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陛下,從大夏建國實行諸侯分封製,直至陛下一統六國,以郡縣製替代,這才從根源之上徹底結束了紛亂的源頭,為士人提供了安全的生活環境。但這中間長達近兩千年的國策與思想,則很難一下子徹底扭轉過來。我大秦雖然立國五百餘載,影響力也隻局限於關西之地,對關東六國的統治時日尚短,影響較弱,而且很多政令、律法與先前六國施行的出入較大。要想單純靠錢、糧作支撐,讓關東士人徹底認同我大秦,恐怕很難。請問治粟內史,以我大秦目前的國力與財力是否能夠應對扶蘇公子的這項提議?”
“這?”治粟內史支支吾吾的,不知該如何述說。
始皇帝威嚴的目光瞬間移到他身上,眼睛一凝,“說”,簡簡單單的一個字,瞬間猶如一座大山壓了下來,讓他有些闖不過氣來。
治粟內史頭上冷汗直冒,顧不得擦拭,趕緊迴複道:“啟稟始皇帝陛下,按大秦目前人口以及收入,扣除各項支出,實在無法滿足扶蘇公子的需求。即使,即使停止阿房宮與帝陵的建設,也很難。”
扶蘇以仁為出發點,理清楚了大秦社會現狀的根源。他很明白此時大秦外強內弱,大秦的基業猶如空中樓閣,再不加以修補,一遇大風,一刮即倒。不過他也知道此項政令如果實施開來,所需錢糧數目甚多。但如今治粟內史直白的一番話,將他刺激的體無完膚,腦袋直發懵。
“諫議大夫,繼續說。”始皇帝先前隻是想做個樣子,樹立廣開言路的新形象,讓大臣們直抒己見,議論國政,改變先前自己的一言堂形象,順便看看各大臣的能耐以及尋找一些有用的提議。不過隨著議題不斷擴大,他的興趣也被慢慢的勾了起來。
“始皇帝陛下,臣覺得要想讓關東人士徹底融入我大秦,必須從以下三方麵同時入手,方可成功。其一是文化。”
“文化,我大秦不是早已經就做了嗎,而且也采用法家思想治國,難道這還不夠?”朝堂上的大臣嘀咕道。
“正如各位同僚所說,我大秦書同文,度同製,車同軌,行同倫,統一幣製,修建馳道,製傳國玉璽,這些措施確實是文化的一種,也時刻影響著大秦子民。但我現在所說的文化,是專門從思想上直接引導他們,進而從本質上徹底改造他們。其二,便是如扶蘇公子所說的賦稅等優惠措施。隻有讓關東子民獲得比六國時期更多的優惠,讓他們知道大秦一統所帶來的切實好處,這樣他們才能念大秦的好才能心向大秦。其三,改善吏治。以法治國本身沒有過錯,錯的是秦律太過野蠻,很多律條不符人情,而且徇私舞弊,區別對待非常嚴重。優惠政策雖然來得快,自然去的也快,整頓吏治較難,文化侵濁明顯,但所需時間較長。隻有三者一起實施,相輔相成,才能夠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國時期雖然各國戰亂頻發,各國王對國民盤剝雖然大,但也不至於到了殺雞取卵的地步。一句話,民眾還能湊合著活下去。
如今大秦一統,對內結束了戰亂,但卻對外開辟了新的戰場。短短幾年,發動了南爭百越,北伐匈奴,這些戰爭規模龐大,曠日持久,對整個大秦後勤的考驗很嚴酷。國內同時修築萬裏長城、阿房宮、帝陵等大工程,大量的黔首去服徭役,留下老弱婦孺下田勞作,直接造成糧食產量持續下降;戰爭、建築都需要大量的錢財,因此賦稅被不斷的大幅度提高,如此大秦已經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境地。
其實說到底,就是要讓廣大士人看清楚統一大秦的精、氣、神,再對比六國先前的生活,讓黔首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要說始皇帝的決策錯了,不見得。匈奴南下,時刻威脅著大秦的國都,不北伐,不修築長城,那麽河北平原有多少子民要受戰亂之苦。北伐匈奴是不得以的戰爭,修築萬裏長城更是可以造福子孫後代千載的大工程。他的思路、決策都很正確,錯的是他不該過度的濫用民力、物力、錢力。導致黔首心底越來越排斥大秦,越來越懷念六國。
作為大秦的最高統帥,始皇帝也察覺到了如今的不利場麵。他也想扭轉先前的政策,可惜大秦的步子一旦邁開,就很難停下來。而且停下就意味著他自動承認先前的決策失敗,意味著大秦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又拱手送人,這對於一心追求千古一帝的他來說,一切很難。
始皇帝點了點頭,“嗯”一聲。他胸中懷有遠大抱負,目光極遠。此時一聽諫議大夫的解釋,瞬間就明了其中的作用。
其餘大臣見始皇帝今日願意聆聽臣子的意見,表現不同以往,這對於那些想升官發財,想賣弄表現的人來說,猶寒冬中的一縷春風,和煦而又溫暖。
此時那些支持其他皇子的大臣,見扶蘇的提議被諫議大夫淳於越批的體無完膚,立即落井下石,想將其打入十八層地獄。
“陛下,臣也不敢苟同扶蘇公子意見。其一,如今我大秦每一項在建工程都是既定決策,豈能說停就停。我大秦修築的萬裏長城,是為防範塞外異族進入河北之地的第一道關卡,此舉利國利民,更是功蓋千秋,造福子孫千秋萬代的大舉措、大功得。南征百越同樣如此,越人騷擾我南方之地,如果不加以反擊,那我大秦臉麵何在?如此我大秦隻需犧牲一代人的利益,便能換取千載和平。而且打下的戰果,此時放棄實在太過可惜。我們投入人力、物力開拓北疆,大西南也是為了保持先前大好戰果。如果將這片土地開發出來,又能夠為我大秦子民提供不少田地、糧食,而我們隻要咬緊牙關,挺過這一難關,那麽前途將一片光明。還有陛下的皇陵,阿房宮等也同樣如此,試問扶蘇公子,上述哪個該停?”
此一問,簡直就是句句誅心。大家都知道扶蘇公子真正的用意,他是想讓始皇帝先停止阿房宮的修建,將錢財用來改善民生。但作為臣子,更是皇子的他,如何能夠當著眾大臣與父皇的麵,直接說出此等大逆不道的話來。
扶蘇頭上冷汗直冒,結結巴巴的解釋道:“父皇,兒臣,兒臣。”結果心情緊張,反而影響了他的思路,嘴巴笨拙的說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
他此次反對丞相,是想讓大秦做出點應有的姿態,順便也為黔首爭取點利益,以此緩和大秦內部的矛盾,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待國力上升後,再行駛大的變革,最終使嬴秦江山穩固下來。可惜如今被他人這樣一解說,事情反而成了另外一種景象,他更是將自己置於不利境地,不過通過這次教訓,也他徹底認清楚人心險惡的道理。
一時間,氣氛又有些詭異,大殿又再次恢複了寂靜。
始皇帝朝眾臣看了一眼,最後將目光放到丞相身上,點名道,“李斯,你身為大秦丞相,百官之首,更是扶蘇嶽丈,你如何看待此提議?”
預知後事如何,請等下一章節。
“這?”治粟內史支支吾吾的,不知該如何述說。
始皇帝威嚴的目光瞬間移到他身上,眼睛一凝,“說”,簡簡單單的一個字,瞬間猶如一座大山壓了下來,讓他有些闖不過氣來。
治粟內史頭上冷汗直冒,顧不得擦拭,趕緊迴複道:“啟稟始皇帝陛下,按大秦目前人口以及收入,扣除各項支出,實在無法滿足扶蘇公子的需求。即使,即使停止阿房宮與帝陵的建設,也很難。”
扶蘇以仁為出發點,理清楚了大秦社會現狀的根源。他很明白此時大秦外強內弱,大秦的基業猶如空中樓閣,再不加以修補,一遇大風,一刮即倒。不過他也知道此項政令如果實施開來,所需錢糧數目甚多。但如今治粟內史直白的一番話,將他刺激的體無完膚,腦袋直發懵。
“諫議大夫,繼續說。”始皇帝先前隻是想做個樣子,樹立廣開言路的新形象,讓大臣們直抒己見,議論國政,改變先前自己的一言堂形象,順便看看各大臣的能耐以及尋找一些有用的提議。不過隨著議題不斷擴大,他的興趣也被慢慢的勾了起來。
“始皇帝陛下,臣覺得要想讓關東人士徹底融入我大秦,必須從以下三方麵同時入手,方可成功。其一是文化。”
“文化,我大秦不是早已經就做了嗎,而且也采用法家思想治國,難道這還不夠?”朝堂上的大臣嘀咕道。
“正如各位同僚所說,我大秦書同文,度同製,車同軌,行同倫,統一幣製,修建馳道,製傳國玉璽,這些措施確實是文化的一種,也時刻影響著大秦子民。但我現在所說的文化,是專門從思想上直接引導他們,進而從本質上徹底改造他們。其二,便是如扶蘇公子所說的賦稅等優惠措施。隻有讓關東子民獲得比六國時期更多的優惠,讓他們知道大秦一統所帶來的切實好處,這樣他們才能念大秦的好才能心向大秦。其三,改善吏治。以法治國本身沒有過錯,錯的是秦律太過野蠻,很多律條不符人情,而且徇私舞弊,區別對待非常嚴重。優惠政策雖然來得快,自然去的也快,整頓吏治較難,文化侵濁明顯,但所需時間較長。隻有三者一起實施,相輔相成,才能夠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國時期雖然各國戰亂頻發,各國王對國民盤剝雖然大,但也不至於到了殺雞取卵的地步。一句話,民眾還能湊合著活下去。
如今大秦一統,對內結束了戰亂,但卻對外開辟了新的戰場。短短幾年,發動了南爭百越,北伐匈奴,這些戰爭規模龐大,曠日持久,對整個大秦後勤的考驗很嚴酷。國內同時修築萬裏長城、阿房宮、帝陵等大工程,大量的黔首去服徭役,留下老弱婦孺下田勞作,直接造成糧食產量持續下降;戰爭、建築都需要大量的錢財,因此賦稅被不斷的大幅度提高,如此大秦已經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境地。
其實說到底,就是要讓廣大士人看清楚統一大秦的精、氣、神,再對比六國先前的生活,讓黔首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要說始皇帝的決策錯了,不見得。匈奴南下,時刻威脅著大秦的國都,不北伐,不修築長城,那麽河北平原有多少子民要受戰亂之苦。北伐匈奴是不得以的戰爭,修築萬裏長城更是可以造福子孫後代千載的大工程。他的思路、決策都很正確,錯的是他不該過度的濫用民力、物力、錢力。導致黔首心底越來越排斥大秦,越來越懷念六國。
作為大秦的最高統帥,始皇帝也察覺到了如今的不利場麵。他也想扭轉先前的政策,可惜大秦的步子一旦邁開,就很難停下來。而且停下就意味著他自動承認先前的決策失敗,意味著大秦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又拱手送人,這對於一心追求千古一帝的他來說,一切很難。
始皇帝點了點頭,“嗯”一聲。他胸中懷有遠大抱負,目光極遠。此時一聽諫議大夫的解釋,瞬間就明了其中的作用。
其餘大臣見始皇帝今日願意聆聽臣子的意見,表現不同以往,這對於那些想升官發財,想賣弄表現的人來說,猶寒冬中的一縷春風,和煦而又溫暖。
此時那些支持其他皇子的大臣,見扶蘇的提議被諫議大夫淳於越批的體無完膚,立即落井下石,想將其打入十八層地獄。
“陛下,臣也不敢苟同扶蘇公子意見。其一,如今我大秦每一項在建工程都是既定決策,豈能說停就停。我大秦修築的萬裏長城,是為防範塞外異族進入河北之地的第一道關卡,此舉利國利民,更是功蓋千秋,造福子孫千秋萬代的大舉措、大功得。南征百越同樣如此,越人騷擾我南方之地,如果不加以反擊,那我大秦臉麵何在?如此我大秦隻需犧牲一代人的利益,便能換取千載和平。而且打下的戰果,此時放棄實在太過可惜。我們投入人力、物力開拓北疆,大西南也是為了保持先前大好戰果。如果將這片土地開發出來,又能夠為我大秦子民提供不少田地、糧食,而我們隻要咬緊牙關,挺過這一難關,那麽前途將一片光明。還有陛下的皇陵,阿房宮等也同樣如此,試問扶蘇公子,上述哪個該停?”
此一問,簡直就是句句誅心。大家都知道扶蘇公子真正的用意,他是想讓始皇帝先停止阿房宮的修建,將錢財用來改善民生。但作為臣子,更是皇子的他,如何能夠當著眾大臣與父皇的麵,直接說出此等大逆不道的話來。
扶蘇頭上冷汗直冒,結結巴巴的解釋道:“父皇,兒臣,兒臣。”結果心情緊張,反而影響了他的思路,嘴巴笨拙的說了半天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
他此次反對丞相,是想讓大秦做出點應有的姿態,順便也為黔首爭取點利益,以此緩和大秦內部的矛盾,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待國力上升後,再行駛大的變革,最終使嬴秦江山穩固下來。可惜如今被他人這樣一解說,事情反而成了另外一種景象,他更是將自己置於不利境地,不過通過這次教訓,也他徹底認清楚人心險惡的道理。
一時間,氣氛又有些詭異,大殿又再次恢複了寂靜。
始皇帝朝眾臣看了一眼,最後將目光放到丞相身上,點名道,“李斯,你身為大秦丞相,百官之首,更是扶蘇嶽丈,你如何看待此提議?”
預知後事如何,請等下一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