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不少化妝品,其中妝粉、胭脂、石黛的使用,大約有3000年左右的曆史。中國婦女化妝要追溯到商紂時代,使用妝粉至少在戰國就開始了,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份,一種是以米研碎製成粉。另一種妝粉是將白鉛化成糊狀的麵脂,俗稱“胡粉”,因為它是鉛化而成的白粉,所以又叫“鉛華”,這兩種粉都是用來敷麵,使皮膚保持光潔。以紅藍花汁凝作胭脂抹麵,以達到白裏透紅的效果。用“石黛”作為畫眉材料,使娥眉更加妖冶,這是有文字記載最早的化妝品。另者,有美容功效的天然植物,古代下層的勞動人民有人種植,有人販賣給貴族婦女作為化妝品使用,以此來維持生活。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術》裏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製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曬幹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麵。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采用這種方法。除了米粉之外,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製作,隻是最後添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麵,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複雜得多。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對胡粉的製造過程有了詳細的記載:“凡造胡粉,每鉛百斤,溶化,削成薄片,卷作筒,按木甑內,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紙糊甑縫。安火四兩,養之七日。期足啟開,鉛片皆生霜粉,掃入水缸內。未生霜者,入甑依舊再養七日,再掃,以質盡為度。其不盡者留作黃丹料。每掃霜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缸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與上。將幹,截成瓦定形,或如磊塊。待幹收貨。此物古因辰、韶諸郡專造,古曰韶粉(俗誤朝粉)。今則各省直饒為之亦。其質入丹青。則白不減;摣婦人頰,能使本色轉青。胡粉投入炭爐中,仍還熔化為鉛,所謂色盡歸皂者。”因為婦女廣泛使用鉛粉化妝,曆代文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關於鉛粉的詩句。如三國魏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鉛粉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所以深受貴族婦女歡迎。米粉因其製作簡單,成本低廉而深受下層婦女的喜愛。可見化妝品一經問世,天然植物製品和化學金屬製品就共存共生,並以各自的優勢進行竟爭,不斷發展,成為名目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化妝品。由於長期使用鉛粉,造成鉛中毒,用鉛粉化妝的婦女,臉色發黑。於是米粉的地位得到提高,花式和品種有了發展。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的“迎蝶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在宋代,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臘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桃花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因其產品的品牌和地方特色,各地出產的妝粉,也有以地方命名的,如:比較聞名的有浙江的“杭州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粉的顏色,也從原來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的香料,使其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白裏透紅是中國古代男人對女人的審美標準,“女為悅己者容”在白粉應用的基礎上,以紅為飾自古是我國婦女化妝的主流。提取紅藍花汁製成胭脂,塗抹在粉妝的臉上,達到白裏透紅的效果,是我國最早的紅妝顏料。胭脂的名稱大約出現在漢代,西漢時的匈奴貴族婦女用來妝麵,漢武帝時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曾被匈奴招為女婿,居留十二載。在此期間,他可能多次見過他的妻子及婢女如何製作胭脂。耳濡目染,從他們那裏學會了這套技術,張騫歸漢時完成了從種植到製作的成套技術引進。漢人因地製宜並發揚光大,紅藍花移植於中原,南北朝在北方得到大力推廣。《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燕脂。”作為頰紅的胭脂原料是從紅藍花還有紫草、重絳、山花、石榴、紫茉莉花等植物中提取。紅藍花生長於西北,色澤豔紅,不易褪色,中醫以之入藥,稱其紅花。古時的胭脂製作方法很多,較早時用研磨成粉狀的朱砂粉、牛脂、丁香、藿香酒、青油等混合煎煮,冷凝後成脂紅,即可做胭脂和唇脂用。《中華古今注》裏還記載從蘇木裏取嫩枝切成片,用沸水煮,可得紅顏料,瀝之使幹,即可得紅粉直接妝麵。《天工開物》曰:“燕脂,古造法以紫茆染棉者為上,紅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文中山榴花指杜鵑花,可見製作胭脂的原料,漢以後就不止紅藍花,這種*為脂的方法一直沿傳到清代。
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漢墓裏發現有一種黑色礦物,稱“石黛”和磨石黛的石硯,有別於寫字的墨和硯。據考證“石黛”是最早的畫眉材料,這說明黛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婦女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研磨,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古代婦女畫眉所用的材料,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從文獻記載來看。銅黛是一種氧化銅鏽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產自西域,螺子黛產自波斯國,是隋唐時代婦女的主要畫眉材料。上述的畫眉材料,可能是因屬礦物重金屬,產生副作用或美容效果不盡人意,漸漸失去了壟斷的地位。到了宋代,畫眉墨的取材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喜歡自己製取,很少使用商品化的石黛。關於畫眉墨的製取,《事林廣記》記載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沿用至西風東漸的清朝末期。
今天在美容業中流行一種叫蘆薈的神奇藥草,美容效果得到愛美人士的一致認可。其實,明本《蘇六娘》中的小販所賣的“蔸”就是蘆薈,潮汕人叫“朥蔸”。早在明代以前,潮汕人喜歡在自家庭院種的“朥蔸”,潮汕婦女們用它美容護膚。常用其粘液貼鬢與梳頭,抹頭擦臉,既可防白發與脫發,又可柔潤肌膚。少年臉上長青春痘,老人們用朥蔸汁往他們臉上抹,反複幾次,幾天之後居然光滑了。《蘇六娘》中的小販賣蘆薈,說明古代天然的美容植物,也曾經作為化妝品來買賣。人們都認為蘆薈是八十年代以後從日本、美國引進的。其實“朥蔸”這東西,自從明代有文字記載以後。不管滄海桑田,風雲變幻,潮汕一直有人在庭院種植至今,“朥蔸”在潮汕從沒有斷過香火。隻是近幾年又行時起來,種的人越來越多,每戶人家都種好幾盆,除了用於美容之外,一些新品種還被用來食用。
古代的天然植物化妝品和重金屬化妝品,是共生共存和不斷競爭的。天然植物的化妝品常占上風,鉛粉和石黛發展到清代已漸式微。先人在美容實踐中,發現用鮮花、植物護膚護發,不僅成本低廉,沒有副作用,而且效果顯著。所以上至貴族、皇後,下至農婦、村姑,鮮花泡澡,植物護發成了一種習俗。宮廷調製的化妝品,也朝著使用天然材料的方向。現代工業文明的百十年來,化學合成的化妝品大行其道,天然植物美容用品遭受到有史以來的“鐵滑盧”。人們因為使用方便,忘記了天然植物美容的好處。在遭受了化學的汙染和傷害以後,痛定思痛,記起了天然植物,追思了先人的美容方法,一股追求自然美的潮流席卷全球。
現代科學成果已證明重金屬對肌膚的危害,國家有關部門嚴禁在化妝品添加鉛、砷等重金屬,汞、氫醌的添加也有嚴格限製。在人類自我美化的事業中,科學家開發出很多安全的化學物質用於製造美容美發的化妝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容化妝品有了更高的要求。迴歸自然,享受自然的思潮,使現代人有了綠色美容的理念。人們開發出純天然植物製成的美容美發產品,在未來的化妝品市場,純天然植物美容美發產品和化學合成的化妝品依然是共生共存和不斷競爭的。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術》裏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製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米汁,使其沉澱,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曬幹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麵。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采用這種方法。除了米粉之外,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製作,隻是最後添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麵,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複雜得多。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對胡粉的製造過程有了詳細的記載:“凡造胡粉,每鉛百斤,溶化,削成薄片,卷作筒,按木甑內,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鹽泥固濟,紙糊甑縫。安火四兩,養之七日。期足啟開,鉛片皆生霜粉,掃入水缸內。未生霜者,入甑依舊再養七日,再掃,以質盡為度。其不盡者留作黃丹料。每掃霜一斤,入豆粉二兩、蛤粉四兩,缸內攪勻,澄去清水,用細灰按成溝,紙隔數層,置粉與上。將幹,截成瓦定形,或如磊塊。待幹收貨。此物古因辰、韶諸郡專造,古曰韶粉(俗誤朝粉)。今則各省直饒為之亦。其質入丹青。則白不減;摣婦人頰,能使本色轉青。胡粉投入炭爐中,仍還熔化為鉛,所謂色盡歸皂者。”因為婦女廣泛使用鉛粉化妝,曆代文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關於鉛粉的詩句。如三國魏曹植《洛神賦》:“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鉛粉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所以深受貴族婦女歡迎。米粉因其製作簡單,成本低廉而深受下層婦女的喜愛。可見化妝品一經問世,天然植物製品和化學金屬製品就共存共生,並以各自的優勢進行竟爭,不斷發展,成為名目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化妝品。由於長期使用鉛粉,造成鉛中毒,用鉛粉化妝的婦女,臉色發黑。於是米粉的地位得到提高,花式和品種有了發展。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的“迎蝶粉”,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在宋代,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臘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桃花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因其產品的品牌和地方特色,各地出產的妝粉,也有以地方命名的,如:比較聞名的有浙江的“杭州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粉的顏色,也從原來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的香料,使其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白裏透紅是中國古代男人對女人的審美標準,“女為悅己者容”在白粉應用的基礎上,以紅為飾自古是我國婦女化妝的主流。提取紅藍花汁製成胭脂,塗抹在粉妝的臉上,達到白裏透紅的效果,是我國最早的紅妝顏料。胭脂的名稱大約出現在漢代,西漢時的匈奴貴族婦女用來妝麵,漢武帝時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曾被匈奴招為女婿,居留十二載。在此期間,他可能多次見過他的妻子及婢女如何製作胭脂。耳濡目染,從他們那裏學會了這套技術,張騫歸漢時完成了從種植到製作的成套技術引進。漢人因地製宜並發揚光大,紅藍花移植於中原,南北朝在北方得到大力推廣。《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燕脂。”作為頰紅的胭脂原料是從紅藍花還有紫草、重絳、山花、石榴、紫茉莉花等植物中提取。紅藍花生長於西北,色澤豔紅,不易褪色,中醫以之入藥,稱其紅花。古時的胭脂製作方法很多,較早時用研磨成粉狀的朱砂粉、牛脂、丁香、藿香酒、青油等混合煎煮,冷凝後成脂紅,即可做胭脂和唇脂用。《中華古今注》裏還記載從蘇木裏取嫩枝切成片,用沸水煮,可得紅顏料,瀝之使幹,即可得紅粉直接妝麵。《天工開物》曰:“燕脂,古造法以紫茆染棉者為上,紅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文中山榴花指杜鵑花,可見製作胭脂的原料,漢以後就不止紅藍花,這種*為脂的方法一直沿傳到清代。
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漢墓裏發現有一種黑色礦物,稱“石黛”和磨石黛的石硯,有別於寫字的墨和硯。據考證“石黛”是最早的畫眉材料,這說明黛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婦女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研磨,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古代婦女畫眉所用的材料,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從文獻記載來看。銅黛是一種氧化銅鏽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產自西域,螺子黛產自波斯國,是隋唐時代婦女的主要畫眉材料。上述的畫眉材料,可能是因屬礦物重金屬,產生副作用或美容效果不盡人意,漸漸失去了壟斷的地位。到了宋代,畫眉墨的取材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喜歡自己製取,很少使用商品化的石黛。關於畫眉墨的製取,《事林廣記》記載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沿用至西風東漸的清朝末期。
今天在美容業中流行一種叫蘆薈的神奇藥草,美容效果得到愛美人士的一致認可。其實,明本《蘇六娘》中的小販所賣的“蔸”就是蘆薈,潮汕人叫“朥蔸”。早在明代以前,潮汕人喜歡在自家庭院種的“朥蔸”,潮汕婦女們用它美容護膚。常用其粘液貼鬢與梳頭,抹頭擦臉,既可防白發與脫發,又可柔潤肌膚。少年臉上長青春痘,老人們用朥蔸汁往他們臉上抹,反複幾次,幾天之後居然光滑了。《蘇六娘》中的小販賣蘆薈,說明古代天然的美容植物,也曾經作為化妝品來買賣。人們都認為蘆薈是八十年代以後從日本、美國引進的。其實“朥蔸”這東西,自從明代有文字記載以後。不管滄海桑田,風雲變幻,潮汕一直有人在庭院種植至今,“朥蔸”在潮汕從沒有斷過香火。隻是近幾年又行時起來,種的人越來越多,每戶人家都種好幾盆,除了用於美容之外,一些新品種還被用來食用。
古代的天然植物化妝品和重金屬化妝品,是共生共存和不斷競爭的。天然植物的化妝品常占上風,鉛粉和石黛發展到清代已漸式微。先人在美容實踐中,發現用鮮花、植物護膚護發,不僅成本低廉,沒有副作用,而且效果顯著。所以上至貴族、皇後,下至農婦、村姑,鮮花泡澡,植物護發成了一種習俗。宮廷調製的化妝品,也朝著使用天然材料的方向。現代工業文明的百十年來,化學合成的化妝品大行其道,天然植物美容用品遭受到有史以來的“鐵滑盧”。人們因為使用方便,忘記了天然植物美容的好處。在遭受了化學的汙染和傷害以後,痛定思痛,記起了天然植物,追思了先人的美容方法,一股追求自然美的潮流席卷全球。
現代科學成果已證明重金屬對肌膚的危害,國家有關部門嚴禁在化妝品添加鉛、砷等重金屬,汞、氫醌的添加也有嚴格限製。在人類自我美化的事業中,科學家開發出很多安全的化學物質用於製造美容美發的化妝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容化妝品有了更高的要求。迴歸自然,享受自然的思潮,使現代人有了綠色美容的理念。人們開發出純天然植物製成的美容美發產品,在未來的化妝品市場,純天然植物美容美發產品和化學合成的化妝品依然是共生共存和不斷競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