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教育論(三)
“而在小學4至6年級,記憶力的培養雖然也要繼續,但就不再是重點了。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邏輯思維的概念,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也有許多著作進行了闡述,我這裏隻稍微說說什麽是逆向思維。既然有逆向思維,那肯定先有正向思維了。以數學為例,正向思維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函數與方程的思想,先把問題變量當成已知,列出問題中的等量關係,然後用通用的解方程的公式解題,從而得到答案。這是一種標準化的思想,入手很簡單,如果熟悉了解方程的公式,這也將很高效。而逆向思維則不同,它不追求簡化問題,而是從問題直接一步步逆推到初始的條件。雖然在具體的問題裏,往往顯得更有效率,但它無法標準化。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差別,可以用射箭來比喻——正向思維是畫好一個靶子,然後射箭命中靶心;逆向思維則是直接在箭的位置畫靶子。對於普通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來說,正向思維毫無疑問更習慣而有用,但對於小孩子和研究員來說,逆向思維才更可貴。因為過於習慣了通用的靶子之後,人就可能陷入思維固化;而一次次畫靶子,畫不同的靶子,雖然很麻煩,可對小孩子來說,這能夠更充分地鍛煉分析力,對研究員來說,前沿科技的發展,特別是跨越式發展,往往不能用既有的標準去套用衡量。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就思維固化了,雖然他能夠在短時間內更快掌握解決常見問題的能力,甚至能在一般性的考試中獲得好成績,但在將來,他的智力的上限,卻比別人低。從整個國家層麵來說,大多數人思維固化了,是不可能在世界競爭中獨占鼇頭的。”
“這也是之前我對黎華說,我們的教育改革,必須要提高教材和考題的難度的原因之一。隻有難度加大了,才能讓過早建立和習慣正向思維的學生在短期內建立的優勢變得不足為道。畢竟,社會主義追求的是普及性的精英教育,哪怕客觀上做不到,至少在主觀上,我們必須給予所有學生成為科學家的可能。嚴格地說,這既是一個原則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更是一個長遠問題。”
“同時,在這個階段,總結力的培養也應該開始引入。就像我們的人民軍隊,在建國前的幾十年,在建軍開始,並不是什麽戰鬥力卓越的部隊,也打過許多敗仗,敢於和善於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教訓,是我們的部隊戰鬥力不斷而快速提升的法寶之一。那時候的多數戰士,是工農出身,文盲或者半文盲有很高的比例,在某種意義上,和小學裏的孩子差不多。不斷總結的好處,他們能有,現在的小學生,自然也適用。不過,總結問題是在分析問題之後,總結知識是在掌握知識之後,所以從鍛煉的順序來說,在這個階段,應該是以培養分析力為主,培養總結力為輔。”
“在此之後,我們就不得不做一個妥協了——在理想狀態下,初中三年,仍然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為主,特別是總結能力的加強。但初中已經是義務教育的最後三年了,許多必要的科學知識,以及正向思維的模式,相承的曆史脈絡,凝練的政治思想,基礎的文藝熏陶,完整的地理格局……等等很多不同學科的東西,都必須在這三年裏教給學生。”
“聽起來,這很難。其實,這既難,卻又不難。如果學生在小學六年裏,真正做到了良好鍛煉記憶力,有著合格的專注力,養成了分析問題的習慣,有著旺盛的求知欲,把學習視為樂趣,那這就不難,對優秀的學生來說,簡直輕鬆。如果小學六年裏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那這就是天方夜譚了。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共同負責,教師資源急缺的現在,我們強求不了家長的言傳身教,也就強求不了學生。再考慮到全國很多相對落後的地區的教學基礎薄弱……我們不必強求一個班級沒有差生,隻需要控製和保證差生的比例在一個比較低或者可以接受的程度,就很不錯了。這個目標說起來很殘酷,也很冷酷,感覺像是拋棄了許多家庭教育條件不好的學生,但這就是現實,我們能夠做的,能夠做到的,隻有保證貧困家庭的普通學生和優秀學生的前途,充分的前途,保證他們不像在資本主義國家那樣,麵對著透明的天花板。我們能夠要求的,隻是盡可能地讓那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學生,在將來不忘本。所以,我以前就提出過,要讓大學生到落後地區的基層工作幾年,讓他們親身地,充分地了解中國底層的麵貌,讓他們明白,舉國之力供養他們成才的人裏,有很大一部分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在供養他們。”
“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我們隻能如此。到了高中,就不是義務教育了。初升高的選拔考試,必然會淘汰掉很多學生,甚至是一半以上。高中生的素質下限,相比初中,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所以,在現階段的教育改革中,高中階段的培養重點在於,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具體來說,包括四大數學思想,自然科學的知識體係總結,實事求是、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的哲學流派,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政治經濟學基礎,各方麵前沿科技的介紹,各學科、主要行業的作用和意義,以及,通過語言文字將這一切到位表達的能力。所謂到位,就是既準確完備,又不浮誇造作,可以對應數學裏的充分必要條件的概念。”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總結力,其次是發現問題的能力。16到18歲,既可以說已經成年了,也可以說是即將成年,在生理上屬於成教的範疇,同時也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初步建立的時候,三觀怎麽建立?顯然是建立在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體係的基礎上。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總結的過程,也是一個隨著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自然而然產生質變的過程。即使學校不教,也會形成,但形成的結果如何,就恰恰是教育的結果了。而發現問題的能力,無論是在前沿科學研究中,還是各行各業的技術革新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需要讓學生認識到這種能力的重要性,並且進行培養,但在有限的條件下,就不必強求了。這種能力,在考試中並不能直觀地體現,卻是對知識的掌握達到出新的關鍵之一,三年積累的差距,很可能就是考不考得上大學的分野。”
說到這時,畢文謙情不自禁地感慨了一聲。都說高考是決定命運的一場考試,事實上,這不過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個年代的中國,論競爭的慘烈性,高考並不算什麽,參加高考的資格,讀高中的資格,中考,才是中國最透明的天花板。中考首先就不是全國統一考試,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根本連中考都不參加,要麽去了職高,甚至直接參加了工作,這一切,看似和學生的成績有關,實際上卻是另一迴事兒。
如果今晚坐在控製台前的人是黎華,說不定自己就會講一講這個問題了。
然而,入眼的人,是小曉琳。
“小曉琳,總而言之,我說的這些,都隻是在國家現有的生產力水平下,可能達到的教育期望。既有許多不得不做的妥協,也有一點兒好高騖遠的理想化。畢竟,這些教育思路,雖然是對的,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裏有可能能夠良好執行,但在條件落後的鄉鎮、農村,就有些不切實際了。可農村人口,占據的才是多數。你說是要提綱挈領地談,這就是提綱挈領,和教材的實際編撰幾乎沒有直接的關係,大都是不同階段的教育方針的指導思想。新教材的編寫,不應該在原則上違背這些方針,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一旦我們有條件把9年義務教育變成12年義務教育了,那整個教材體係,就必然需要重新製定。”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保證普通學校的體育課的落實。在現有科技水平下,人的精神並不能脫離軀體,大腦的發育是整個身體發育的一個環節,規律的作息和運動量的保證,對於智力的發育,是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實實在在的重要因素。最後,還有一個現在解決不了的問題——營養。身體發育時期,營養充足,是智力充分培養的先決條件之一。我希望在將來,學生在學校裏的吃飯問題,能夠得到充足的供應,不要求精致美味兒,而是結構合理,份量管飽。很顯然,我們現在無能為力,那就退而求其次,針對非城市學校製定成績換食品的加餐計劃,每一個學校,每一個年級,每個月,進行一次內部月考,成績排名前列的學生,由教育係統撥款每天供應一份加餐,可以是一個麵包,或者一個花卷,或者一個饅頭,一杯牛奶,或者一杯豆漿,或者其他因地製宜的食物。並且,以省為單位,根據每年高考的成績情況,分配每個縣享受的加餐名額數量。現階段我們照顧不了所有人,能做的,隻有如此。一句話,用成績說話,各憑本事。”
“而在小學4至6年級,記憶力的培養雖然也要繼續,但就不再是重點了。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逆向思維能力。邏輯思維的概念,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也有許多著作進行了闡述,我這裏隻稍微說說什麽是逆向思維。既然有逆向思維,那肯定先有正向思維了。以數學為例,正向思維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函數與方程的思想,先把問題變量當成已知,列出問題中的等量關係,然後用通用的解方程的公式解題,從而得到答案。這是一種標準化的思想,入手很簡單,如果熟悉了解方程的公式,這也將很高效。而逆向思維則不同,它不追求簡化問題,而是從問題直接一步步逆推到初始的條件。雖然在具體的問題裏,往往顯得更有效率,但它無法標準化。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差別,可以用射箭來比喻——正向思維是畫好一個靶子,然後射箭命中靶心;逆向思維則是直接在箭的位置畫靶子。對於普通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來說,正向思維毫無疑問更習慣而有用,但對於小孩子和研究員來說,逆向思維才更可貴。因為過於習慣了通用的靶子之後,人就可能陷入思維固化;而一次次畫靶子,畫不同的靶子,雖然很麻煩,可對小孩子來說,這能夠更充分地鍛煉分析力,對研究員來說,前沿科技的發展,特別是跨越式發展,往往不能用既有的標準去套用衡量。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就思維固化了,雖然他能夠在短時間內更快掌握解決常見問題的能力,甚至能在一般性的考試中獲得好成績,但在將來,他的智力的上限,卻比別人低。從整個國家層麵來說,大多數人思維固化了,是不可能在世界競爭中獨占鼇頭的。”
“這也是之前我對黎華說,我們的教育改革,必須要提高教材和考題的難度的原因之一。隻有難度加大了,才能讓過早建立和習慣正向思維的學生在短期內建立的優勢變得不足為道。畢竟,社會主義追求的是普及性的精英教育,哪怕客觀上做不到,至少在主觀上,我們必須給予所有學生成為科學家的可能。嚴格地說,這既是一個原則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更是一個長遠問題。”
“同時,在這個階段,總結力的培養也應該開始引入。就像我們的人民軍隊,在建國前的幾十年,在建軍開始,並不是什麽戰鬥力卓越的部隊,也打過許多敗仗,敢於和善於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教訓,是我們的部隊戰鬥力不斷而快速提升的法寶之一。那時候的多數戰士,是工農出身,文盲或者半文盲有很高的比例,在某種意義上,和小學裏的孩子差不多。不斷總結的好處,他們能有,現在的小學生,自然也適用。不過,總結問題是在分析問題之後,總結知識是在掌握知識之後,所以從鍛煉的順序來說,在這個階段,應該是以培養分析力為主,培養總結力為輔。”
“在此之後,我們就不得不做一個妥協了——在理想狀態下,初中三年,仍然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為主,特別是總結能力的加強。但初中已經是義務教育的最後三年了,許多必要的科學知識,以及正向思維的模式,相承的曆史脈絡,凝練的政治思想,基礎的文藝熏陶,完整的地理格局……等等很多不同學科的東西,都必須在這三年裏教給學生。”
“聽起來,這很難。其實,這既難,卻又不難。如果學生在小學六年裏,真正做到了良好鍛煉記憶力,有著合格的專注力,養成了分析問題的習慣,有著旺盛的求知欲,把學習視為樂趣,那這就不難,對優秀的學生來說,簡直輕鬆。如果小學六年裏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那這就是天方夜譚了。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共同負責,教師資源急缺的現在,我們強求不了家長的言傳身教,也就強求不了學生。再考慮到全國很多相對落後的地區的教學基礎薄弱……我們不必強求一個班級沒有差生,隻需要控製和保證差生的比例在一個比較低或者可以接受的程度,就很不錯了。這個目標說起來很殘酷,也很冷酷,感覺像是拋棄了許多家庭教育條件不好的學生,但這就是現實,我們能夠做的,能夠做到的,隻有保證貧困家庭的普通學生和優秀學生的前途,充分的前途,保證他們不像在資本主義國家那樣,麵對著透明的天花板。我們能夠要求的,隻是盡可能地讓那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學生,在將來不忘本。所以,我以前就提出過,要讓大學生到落後地區的基層工作幾年,讓他們親身地,充分地了解中國底層的麵貌,讓他們明白,舉國之力供養他們成才的人裏,有很大一部分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在供養他們。”
“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我們隻能如此。到了高中,就不是義務教育了。初升高的選拔考試,必然會淘汰掉很多學生,甚至是一半以上。高中生的素質下限,相比初中,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所以,在現階段的教育改革中,高中階段的培養重點在於,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具體來說,包括四大數學思想,自然科學的知識體係總結,實事求是、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的哲學流派,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政治經濟學基礎,各方麵前沿科技的介紹,各學科、主要行業的作用和意義,以及,通過語言文字將這一切到位表達的能力。所謂到位,就是既準確完備,又不浮誇造作,可以對應數學裏的充分必要條件的概念。”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總結力,其次是發現問題的能力。16到18歲,既可以說已經成年了,也可以說是即將成年,在生理上屬於成教的範疇,同時也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初步建立的時候,三觀怎麽建立?顯然是建立在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體係的基礎上。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總結的過程,也是一個隨著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自然而然產生質變的過程。即使學校不教,也會形成,但形成的結果如何,就恰恰是教育的結果了。而發現問題的能力,無論是在前沿科學研究中,還是各行各業的技術革新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需要讓學生認識到這種能力的重要性,並且進行培養,但在有限的條件下,就不必強求了。這種能力,在考試中並不能直觀地體現,卻是對知識的掌握達到出新的關鍵之一,三年積累的差距,很可能就是考不考得上大學的分野。”
說到這時,畢文謙情不自禁地感慨了一聲。都說高考是決定命運的一場考試,事實上,這不過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個年代的中國,論競爭的慘烈性,高考並不算什麽,參加高考的資格,讀高中的資格,中考,才是中國最透明的天花板。中考首先就不是全國統一考試,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根本連中考都不參加,要麽去了職高,甚至直接參加了工作,這一切,看似和學生的成績有關,實際上卻是另一迴事兒。
如果今晚坐在控製台前的人是黎華,說不定自己就會講一講這個問題了。
然而,入眼的人,是小曉琳。
“小曉琳,總而言之,我說的這些,都隻是在國家現有的生產力水平下,可能達到的教育期望。既有許多不得不做的妥協,也有一點兒好高騖遠的理想化。畢竟,這些教育思路,雖然是對的,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裏有可能能夠良好執行,但在條件落後的鄉鎮、農村,就有些不切實際了。可農村人口,占據的才是多數。你說是要提綱挈領地談,這就是提綱挈領,和教材的實際編撰幾乎沒有直接的關係,大都是不同階段的教育方針的指導思想。新教材的編寫,不應該在原則上違背這些方針,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我可以負責任地說,一旦我們有條件把9年義務教育變成12年義務教育了,那整個教材體係,就必然需要重新製定。”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保證普通學校的體育課的落實。在現有科技水平下,人的精神並不能脫離軀體,大腦的發育是整個身體發育的一個環節,規律的作息和運動量的保證,對於智力的發育,是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實實在在的重要因素。最後,還有一個現在解決不了的問題——營養。身體發育時期,營養充足,是智力充分培養的先決條件之一。我希望在將來,學生在學校裏的吃飯問題,能夠得到充足的供應,不要求精致美味兒,而是結構合理,份量管飽。很顯然,我們現在無能為力,那就退而求其次,針對非城市學校製定成績換食品的加餐計劃,每一個學校,每一個年級,每個月,進行一次內部月考,成績排名前列的學生,由教育係統撥款每天供應一份加餐,可以是一個麵包,或者一個花卷,或者一個饅頭,一杯牛奶,或者一杯豆漿,或者其他因地製宜的食物。並且,以省為單位,根據每年高考的成績情況,分配每個縣享受的加餐名額數量。現階段我們照顧不了所有人,能做的,隻有如此。一句話,用成績說話,各憑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