱元璋忍不住上前,他的臉拉了下來。
春和宮乃是太子居所,在市井之中,這樣明目張膽地張掛太子的旗號,這若是百戶所的人作奸犯科,豈不是教太子難堪?
他踏步上前去,此時,卻見一個商賈模樣的人,帶著兩個夥計,正預備進去。
“喲,你撞我做什麽?”這商賈神色匆匆,不小心被朱元璋磕碰了一下,忍不住滿麵怒容地迴頭。
朱元璋倒也沒計較,笑了笑道:“我見你穿布衣,可這布料,卻是上好的鬆江布,該是商戶吧,你來此做甚?”
這商賈臉色緩和了一些:“當然是來繳稅的。”
朱元璋身後的文原吉好像蒼蠅遇到了臭雞蛋,驟然來勁了:“你瞧,你瞧,我就曉得……這百姓害怕成了這個樣子,可見平日裏窮兇極惡到了何等的地步,都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要有多罪惡昭彰,才使人這樣恐懼。”
朱元璋覺得這一路來,身邊跟了個吵個沒停的蒼蠅一般,此時忍不住迴頭,大喝一聲:“閉上你臭嘴,他來繳稅,管你鳥事!”
……
求……求月票!
下一章還在寫,盡力很快更上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