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新的架構(四)
在談論古代史的時候,人們很容易指點江山激昂文字;在談論近代史的時候,人們也容易把欄杆拍遍,漫嗟榮辱;而在談論現代史的時候,人們卻既容易一葉障目,也容易畏首畏尾。而在談論昨天的故事時,許多人就幹脆天涼好個秋了。
即使是畢文謙和黎華,在這樣安靜的夜裏,兩人獨處在一起,當那句“進京趕考”出口之後,黎華手中的筆終於不小心在筆記本上遊錯了筆劃。
見此,畢文謙慢慢前探身子,伸手蓋在黎華握筆的手上:“如果你還沒有充分準備好迴答這個問題,那就不必迴答。”
那隻握筆的手,漸漸攥成了拳頭。
“我的確沒準備好,但現在的我,必須要有一個答案。”
手心包裹著黎華的拳頭,那溫度,以及她流露的眼神,讓畢文謙既心喜,又心疼。
“好吧,那你暫且先記住這個必須要迴答的問題,我們繼續說曆史……不,似乎,已經漸漸從曆史,說到了現在,要說到將來了。”
無論這算不算一個消解氣氛的玩笑,畢文謙朝著黎華笑了笑,放開手,重新坐直了身子。
“對比我們和歐洲的曆史脈絡,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當一種社會製度發展得越充分時,既得利益集體的力量就會越強大,讓社會製度過程溫和地繼續進化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要用相對簡單的數學知識來比喻,我們可以把一種社會製度下,一個社會群體生產力發展擴大的規模曲線看成是底數大於1的對數函數,它一開始就繼承了上一種社會製度已有的生產力水平,在時間中會持續扣除社會運行所需要消耗的社會成本。一種確定的製度,意味著相應的對數函數的底數是確定的。雖然這個函數的理論增長極限是無限的,但越往後,增長的速度卻會越緩慢,在現實中往往會達到一個大致的極限。以封建製度為例,自耕農在耕地上勞作的收獲是這種社會製度下生產的根本,這樣的收獲,即使理想狀態下年年都風調雨順,整個社會的生產期望也不過是國境內所有耕地的出產在人們吃飽之後的節餘。即使有其他工商業存在,也沒有本質性的改變。然而,封建製度下中央政府能夠有力控製的國土麵積是有極限的,這就意味著,在社會製度不變的前提下,其生產力發展明顯存在著極限。更進一步,封建時代沒有計劃生育,人口增長沒有極限,隨著時間推移,總有一天,會麵臨全國的出產不夠全國人民吃的困境,這時候,國家必然走向崩潰。而真實的曆史上,從來沒有等到那一天來臨,國家就已經崩潰了——當底層人民陷入了困難而中央政府又無力扶助時,既得利益集團裏即使有個別真正做到樂善好施,但作為一個階級,他們是不會為國解囊的。雖然聽起來很愚蠢,但這樣的愚蠢,卻充斥著曆史書。比如,明末的曆史書上那些讓人笑不起來的黑色幽默就讓人應接不暇。”
“所以,現實中的社會製度的進步,往往都不是生產力水平邁入了下一種先進製度的門檻,然後就充滿希望地集體轉變。歐洲的自由資本主義大發展,是最西邊的國家,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先進生產力是從我們中華在亞歐大陸上一路輻射向西。最西邊,就是最落後最窮困的地方。窮則思變,他們沒有能力向東發動戰爭,隻能出海碰碰運氣。然後,他們成功了。有了大量新資源輸入,本身的分封封建製度的既得利益集團又落後於時代正在逐步瓦解,這種時代背景下,向新的先進社會製度變革的動力就更大,阻力就更小。於是,西歐諸國先後在世界範圍內率先走向了自由資本主義。”
“而相對應的例子,則是我們中華。由於我們本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社會製度,我們的地理環境和當時的科技水平也導致我們不可能獲得真正大量的外來資源,所以,從戰國時代開始的分封封建出現瓦解,一直到隋唐,花了一千多年,都沒能徹底再進一步。之前說的,最終靠的是黃巢以殺戮的代價才徹底掃除了分封封建製度下的既得利益集團——這樣的代價,比人們想像中的要慘痛得多!那些阻礙著製度進化的門閥世家,掌握著當時中華千年來傳承凝聚的最先進的教育資源!他們被清掃一空,意味著中華地區的綜合生產力遭受了重創。所以,製度更先進的宋朝,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積累,能夠獲得一個富裕的評價,卻無法再現盛唐氣象了,無論是傳世至今的文學作品,還是整個社會的精神麵貌……教育資源,真的是最貴的。”
說到這兒,畢文謙不禁低頭歎了一口氣。
“黎華,我們可以從曆史中學習和探索,卻不可能決定我們出生、登台時將麵對的時代背景。滿清王朝選擇製定的社會製度運行了兩百多年,將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精神麵貌版刻在了極落後的有著極重的奴隸製殘餘的集權封建製度的水平。百年屈辱中,曆經了許多次革·命,最終由tg讓中國人民重新站了起來。人,是站起來了。但社會科學的落後導致的絕大多數人口在精神水平上的落後,還遠遠沒有改變。這和崇洋媚外沒有關係——可以說,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九成以上的中國人的精神麵貌,還不如唐宋時代的中國人。然而,人類社會的時代的步伐已經從自由資本主義邁進了國·家資本主義時代,並且已經開始實踐更先進的社會主義製度,在理論上已經勾勒出了共·產主義的遠景。”
“物質上的一窮二白,其實並不是最大的困難;落後製度下長期的思想鉗製導致的精神麵貌的落後才是最難攀越的難關。黎華,擺在我們麵前的,是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中國:我們繼承著自周公以來的最先進的文化底蘊,同時,許多人卻延續著殘餘著奴隸製的集權封建製度下的思想框架。我們需要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就需要讓人民擁有社·會主義製度應有的精神麵貌。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我們得盡快走完歐洲人在持續對外掠奪了三、四百年才實現的進化,並且至少要比他們更進一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卻沒有辦法像歐洲人那樣持續對外掠奪來加速這個過程,而且最會抵製進化的人,往往就是在舊社會裏的既得利益集團,往往就是掌握著先進教育資源的群體。”
“黎華,你必須充分認識到,經濟建設的長足發展,既是必要的目標,同時也是最低層次的表征。先進製度的建設,先進科技的追趕和先進教育的實現,才是決定性的飛躍。而要實現這一切,你將麵對哪些潛在的敵人?甚至,這個時代讓你沒有像黃巢那樣粗暴蠻幹的資格,你必須走治病救人的道路,逐步在整個社會中,在所有人心裏而不是嘴上,普及社·會主義製度下的三觀。你,必須成為一個科學家,一個社會科學家。”畢文謙忽然沉默起來,低頭狠狠地喝了一口水,然後低垂著目光,看著黎華的手,口吻幽幽,“‘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啊……黎華,你做好了像王莽那樣從眾望所歸,急轉直下成千夫所指的心理準備嗎?”
客廳裏再一次陷入了寂靜。那白皙的手指在畢文謙的視線裏仿佛引導著筆走龍蛇,久久不停。
“……我必須做得比王莽好。‘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終於,黎華抬起頭,目光灼灼地看著畢文謙,“師父,我們一起唱《世情》的那一晚,你就自比管子了。”
“是啊!我怎麽可能舍得,舍得眼看你受委屈,被欺負呢?”畢文謙脈脈地看著她,口吻溫柔而寵愛,“‘這條曲折的路上,沒有清高的餘地,隻要走下去,遲早會沾上罪名’。同樣是治病救人,你不必,我也不許你,也那麽心軟。我不是早就對你說過嗎?貴在真實,不是跪在真實。念頭通達,殺伐果斷什麽的……”
黎華顯然聽懂了畢文謙的話,她突然起身前躬,雙手撐在茶幾上,略微激動起來。
“師父,就沒有更好的可能嗎?你自己都說了,我們沒有資格像黃巢那麽幹。”
畢文謙卻平靜而溫柔地看著她,情不自禁地伸手輕輕托著那漂亮的臉頰:“你是我徒弟。你的笑,對我一生很重要。”
難得沒有掩飾住的情話,卻換來了黎華一瞬間愣神後的不依不饒。
“師父,一人哭何如一路哭!”
或許,這是第二次兩人互不相讓。上一次,在電話兩頭;這一次,真的近在咫尺。
良久。
仍然是畢文謙先開了口。
“好吧,我們先沿著曆史,說說未來。”
在談論古代史的時候,人們很容易指點江山激昂文字;在談論近代史的時候,人們也容易把欄杆拍遍,漫嗟榮辱;而在談論現代史的時候,人們卻既容易一葉障目,也容易畏首畏尾。而在談論昨天的故事時,許多人就幹脆天涼好個秋了。
即使是畢文謙和黎華,在這樣安靜的夜裏,兩人獨處在一起,當那句“進京趕考”出口之後,黎華手中的筆終於不小心在筆記本上遊錯了筆劃。
見此,畢文謙慢慢前探身子,伸手蓋在黎華握筆的手上:“如果你還沒有充分準備好迴答這個問題,那就不必迴答。”
那隻握筆的手,漸漸攥成了拳頭。
“我的確沒準備好,但現在的我,必須要有一個答案。”
手心包裹著黎華的拳頭,那溫度,以及她流露的眼神,讓畢文謙既心喜,又心疼。
“好吧,那你暫且先記住這個必須要迴答的問題,我們繼續說曆史……不,似乎,已經漸漸從曆史,說到了現在,要說到將來了。”
無論這算不算一個消解氣氛的玩笑,畢文謙朝著黎華笑了笑,放開手,重新坐直了身子。
“對比我們和歐洲的曆史脈絡,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當一種社會製度發展得越充分時,既得利益集體的力量就會越強大,讓社會製度過程溫和地繼續進化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要用相對簡單的數學知識來比喻,我們可以把一種社會製度下,一個社會群體生產力發展擴大的規模曲線看成是底數大於1的對數函數,它一開始就繼承了上一種社會製度已有的生產力水平,在時間中會持續扣除社會運行所需要消耗的社會成本。一種確定的製度,意味著相應的對數函數的底數是確定的。雖然這個函數的理論增長極限是無限的,但越往後,增長的速度卻會越緩慢,在現實中往往會達到一個大致的極限。以封建製度為例,自耕農在耕地上勞作的收獲是這種社會製度下生產的根本,這樣的收獲,即使理想狀態下年年都風調雨順,整個社會的生產期望也不過是國境內所有耕地的出產在人們吃飽之後的節餘。即使有其他工商業存在,也沒有本質性的改變。然而,封建製度下中央政府能夠有力控製的國土麵積是有極限的,這就意味著,在社會製度不變的前提下,其生產力發展明顯存在著極限。更進一步,封建時代沒有計劃生育,人口增長沒有極限,隨著時間推移,總有一天,會麵臨全國的出產不夠全國人民吃的困境,這時候,國家必然走向崩潰。而真實的曆史上,從來沒有等到那一天來臨,國家就已經崩潰了——當底層人民陷入了困難而中央政府又無力扶助時,既得利益集團裏即使有個別真正做到樂善好施,但作為一個階級,他們是不會為國解囊的。雖然聽起來很愚蠢,但這樣的愚蠢,卻充斥著曆史書。比如,明末的曆史書上那些讓人笑不起來的黑色幽默就讓人應接不暇。”
“所以,現實中的社會製度的進步,往往都不是生產力水平邁入了下一種先進製度的門檻,然後就充滿希望地集體轉變。歐洲的自由資本主義大發展,是最西邊的國家,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先進生產力是從我們中華在亞歐大陸上一路輻射向西。最西邊,就是最落後最窮困的地方。窮則思變,他們沒有能力向東發動戰爭,隻能出海碰碰運氣。然後,他們成功了。有了大量新資源輸入,本身的分封封建製度的既得利益集團又落後於時代正在逐步瓦解,這種時代背景下,向新的先進社會製度變革的動力就更大,阻力就更小。於是,西歐諸國先後在世界範圍內率先走向了自由資本主義。”
“而相對應的例子,則是我們中華。由於我們本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社會製度,我們的地理環境和當時的科技水平也導致我們不可能獲得真正大量的外來資源,所以,從戰國時代開始的分封封建出現瓦解,一直到隋唐,花了一千多年,都沒能徹底再進一步。之前說的,最終靠的是黃巢以殺戮的代價才徹底掃除了分封封建製度下的既得利益集團——這樣的代價,比人們想像中的要慘痛得多!那些阻礙著製度進化的門閥世家,掌握著當時中華千年來傳承凝聚的最先進的教育資源!他們被清掃一空,意味著中華地區的綜合生產力遭受了重創。所以,製度更先進的宋朝,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積累,能夠獲得一個富裕的評價,卻無法再現盛唐氣象了,無論是傳世至今的文學作品,還是整個社會的精神麵貌……教育資源,真的是最貴的。”
說到這兒,畢文謙不禁低頭歎了一口氣。
“黎華,我們可以從曆史中學習和探索,卻不可能決定我們出生、登台時將麵對的時代背景。滿清王朝選擇製定的社會製度運行了兩百多年,將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和精神麵貌版刻在了極落後的有著極重的奴隸製殘餘的集權封建製度的水平。百年屈辱中,曆經了許多次革·命,最終由tg讓中國人民重新站了起來。人,是站起來了。但社會科學的落後導致的絕大多數人口在精神水平上的落後,還遠遠沒有改變。這和崇洋媚外沒有關係——可以說,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九成以上的中國人的精神麵貌,還不如唐宋時代的中國人。然而,人類社會的時代的步伐已經從自由資本主義邁進了國·家資本主義時代,並且已經開始實踐更先進的社會主義製度,在理論上已經勾勒出了共·產主義的遠景。”
“物質上的一窮二白,其實並不是最大的困難;落後製度下長期的思想鉗製導致的精神麵貌的落後才是最難攀越的難關。黎華,擺在我們麵前的,是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中國:我們繼承著自周公以來的最先進的文化底蘊,同時,許多人卻延續著殘餘著奴隸製的集權封建製度下的思想框架。我們需要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就需要讓人民擁有社·會主義製度應有的精神麵貌。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我們得盡快走完歐洲人在持續對外掠奪了三、四百年才實現的進化,並且至少要比他們更進一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卻沒有辦法像歐洲人那樣持續對外掠奪來加速這個過程,而且最會抵製進化的人,往往就是在舊社會裏的既得利益集團,往往就是掌握著先進教育資源的群體。”
“黎華,你必須充分認識到,經濟建設的長足發展,既是必要的目標,同時也是最低層次的表征。先進製度的建設,先進科技的追趕和先進教育的實現,才是決定性的飛躍。而要實現這一切,你將麵對哪些潛在的敵人?甚至,這個時代讓你沒有像黃巢那樣粗暴蠻幹的資格,你必須走治病救人的道路,逐步在整個社會中,在所有人心裏而不是嘴上,普及社·會主義製度下的三觀。你,必須成為一個科學家,一個社會科學家。”畢文謙忽然沉默起來,低頭狠狠地喝了一口水,然後低垂著目光,看著黎華的手,口吻幽幽,“‘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啊……黎華,你做好了像王莽那樣從眾望所歸,急轉直下成千夫所指的心理準備嗎?”
客廳裏再一次陷入了寂靜。那白皙的手指在畢文謙的視線裏仿佛引導著筆走龍蛇,久久不停。
“……我必須做得比王莽好。‘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終於,黎華抬起頭,目光灼灼地看著畢文謙,“師父,我們一起唱《世情》的那一晚,你就自比管子了。”
“是啊!我怎麽可能舍得,舍得眼看你受委屈,被欺負呢?”畢文謙脈脈地看著她,口吻溫柔而寵愛,“‘這條曲折的路上,沒有清高的餘地,隻要走下去,遲早會沾上罪名’。同樣是治病救人,你不必,我也不許你,也那麽心軟。我不是早就對你說過嗎?貴在真實,不是跪在真實。念頭通達,殺伐果斷什麽的……”
黎華顯然聽懂了畢文謙的話,她突然起身前躬,雙手撐在茶幾上,略微激動起來。
“師父,就沒有更好的可能嗎?你自己都說了,我們沒有資格像黃巢那麽幹。”
畢文謙卻平靜而溫柔地看著她,情不自禁地伸手輕輕托著那漂亮的臉頰:“你是我徒弟。你的笑,對我一生很重要。”
難得沒有掩飾住的情話,卻換來了黎華一瞬間愣神後的不依不饒。
“師父,一人哭何如一路哭!”
或許,這是第二次兩人互不相讓。上一次,在電話兩頭;這一次,真的近在咫尺。
良久。
仍然是畢文謙先開了口。
“好吧,我們先沿著曆史,說說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