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低頭看了一眼荷葉包裹的蒸餅,隨即領著徐達辭了那漢子。


    緊接著,利索地打馬出村。


    往前行了一裏後,果然見前頭有客棧亮了燈火。


    不隻如此,這客棧竟是一座挨著一座,相連一起,沿途都是馬廄,酒肆以及其他商鋪。


    即便是入了夜,卻也熱鬧,這裏的熱鬧程度,竟不在尋常縣城之下。


    此時,這沿途的酒肆和茶肆竟是最熱鬧的時候。


    各種吆喝聲響徹一片。


    朱元璋忍不住皺眉,帶著幾分不悅道:“這夜裏……竟也通宵達旦的飲酒作樂?”


    徐達知道,朱元璋素來對於過於奢靡的社會風氣是很不喜的。


    畢竟,朱元璋幼時也窺見過某些人的奢靡風氣,他認為這是百姓們活不下去的根源。


    朱元璋的臉色越發的不甚好看,忍不住冷冷道:“這一路過去,都是酒肆,日夜飲酒,如何使的?”


    說罷,下了馬。


    而後徑直闖入了一家酒肆。


    “客官……請上座……”


    裏頭已是人頭攢動,許多人開懷暢飲,好不熱鬧。


    朱元璋原是板著臉,此時卻不由得一愣。


    徐達也隨後趕到,這才發現,這酒肆裏的氛圍其實並不好,雖是熱鬧,卻多是一些短裝打扮的粗漢。


    朱元璋一臉詫異。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尋常人家是極少能飲酒的,飲酒多見於富戶,畢竟酒水乃是糧食釀製而成。


    能溫飽都是不容易了,更何況是用糧食釀製的酒水。一般人即便喝酒,也隻有逢年過節才成。


    而眼前在目的,卻多是粗漢,那店夥見了朱元璋幾人的打扮,反而皺眉,似乎覺得朱元璋等人的身份不一般。


    朱元璋便踱步到了一邊,徐達則將那店夥叫到了麵前來,低聲道:“你們這兒買賣怎的這樣熱鬧?”


    店夥看著徐達通身的氣勢,有些畏懼地看了徐達一眼,老實地道:“大家下了工,勞累了一日,所以來此……喝口酒消消乏。”


    徐達訝異地道:“下工?下了什麽工?”


    店夥道:“有在山裏礦上的,還有這山下一些冶煉作坊的。除此之外,還有車馬轉運的,亦有船運的艄公……咱們這棲霞,上上下下數萬的壯力,拿了薪俸,可不得歇歇腳嗎?”


    徐達壓住了差點衝口而出的驚唿,盡量壓著震驚的聲音道:“數萬之多?”


    店夥道:“這可不好說。”他舔舔嘴,接著道:“具體有多少,也說不清,總之現在每隔一些時日,就有人來,現在行情太好了……啊……客官,小的要去招唿客人了。”


    朱元璋與徐達隨即對視了一眼。


    這朱元璋的神色越來越古怪,二人前後腳出了酒肆,朱元璋最終道:“那鄧千秋幾個家夥,必在百戶所。”


    百戶所倒是禁衛森嚴。


    依舊燈火通明。


    在點點的火光之下,居然還有人出入。


    出入的竟多是一些商賈,還有不少的賬房模樣的人。


    朱元璋越發覺得古怪了,因為這些商賈和賬房模樣的人居然很臉熟,當初在千戶所裏就看過。


    莫非……這百戶所將稅也征到這兒來了?


    朱元璋帶著滿腹的驚疑,一馬當先,正要進去。


    卻有幾個校尉,竟也不阻攔。


    徐達尾隨朱元璋,忍不住低聲道:“陛下,這百戶所竟如此鬆懈。”


    朱元璋卻鎮定自若,隻淡聲道:“隨朕來吧。”


    他居然極為熟稔,先去領了一個號牌,而後,卻沒有往那商賈和賬房去的地方,而是趁著眾人不留神的功夫,徑往後頭一處建築去。


    徐達覺得驚訝,心裏越來越嘀咕,這陛下……似乎對這裏……很熟,從前來過?


    走了好一會,終於到了一處書齋外頭,便聽到傳出了聲音。


    “什麽是國,什麽是家?”


    朱元璋本要快步闖進去,可此時,卻是放慢了腳步。


    此時便聽到朱棣的聲音道:“國便是國,家便是家。”


    鄧千秋的聲音道:“朱棣說的很好,他的迴答,發人深省!來,朱棣,你站起來,給我站到牆角去。”


    朱元璋聽罷,不由得莞爾一笑。


    徐達聽到朱棣的聲音,亦不由得臉上多了幾分暖色。


    此時,又聽鄧千秋道:“其實起初的時候,就說三皇五帝之前,當真有國家嗎?那時百姓們飲血茹毛,大家都在一個個的部族裏,靠著獵獸為生,亦或者采摘野果。一個部族棲息一段時間之後,便要開始遷徙,為何?因為附近的野果采摘幹淨,野獸也已獵殺的差不多了,倘若不進行遷徙,那麽這個數十人或者百人的部族,就不得不餓死。那時人們不知道國家為何物,隻曉得生存的本能……”


    朱棣的聲音又道:“這豈不是和大漠裏的韃靼人一樣,都是遊獵為生?”


    鄧千秋道:“差不多如此。”


    朱棣又道:“可是恩師,我覺得不對,那大漠之中,從匈奴到鮮卑再到突厥、契丹、蒙古,他們也有國家。”


    鄧千秋道:“這是因為他們的遊獵升級了,你難道沒有發現,他們的國家組織形式十分鬆散,其實還是殘留著大量部族的特征,他們開始組織起了一個鬆散的部族大聯合,準確的來說,是半個國家的形式,而他們與上古時期的部族之所以有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發現了一個除了遊獵和采摘野果為生更有利的生產方式。”


    不等朱棣提問,鄧千秋就道:“劫掠……”


    朱元璋一聽,人已恍然。


    鄧千秋所講的東西,十分新奇,可細細一思,卻發現自有他的道理。


    而這些,卻是朱元璋聞所未聞的,於是他聽得越發的認真了。


    鄧千秋接著道:“這就好像,若是在上古之時,咱們的那些祖宗,靠遊獵為生,突然發現,周遭出現了一個富裕的城邦,而城邦積攢了大量的財富。那麽……伱猜猜看,那一個個上古的部族,是否會開始慢慢的聯合起來,他們聯合的目的,就是增強自身的力量,為比遊獵和采摘野果更有效的方式來獲取自己的財富。這也是大漠各族,與我中國上古各部族之間的區別。”


    “由此,你們得出了什麽?”


    “我知道,我知道。”這一次,是朱棡的聲音。


    鄧千秋道:“好了,朱橚你來說,”


    朱棡頓時露出了沮喪的聲音。


    朱橚則怯怯地道:“他們那時受傷了,也吃藥嗎?”


    鄧千秋道:“朱橚的問題問的很好,你看,他就很有開創性的思維。朱橚,你也站起來,跟你的四哥站在一起,”


    “噢。”


    這時,鄧千秋道:“我們可以得出,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下,我們的社會組織是不一樣的。遊獵時不得不進行遷徙,且一塊土地無法持續的養活大量的人口。因而,隻能有部族製。緊接著,人們發現了農耕的好處,這農耕的出現,使的人們不得不開始定居,因為土地需要開墾,而一旦開墾之後,人們就離不開土地了。大量的人,開始被束縛在了土地上,久而久之,人口開始增加,大量專業從事農業的人出現……”


    鄧千秋頓了頓,繼續道:“所以,你們別小看這耕地。有了耕地之後,既產生了我們與大漠各部之間的區別,也讓他們與上古的老祖宗們,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定居的出現,就需要大量的工具,於是開始出現了各色的匠人,匠人們專職,就需要口糧,那麽不免就需要和農人們進行交換。”


    “可簡單的以物易物,無法滿足需求,總不能今日匠人生產了一個罐子,還特意跑出去四處尋人換幾斤糧,到了明日,生產了一個新的陶罐,卻又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換糧嗎?於是,商賈就出現了。”


    “不隻如此,人們還發現,因為大家乃是定居,而一旦定居,就不免會遭受威脅,就比如有一家富戶,他們處在荒郊野外,這個時候,必定要被臨近的人覬覦。你不能再像從前那般,發現了危險,就進行遷徙。那麽這個時候,勢必需要有專職的士兵,來保衛自己。”


    “現在……懂我的意思了嗎?這時候,幾乎所有人,哪怕是生活處境最悲慘的人,他們也需要有一個東西,既保衛他們或多或的財產,而且還需要有人來裁決他們在交易時產生的糾紛,那麽國家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現。”


    “恩師,我有一個疑問……”朱棡道。


    鄧千秋道:“你說。”


    “為何就一定會變成這樣呢?難道上古先民們未卜先知,非要照著這個來?他們就不願意去變,那又如何?”


    朱元璋聽了暗暗點頭,朱棡雖在抬杠,不過朱元璋也覺得有理,鄧千秋這是先射箭後畫靶,隻是在做一個總結罷了。


    鄧千秋笑著道:“因為很簡單,那時候有許許多多的城邦出現,當然絕大多數,都是不願意改變的,畢竟……想要變更是極難的,即便是咱們人,尚且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何況是這樣多的人,讓他們去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隻不過……這數百上千的城邦裏頭,隻要有一個變了,那麽,他就會變強,緊接著,他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摧毀掉那些不願求變的部族,會殺光他們的男人,劫掠他們的女人。”


    頓了一下,鄧千秋接著道:“你看……你不去改變,那麽……那個變了的人,就會用刀劍去改變你。”


    朱元璋聽罷,竟開始思索起來:“嗯?”


    朱棡此時大唿起來:“這不和我父皇一樣,不聽話的就宰了?”


    朱元璋臉色一變,接著又從鼻孔裏發出同樣輕微的聲音:“嗯?”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父親太努力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上山打老虎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上山打老虎額並收藏我的父親太努力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