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通法師的語速很慢,語調抑揚頓挫,猶如潺潺流水,悄無聲息的在每個人的心靈之間流淌,十多位身價百億的成功人士,無不屏氣凝神的側耳傾聽,生怕錯過了一個字。
“《金剛經》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的經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意思是說,所有的聖賢之人,在研究《金剛經》的時候,因時、因地,因悟性不同,而傳化的方式不同,所以,我的講解隻代表我對《金剛經》的理解,諸位並不必拘泥於我,佛在每個人的心中,悟出了佛性,你就是佛。”
高原自詡是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對宗教並沒什麽敬畏之心,雖然正襟危坐,但聽了一會,腦子漸漸有點溜號了。
怪不得北涼寺修繕得如此之好,這麽多有錢的大老板都拜在山門之下,哪個不得出點血呢?看來,濟通法師不光精通佛法,還是個長袖善舞的角色,唉,這年頭,和尚都搞起了經營,真是可悲可歎啊。
類似的坐壇講經,應該舉辦過多次了,不過高原初來咋到,之前的內容沒有聽過,加之佛經本來就屬於哲學範疇,《金剛經》又及其艱澀難懂,本來就沒什麽基礎,再加上溜號,聽了一陣,非但沒參悟出什麽來,反而越來越糊塗了。
事實上,在座的眾人之中,不少與他有相同的困惑。
法師講了一大段之後,張萬濤率先起身,畢恭畢敬的深施一禮後,這才問道:“請問大師,我遵照您的教誨,每天堅持打坐靜修,默念經書,卻始終無法體會您所說的那種超脫,剛剛我們幾個在一起交流了下,大家也有同感,不知道是我們的悟性不夠,還是沒下到功夫呢?”
濟通法師微微一笑:“那是因為你們的業識沒能真正放下,不僅現在沒有超脫的感覺,而且繼續堅持下去,甚至還可能將一些陳年的業識統統翻出來,於是愈發心神不寧,非但不能悟道,反而修煉出毛病來了。”
在座的都是商界風雲人物,助學助貧、捐款捐物之類的事,基本都有參與,這年頭,不做慈善的企業家,是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也無法得到大眾認可的。
同時,隨著財富的增多,想法和困惑也越來越多,於是乎,燒香拜佛,尋求心靈慰籍的也不在少數,甚至有幾位還吃齋念佛,拜在某某法師的門下,以佛門子弟自居。
在很多和尚的眼中,捐一千萬和捐一炷香的功德當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老板們享受的都是佛門vip的待遇,各種頌揚和讚美不絕於耳,其肉麻程度,絲毫不必世俗拍馬屁差多少。
這些人都為北涼禪寺捐贈了巨額善款,理所當然的認為也要得道相應的待遇,甚至包括濟通法師率領僧眾為其誦經祈福,保佑日後財源滾滾。
而濟通法師剛剛的一番話卻明顯不怎麽對胃口,雖然不敢在佛門淨地亂說什麽,但表情和神態卻都微微有了些變化,似乎不那麽虔誠和尊重了。
“有人潛心學佛,卻倒了一輩子黴,有人作惡多端,卻鴻運當頭,大富大貴,於是,便有信眾質疑佛的公正,其實,在佛看來,人的生命是延續不斷的,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基礎上的,也就是偈語的第一句,業識奔馳相續流,你眼下所擁有的一切,不過是前世的果,而你現在所做所想,則是你後世的因。”濟通法師緩緩說道:“隻有參悟透了因果輪迴,你才能夠放下心中的執念,才能夠體驗到那種超脫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法喜,而這是需要一定的修為和緣分的,偈語中的第二句,茫茫無岸可迴頭,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可是這第二句明明說得是茫茫無岸啊,迴頭又有何用,如果要苦海無邊無岸,那學佛的意義又何在呢?”張萬濤微笑著問道。
濟通手撚著佛珠,笑而不語,但目光卻如同午夜的星空般深邃。
不知道為什麽,在高原的印象裏,苦海無涯、迴頭是岸,總是與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出現在一個場景中,平時還真沒細琢磨過其含義,隻是剛剛聽兩人的問答,突然一閃念,於是脫口而出:“這還用問呀,所謂迴頭是岸嘛,你在哪裏迴頭,哪裏就是岸了唄。”
“善哉!善哉!好一句迴頭是岸,這位施主解釋得非常貼切,如果你不迴頭,那苦海就永遠是茫茫無岸,注定隻能做個飄零客,但如果心存善念,何時迴頭,何時就上岸了。”濟通朗聲說道。
如果論學識,張萬濤遠勝高原,但到了他這個位置,往往就有會產生一種居高臨下、俯瞰芸芸眾生的自負,這種人拜佛,未必真想求佛祖保佑什麽,因為他們始終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實上,人家研習佛法,不過是想在紛亂的世俗之中尋求一份寧靜,以此來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罷了。
身價和地位,決定了他們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判斷,不允許被置疑,更不接受自己的話語權被挑戰!
試問天下,哪個高僧大德,不是清心寡欲,不食人間煙火,隻沉醉於悟道修身。終日在商海之中搏殺,想得都是嗔貪癡三念,即便能將《金剛經》、《華嚴經》倒背如流,也不可能悟出佛法的真諦。
相比之下,沒有信仰的高原,思維反而更敏捷一些。雖然他前麵沒怎麽聽,或者也沒太聽明白,但在這幾句偈語上,卻還真有所感悟。
張萬濤歪著頭,饒有興趣的打量著高原,笑著說道:“想不到高總不僅對國民經濟有深入研究,探討起佛法來,也是頭頭是道啊。”
高原卻很平靜:“說實話,大師所講的,我有很多都沒太聽懂,就是那偈語中的最後一句,也搞不清楚是啥意思,關於迴頭是岸的解釋,不過是靈光一閃而已,距離頭頭是道,還差十萬八千裏啊。”
“人無佛心,與佛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裏?但如有佛心,不過是一步之遙而已,六祖慧能之頓悟,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啊。”濟通說罷,緩緩起身,認真的將袈裟整理平整,然後雙手合十,朝眾人深施一禮,轉身飄然而去。
望著這位高僧略顯佝僂的背影,高原心中暗想,啥意思,難道是暗示我有立地成佛的潛質嘛?可不能開這種玩笑,我貪戀紅塵中的一切,隻想做個大俗之人,這輩子注定與佛無緣啊!
“《金剛經》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的經典,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意思是說,所有的聖賢之人,在研究《金剛經》的時候,因時、因地,因悟性不同,而傳化的方式不同,所以,我的講解隻代表我對《金剛經》的理解,諸位並不必拘泥於我,佛在每個人的心中,悟出了佛性,你就是佛。”
高原自詡是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對宗教並沒什麽敬畏之心,雖然正襟危坐,但聽了一會,腦子漸漸有點溜號了。
怪不得北涼寺修繕得如此之好,這麽多有錢的大老板都拜在山門之下,哪個不得出點血呢?看來,濟通法師不光精通佛法,還是個長袖善舞的角色,唉,這年頭,和尚都搞起了經營,真是可悲可歎啊。
類似的坐壇講經,應該舉辦過多次了,不過高原初來咋到,之前的內容沒有聽過,加之佛經本來就屬於哲學範疇,《金剛經》又及其艱澀難懂,本來就沒什麽基礎,再加上溜號,聽了一陣,非但沒參悟出什麽來,反而越來越糊塗了。
事實上,在座的眾人之中,不少與他有相同的困惑。
法師講了一大段之後,張萬濤率先起身,畢恭畢敬的深施一禮後,這才問道:“請問大師,我遵照您的教誨,每天堅持打坐靜修,默念經書,卻始終無法體會您所說的那種超脫,剛剛我們幾個在一起交流了下,大家也有同感,不知道是我們的悟性不夠,還是沒下到功夫呢?”
濟通法師微微一笑:“那是因為你們的業識沒能真正放下,不僅現在沒有超脫的感覺,而且繼續堅持下去,甚至還可能將一些陳年的業識統統翻出來,於是愈發心神不寧,非但不能悟道,反而修煉出毛病來了。”
在座的都是商界風雲人物,助學助貧、捐款捐物之類的事,基本都有參與,這年頭,不做慈善的企業家,是無法融入主流社會,也無法得到大眾認可的。
同時,隨著財富的增多,想法和困惑也越來越多,於是乎,燒香拜佛,尋求心靈慰籍的也不在少數,甚至有幾位還吃齋念佛,拜在某某法師的門下,以佛門子弟自居。
在很多和尚的眼中,捐一千萬和捐一炷香的功德當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老板們享受的都是佛門vip的待遇,各種頌揚和讚美不絕於耳,其肉麻程度,絲毫不必世俗拍馬屁差多少。
這些人都為北涼禪寺捐贈了巨額善款,理所當然的認為也要得道相應的待遇,甚至包括濟通法師率領僧眾為其誦經祈福,保佑日後財源滾滾。
而濟通法師剛剛的一番話卻明顯不怎麽對胃口,雖然不敢在佛門淨地亂說什麽,但表情和神態卻都微微有了些變化,似乎不那麽虔誠和尊重了。
“有人潛心學佛,卻倒了一輩子黴,有人作惡多端,卻鴻運當頭,大富大貴,於是,便有信眾質疑佛的公正,其實,在佛看來,人的生命是延續不斷的,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基礎上的,也就是偈語的第一句,業識奔馳相續流,你眼下所擁有的一切,不過是前世的果,而你現在所做所想,則是你後世的因。”濟通法師緩緩說道:“隻有參悟透了因果輪迴,你才能夠放下心中的執念,才能夠體驗到那種超脫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法喜,而這是需要一定的修為和緣分的,偈語中的第二句,茫茫無岸可迴頭,說得就是這個意思。”
“可是這第二句明明說得是茫茫無岸啊,迴頭又有何用,如果要苦海無邊無岸,那學佛的意義又何在呢?”張萬濤微笑著問道。
濟通手撚著佛珠,笑而不語,但目光卻如同午夜的星空般深邃。
不知道為什麽,在高原的印象裏,苦海無涯、迴頭是岸,總是與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出現在一個場景中,平時還真沒細琢磨過其含義,隻是剛剛聽兩人的問答,突然一閃念,於是脫口而出:“這還用問呀,所謂迴頭是岸嘛,你在哪裏迴頭,哪裏就是岸了唄。”
“善哉!善哉!好一句迴頭是岸,這位施主解釋得非常貼切,如果你不迴頭,那苦海就永遠是茫茫無岸,注定隻能做個飄零客,但如果心存善念,何時迴頭,何時就上岸了。”濟通朗聲說道。
如果論學識,張萬濤遠勝高原,但到了他這個位置,往往就有會產生一種居高臨下、俯瞰芸芸眾生的自負,這種人拜佛,未必真想求佛祖保佑什麽,因為他們始終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事實上,人家研習佛法,不過是想在紛亂的世俗之中尋求一份寧靜,以此來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罷了。
身價和地位,決定了他們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判斷,不允許被置疑,更不接受自己的話語權被挑戰!
試問天下,哪個高僧大德,不是清心寡欲,不食人間煙火,隻沉醉於悟道修身。終日在商海之中搏殺,想得都是嗔貪癡三念,即便能將《金剛經》、《華嚴經》倒背如流,也不可能悟出佛法的真諦。
相比之下,沒有信仰的高原,思維反而更敏捷一些。雖然他前麵沒怎麽聽,或者也沒太聽明白,但在這幾句偈語上,卻還真有所感悟。
張萬濤歪著頭,饒有興趣的打量著高原,笑著說道:“想不到高總不僅對國民經濟有深入研究,探討起佛法來,也是頭頭是道啊。”
高原卻很平靜:“說實話,大師所講的,我有很多都沒太聽懂,就是那偈語中的最後一句,也搞不清楚是啥意思,關於迴頭是岸的解釋,不過是靈光一閃而已,距離頭頭是道,還差十萬八千裏啊。”
“人無佛心,與佛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裏?但如有佛心,不過是一步之遙而已,六祖慧能之頓悟,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啊。”濟通說罷,緩緩起身,認真的將袈裟整理平整,然後雙手合十,朝眾人深施一禮,轉身飄然而去。
望著這位高僧略顯佝僂的背影,高原心中暗想,啥意思,難道是暗示我有立地成佛的潛質嘛?可不能開這種玩笑,我貪戀紅塵中的一切,隻想做個大俗之人,這輩子注定與佛無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