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積累的問題(三)
畢文謙不禁想起了,舞台上,從黎華身後遞鈴鼓的竇惟的樣子。
“……隻要他自己願意,那就讓他上場吧!”
“怎麽,還有別的想法嗎?”黎華察覺了畢文謙的猶豫。
“張靜林不是也可以考慮嗎?”
“張靜林啊……”黎華忽然咯咯地笑,“她還是等一陣再說比較好。現在已經有一些傳說了,不少人很難接受,《紅樓夢》裏的晴雯兒,和《黃土高坡》裏的聲音,是同一個人。”
畢文謙想了想,也會心地笑了。
笑聲過後,黎華繼續說道:“《黃土高坡》賣得不錯,但李靈玉的磁帶卻差了一些。本來,劉三劍還在試圖分析原因,不過第一輪聯賽過後,倒也用不著了——第一輪的磁帶,一個星期出頭,到現在,一直脫銷。大概,大多數經濟不是非常寬裕的人,都把錢留著等買這個了。流行音樂國考的傳言,也不止在音樂圈裏流傳。現在中唱裏已經有人提議,流行音樂聯賽的磁帶,也搞搞價格雙軌製。”
畢文謙大囧:“他們想錢想瘋了嗎?這隻是一個時間差,磁帶是最終的消費品,又不是生產環節裏的生產資料。”
“所以他們才理直氣壯的這麽提議啊!”黎華大笑著,“文謙,國家一直在醞釀,對於文化類產業的從業人員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階梯比例,最高的說不定會達到90%,而根據你提出的分配方案,整個聯賽的盈利會有25%歸於相關創作者。在刨除起征前的額度之後,大多數都可能成為稅收。這種情況下搞價格雙軌製,要是真有人買,對於國家財政來說,多少也是一個蚊子腿兒。已經有人開始嘴上的‘保守’估計了,每輪聯賽的磁帶能賣5000萬盤,除去各環節成本和稅收,每盤三塊利潤,這就是1.5個億,今年的聯賽隻有10輪,就是15個億。分配之後再征的個人所得稅,起碼也有個兩、三億。而我們整個國家,去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兩千一百多億。文謙,你真要說什麽想錢想瘋了,恐怕也輪不上中唱的人啊……”
5000萬盤……一個月。
畢文謙默默盤算了一下,下意識地吞了吞口水。
他已經說不準這到底是保守還是誇張的估計了——從全國人口的消費潛力來說,的確還有點兒保守,但是,在嚐過頭鮮之後,人們真的月月會願意掏錢買磁帶聽歌,一直持續下去嗎?
相比之下,90%的個人所得稅什麽的,倒不是什麽問題了。如果真有一個月5000萬盤的銷量,哪怕打個對折,平均下來,即使再考慮到比賽成績的差異,一個參賽者的收入也已經足夠普通人、業內人羨慕嫉妒恨了。
不過……
“黎華,這樣真的好嗎?”
“怎麽?”
“既然你也說了,所謂國考的傳聞,已經不止在業內流傳了,那麽,關於參賽者的預期收入的猜想,恐怕也不隻是在業內流傳吧?說不定,以訛傳訛的過程裏,不同的人放飛想像的翅膀,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生出些觸目驚心的數字。金扁擔之類的東西,可不隻是皇帝家。”
黎華想了想,微微點頭:“的確如此。也有你說的可能。”
迎著黎華的目光,畢文謙又斟酌了一會兒。
“所以,如我以前說過的,我們應該正大光明的公開參賽者的參賽收入。這是符合改革開放的脈絡的思路的。但也正因為這樣,90%的個人所得稅,如果真的簡單粗暴的這麽征收,對於參賽的人來說,倒是小事兒,可對於輿論效果來說,卻不見得好了。黎華,你想想,名義上給了你100塊的工資,結果隻發10塊到手裏,你會怎麽看?圍觀的群眾會怎麽看?如果有別有用心的人帶節奏,刻意忽略高額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的概念,半真半假、偷換概念、混淆視聽的謠言廣泛流傳了,會對國家在群眾裏的形象產生怎樣的效果?”
作為一個在10年代生活過的90後,對於宣傳造謠的勾當,畢文謙自覺完全可以對80年代說一聲,我已經是身經百戰,見得多了!
“那……”黎華的手指頭又敲著辦公桌,直眉毛又擰彎了,“文謙,你希望防患於未然?”
“其實,說白了,所謂高額征稅,最主要的目的,不過兩個,第一,增加國家稅收,特別是在現在國家財政這麽窮的時候,集腋成裘……啊不,以你說的那些人的估算,這已經不是集腋成裘那麽忽微了。第二,降低貧富分化的差距,這一點,國家既然已經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那麽,我們真正需要在意的,就隻是第一點了……”
畢文謙正說著,卻突然察覺到黎華目光的跳動。
“怎麽了?有什麽不對嗎?”
黎華沉默了一陣:“……文謙,你覺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中的利弊,究竟如何?”
畢文謙下意識就是一個激靈。
“……黎華,你確定,要說這個?”
“自從因你而到了京城,這一年多,我在國內,在國外,經曆了很多事情。有些,你是知道的,有些,並沒有和你提。這樣的話題,對於你我來說,都太大了。當初在學校裏,頂多隨便想想。可我已經是文華公司的黨委書記了,我比王京雲更年輕。隨著公司的發展,隨著我個人在rb的作為,更多的期望和挑剔,都隨之而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不想當隨波逐流的棋子,我也不能當隨波逐流的棋子。”黎華的臉上,難得地流露著一絲憂鬱,“文謙,我想知道你的看法。”
畢文謙啞然:“於是,不想隨波逐流的你,就來問更年輕的我?”
“你是我師父。”
同樣的話,卻和在rb時那些微撒嬌的口吻不同,此刻的黎華,沉靜中,有些肅穆。
在rb那迴,她這句話,讓畢文謙仿佛骨頭都酥了。
這一次,畢文謙隻覺得曆史的沉重壓頂而來。
喝水,倒水,再喝水……
最終,畢文謙起身走到窗前,透過窗欞朝外望去。那大槐樹下,傅明軒和陸衍正搬來桌子,張羅著午飯。
“陸衍!過來。”
“誒!”陸衍小跑到窗前,“經理,什麽事兒?”
“中午……等等,夏林呢?”
“夏林和你媽媽出去吃飯了。”陸衍輕輕笑道,擠擠眼睛,“你和黎經理有事,我就沒進來打擾你們。”
畢文謙愣了愣,但也很快釋然了。
“也好。陸衍,你們到飯點兒了自己開飯,給我和黎華留兩份就是了。我們談完了,會自己出來。”
“不打擾你們,對吧?”陸衍點點頭,轉身走了,“我去叫人開飯了!”
轉迴身,畢文謙走到黎華身前,卻見她那一杯也喝淨了。
“黎華,我的想法,隻是我的想法。我不像你們那樣,對這個社會的全局有過實際的調研和了解。”畢文謙慢吞吞地開了口,給自己和黎華分別續了一杯,“所謂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還記得資料上原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我以前就說過,這在方向上是對的。問題在於,富起來之後的人,是否還能一條心。畢竟,可共患難的人多,可共富貴的人少。”
黎華的中指用力摁在辦公桌上,目光沉沉:“所以,我會問你。”
“說實話,這個問題沒什麽迴答的意義。把‘與人奮鬥其樂無窮’說成是‘與人鬥其樂無窮’,不就是很典型的勾當嗎?六經注我的人,總會通過各種文字手段,把別人的話解釋成自己想要的意思。對於發展來說,一個具體的時期,總有一部分地區有著更好的天時地利人和,發展的速度和成本都更加有利,它們必然更容易先富起來。”說白了,這就是一種種田流的思想,“既然是一個地區,自然就會有人,相比全國,那自然就是一部分人了。然而,是怎樣的人能夠先富?原文裏就沒有具體去說了——真要是長篇大論的講述了,這就不可能成為廣為流傳的講話了。黎華,你疑問的,大概並不是該不該有人先富,而是如何先富?富了之後,能不能,會不會帶動其他人後富吧?歸根結底,觀點的解釋權,才是關鍵。”
“沒錯。”黎華緩慢地點著頭,視線始終向著畢文謙,“這,也是許多實際工作中的人產生的疑問。有些事情,不解釋清楚,思想就不可能統一。去年你能憑一己之力滅火,但如果下次又起了火,難道真的又指望你?哪怕你當仁不讓,空口說多了,也隻會成狼來了的故事。”
畢文謙撇著嘴:“這本來就不是我該管能管的事情。當初我上節目,想的也不是什麽滅火,隻不過看不過那些智障被人忽悠了還自以為為民請命罷了!”
黎華看著他,哼哼地笑,笑過之後,卻依然是淡淡的愁容:“但現在,依然有人在忽悠,忽悠的,也不僅僅是校園裏的學生了。”
畢文謙拿起水杯,盯著黎華,什麽也不說了。
經理辦公室裏,不由寂靜起來,隻有窗外吃飯的人們隱隱的聲音。
良久,黎華搖搖頭,展顏清笑道:“文謙,一直站著幹什麽?坐著嘛!你說得對,這不是你該管能管的事情。我也本不該任性和你絮叨這些。無論如何,你給了我一個方向——爭奪觀點的解釋權。我會慢慢好好去想。現在,關於眼下的問題,你對針對流行音樂從業者的個人所得稅,到底想說什麽?”
“這麽說吧——國家需要更多財政收入,是不爭的事實,但針對特定的行業征收格外的高稅,是很沒有技術含量的行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古今如此。”畢文謙重新坐好,看著黎華,學著她那樣,用右手中指點著辦公桌,卻學不來她那樣的味道,“其實,這個事情也不難辦。完全可以出台一個政策,首先,給流行音樂行業的從業者在一定時期內免除個人所得稅的優惠待遇,但同時,發行一項針對性的低利率長期國債,期限嘛……十年期差不多就可以了,每年給持債人利息,十年後歸還麵值。規定每個流行音樂從業者,在普通人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以上的收入,90%都必須購買這種國債就可以了——這樣,一來,並沒有從法理上產生不公平,甚至在理論上反而給予了更好的待遇;二來,也完成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目的。三嘛……”
說到這裏,畢文謙露出了玩味兒的笑容:“隨著改革開放,十年時間,錢的數目不會改變,錢的價值卻不一定了。”
黎華瞪大了眼睛:“你……文謙,你是說……”
“普通工人,36塊5一個月,已經很久了。這對於封閉的經濟體來說,是好事;但對於試圖外向的經濟體來說,卻是一種自廢手腳的愚蠢了。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收入的用途,是衣食住行、教育醫療、消遣嗜好……但對國家來說,卻必須要投資擴大再生產在規模和質量上的水平。其實,國家完全可以緩慢而持續不斷的一邊增加所有人的工資收入,一邊提高日常生活物品的價格。這麽做,可以在不影響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實質上不斷剝削人們的節餘存款,提高國家可支配財政水平。雖然聽起來不是什麽好勾當,但事實上,大多數普通的個人和家庭,又能節餘到哪兒去呢?保證日常生活和應對突發情況,才是重中之重。而且,隻要隨著國家不斷發展,工業品的價格其實是會不斷下降的,對於普通人的感觀來說,能夠看到的,是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而不是存款在被持續剝削。而對於少數經濟節餘足夠多的人來說,這樣做也能夠迫使他們把錢參與到國家建設的投資中,也是符合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基本路線的。”
畢文謙侃侃而談,黎華的嘴巴不覺間越抿越緊,終於,她夠過身子,伸手抓住了畢文謙的雙手,語速遲緩。
“……文謙,你知道你在說什麽嗎?”
“我當然知道。”黎華手上的握勁兒不小,畢文謙卻很是坦然,“黎華,你難道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嗎?也許,你生活在城市裏,真的沒有想過吧……新中國建立到現在,我們始終在不遺餘力的工業化,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開始,到現在擁有完整的基本工業體係,這個工業化的道路,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在這個過程中,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價值對比,會越拉越遠——工業品會越來越快的更新換代,而農產品卻隻能在規模數量上進行提升,而且想要質的提升的話,又必須要有工業的反哺。這就意味著,如果工資收入和物品價格始終維持穩定不變,本質上將是城市對農村保持血淋淋的剝削,那是看不見的血腥,吃人不吐骨頭的血腥。城市家庭和個人的經濟節餘,能夠以穩定的渠道支援農村嗎?那種零散的支援,會有多大的成本?至少,國家在剝削所有人的存款之後,能夠統籌,更高效的進行經濟建設。而且,通過緩慢而持續的收入物價調控變化,可以在實質上減輕城市對農村的剝削程度——黎華,中國的農村,已經非常艱苦了。”
黎華的手勁兒越來越小,終於,她放開了手,向後仰靠著,仿佛遙遙望著畢文謙。
直到窗外連隱隱的吃飯聲也悄然無蹤。
“……文謙,這些,是你到過邊區之後的思考嗎?”
“那很重要嗎?”
“師父,謝謝。我會認真醞釀你的建議的。”黎華幽幽地歎了口氣,“我現在不想動。你幫我把盒飯拿進來,好嗎?”
畢文謙不禁想起了,舞台上,從黎華身後遞鈴鼓的竇惟的樣子。
“……隻要他自己願意,那就讓他上場吧!”
“怎麽,還有別的想法嗎?”黎華察覺了畢文謙的猶豫。
“張靜林不是也可以考慮嗎?”
“張靜林啊……”黎華忽然咯咯地笑,“她還是等一陣再說比較好。現在已經有一些傳說了,不少人很難接受,《紅樓夢》裏的晴雯兒,和《黃土高坡》裏的聲音,是同一個人。”
畢文謙想了想,也會心地笑了。
笑聲過後,黎華繼續說道:“《黃土高坡》賣得不錯,但李靈玉的磁帶卻差了一些。本來,劉三劍還在試圖分析原因,不過第一輪聯賽過後,倒也用不著了——第一輪的磁帶,一個星期出頭,到現在,一直脫銷。大概,大多數經濟不是非常寬裕的人,都把錢留著等買這個了。流行音樂國考的傳言,也不止在音樂圈裏流傳。現在中唱裏已經有人提議,流行音樂聯賽的磁帶,也搞搞價格雙軌製。”
畢文謙大囧:“他們想錢想瘋了嗎?這隻是一個時間差,磁帶是最終的消費品,又不是生產環節裏的生產資料。”
“所以他們才理直氣壯的這麽提議啊!”黎華大笑著,“文謙,國家一直在醞釀,對於文化類產業的從業人員的個人所得稅的征收階梯比例,最高的說不定會達到90%,而根據你提出的分配方案,整個聯賽的盈利會有25%歸於相關創作者。在刨除起征前的額度之後,大多數都可能成為稅收。這種情況下搞價格雙軌製,要是真有人買,對於國家財政來說,多少也是一個蚊子腿兒。已經有人開始嘴上的‘保守’估計了,每輪聯賽的磁帶能賣5000萬盤,除去各環節成本和稅收,每盤三塊利潤,這就是1.5個億,今年的聯賽隻有10輪,就是15個億。分配之後再征的個人所得稅,起碼也有個兩、三億。而我們整個國家,去年的財政收入,也不過兩千一百多億。文謙,你真要說什麽想錢想瘋了,恐怕也輪不上中唱的人啊……”
5000萬盤……一個月。
畢文謙默默盤算了一下,下意識地吞了吞口水。
他已經說不準這到底是保守還是誇張的估計了——從全國人口的消費潛力來說,的確還有點兒保守,但是,在嚐過頭鮮之後,人們真的月月會願意掏錢買磁帶聽歌,一直持續下去嗎?
相比之下,90%的個人所得稅什麽的,倒不是什麽問題了。如果真有一個月5000萬盤的銷量,哪怕打個對折,平均下來,即使再考慮到比賽成績的差異,一個參賽者的收入也已經足夠普通人、業內人羨慕嫉妒恨了。
不過……
“黎華,這樣真的好嗎?”
“怎麽?”
“既然你也說了,所謂國考的傳聞,已經不止在業內流傳了,那麽,關於參賽者的預期收入的猜想,恐怕也不隻是在業內流傳吧?說不定,以訛傳訛的過程裏,不同的人放飛想像的翅膀,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生出些觸目驚心的數字。金扁擔之類的東西,可不隻是皇帝家。”
黎華想了想,微微點頭:“的確如此。也有你說的可能。”
迎著黎華的目光,畢文謙又斟酌了一會兒。
“所以,如我以前說過的,我們應該正大光明的公開參賽者的參賽收入。這是符合改革開放的脈絡的思路的。但也正因為這樣,90%的個人所得稅,如果真的簡單粗暴的這麽征收,對於參賽的人來說,倒是小事兒,可對於輿論效果來說,卻不見得好了。黎華,你想想,名義上給了你100塊的工資,結果隻發10塊到手裏,你會怎麽看?圍觀的群眾會怎麽看?如果有別有用心的人帶節奏,刻意忽略高額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的概念,半真半假、偷換概念、混淆視聽的謠言廣泛流傳了,會對國家在群眾裏的形象產生怎樣的效果?”
作為一個在10年代生活過的90後,對於宣傳造謠的勾當,畢文謙自覺完全可以對80年代說一聲,我已經是身經百戰,見得多了!
“那……”黎華的手指頭又敲著辦公桌,直眉毛又擰彎了,“文謙,你希望防患於未然?”
“其實,說白了,所謂高額征稅,最主要的目的,不過兩個,第一,增加國家稅收,特別是在現在國家財政這麽窮的時候,集腋成裘……啊不,以你說的那些人的估算,這已經不是集腋成裘那麽忽微了。第二,降低貧富分化的差距,這一點,國家既然已經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那麽,我們真正需要在意的,就隻是第一點了……”
畢文謙正說著,卻突然察覺到黎華目光的跳動。
“怎麽了?有什麽不對嗎?”
黎華沉默了一陣:“……文謙,你覺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其中的利弊,究竟如何?”
畢文謙下意識就是一個激靈。
“……黎華,你確定,要說這個?”
“自從因你而到了京城,這一年多,我在國內,在國外,經曆了很多事情。有些,你是知道的,有些,並沒有和你提。這樣的話題,對於你我來說,都太大了。當初在學校裏,頂多隨便想想。可我已經是文華公司的黨委書記了,我比王京雲更年輕。隨著公司的發展,隨著我個人在rb的作為,更多的期望和挑剔,都隨之而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不想當隨波逐流的棋子,我也不能當隨波逐流的棋子。”黎華的臉上,難得地流露著一絲憂鬱,“文謙,我想知道你的看法。”
畢文謙啞然:“於是,不想隨波逐流的你,就來問更年輕的我?”
“你是我師父。”
同樣的話,卻和在rb時那些微撒嬌的口吻不同,此刻的黎華,沉靜中,有些肅穆。
在rb那迴,她這句話,讓畢文謙仿佛骨頭都酥了。
這一次,畢文謙隻覺得曆史的沉重壓頂而來。
喝水,倒水,再喝水……
最終,畢文謙起身走到窗前,透過窗欞朝外望去。那大槐樹下,傅明軒和陸衍正搬來桌子,張羅著午飯。
“陸衍!過來。”
“誒!”陸衍小跑到窗前,“經理,什麽事兒?”
“中午……等等,夏林呢?”
“夏林和你媽媽出去吃飯了。”陸衍輕輕笑道,擠擠眼睛,“你和黎經理有事,我就沒進來打擾你們。”
畢文謙愣了愣,但也很快釋然了。
“也好。陸衍,你們到飯點兒了自己開飯,給我和黎華留兩份就是了。我們談完了,會自己出來。”
“不打擾你們,對吧?”陸衍點點頭,轉身走了,“我去叫人開飯了!”
轉迴身,畢文謙走到黎華身前,卻見她那一杯也喝淨了。
“黎華,我的想法,隻是我的想法。我不像你們那樣,對這個社會的全局有過實際的調研和了解。”畢文謙慢吞吞地開了口,給自己和黎華分別續了一杯,“所謂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還記得資料上原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我以前就說過,這在方向上是對的。問題在於,富起來之後的人,是否還能一條心。畢竟,可共患難的人多,可共富貴的人少。”
黎華的中指用力摁在辦公桌上,目光沉沉:“所以,我會問你。”
“說實話,這個問題沒什麽迴答的意義。把‘與人奮鬥其樂無窮’說成是‘與人鬥其樂無窮’,不就是很典型的勾當嗎?六經注我的人,總會通過各種文字手段,把別人的話解釋成自己想要的意思。對於發展來說,一個具體的時期,總有一部分地區有著更好的天時地利人和,發展的速度和成本都更加有利,它們必然更容易先富起來。”說白了,這就是一種種田流的思想,“既然是一個地區,自然就會有人,相比全國,那自然就是一部分人了。然而,是怎樣的人能夠先富?原文裏就沒有具體去說了——真要是長篇大論的講述了,這就不可能成為廣為流傳的講話了。黎華,你疑問的,大概並不是該不該有人先富,而是如何先富?富了之後,能不能,會不會帶動其他人後富吧?歸根結底,觀點的解釋權,才是關鍵。”
“沒錯。”黎華緩慢地點著頭,視線始終向著畢文謙,“這,也是許多實際工作中的人產生的疑問。有些事情,不解釋清楚,思想就不可能統一。去年你能憑一己之力滅火,但如果下次又起了火,難道真的又指望你?哪怕你當仁不讓,空口說多了,也隻會成狼來了的故事。”
畢文謙撇著嘴:“這本來就不是我該管能管的事情。當初我上節目,想的也不是什麽滅火,隻不過看不過那些智障被人忽悠了還自以為為民請命罷了!”
黎華看著他,哼哼地笑,笑過之後,卻依然是淡淡的愁容:“但現在,依然有人在忽悠,忽悠的,也不僅僅是校園裏的學生了。”
畢文謙拿起水杯,盯著黎華,什麽也不說了。
經理辦公室裏,不由寂靜起來,隻有窗外吃飯的人們隱隱的聲音。
良久,黎華搖搖頭,展顏清笑道:“文謙,一直站著幹什麽?坐著嘛!你說得對,這不是你該管能管的事情。我也本不該任性和你絮叨這些。無論如何,你給了我一個方向——爭奪觀點的解釋權。我會慢慢好好去想。現在,關於眼下的問題,你對針對流行音樂從業者的個人所得稅,到底想說什麽?”
“這麽說吧——國家需要更多財政收入,是不爭的事實,但針對特定的行業征收格外的高稅,是很沒有技術含量的行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古今如此。”畢文謙重新坐好,看著黎華,學著她那樣,用右手中指點著辦公桌,卻學不來她那樣的味道,“其實,這個事情也不難辦。完全可以出台一個政策,首先,給流行音樂行業的從業者在一定時期內免除個人所得稅的優惠待遇,但同時,發行一項針對性的低利率長期國債,期限嘛……十年期差不多就可以了,每年給持債人利息,十年後歸還麵值。規定每個流行音樂從業者,在普通人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以上的收入,90%都必須購買這種國債就可以了——這樣,一來,並沒有從法理上產生不公平,甚至在理論上反而給予了更好的待遇;二來,也完成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目的。三嘛……”
說到這裏,畢文謙露出了玩味兒的笑容:“隨著改革開放,十年時間,錢的數目不會改變,錢的價值卻不一定了。”
黎華瞪大了眼睛:“你……文謙,你是說……”
“普通工人,36塊5一個月,已經很久了。這對於封閉的經濟體來說,是好事;但對於試圖外向的經濟體來說,卻是一種自廢手腳的愚蠢了。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收入的用途,是衣食住行、教育醫療、消遣嗜好……但對國家來說,卻必須要投資擴大再生產在規模和質量上的水平。其實,國家完全可以緩慢而持續不斷的一邊增加所有人的工資收入,一邊提高日常生活物品的價格。這麽做,可以在不影響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實質上不斷剝削人們的節餘存款,提高國家可支配財政水平。雖然聽起來不是什麽好勾當,但事實上,大多數普通的個人和家庭,又能節餘到哪兒去呢?保證日常生活和應對突發情況,才是重中之重。而且,隻要隨著國家不斷發展,工業品的價格其實是會不斷下降的,對於普通人的感觀來說,能夠看到的,是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而不是存款在被持續剝削。而對於少數經濟節餘足夠多的人來說,這樣做也能夠迫使他們把錢參與到國家建設的投資中,也是符合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基本路線的。”
畢文謙侃侃而談,黎華的嘴巴不覺間越抿越緊,終於,她夠過身子,伸手抓住了畢文謙的雙手,語速遲緩。
“……文謙,你知道你在說什麽嗎?”
“我當然知道。”黎華手上的握勁兒不小,畢文謙卻很是坦然,“黎華,你難道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嗎?也許,你生活在城市裏,真的沒有想過吧……新中國建立到現在,我們始終在不遺餘力的工業化,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開始,到現在擁有完整的基本工業體係,這個工業化的道路,將繼續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在這個過程中,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價值對比,會越拉越遠——工業品會越來越快的更新換代,而農產品卻隻能在規模數量上進行提升,而且想要質的提升的話,又必須要有工業的反哺。這就意味著,如果工資收入和物品價格始終維持穩定不變,本質上將是城市對農村保持血淋淋的剝削,那是看不見的血腥,吃人不吐骨頭的血腥。城市家庭和個人的經濟節餘,能夠以穩定的渠道支援農村嗎?那種零散的支援,會有多大的成本?至少,國家在剝削所有人的存款之後,能夠統籌,更高效的進行經濟建設。而且,通過緩慢而持續的收入物價調控變化,可以在實質上減輕城市對農村的剝削程度——黎華,中國的農村,已經非常艱苦了。”
黎華的手勁兒越來越小,終於,她放開了手,向後仰靠著,仿佛遙遙望著畢文謙。
直到窗外連隱隱的吃飯聲也悄然無蹤。
“……文謙,這些,是你到過邊區之後的思考嗎?”
“那很重要嗎?”
“師父,謝謝。我會認真醞釀你的建議的。”黎華幽幽地歎了口氣,“我現在不想動。你幫我把盒飯拿進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