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幾日,自己每每忍不住牢騷時,用著什麽陰險狡詐一類來形容梁塵飛,皆是最尋常的……
可蕭定北卻總總滿麵赤誠,極其認真的來勸自己,“太傅,當真是好人的。”
想至此處,孟榛笑了笑,“蕭定北是純粹,卻不是傻的,他於你之敬重,想來,你對他,亦不會錯。”
繼而語氣誠懇,“梁塵飛,你能同我,講講當年攝政王“平叛”西南軍之事嗎?”
梁塵飛有些訝異,本就沒有讓她知曉的打算,畢竟當年,陰謀、鮮血、背叛、皆是些教人心寒的薄涼。
見他猶豫,孟榛正色,眸中堅定無畏,“有國方有家,政局動盪,風雨飄搖,若此時,吾輩不究其根本,拔除毒瘡,那小家安危又從何而來?孟榛不怕直麵慘澹與淋漓鮮血,隻怕,所見乃虛假盛世!所享乃子虛烏有之清閑……”
梁塵飛從容斟了杯茶,遞到孟榛麵前,終是鬆了口氣,有些無奈,“西南之事,不過這混沌之中,寥寥一盞。”
……
☆、西南真相
“西南,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造反之嫌……
反倒,於朝廷,是真正的忠心耿耿,兩年前,彼時融國雖表麵上看起來祥和一片,政通人和,興盛繁華,可實際上,已呈出頹敗之勢,諸如軍隊無能,官商勾結,吏治腐敗,此類癥結比比皆是……
而西北邊境,又恰臨燭國,虎視眈眈……
富國強兵,乃是當時燃眉之急,西南蕭家上奏,整治軍事,提出改革兵部戶部,將兵權集中,至聖上一人手,以便整頓,再將每年軍款由戶部嚴格加以核對,以整治不軌之徒。
縱使蕭家上奏之案,現在看來,亦有不足,可彼時,卻是最好,最能見效的辦法。
可一旦兵權集中,手中權利,最為受損的便是京中這位攝政王,融國兵權原本較為分散,皇家手中是禁軍,和傳聞中的天兵軍,以及東南水軍。
蕭家則掌西南軍,最為驍勇善戰。
項家一支項家軍。
而攝政王手中,是華中軍,士兵最多,裝備最為精良,教禁軍有過之而無不及。”
攝政王手中華中軍?孟榛也曾略有耳聞,華中軍,軍紀散漫,少有良將,西南軍,怎麽會輸給他們?
極為不解,“即是這般,西南軍,當年怎會戰敗?不然……想來總歸仍有一絲機會,可澄清冤屈。”
兩年前,救蕭定北迴來時,那西南戰場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如今仍歷歷在目,梁塵飛眸中凜然殺意,“兩年前,攝政王的功勳,可不止平叛西南“叛亂”一項,還有,擊退燭國犯我融國邊境這一項……
朝堂江湖,怎就沒一個人懷疑過,為何明明在西北邊境的燭國,卻來捨近求遠犯融國西南邊境?
京中剛傳了報,攝政王即刻便請旨領兵,數十萬大軍,能一夜之間便整頓好?不是刻意,難道是他帶兵有方?
可待攝政王到了西南第二日,便上奏西南謀反,各地亦通通上報,謂:見西南軍舉兵大肆進京,期間更有屠城行徑。
聖上還未下達任何命令,數日後,攝政王便傳來了捷報……
擊退了燭國,又“平叛”了西南叛亂,更早有“先見之明”,在西南進京之路上留有重兵,剷除了進京的西南軍……”
從未有過的震驚,連聲音都在顫抖,孟榛深唿兩口氣,才開口,“一切,當年西南的一切……都是,攝政王,一手策劃!他陷害忠良?!更有勾結燭國?!通敵賣國?!……”
梁塵飛閉上眼,嘆了口氣,極不願般,“不僅是攝政王,更有,項家為輔。”
若是說兩年前,項家老將軍還在世,輔助攝政王這種事情,孟榛是全然不信的,決然搖了搖頭,“項家,不會的,項老將軍怎麽會容許項家軍行此不忠之事。”
“是項弈臨,雖未全部接手項家軍,可手中卻有些兵力,尚可輔助攝政王行事……”
項弈臨,是前幾日於市集所見之人?!孟榛心上不由得湧上厭惡,“是他?!”
“沒錯,可憐蕭家軍,彼時哪知道,燭國兵犯邊境,攝政王助陣,全然陰謀罷了。
攝政王率華中軍到了西南,燭國便撤兵,隻剩華中軍,於西南困獸之鬥,鬥不過,繼而便以直接屠城,燒殺搶奪,西南軍一時被困西南,亦無處求助訴冤……”
恍然大悟,孟榛不禁拍桌,“那西南軍人馬直達京城?期間屠城,是……攝政王的人?!”
“不錯,不過說來,亦是,蕭將軍手下副將,蕭武,伏在蕭家,十幾年的細作……十幾年,蕭家厚待,都不曾換其半分真心,帶著幾千人馬,所經之城,皆屠城政策,可世人怎知他是細作,隻當是蕭家軍為非作歹。”
“細作,既為攝政王的人,現如今為何從未聽聞此人?”
他眸中深邃,“改頭換麵,更名易姓……”
“怎麽可能?那豈不是換了個人?!還能不為人知?”
“不錯,就是這般……”
</br>
可蕭定北卻總總滿麵赤誠,極其認真的來勸自己,“太傅,當真是好人的。”
想至此處,孟榛笑了笑,“蕭定北是純粹,卻不是傻的,他於你之敬重,想來,你對他,亦不會錯。”
繼而語氣誠懇,“梁塵飛,你能同我,講講當年攝政王“平叛”西南軍之事嗎?”
梁塵飛有些訝異,本就沒有讓她知曉的打算,畢竟當年,陰謀、鮮血、背叛、皆是些教人心寒的薄涼。
見他猶豫,孟榛正色,眸中堅定無畏,“有國方有家,政局動盪,風雨飄搖,若此時,吾輩不究其根本,拔除毒瘡,那小家安危又從何而來?孟榛不怕直麵慘澹與淋漓鮮血,隻怕,所見乃虛假盛世!所享乃子虛烏有之清閑……”
梁塵飛從容斟了杯茶,遞到孟榛麵前,終是鬆了口氣,有些無奈,“西南之事,不過這混沌之中,寥寥一盞。”
……
☆、西南真相
“西南,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造反之嫌……
反倒,於朝廷,是真正的忠心耿耿,兩年前,彼時融國雖表麵上看起來祥和一片,政通人和,興盛繁華,可實際上,已呈出頹敗之勢,諸如軍隊無能,官商勾結,吏治腐敗,此類癥結比比皆是……
而西北邊境,又恰臨燭國,虎視眈眈……
富國強兵,乃是當時燃眉之急,西南蕭家上奏,整治軍事,提出改革兵部戶部,將兵權集中,至聖上一人手,以便整頓,再將每年軍款由戶部嚴格加以核對,以整治不軌之徒。
縱使蕭家上奏之案,現在看來,亦有不足,可彼時,卻是最好,最能見效的辦法。
可一旦兵權集中,手中權利,最為受損的便是京中這位攝政王,融國兵權原本較為分散,皇家手中是禁軍,和傳聞中的天兵軍,以及東南水軍。
蕭家則掌西南軍,最為驍勇善戰。
項家一支項家軍。
而攝政王手中,是華中軍,士兵最多,裝備最為精良,教禁軍有過之而無不及。”
攝政王手中華中軍?孟榛也曾略有耳聞,華中軍,軍紀散漫,少有良將,西南軍,怎麽會輸給他們?
極為不解,“即是這般,西南軍,當年怎會戰敗?不然……想來總歸仍有一絲機會,可澄清冤屈。”
兩年前,救蕭定北迴來時,那西南戰場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如今仍歷歷在目,梁塵飛眸中凜然殺意,“兩年前,攝政王的功勳,可不止平叛西南“叛亂”一項,還有,擊退燭國犯我融國邊境這一項……
朝堂江湖,怎就沒一個人懷疑過,為何明明在西北邊境的燭國,卻來捨近求遠犯融國西南邊境?
京中剛傳了報,攝政王即刻便請旨領兵,數十萬大軍,能一夜之間便整頓好?不是刻意,難道是他帶兵有方?
可待攝政王到了西南第二日,便上奏西南謀反,各地亦通通上報,謂:見西南軍舉兵大肆進京,期間更有屠城行徑。
聖上還未下達任何命令,數日後,攝政王便傳來了捷報……
擊退了燭國,又“平叛”了西南叛亂,更早有“先見之明”,在西南進京之路上留有重兵,剷除了進京的西南軍……”
從未有過的震驚,連聲音都在顫抖,孟榛深唿兩口氣,才開口,“一切,當年西南的一切……都是,攝政王,一手策劃!他陷害忠良?!更有勾結燭國?!通敵賣國?!……”
梁塵飛閉上眼,嘆了口氣,極不願般,“不僅是攝政王,更有,項家為輔。”
若是說兩年前,項家老將軍還在世,輔助攝政王這種事情,孟榛是全然不信的,決然搖了搖頭,“項家,不會的,項老將軍怎麽會容許項家軍行此不忠之事。”
“是項弈臨,雖未全部接手項家軍,可手中卻有些兵力,尚可輔助攝政王行事……”
項弈臨,是前幾日於市集所見之人?!孟榛心上不由得湧上厭惡,“是他?!”
“沒錯,可憐蕭家軍,彼時哪知道,燭國兵犯邊境,攝政王助陣,全然陰謀罷了。
攝政王率華中軍到了西南,燭國便撤兵,隻剩華中軍,於西南困獸之鬥,鬥不過,繼而便以直接屠城,燒殺搶奪,西南軍一時被困西南,亦無處求助訴冤……”
恍然大悟,孟榛不禁拍桌,“那西南軍人馬直達京城?期間屠城,是……攝政王的人?!”
“不錯,不過說來,亦是,蕭將軍手下副將,蕭武,伏在蕭家,十幾年的細作……十幾年,蕭家厚待,都不曾換其半分真心,帶著幾千人馬,所經之城,皆屠城政策,可世人怎知他是細作,隻當是蕭家軍為非作歹。”
“細作,既為攝政王的人,現如今為何從未聽聞此人?”
他眸中深邃,“改頭換麵,更名易姓……”
“怎麽可能?那豈不是換了個人?!還能不為人知?”
“不錯,就是這般……”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