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戰略方向
北長街,會計師曾經的居所。
不過,現在,會計師已經搬進中·南海住了。倒是陳清清因為上學近便,始終住在這兒。
在莫斯科餐廳裏慢慢吃完,蘇聯風味兒的菜,畢文謙終究還是不太習慣,卻有不至於難以下咽。萬鵬一直和他閑聊著,無關痛癢的話題,在東北的某些見聞。等上了王京雲的車,一路上,反而靜悄悄了。
看著萬鵬戴上沒有標識的軍帽,把帽簷壓得賊低,畢文謙跟在後麵,默然無語。
隨著王京雲和警衛員打了交道,三人進了房子,畢文謙卻連走馬觀花的興致也沒有,隻隨他們進了一個書房。
“鵬哥,文謙,你們慢慢聊。我在外麵,聊完了,叫我。”
差不多的話,隨著關門的聲音消散。
“坐,喝水。”萬鵬依然記得畢文謙愛喝水的習慣,倒上兩杯,然後和他相視而坐,“這裏,很安靜,也很安全。離陳清清放學迴來,還有比較長的時間。”
畢文謙咬著嘴唇,細細看著他:“你,是秘密迴京的?”
“倒不是秘密,隻是非常低調。”萬鵬展露了一個欣賞的微笑,“千方百計想掌握我行蹤的人,終會知道我迴來了一趟。如果下些苦功,知道我見過哪些人,也不是不可能。我也不用小家子氣地把什麽都藏著掖著,不然,也不會在老莫請你吃飯了。”
“有這麽嚴重?”畢文謙才平複沒多少的心情,又提了起來。
“你真的想知道?有哪些人關注?”萬鵬玩味兒地看著他。
“……算了,你還是和以前一樣吧……說你覺得我適合知道,也需要和我說的,”
萬鵬咳咳地笑,笑過之後,忽然俏皮了一句:“其實,如果你之前願意入黨的話,說不定下個月能創個18歲中wei的記錄?可惜……”
“請不要再開這麽恐怖的笑話了!”
瞧著畢文謙的反應,萬鵬無可奈何地搖頭:“好嘛,好嘛,你和華華,的確是師徒。”
“……你還是直接說正事兒吧!”
萬鵬卻起身,慢慢給自己衝了一杯茶。
“蘇聯,以克格·勃係統為首的很多部門,會抽調一批人開赴遠東,總數不多,但班子齊全,以應屆和參加工作沒幾年的大學生為主。蘇聯現任的國防部長亞佐夫,是從遠東方麵軍司令走來的。他和即將離任的克格·勃主席切布裏科夫,也許私下裏有許多共識。也許。所謂經濟試驗區,無論建在哪裏,歸根結底,首先需要的,是人。即使行政命令再好,也不可能改變絕大多數蘇聯人想在莫斯科生活的向往,何況地圖頭首肯那些行政命令,本來就更像是免得夜長夢多。所以,遠東經濟試驗區,缺人。”
萬鵬喝了一口茶,畢文謙也效仿著喝了一口水,等待著他繼續說下去。
“現在的中蘇關係,並不正常。但不正常,也大可以特殊化,特殊化,意味著可以靈活。地圖頭給了遠東經貿自主權,資源調配上,也將在幾年內給予一些經互會範疇內的價格優惠政策。但運輸成本就是另一迴事兒了。我和切布裏科娃算過帳,如果沒有規模足夠大的就近的經貿關係,遠東經濟試驗區在優惠政策停止之後,生死就會迴到地圖頭手裏——這已經是保守估計了。甚至,如果做得不好,即使有優惠政策,也沒有真正的前途。”
畢文謙心念一動:“就是你以前提過的,那個毆打過你的女克格·勃?”
萬鵬苦笑了一下:“你沒必要和我嘴這麽毒吧?切布裏科娃秘密來過京城了。和有關部門商討老工業基地和遠東經濟試驗區的合作計劃。也難為她了……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克格·勃,短期內強行去搞懂整個工業體係的脈絡,雖然隻是初步的了解,眼圈兒也累得……黑得發青。”
畢文謙咂著嘴,沒有說話。
“但畢竟,沒有地圖頭那樣的名分,經濟試驗區也還沒有正式成立,很多合作,暫時隻可能停留在口頭上。即使真成立了,一開始的合作也不可能過於深入。國家之間的關係,既可能很靈活,卻又存在著巨大的慣性。”
“特別是兩個巨大的國家。”畢文謙吐槽道。
“沒錯。無論是國家係統,還是民間,我們和蘇聯之間……”萬鵬斟酌著字眼兒,“始終有著深厚而複雜的感情。”
畢文謙盯了他一會兒,慢吞吞地喝了喝水。
“你還是直接說吧。”
“那好。文謙,你覺得,遠東經濟試驗區,最需要什麽,我們,又最需要什麽?合作,應該從什麽方麵開始,又奔向什麽方向?”
噗……
“你確定這樣的問題,你要問我?”
萬鵬認真地點點頭:“我問的,隻是方向。方向上的問題,你比很多人都看得分明,而且自信。”
穿越者如果看得還不分明,還沒有自信,那還穿個屁啊……要麽腦子有問題,要麽,屁股有問題。
不過,這樣的話是不可能出口的。畢文謙當真低頭思考了起來。
萬鵬也沒有打攪他,握著茶杯,非常有耐心。
書房裏,隻有畢文謙學著黎華那樣,用中指輕敲的聲響。
良久。
“我隻說我的想法。”
“嗯。”
“和黎華一樣,我在這個年代,其實也不夠接地氣,我說的一切,都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去判斷……”
“我知道,大家都知道。”萬鵬擺了擺手。
“好吧……萬鵬,聽說,你想複興老工業基地的電子產業?”
“那是你說的,計算機的廣泛深入運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先決條件。”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我覺得,直接這麽做,很可能……欲速則不達。”
“為什麽?”
“工業,是科學理論和技術工藝相結合的產業。我很相信,憑我們中國人才智和努力,在計算機產業達到世界前茅,不是困難的事情,甚至引領發展,也不是不可能。但這是不夠的。就我看過的資料裏……有那麽一個叫做‘和平典範’的項目,對吧?”
萬鵬思索了一下:“你是說……82工程?”
“啊,是那個。我對那個項目本身,沒什麽看法,但那其中反映了我們國家的工業水平的現狀——飛機應該算是工業體係裏很高級的事物了,結果,我們國家的飛機生產體係,連標準化都還沒有普遍建立。萬鵬,你難道覺得,靠一群連工業標準化都沒有形成常識的工人,就能夠讓中國的計算機工業水平引領世界?那和緣木求魚有什麽區別?說不定,結果是我們的技術有了突破,轉眼就被外國給竊去了,然後被別人依靠大規模的高級工藝水平所形成的成本優勢給反過來碾壓了。為他人作嫁衣裳。”
“那……應該先做什麽?”萬鵬眉頭幾乎凝成一團。
“我以前和黎華說過,中國有一億工人的時候,可以建立初步的工業體係;有五億技工的時候,可以成為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有十億工程師的時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概就已經實現了。”畢文謙把手握成了拳頭,“現在的中國,雖然非常窮,但最需要的,卻不是資本,而是四點。”
“第一,持續不斷的教育、訓練,提高各個工業行業部門的工人數量規模和質量水平,把現代化的工業意識普及成為深入社會的常識,這是工業化的自身根本。”
“第二,爭分奪秒的早日進入整個世界的經濟貿易圈,不僅要進入歐美的經濟圈,也要進入華·約的經濟圈。這不是玩笑話。我們是一個獨立自主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國家,我們的基層控製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哪些行業,怎麽操作,可以既有一套明確的規則,同時也可以有具體意會的傾向。這個時代,蘇聯和美國都已經壓力巨大,軍備競賽已經讓蘇聯經濟不得不改革,雖然目前的跡象是越改越敗;而實行資本·主義製度的美國,也已經不得不進行低端產業轉移了——如果不將對於他們來說,利潤相對低下,甚至已經逐漸沒有利潤的產業轉移到外國,他們的經濟也會有逐漸崩潰的危險。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階段。而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低端的產業,有很大一部分,卻對我們中國目前的工業發展,很有階段性的裨益。這是時代性的機遇,我們應該也必須抓住。冷戰把地球劃分成了兩個基本對立的經濟圈,這兩個經濟圈交流的規模,始終不夠大,如果中國成為兩者經濟交流的窗口,哪怕隻是主要窗口的一個,這對中國的發展就是極大的有利條件,就像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成為中國和外國經濟貿易的主要中轉窗口之一,以中國的體量,能夠讓香港迅速興盛,同樣,以地球的體量,也能夠讓中國迅速興盛。”
“不要覺得這很困難,所謂美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本質上就是一群不同行業的資本家聯合起來的統治工具,當肯尼迪試圖讓國家具有更多的金融主權時,資本家可以精神病人殺總統。而另一方麵,不同行業的資本家之間,他們的利益,並不見得一致。如果你把資本家看成一個整體的概念,你會覺得此時的美國強大到讓人絕望,可如果你把他們看成是彼此之間始終在鬥爭,動態妥協的集團時,你會覺得美國,從來都有著千瘡百孔的裂紋。在現階段,我們完全可以在資本·主義通行的商業模式下,用利益拉攏一部分美國實業資本家,推動讓他們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來,而這些產業,可以在我們東南沿海廣泛建立。那些地方,有著穩定的社會環境,優良的治安條件,低廉的人工成本,高效的集體管理意識……相比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不說得天獨厚,也八九不離十了。”
“而另一方麵,蘇聯的經濟試驗區,是遠離莫斯科的,我們和試驗區的貿易,不僅不能夠偷偷摸摸,反而應該理直氣壯。甚至,我們可以讓美國認為,經濟試驗區的建立,是我們試圖分裂蘇聯的階段性成果。萬鵬,你要知道,冷戰幾十年了,美蘇之間的慣性,比中蘇之間的慣性大得多。雖然我們相信蘇聯在地圖頭的不斷作死下,越來越有滅亡的危險,但在美國的視野裏,蘇聯仍然是非常強大的首要敵人。隻要他們認為我們在努力針對蘇聯,那麽我們的行為,美國不僅不會阻止,相反,他們可能反而給予我們意料之外的協助。”
“兩相結合,我們不需要讓美國政府全都相信遠東經濟試驗區是分·裂蘇聯的手段,隻需要讓一部分美國資本家可以以此作為理由,隻要有利益的驅動,他們就會發揮主觀能動性了。”
“所以,在國內,貫通南北的鐵路線,無論是貨運量還是貨運速度,都需要努力提高。”
畢文謙說得有些口幹舌燥,一杯水很快就見了底,已經掏出筆飛速速記的萬鵬見他停了一會兒,連忙把另一杯水遞了過去。
“……第三,我們自身,對於獨立自主的尖端科技的理論研究、驗證性實驗,都不能中斷,但不必強求短期內大規模投產,一個行業,在非國家運行命脈的行業,一個行業隻需要一個國企堅持小步快跑,就足夠了。現在的中國,具有完整的工業體係,攤子雖然足夠齊全,但內裏的質量卻需要逐步提升,這種進步,可以通過努力而加快,卻不可能立竿見影。從全局來說,既不能犯造不如買的錯誤,也不能脫離實際地躍進。那些不太優先的項目,即使困難再大,可以考慮暫時擱置,也絕不能下馬拋棄,研究可以暫停,研究團隊卻絕不能隨便解散。”
“我知道,這一點,嘴上說是簡單的,實際做卻極其困難。但如果做不好,等我們中國的工業水平可以和美蘇叫板時,就很可能麵臨困難,麵臨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窘境,難以做到彎道超車。”
“第四,以蘇聯的國家計·劃委員會的數據為參考,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體係。蘇聯的共·產主義太超前,美國的資本·主義太落後,無論我們照搬哪一邊的經濟理論,都會出嚴重的錯誤,甚至會因此被忽悠,犯下戰略性的錯誤。社會主義應該有屬於社會主義自己的經濟理論體係,有朝一日,我們成為了地球上最先進的國家,既無人可師,也無轍可鑒,如果沒有成體係的理論指導,整個國家,會有逐漸陷入混亂的危險。”
“但這必須是低調進行的事情。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很長時間以來,它們都把自己視為人類道路的明燈,如果有第三者大張旗鼓地提出獨立的理論體係……還是先掂量一下,自身的工業水平和社會凝聚力吧……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時代了。”
四點說完,畢文謙又喝起了水。一邊喝,一邊看著萬鵬。
待他停了手中的筆,抬頭看來了,畢文謙才繼續說下去:“這些,就是我覺得,現在我們中國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情。至於站起蘇聯的經濟試驗區的立場……我並不清楚那位大人物退出莫斯科而到遠東的初衷,實在給不了看法。畢竟,想當個土皇帝、想探索一條讓蘇聯走出困局的道路,或者其他什麽目的,都是有可能的。不同的訴求,就會有不同的需求。”
萬鵬點了點頭:“但無論什麽訴求,這眼下幾年裏,把經濟試驗區發展好,總是必然的吧?”
“那,很簡單了。經濟試驗區可以提供我們重工業技術指導,低價原材料供應,大量產品訂單,我們可以給予經濟試驗區足夠豐富而低價的輕工業產品,如果他們允許,我們可以提供人工成本足夠低廉數量足夠多的基建工人。要知道,從全國全局來說,中國的基建還非常落後,幫助遠東基建,無論我們在經濟層麵上的獲利多麽微薄,基建工人水平的鍛煉,卻是金不換的。而且,那種寒冷的地方,不也正是考驗人的機會嗎?我很早就對黎華和你說過,新中國建國以來,整個中國培養出的畢業生,是遠遠超過了國家已有的工業生產規模對人才的數量需求的,現在的情況是,國家為了保證社會安定,把這些人強行納入了本不需要那麽多人的國企。這終究是一顆定時炸彈,僧多粥少的局麵如果長期下去,一直以來引領國家發展的國企,將逐漸因為人浮於事,風氣逐漸敗壞,會做事的人被排擠,會做人的人把持上升渠道,逐漸從國家發展的動力,淪為國家發展的負擔,直到一天,成為如果不拋棄,整個國家將要經濟崩潰的包袱。”
萬鵬顯然記得當初畢文謙說到這個問題時,黎華臉上的憂慮。雖然,當時他更在意的,並非這個。
“人浮於事,我這一年,看到了。可……國家拋棄國企?這真的可能嗎?”
“不是拋棄國企,而是拋棄冗餘的工人。”畢文謙糾正道,“萬鵬,你是知道的,新中國一直以來,就把工·農聯盟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最高原則。為了工業化發展,國家一直在通過剪刀差剝削農民,如果有朝一日,國家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工人拋棄了,你知道,這對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嗎?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底蘊最深厚的老工業基地,問題必然是最嚴重的,傷害也必然是最深刻的。大批工人被國家拋棄,沒有了出路,怎麽辦?萬鵬,你願意有一天看到老工業基地有活力的社會團體如雨後春筍嗎?你願意有一天看到百萬ji女入山海嗎?”
畢文謙目光灼灼地看著萬鵬,萬鵬卻咬緊了牙,答不出話。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幫助遠東經濟試驗區建設,中國比他們自身更加需要。但是,你卻不能讓蘇聯人意識到這一點,不然,我們將非常被動。這是一件走鋼絲般的事情,我希望你,能夠走好。”
北長街,會計師曾經的居所。
不過,現在,會計師已經搬進中·南海住了。倒是陳清清因為上學近便,始終住在這兒。
在莫斯科餐廳裏慢慢吃完,蘇聯風味兒的菜,畢文謙終究還是不太習慣,卻有不至於難以下咽。萬鵬一直和他閑聊著,無關痛癢的話題,在東北的某些見聞。等上了王京雲的車,一路上,反而靜悄悄了。
看著萬鵬戴上沒有標識的軍帽,把帽簷壓得賊低,畢文謙跟在後麵,默然無語。
隨著王京雲和警衛員打了交道,三人進了房子,畢文謙卻連走馬觀花的興致也沒有,隻隨他們進了一個書房。
“鵬哥,文謙,你們慢慢聊。我在外麵,聊完了,叫我。”
差不多的話,隨著關門的聲音消散。
“坐,喝水。”萬鵬依然記得畢文謙愛喝水的習慣,倒上兩杯,然後和他相視而坐,“這裏,很安靜,也很安全。離陳清清放學迴來,還有比較長的時間。”
畢文謙咬著嘴唇,細細看著他:“你,是秘密迴京的?”
“倒不是秘密,隻是非常低調。”萬鵬展露了一個欣賞的微笑,“千方百計想掌握我行蹤的人,終會知道我迴來了一趟。如果下些苦功,知道我見過哪些人,也不是不可能。我也不用小家子氣地把什麽都藏著掖著,不然,也不會在老莫請你吃飯了。”
“有這麽嚴重?”畢文謙才平複沒多少的心情,又提了起來。
“你真的想知道?有哪些人關注?”萬鵬玩味兒地看著他。
“……算了,你還是和以前一樣吧……說你覺得我適合知道,也需要和我說的,”
萬鵬咳咳地笑,笑過之後,忽然俏皮了一句:“其實,如果你之前願意入黨的話,說不定下個月能創個18歲中wei的記錄?可惜……”
“請不要再開這麽恐怖的笑話了!”
瞧著畢文謙的反應,萬鵬無可奈何地搖頭:“好嘛,好嘛,你和華華,的確是師徒。”
“……你還是直接說正事兒吧!”
萬鵬卻起身,慢慢給自己衝了一杯茶。
“蘇聯,以克格·勃係統為首的很多部門,會抽調一批人開赴遠東,總數不多,但班子齊全,以應屆和參加工作沒幾年的大學生為主。蘇聯現任的國防部長亞佐夫,是從遠東方麵軍司令走來的。他和即將離任的克格·勃主席切布裏科夫,也許私下裏有許多共識。也許。所謂經濟試驗區,無論建在哪裏,歸根結底,首先需要的,是人。即使行政命令再好,也不可能改變絕大多數蘇聯人想在莫斯科生活的向往,何況地圖頭首肯那些行政命令,本來就更像是免得夜長夢多。所以,遠東經濟試驗區,缺人。”
萬鵬喝了一口茶,畢文謙也效仿著喝了一口水,等待著他繼續說下去。
“現在的中蘇關係,並不正常。但不正常,也大可以特殊化,特殊化,意味著可以靈活。地圖頭給了遠東經貿自主權,資源調配上,也將在幾年內給予一些經互會範疇內的價格優惠政策。但運輸成本就是另一迴事兒了。我和切布裏科娃算過帳,如果沒有規模足夠大的就近的經貿關係,遠東經濟試驗區在優惠政策停止之後,生死就會迴到地圖頭手裏——這已經是保守估計了。甚至,如果做得不好,即使有優惠政策,也沒有真正的前途。”
畢文謙心念一動:“就是你以前提過的,那個毆打過你的女克格·勃?”
萬鵬苦笑了一下:“你沒必要和我嘴這麽毒吧?切布裏科娃秘密來過京城了。和有關部門商討老工業基地和遠東經濟試驗區的合作計劃。也難為她了……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克格·勃,短期內強行去搞懂整個工業體係的脈絡,雖然隻是初步的了解,眼圈兒也累得……黑得發青。”
畢文謙咂著嘴,沒有說話。
“但畢竟,沒有地圖頭那樣的名分,經濟試驗區也還沒有正式成立,很多合作,暫時隻可能停留在口頭上。即使真成立了,一開始的合作也不可能過於深入。國家之間的關係,既可能很靈活,卻又存在著巨大的慣性。”
“特別是兩個巨大的國家。”畢文謙吐槽道。
“沒錯。無論是國家係統,還是民間,我們和蘇聯之間……”萬鵬斟酌著字眼兒,“始終有著深厚而複雜的感情。”
畢文謙盯了他一會兒,慢吞吞地喝了喝水。
“你還是直接說吧。”
“那好。文謙,你覺得,遠東經濟試驗區,最需要什麽,我們,又最需要什麽?合作,應該從什麽方麵開始,又奔向什麽方向?”
噗……
“你確定這樣的問題,你要問我?”
萬鵬認真地點點頭:“我問的,隻是方向。方向上的問題,你比很多人都看得分明,而且自信。”
穿越者如果看得還不分明,還沒有自信,那還穿個屁啊……要麽腦子有問題,要麽,屁股有問題。
不過,這樣的話是不可能出口的。畢文謙當真低頭思考了起來。
萬鵬也沒有打攪他,握著茶杯,非常有耐心。
書房裏,隻有畢文謙學著黎華那樣,用中指輕敲的聲響。
良久。
“我隻說我的想法。”
“嗯。”
“和黎華一樣,我在這個年代,其實也不夠接地氣,我說的一切,都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去判斷……”
“我知道,大家都知道。”萬鵬擺了擺手。
“好吧……萬鵬,聽說,你想複興老工業基地的電子產業?”
“那是你說的,計算機的廣泛深入運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先決條件。”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我覺得,直接這麽做,很可能……欲速則不達。”
“為什麽?”
“工業,是科學理論和技術工藝相結合的產業。我很相信,憑我們中國人才智和努力,在計算機產業達到世界前茅,不是困難的事情,甚至引領發展,也不是不可能。但這是不夠的。就我看過的資料裏……有那麽一個叫做‘和平典範’的項目,對吧?”
萬鵬思索了一下:“你是說……82工程?”
“啊,是那個。我對那個項目本身,沒什麽看法,但那其中反映了我們國家的工業水平的現狀——飛機應該算是工業體係裏很高級的事物了,結果,我們國家的飛機生產體係,連標準化都還沒有普遍建立。萬鵬,你難道覺得,靠一群連工業標準化都沒有形成常識的工人,就能夠讓中國的計算機工業水平引領世界?那和緣木求魚有什麽區別?說不定,結果是我們的技術有了突破,轉眼就被外國給竊去了,然後被別人依靠大規模的高級工藝水平所形成的成本優勢給反過來碾壓了。為他人作嫁衣裳。”
“那……應該先做什麽?”萬鵬眉頭幾乎凝成一團。
“我以前和黎華說過,中國有一億工人的時候,可以建立初步的工業體係;有五億技工的時候,可以成為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有十億工程師的時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概就已經實現了。”畢文謙把手握成了拳頭,“現在的中國,雖然非常窮,但最需要的,卻不是資本,而是四點。”
“第一,持續不斷的教育、訓練,提高各個工業行業部門的工人數量規模和質量水平,把現代化的工業意識普及成為深入社會的常識,這是工業化的自身根本。”
“第二,爭分奪秒的早日進入整個世界的經濟貿易圈,不僅要進入歐美的經濟圈,也要進入華·約的經濟圈。這不是玩笑話。我們是一個獨立自主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國家,我們的基層控製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哪些行業,怎麽操作,可以既有一套明確的規則,同時也可以有具體意會的傾向。這個時代,蘇聯和美國都已經壓力巨大,軍備競賽已經讓蘇聯經濟不得不改革,雖然目前的跡象是越改越敗;而實行資本·主義製度的美國,也已經不得不進行低端產業轉移了——如果不將對於他們來說,利潤相對低下,甚至已經逐漸沒有利潤的產業轉移到外國,他們的經濟也會有逐漸崩潰的危險。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階段。而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低端的產業,有很大一部分,卻對我們中國目前的工業發展,很有階段性的裨益。這是時代性的機遇,我們應該也必須抓住。冷戰把地球劃分成了兩個基本對立的經濟圈,這兩個經濟圈交流的規模,始終不夠大,如果中國成為兩者經濟交流的窗口,哪怕隻是主要窗口的一個,這對中國的發展就是極大的有利條件,就像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成為中國和外國經濟貿易的主要中轉窗口之一,以中國的體量,能夠讓香港迅速興盛,同樣,以地球的體量,也能夠讓中國迅速興盛。”
“不要覺得這很困難,所謂美國,與其說是一個國家,本質上就是一群不同行業的資本家聯合起來的統治工具,當肯尼迪試圖讓國家具有更多的金融主權時,資本家可以精神病人殺總統。而另一方麵,不同行業的資本家之間,他們的利益,並不見得一致。如果你把資本家看成一個整體的概念,你會覺得此時的美國強大到讓人絕望,可如果你把他們看成是彼此之間始終在鬥爭,動態妥協的集團時,你會覺得美國,從來都有著千瘡百孔的裂紋。在現階段,我們完全可以在資本·主義通行的商業模式下,用利益拉攏一部分美國實業資本家,推動讓他們的產業轉移到中國來,而這些產業,可以在我們東南沿海廣泛建立。那些地方,有著穩定的社會環境,優良的治安條件,低廉的人工成本,高效的集體管理意識……相比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不說得天獨厚,也八九不離十了。”
“而另一方麵,蘇聯的經濟試驗區,是遠離莫斯科的,我們和試驗區的貿易,不僅不能夠偷偷摸摸,反而應該理直氣壯。甚至,我們可以讓美國認為,經濟試驗區的建立,是我們試圖分裂蘇聯的階段性成果。萬鵬,你要知道,冷戰幾十年了,美蘇之間的慣性,比中蘇之間的慣性大得多。雖然我們相信蘇聯在地圖頭的不斷作死下,越來越有滅亡的危險,但在美國的視野裏,蘇聯仍然是非常強大的首要敵人。隻要他們認為我們在努力針對蘇聯,那麽我們的行為,美國不僅不會阻止,相反,他們可能反而給予我們意料之外的協助。”
“兩相結合,我們不需要讓美國政府全都相信遠東經濟試驗區是分·裂蘇聯的手段,隻需要讓一部分美國資本家可以以此作為理由,隻要有利益的驅動,他們就會發揮主觀能動性了。”
“所以,在國內,貫通南北的鐵路線,無論是貨運量還是貨運速度,都需要努力提高。”
畢文謙說得有些口幹舌燥,一杯水很快就見了底,已經掏出筆飛速速記的萬鵬見他停了一會兒,連忙把另一杯水遞了過去。
“……第三,我們自身,對於獨立自主的尖端科技的理論研究、驗證性實驗,都不能中斷,但不必強求短期內大規模投產,一個行業,在非國家運行命脈的行業,一個行業隻需要一個國企堅持小步快跑,就足夠了。現在的中國,具有完整的工業體係,攤子雖然足夠齊全,但內裏的質量卻需要逐步提升,這種進步,可以通過努力而加快,卻不可能立竿見影。從全局來說,既不能犯造不如買的錯誤,也不能脫離實際地躍進。那些不太優先的項目,即使困難再大,可以考慮暫時擱置,也絕不能下馬拋棄,研究可以暫停,研究團隊卻絕不能隨便解散。”
“我知道,這一點,嘴上說是簡單的,實際做卻極其困難。但如果做不好,等我們中國的工業水平可以和美蘇叫板時,就很可能麵臨困難,麵臨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窘境,難以做到彎道超車。”
“第四,以蘇聯的國家計·劃委員會的數據為參考,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學理論體係。蘇聯的共·產主義太超前,美國的資本·主義太落後,無論我們照搬哪一邊的經濟理論,都會出嚴重的錯誤,甚至會因此被忽悠,犯下戰略性的錯誤。社會主義應該有屬於社會主義自己的經濟理論體係,有朝一日,我們成為了地球上最先進的國家,既無人可師,也無轍可鑒,如果沒有成體係的理論指導,整個國家,會有逐漸陷入混亂的危險。”
“但這必須是低調進行的事情。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很長時間以來,它們都把自己視為人類道路的明燈,如果有第三者大張旗鼓地提出獨立的理論體係……還是先掂量一下,自身的工業水平和社會凝聚力吧……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時代了。”
四點說完,畢文謙又喝起了水。一邊喝,一邊看著萬鵬。
待他停了手中的筆,抬頭看來了,畢文謙才繼續說下去:“這些,就是我覺得,現在我們中國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情。至於站起蘇聯的經濟試驗區的立場……我並不清楚那位大人物退出莫斯科而到遠東的初衷,實在給不了看法。畢竟,想當個土皇帝、想探索一條讓蘇聯走出困局的道路,或者其他什麽目的,都是有可能的。不同的訴求,就會有不同的需求。”
萬鵬點了點頭:“但無論什麽訴求,這眼下幾年裏,把經濟試驗區發展好,總是必然的吧?”
“那,很簡單了。經濟試驗區可以提供我們重工業技術指導,低價原材料供應,大量產品訂單,我們可以給予經濟試驗區足夠豐富而低價的輕工業產品,如果他們允許,我們可以提供人工成本足夠低廉數量足夠多的基建工人。要知道,從全國全局來說,中國的基建還非常落後,幫助遠東基建,無論我們在經濟層麵上的獲利多麽微薄,基建工人水平的鍛煉,卻是金不換的。而且,那種寒冷的地方,不也正是考驗人的機會嗎?我很早就對黎華和你說過,新中國建國以來,整個中國培養出的畢業生,是遠遠超過了國家已有的工業生產規模對人才的數量需求的,現在的情況是,國家為了保證社會安定,把這些人強行納入了本不需要那麽多人的國企。這終究是一顆定時炸彈,僧多粥少的局麵如果長期下去,一直以來引領國家發展的國企,將逐漸因為人浮於事,風氣逐漸敗壞,會做事的人被排擠,會做人的人把持上升渠道,逐漸從國家發展的動力,淪為國家發展的負擔,直到一天,成為如果不拋棄,整個國家將要經濟崩潰的包袱。”
萬鵬顯然記得當初畢文謙說到這個問題時,黎華臉上的憂慮。雖然,當時他更在意的,並非這個。
“人浮於事,我這一年,看到了。可……國家拋棄國企?這真的可能嗎?”
“不是拋棄國企,而是拋棄冗餘的工人。”畢文謙糾正道,“萬鵬,你是知道的,新中國一直以來,就把工·農聯盟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最高原則。為了工業化發展,國家一直在通過剪刀差剝削農民,如果有朝一日,國家不得不把很大一部分工人拋棄了,你知道,這對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嗎?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底蘊最深厚的老工業基地,問題必然是最嚴重的,傷害也必然是最深刻的。大批工人被國家拋棄,沒有了出路,怎麽辦?萬鵬,你願意有一天看到老工業基地有活力的社會團體如雨後春筍嗎?你願意有一天看到百萬ji女入山海嗎?”
畢文謙目光灼灼地看著萬鵬,萬鵬卻咬緊了牙,答不出話。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幫助遠東經濟試驗區建設,中國比他們自身更加需要。但是,你卻不能讓蘇聯人意識到這一點,不然,我們將非常被動。這是一件走鋼絲般的事情,我希望你,能夠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