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無情。
被大火燒過的村子焦黑一片,再加上大雨衝刷, 泥濘黑灰滿地, 遠遠望去, 哪裏還能看出以前這裏是個村子?隻剩下搖搖欲墜的黑色輪廓,青煙如魂, 鬼魅一般,從灰燼中飄出,四散。
宛如地獄。
沈情乘的船到了岸, 抬頭, 見岸邊別致的青石堆上建了個亭子,一條石道曲徑通幽, 蜿蜒至亭中。
這亭子像是從哪個達官顯貴家的園子裏挪來的,與此處風格不搭。
沈情腳觸到地麵,站穩了才問隨行官員:“這是安國侯說的觀景亭?”
“不錯。”隨行官員道,“這是安國侯的夫人, 左史馮歌賦馮大人,捐資修建的。”
“建這個是觀什麽景?”不是沈情刁難這官員,而是這個亭子,建的十分古怪,緊靠著水邊,可四周的景還不如亭子本身秀美可觀。
官員道:“觀山景的。當年先帝跟聖太後路過此處,聖太後忽然喊停, 下船駐足岸邊, 就在那陡坡上遠眺山景, 留下了兩句詩。沈大人可以去看一眼,亭子旁邊的青石堆上刻的有,也是馮大人出資鐫刻的。”
沈情頓了頓,沿著石階到了觀景亭。
那兩句詩刻在旁邊,歸燕識舊巢,舊人看新曆。
不知為何,沈情看著這兩句詩,就想到了她提起這兩句詩是孝賢皇後舊作時,白宗羽的表情。
“馮大人為何要捐資建這個亭子?”
“或許是為了討好聖太後吧。”官員也毫不避諱,笑了一下,“當年四侯,除了朔陽侯傅家,其他的,都勸先帝立新後,還能為了什麽?不過是為名為利罷了。不過說起來,京城四侯的關係,也很奇怪。”
“嗯?哪裏奇怪?”
“朔陽侯傅瑤和安國侯白宗羽是同窗,且關係不錯,馮大人又與你們大理寺程少卿是國子監的同窗,關係也不錯。孝賢皇後在時,馮大人是孝賢皇後的追隨者,可後來,安國侯夫妻倆卻擁立新後,與朔陽侯疏遠了。”
沈情忽然一愣。
“等等,你之前說,安國侯的夫人,這位馮大人……是左史?”
“對,說是先帝的左史,記錄皇帝言行,其實她多是伴隨孝賢皇後左右,是先皇後的左史。”
左史,帝後起居注……
沈情低聲自語:“《比翼錄》。”
“沈大人在說什麽?”
“對了,你有看過《比翼錄》嗎?”
官員茫然搖頭:“不曾,大人說的是書嗎?”
“比翼錄……是書。”沈情想起她看過的《比翼錄》惴惴不安起來。
她看到的那本《比翼錄》,字跡是沈非的,內頁還寫了一句話。
“比翼鳥,一翼一目,相得乃飛,見之則天下大水,非祥瑞也,卻隻道夫妻情深。”
無端想起比翼錄,沈情陷入沉默,可無論怎麽想,現在也都沒有頭緒,隻好暫且擱下,又問:“建亭子是什麽時候的事?”
看石階處的青苔野蔓,應該有些年頭了。
“早了,起碼有七八年了。”官員說,“馮大人失蹤後,此處就成了安國侯的傷心處,多年沒來過,今年是頭一年來,沒想到還出了意外,真真倒黴。”
沈情聽這官員的意思,許是知道些什麽,連忙問道:“聽聞安國侯夫人六年前離京出走,大人可知怎麽迴事嗎?”
“唉,為什麽離京說法不一,咱是不知道了。”官員道,“馮大人要是沒離京,安國侯和馮大人,可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比現在的聖恭侯和沈相都要恩愛。”
果然京城三癡,京地的人都知道。
官員還在感慨:“白宗羽和馮歌賦,人間傳奇啊!可惜了,我看,要不是有女兒牽著,安國侯早垮了,聽說當時府兵在水中撈起馮大人的帕子,猜測馮大人失足落水,報給安國侯時,安國侯一夜白頭……”
官員講著,沈情心不在焉地東瞅西看。
“我沒記錯的話,聖娘娘節前一天……”沈情問,“是不是還在下雨?”
“是的。”官員撓了撓鼻子,說道,“因為這些天一直在下雨,我還怕過節的火燃不起來,擔心過,好在聖娘娘節那日天氣晴朗……沈大人在看什麽?”
他看到沈情站在亭子邊緣向外望去。
“我在看火燒起來的樣子。”
官員怔了怔,順著她的目光看過去,隻見三山相交的一方平地早已化為焦土,他歎道:“慘啊。”
沈情又道:“亭子離村子不遠。”
“雖說不遠,但因為這地方難走,村民們不常到外頭來。”官員道,“這個村……怎麽說呢,被聖太後讚譽為人間桃源,靠山還水,自給自足,咱臨昭以前的縣令還為此挖了好幾顆桃樹苗種在了村子裏。”
“看見了。”沈情看向遠處焦黑的樹,說道,“我看到桃樹了。”
“沈大人,到村裏看看吧。”官員道,“您下坡的時候留意腳下,下雨路滑。”
沈情點頭:“走。”
從觀景亭下來,走到荒廢的村口,三裏左右。
沈情默默算了算,又從這裏望向觀景亭。
從這個角度看,那個亭子高高在上,沈情心中忽然有種奇異的感覺。
煙雨蒙蒙中,那個亭子像天神,站在雲端,垂目看向這個村子。
村子被燒焦了,下了雨,泥地難走,沈情兩腳泥進了村,忽然就想看看小喬的衣擺上,還會不會是一塵不染的。
“喬淩。”
沈情這般叫著。
“原來喬仵作叫喬淩。”跟在後麵的官員在石頭上抹了腳底的泥,笑道,“總是叫小喬小喬的,竟然不知喬仵作還有名字。”
喬淩兩個字喊出去,沒過多久,小喬就從廢墟裏鑽了出來,像是雨過天晴從地裏鑽出來的花苗,清清爽爽勃勃生機。
原來他剛剛在挖土下棺。
沈情跑過去,小聲道:“就你老實,讓你來幹活你就來了。”
小喬就說:“沈大人為什麽來?”
“怕你丟,我得跟著你。”沈情說,“你丟了,我跟程大人不好交差。”
小喬笑了笑,支起鍬,說道:“我聽見了,你是怕我走了,沒人能讓你叫喬淩吧。”
他手摸了摸沈情的發頂,輕柔道:“那你就跟著我吧,想他了,叫叫名字。”
沈情杵在原地,遲遲沒能緩過神。
都說孝賢皇後是個溫柔的人,他應該很像他母親。
小喬又道:“沈情,你是怎麽走路的?”
沈情低頭看了眼自己的鞋,又看了看他的鞋。
小喬挖土帶搬棺材的,鞋上的泥也沒沈情的多。
沈情道:“奇了,你是怎麽走路的?”
這時,官員帶著安國侯府的府兵來見沈情。
“沈大人,這是遲郎將。”
那郎將給她行了個禮,沈情迴禮,琢磨著,這位安國侯府的遲郎將可能以為自己是臨昭縣衙派來的負責官,為防止誤會,她道:“遲郎將,我是大理寺司直沈情。”
她本意,是讓遲郎將不用和自己客氣,以免無意中搶了等會兒要來元村接手工作的臨昭縣令風頭,然而這個遲郎將聽她說大理寺司直後,神情變了。
沈情明顯察覺出,他繃直了身體,如臨大敵似地看著她。
“大理寺?司直大人,來得好快。”
聽他這麽說,沈情心裏起了疑,慢慢接上了後半句:“遲郎將可能誤會了,我隻是來給喬仵作幫忙,等埋完棺就迴臨昭去。”
“我就說是這樣……”跟來的官員玩笑道,“喬仵作,沈大人可是為你來的,不然好好的不在縣衙休息,跑到這泥地裏陪你挖坑,圖什麽呀。”
小喬看了眼沈情,笑眯眯點了點頭。
遲郎將看似鬆了口氣,簡單交待了在哪裏葬棺木後就離開了。
沈情略一打量,與小喬說道:“三十來個府兵。”
“嗯。”
不遠處,一個府兵再次清點了棺木數,催促其餘幾個快些把它們下葬。
沈情聽見後,說道:“死了七十三個,你檢過這些屍首了嗎?”
小喬搖頭:“來的時候,已經裝好棺了。”
“棺木都哪來的?”沈情道,“七十三個,需要七十三口棺木,一天的時間,他們就湊齊了七十三口棺木?”
“你在懷疑什麽?”小喬問道,“一天時間,如果是借調,三十多個府兵,能調來七十三口棺木的。”
“下了一天的雨。”沈情說,“風浪大的,臨昭官員都不敢出港,府兵冒著大風大浪,給村民們調來了棺木安葬……”
“燒死了這麽多人,安國侯囑咐他們竭盡全力安葬安魂,也在情理之中。”
“不……我的意思是……”沈情道,“大風大雨中,還能迅速找來棺木,妥當安葬燒死的村民,安國侯府的府兵調度有序,行動力強……既如此,他們為什麽不救火呢?”
小喬笑道:“你怎知他們沒救火?”
“他們身上,沒有火和煙留下的痕跡。”沈情說,“他們身上隻有濺上去的泥點,手和臉都是幹淨的,頭盔上的紅纓翎羽也都完好,如果參與過救火,不應該是這樣。”
小喬說:“也有可能是火勢太大,放棄營救。”
沈情突然換了話題,問道:“安國侯在觀景亭監看祭火台,府兵們,不會也在亭中吧?三十多個府兵,我看也站不下。既然不可能都在觀景亭,你說節日那天,祭火倒塌時,府兵們在哪?”
小喬輕飄飄答:“嗯?可能買棺材去了吧。”
沈情愣住,笑道:“喬兒,你在說笑?”
小喬說:“元村燒的很徹底,用仵作的話打比方,元村就像是被大火燒了一夜的屍體,除了火,其餘什麽痕跡都看不到了。”
他笑道:“倒像是火神發怒,把它燒了個幹淨,而且,隻燒了這一個村。”
沈情托腮不語。
小喬指著漆黑塌陷的房子,說道:“全燒毀了,而且……”
他看向村口。
沈情微微閃眸,接上了他的話:“而且,無人掙紮逃命。”
村口的房子也被燒了個透,火這種東西,與水不同,水來時是瞬間的事,而火一瞬間燃起,眨眼間吞滅所有房舍是不可能的,它是蔓延的。
村子不大,火燒起來,撲不滅,人肯定會棄屋逃命。
而現在,即便眼前是廢墟,沈情也注意到了。
這個村,沒有救火時慌張逃離的混亂痕跡,好像所有的東西都在原地,靜靜地任火燒,規規矩矩,井然有序。
沈情低頭看向小喬埋了一半的棺材。
小喬笑道:“你信不信,隻要你打開它,府兵腰上的那把刀就會朝你砍過來。”
“有疑,我想驗屍。”
“肯定有疑。”小喬道,“但沈大人,這裏都是府兵,自己的命最重要,你還是……少安毋躁吧。”
“沈大人!”
縣衙來了個官員,招手喊著:“沈大人,您怎麽來這裏了,快些和下官迴去吧。”
“出了什麽事嗎?”
“護香有功,聖太後召您迴京。”那官員深一腳淺一腳走來,行禮笑道,“沈大人,下官先恭喜了,聖太後親發懿旨,大人升遷有望了。”
“我?”沈情驚道,“護香?鳳香木嗎?”
怎麽會有她?明麵上主審查案的是燕川的晁縣令,追捕逃犯的是秋池和平宣侯,以及順手幫忙的朔陽侯。
沈情心沉了底。
是誰……把她報了上去,要讓她迴京領賞?
“大人,快些跟我迴去吧。”那官員道,“京城派來的禮部官,都在等您呢。”
被大火燒過的村子焦黑一片,再加上大雨衝刷, 泥濘黑灰滿地, 遠遠望去, 哪裏還能看出以前這裏是個村子?隻剩下搖搖欲墜的黑色輪廓,青煙如魂, 鬼魅一般,從灰燼中飄出,四散。
宛如地獄。
沈情乘的船到了岸, 抬頭, 見岸邊別致的青石堆上建了個亭子,一條石道曲徑通幽, 蜿蜒至亭中。
這亭子像是從哪個達官顯貴家的園子裏挪來的,與此處風格不搭。
沈情腳觸到地麵,站穩了才問隨行官員:“這是安國侯說的觀景亭?”
“不錯。”隨行官員道,“這是安國侯的夫人, 左史馮歌賦馮大人,捐資修建的。”
“建這個是觀什麽景?”不是沈情刁難這官員,而是這個亭子,建的十分古怪,緊靠著水邊,可四周的景還不如亭子本身秀美可觀。
官員道:“觀山景的。當年先帝跟聖太後路過此處,聖太後忽然喊停, 下船駐足岸邊, 就在那陡坡上遠眺山景, 留下了兩句詩。沈大人可以去看一眼,亭子旁邊的青石堆上刻的有,也是馮大人出資鐫刻的。”
沈情頓了頓,沿著石階到了觀景亭。
那兩句詩刻在旁邊,歸燕識舊巢,舊人看新曆。
不知為何,沈情看著這兩句詩,就想到了她提起這兩句詩是孝賢皇後舊作時,白宗羽的表情。
“馮大人為何要捐資建這個亭子?”
“或許是為了討好聖太後吧。”官員也毫不避諱,笑了一下,“當年四侯,除了朔陽侯傅家,其他的,都勸先帝立新後,還能為了什麽?不過是為名為利罷了。不過說起來,京城四侯的關係,也很奇怪。”
“嗯?哪裏奇怪?”
“朔陽侯傅瑤和安國侯白宗羽是同窗,且關係不錯,馮大人又與你們大理寺程少卿是國子監的同窗,關係也不錯。孝賢皇後在時,馮大人是孝賢皇後的追隨者,可後來,安國侯夫妻倆卻擁立新後,與朔陽侯疏遠了。”
沈情忽然一愣。
“等等,你之前說,安國侯的夫人,這位馮大人……是左史?”
“對,說是先帝的左史,記錄皇帝言行,其實她多是伴隨孝賢皇後左右,是先皇後的左史。”
左史,帝後起居注……
沈情低聲自語:“《比翼錄》。”
“沈大人在說什麽?”
“對了,你有看過《比翼錄》嗎?”
官員茫然搖頭:“不曾,大人說的是書嗎?”
“比翼錄……是書。”沈情想起她看過的《比翼錄》惴惴不安起來。
她看到的那本《比翼錄》,字跡是沈非的,內頁還寫了一句話。
“比翼鳥,一翼一目,相得乃飛,見之則天下大水,非祥瑞也,卻隻道夫妻情深。”
無端想起比翼錄,沈情陷入沉默,可無論怎麽想,現在也都沒有頭緒,隻好暫且擱下,又問:“建亭子是什麽時候的事?”
看石階處的青苔野蔓,應該有些年頭了。
“早了,起碼有七八年了。”官員說,“馮大人失蹤後,此處就成了安國侯的傷心處,多年沒來過,今年是頭一年來,沒想到還出了意外,真真倒黴。”
沈情聽這官員的意思,許是知道些什麽,連忙問道:“聽聞安國侯夫人六年前離京出走,大人可知怎麽迴事嗎?”
“唉,為什麽離京說法不一,咱是不知道了。”官員道,“馮大人要是沒離京,安國侯和馮大人,可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比現在的聖恭侯和沈相都要恩愛。”
果然京城三癡,京地的人都知道。
官員還在感慨:“白宗羽和馮歌賦,人間傳奇啊!可惜了,我看,要不是有女兒牽著,安國侯早垮了,聽說當時府兵在水中撈起馮大人的帕子,猜測馮大人失足落水,報給安國侯時,安國侯一夜白頭……”
官員講著,沈情心不在焉地東瞅西看。
“我沒記錯的話,聖娘娘節前一天……”沈情問,“是不是還在下雨?”
“是的。”官員撓了撓鼻子,說道,“因為這些天一直在下雨,我還怕過節的火燃不起來,擔心過,好在聖娘娘節那日天氣晴朗……沈大人在看什麽?”
他看到沈情站在亭子邊緣向外望去。
“我在看火燒起來的樣子。”
官員怔了怔,順著她的目光看過去,隻見三山相交的一方平地早已化為焦土,他歎道:“慘啊。”
沈情又道:“亭子離村子不遠。”
“雖說不遠,但因為這地方難走,村民們不常到外頭來。”官員道,“這個村……怎麽說呢,被聖太後讚譽為人間桃源,靠山還水,自給自足,咱臨昭以前的縣令還為此挖了好幾顆桃樹苗種在了村子裏。”
“看見了。”沈情看向遠處焦黑的樹,說道,“我看到桃樹了。”
“沈大人,到村裏看看吧。”官員道,“您下坡的時候留意腳下,下雨路滑。”
沈情點頭:“走。”
從觀景亭下來,走到荒廢的村口,三裏左右。
沈情默默算了算,又從這裏望向觀景亭。
從這個角度看,那個亭子高高在上,沈情心中忽然有種奇異的感覺。
煙雨蒙蒙中,那個亭子像天神,站在雲端,垂目看向這個村子。
村子被燒焦了,下了雨,泥地難走,沈情兩腳泥進了村,忽然就想看看小喬的衣擺上,還會不會是一塵不染的。
“喬淩。”
沈情這般叫著。
“原來喬仵作叫喬淩。”跟在後麵的官員在石頭上抹了腳底的泥,笑道,“總是叫小喬小喬的,竟然不知喬仵作還有名字。”
喬淩兩個字喊出去,沒過多久,小喬就從廢墟裏鑽了出來,像是雨過天晴從地裏鑽出來的花苗,清清爽爽勃勃生機。
原來他剛剛在挖土下棺。
沈情跑過去,小聲道:“就你老實,讓你來幹活你就來了。”
小喬就說:“沈大人為什麽來?”
“怕你丟,我得跟著你。”沈情說,“你丟了,我跟程大人不好交差。”
小喬笑了笑,支起鍬,說道:“我聽見了,你是怕我走了,沒人能讓你叫喬淩吧。”
他手摸了摸沈情的發頂,輕柔道:“那你就跟著我吧,想他了,叫叫名字。”
沈情杵在原地,遲遲沒能緩過神。
都說孝賢皇後是個溫柔的人,他應該很像他母親。
小喬又道:“沈情,你是怎麽走路的?”
沈情低頭看了眼自己的鞋,又看了看他的鞋。
小喬挖土帶搬棺材的,鞋上的泥也沒沈情的多。
沈情道:“奇了,你是怎麽走路的?”
這時,官員帶著安國侯府的府兵來見沈情。
“沈大人,這是遲郎將。”
那郎將給她行了個禮,沈情迴禮,琢磨著,這位安國侯府的遲郎將可能以為自己是臨昭縣衙派來的負責官,為防止誤會,她道:“遲郎將,我是大理寺司直沈情。”
她本意,是讓遲郎將不用和自己客氣,以免無意中搶了等會兒要來元村接手工作的臨昭縣令風頭,然而這個遲郎將聽她說大理寺司直後,神情變了。
沈情明顯察覺出,他繃直了身體,如臨大敵似地看著她。
“大理寺?司直大人,來得好快。”
聽他這麽說,沈情心裏起了疑,慢慢接上了後半句:“遲郎將可能誤會了,我隻是來給喬仵作幫忙,等埋完棺就迴臨昭去。”
“我就說是這樣……”跟來的官員玩笑道,“喬仵作,沈大人可是為你來的,不然好好的不在縣衙休息,跑到這泥地裏陪你挖坑,圖什麽呀。”
小喬看了眼沈情,笑眯眯點了點頭。
遲郎將看似鬆了口氣,簡單交待了在哪裏葬棺木後就離開了。
沈情略一打量,與小喬說道:“三十來個府兵。”
“嗯。”
不遠處,一個府兵再次清點了棺木數,催促其餘幾個快些把它們下葬。
沈情聽見後,說道:“死了七十三個,你檢過這些屍首了嗎?”
小喬搖頭:“來的時候,已經裝好棺了。”
“棺木都哪來的?”沈情道,“七十三個,需要七十三口棺木,一天的時間,他們就湊齊了七十三口棺木?”
“你在懷疑什麽?”小喬問道,“一天時間,如果是借調,三十多個府兵,能調來七十三口棺木的。”
“下了一天的雨。”沈情說,“風浪大的,臨昭官員都不敢出港,府兵冒著大風大浪,給村民們調來了棺木安葬……”
“燒死了這麽多人,安國侯囑咐他們竭盡全力安葬安魂,也在情理之中。”
“不……我的意思是……”沈情道,“大風大雨中,還能迅速找來棺木,妥當安葬燒死的村民,安國侯府的府兵調度有序,行動力強……既如此,他們為什麽不救火呢?”
小喬笑道:“你怎知他們沒救火?”
“他們身上,沒有火和煙留下的痕跡。”沈情說,“他們身上隻有濺上去的泥點,手和臉都是幹淨的,頭盔上的紅纓翎羽也都完好,如果參與過救火,不應該是這樣。”
小喬說:“也有可能是火勢太大,放棄營救。”
沈情突然換了話題,問道:“安國侯在觀景亭監看祭火台,府兵們,不會也在亭中吧?三十多個府兵,我看也站不下。既然不可能都在觀景亭,你說節日那天,祭火倒塌時,府兵們在哪?”
小喬輕飄飄答:“嗯?可能買棺材去了吧。”
沈情愣住,笑道:“喬兒,你在說笑?”
小喬說:“元村燒的很徹底,用仵作的話打比方,元村就像是被大火燒了一夜的屍體,除了火,其餘什麽痕跡都看不到了。”
他笑道:“倒像是火神發怒,把它燒了個幹淨,而且,隻燒了這一個村。”
沈情托腮不語。
小喬指著漆黑塌陷的房子,說道:“全燒毀了,而且……”
他看向村口。
沈情微微閃眸,接上了他的話:“而且,無人掙紮逃命。”
村口的房子也被燒了個透,火這種東西,與水不同,水來時是瞬間的事,而火一瞬間燃起,眨眼間吞滅所有房舍是不可能的,它是蔓延的。
村子不大,火燒起來,撲不滅,人肯定會棄屋逃命。
而現在,即便眼前是廢墟,沈情也注意到了。
這個村,沒有救火時慌張逃離的混亂痕跡,好像所有的東西都在原地,靜靜地任火燒,規規矩矩,井然有序。
沈情低頭看向小喬埋了一半的棺材。
小喬笑道:“你信不信,隻要你打開它,府兵腰上的那把刀就會朝你砍過來。”
“有疑,我想驗屍。”
“肯定有疑。”小喬道,“但沈大人,這裏都是府兵,自己的命最重要,你還是……少安毋躁吧。”
“沈大人!”
縣衙來了個官員,招手喊著:“沈大人,您怎麽來這裏了,快些和下官迴去吧。”
“出了什麽事嗎?”
“護香有功,聖太後召您迴京。”那官員深一腳淺一腳走來,行禮笑道,“沈大人,下官先恭喜了,聖太後親發懿旨,大人升遷有望了。”
“我?”沈情驚道,“護香?鳳香木嗎?”
怎麽會有她?明麵上主審查案的是燕川的晁縣令,追捕逃犯的是秋池和平宣侯,以及順手幫忙的朔陽侯。
沈情心沉了底。
是誰……把她報了上去,要讓她迴京領賞?
“大人,快些跟我迴去吧。”那官員道,“京城派來的禮部官,都在等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