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翅膀揮動(四)
等張靜林離開了演播室,攝像機重新對準了畢文謙。卻見他正襟而坐,雙手又是那樣肘在桌上,十指交叉。
“新寫的歌,各位朋友已經聽張靜林唱過了。還沒有編曲,這顯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完成,不出意外的話,下個禮拜會如以前一樣,認真練習之後,加上配樂,重新為大家唱一次。”
“接下來,我想談談,一點兒看上去和音樂無關的事情。”轉了話鋒,畢文謙的眼神緩緩遊移,“也許,京城裏正在電視機前收看節目的的一部分朋友,非常期待著我接下來這個計劃之外的環節。”
“事情的起因,是我跟隨演出團演出結束之後,從長安迴到京城,剛下火車步行迴公司的時候,遭遇了一群遊·行的人。後來打聽,好像都是京城裏的大學生。我是12月3號離開京城去邊區的,據說這種遊·行的行為,從4號開始,漸漸持續到了現在,半個多月的時間。”
“按理說,遊·行,必然是有特別的訴求,既希望政府,也希望人民聽到自己的唿聲——原則上,這本是每一個普通人無可厚非的權利。甚至,從政府和人民之間彼此溝通的角度說,在信息傳播的效率還不夠便捷的今天,這更是一種義務。”
“可是,另一方麵,遊·行這種行為,是一種社會成本比較高的訴求的方式:它往往占有了正常的道路,會擾亂交通秩序,在規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很容易參雜進個別違反社會治安的事件。就像昨天我親眼見到的,遊·行隊伍身後,是被幹擾正常工作的公交車。正因如此,遊·行這種行為,不應該長久持續。不然,會嚴重影響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半個多月了,無論那些大學生們的訴求的內容是否正確,是否合理,政府都早該有一個公論了。可事實上,沒有。如果那些大學生的訴求內容是對的,那就該實行;如果他們是錯的,那就該明確反對;如果暫時難以判斷對錯,那就該告訴他們政府已經知道他們的訴求,並且正在研究討論,如果政府已經有了聲明而仍然有人擾亂社會秩序,那就該果斷進行管製處理,盡快迴複正常的社會運行。”
“可是,無論是哪一種應對,我,作為一個普通人,都沒有聽說過。”
“在麵對人數規模上萬的遊·行活動時,如果人民不知道也沒有渠道知道政府的聲音,並且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不隻一天兩天,那麽人民會怎麽想?人民會覺得政府的態度傲慢,會覺得政府的立場曖昧,會覺得政府的效率低下。”
“一個輕視群眾、脫離群眾、遇事無能的政府,當一個政府在群眾心中打上那樣的標簽了,會是什麽後果?不用多費口舌,翻開曆史書,隻看國內外的近代史,就能找到豐富的前車之鑒了。”
“但是,這一切,又讓我很奇怪——我才到了陝甘寧邊區的基層,雖然待的時間不算長,但那裏的絕大多數基層幹部,跟我的感覺,分明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這說明,我們的政府並沒有脫離群眾。”
“連邊區基層幹部都能夠深入群眾,作為京城,卻任由大學生們把遊·行這種比較激烈的訴求方式持續了半個多月,還沒有解決的跡象——那麽問題來了:既然政府的基層執政能力沒有問題,我們是不是需要懷疑,政府裏有人在這次事件中,一直在悄悄的抱薪救火呢?”
說到這裏,畢文謙刻意停頓了幾秒,左右又掃視了一下鴉雀無聲的演播室。
“政府內部的事情,我的確不了解,所以我無法公開下判斷。而且,我剛才說了那麽多,都隻是針對大學生們遊·行這個行為本身而談。那麽現在,我想和大家聊聊他們訴求的內容。”
“就像我已經說過的,昨天,就在京城的街上,我遭遇了遊·行的隊伍。隊伍裏有不少大姐姐大概挺喜歡我的歌,除了表達她們的熱情之外,還希望我能參與到她們的隊伍之中。但我不可能在還不了解情況的時候就參與,所以昨天我婉拒了她們。”
“事後,我打聽了一些他們的訴求,主要的內容嘛,大概集中在要求加快民主化進程、要求全盤西化上,說是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自由,為了正義。這些,都是明顯而強烈的政·治訴求。”
“在知道這些訴求之後,我頓時就笑了!”
畢文謙真的笑出了聲,那笑聲居高臨下,散發著濃濃的嘲諷味兒。
“早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觀念,到了明朝,我們產生了‘知行合一’的說法,而到了現代,我們在努力貫徹‘有調查才有發言權’的方針。我想首先問一下,各位電視機前的大學生們,你們懷著熱情走上街頭,以肩負人民的心念提出政·治訴求,你們的底氣在哪裏?”
不知不覺間,畢文謙分開了雙手,右手中指不住敲打著桌麵,語氣也漸漸激動了一些:“你們有深入基層了解中國全國各地的情況嗎?你們有深入學習中國曆史進程對中國為什麽會走到今天的社會主義製度有一個邏輯嚴密的來自於自己的學習和分析而不是被別人灌輸的解釋嗎?你們知道什麽是民主化嗎?你們知道什麽是西化嗎?你們知道西方國家有哪些,那些國家分別實行怎樣的社會製度,彼此之間有什麽差異,那些差異形成的原因嗎?”
“又沒有傾聽過各地人民的心聲,又嘴上說著為民請命,又沒有提出落到實處、因地製宜的具體政策,隻有大而化之的口號——”畢文謙攤開雙手,一副為難的表情,“你們這麽代表人民,人民覺得莫名其妙啊!”
“我聽說過有人為了一個幹部編製而和單位領導爭吵甚至鬧到打官司的地步,好像,幹部編製是很多人渴求的東西。而在我們中國,大學生都是默認的幹部編製。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國家對於大學生這個群體,是抱著極大的期望的。那麽,什麽是幹部?幹部應該是什麽樣子的?是高人一等,發號施令,還是身先士卒帶領普通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做榜樣?你們真的有仔細想過嗎?”
“我,畢文謙,隻有17歲,還隻是一個高中生,也是一個草創的唱片公司的經理。為了寫出唱出能被人民喜歡的歌,我會從生活條件不錯的京城走到貧困的陝甘寧邊區去,走家串戶,了解人們的生活現狀和想法。而你們這些大學生呢?你們的目標可不我宏偉多了,提出的是政·治訴求!什麽是政·治?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是治理國家的行為,包含並指導著整個社會各個行業!這的確是作為一個中國的大學生該思考的問題,你們有參與的熱情,是極好的事情,可你們參與的方式是怎樣的呢?”
“你們又針對一個具體的行業提出具體的政策嗎?你們有結合國家不同地區的實際現狀分析過一種政策的利弊所在嗎?空對空落不到實處的清談,中國也不是沒有,魏晉有過,滅亡了;明末東林黨有過,也滅亡了;民國時期好像也有過,叫低調俱樂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翻翻曆史書看看那是什麽成色。”
“肩負了國家的希望,在由全國人民物力財力人力支撐著的京城學習,你們是不是覺得中國所有地方都和京城是一個情況?是不是覺得中國不同行業的人都已經和你們是一樣的受教育水平?要真是那樣,你們倒還有提出政·治訴求的道理,然而並不是!你們,有多少人深入了解過中國除了京城以及自己家鄉之外的地方?政·治,是一個國家極其重要的事情,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既不了深入解不同地區的情況,也不深入了解不同行業的情況,安逸在象牙塔裏的人,有什麽資格代表全國廣大人民提政治訴求!”
忍著拍桌子的衝動,畢文謙放在桌子上的手,已經緊握成了拳頭。
“再來看看你們分析的政·治訴求的具體內容,‘加快民主·化進程’,‘全盤西化’,嗬嗬!我再問一句,你們知道什麽是民主嗎?翻翻外國曆史書,美國麥卡錫時代,你要是敢在美國的土地上高喊民主,對不起,迫害隨之而來,監獄等待著你;相反,蘇聯才是在高舉民主的大旗,好吧,這些嚴格來說不是曆史,因為還有很多受過迫害的人仍然在世。你們又要喊民主,又要學習美國搞西化,你們很厲害嘛,冷戰幾十年沒解決的對立,在你們的腦子裏竟然解決了!”
“好吧,針對這個疑問,我問了一些人,好像,大學生們要求的民主,具體來說,和西化其實是相同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跟著美國的製度走,好像民主是美國的象征一樣。那麽問題來了——所謂的民主,在美國本土,短短幾十年之內,待遇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到底是美國的社會在這幾十年裏真的產生了極其深刻的變革呢,還是說,民主這個詞匯不過是美國隨意操縱的一層金玉外衣呢?”
“民主,美國嘴裏的民主,嗬嗬。”
畢文謙的口吻極其嘲諷。
“當然了,一個詞匯的肆意操縱不過是一種玩弄文字遊戲的技巧,既不能證明正確,也不能斷定錯誤。那麽,我們繼續來談談,大學生們提出另一個口號,‘西化’。”
“在冷戰時代,除了像我們中國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地球上主要有兩個陣營——分別以蘇聯和美國為首。很顯然,大學生們唿籲的西化,和蘇聯是沒有關係的。就像中國之外還有蘇美在滿世界對抗一樣,那種世界隻有中國和外國兩個國家的想法,顯然是錯得離譜的。那麽,西化到底是什麽呢?”
“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葡萄牙?盧森堡?希臘?西班牙?甚至,土耳其?我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數得差不多了,有大有小,他們算是西化國家嗎?要不要再加上日本和澳大利亞?”
“或者說,你們所謂的西化,本質上,其實是實行資本主義製度?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消息,的確沒有第二個解釋了。”
“一個國家的運行,必然會選擇一種社會·製度,無論這種製度是自己原創的,還是從別的國家引入的。那麽,我們選擇一種社會·製度的目的是什麽?有的人,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有的人,是為了整個國家、民族的崛起興盛。如果是為了前者,請你現在就關了電視,或者轉台看別的節目,我懶得和你說;如果是為了後者,那我們繼續深入聊下去。”
“毫無疑問,在80年代的今天,以北約成員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普通人的生活待遇,的確比中國的普通人好得多……哦,我還是把土耳其排除掉,再把日本和澳大利亞加進來比較好。作為中國人,看到人家的生活比自己好,產生學習的心思,很正常,不僅正常,而且應該。”
“可是,怎麽學習,如何學習?別人說是什麽,你就信嗎?古人都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僅僅因為別人過得好,就覺得別人說的什麽都是對的,那我覺得還是不要中國目前比較寶貴的大學生名額比較好。”
“同樣是資本主義製度,你們,知道美國和英國的製度在細節上區別嗎?你們知道挪威和日本的區別嗎?你們知道那些區別的成因嗎?”
“在你們唿籲的口號裏,在你們提出的所有觀點裏,我找不出丁點兒這樣的細節。”
“好吧……這裏,我不談什麽高深的理論,因為我既沒那資格,也沒有把理論講得大家都愛聽的口才。我隻舉一點兒數據,做一點兒簡單的算術題——很多時候,數字比任何花言巧語都來得冰冷而準確。”
“1985年,我們中國的人口是十億多;同年,美國的人口是兩億出頭,剛才我提到到的那些生活水平比我們好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口總數大約在七、八億左右,這包括了美國的人口。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控製的經濟圈呢?不僅包括了他們各自的本土,還包括了整個南美洲、大洋洲、東南亞一半以上的國家、絕大部分非洲、中東一部分國家——打開世界地圖仔細看看,這些,不僅包含了整個地球超過五分之三的土地麵積,更是囊括了地球上幾乎所有海洋貿易路線!”
“而在這個龐大的經濟圈裏,除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其他更多的地區的普通人民,其生活水平還不如我們中國,而其貧困的原因,往往不像陝甘寧邊區那樣是因為缺水,而是因為缺乏工業基礎,缺乏教育體係,不僅沒有自主貿易的實力,甚至連徹底的金融自主都做不到,這樣的國家和地區,隻能淪為西方國家的原材料供應基地,被工業和農業貿易的剪刀差剝削,被利滾利的金融貸款剝削,永遠看不到出頭之日。”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中國實行資本主義,會有什麽結果?最壞的結果,大概就是像非洲的最貧困國家那樣,淪為別人的經濟殖民地;好一點兒的結果,在資本主義競爭中後來居上;最好的結果,超越美國稱為世界上最大也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
“可是很顯然,我們想超越,別人會願意被超越嗎?整個經濟圈的自然資源隻有那麽多,我們獲得得多,別人能獲得的就少了——想想兩次世界大戰為什麽打起來的吧!即使而今因為原子彈的震懾,讓大國之間對於真刀真槍的戰爭非常謹慎,但在政治、經濟、外交、貿易等等各個層麵上不直接流血的戰爭卻是層出不窮!”
“隻要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不是無限的,這種衝突,這種戰爭,就絕不可能消失。因為,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的,利潤越多越興奮,越有活力。道德、操守之類的東西,它不在乎。”
“說實話,我個人是很相信中國人民的勤勞的,即使中國選擇了資本主義道路,即使我們還在起跑線的時候別人就已經領跑了幾十年,我也仍然覺得,以中國人的勤勞,還是有希望在資本主義的血腥戰鬥中脫穎而出。”
“可真正的問題是,各位,你們想過沒有?中國的人口是超過了十億,將近美國的五倍!即使我們艱苦奮鬥,把美國拉下了馬,取代了它的位置,把它所控製的資源納入自己的掌握之中,我們每個人平均下來,能夠獲得的資源,也不過大約是美國人均的五分之一,我們絕大多數人能夠擁有的生活待遇,也不過是人家現在的五分之一!”
“這樣的結果,就是你們夢想中的生活?這就是你們所追求的嗎?寧願社會動蕩也要徹底改變自己國家的社會製度,隻為了擁有別人五分之一的生活待遇?而且是在艱苦奮鬥,把別人拉下馬之後才能擁有?這不是瞎折騰嗎!還是說,你們鼓吹著實行資本主義製度,想的不是讓所有中國人過上真正的好日子,而是讓自己一個人過上好日子?我本不願意這麽惡意地去猜測某些人的動機,但麵對這麽簡單的算術題,再結合現在中美看上去那麽火熱的關係,我實在得不出其他更善意的結論了。”
畢文謙不懷好意地緩緩搖著頭,眼神卻灼灼地盯著攝像機鏡頭。
“各位上街的同學,你們都是大學生,是中國的天之驕子,是祖國集中社會資源培養的人,祖國和人民對你們抱有深深的期望,期望著你們能夠學有所成之後深入了社會各個行業之中,和人民打成一片,帶領人民走上民族複興的道路,讓所有中國人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而你們現在,卻不知道聽到了誰的說法,在自己還沒有深入了解中國國情的時候,為了一種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社會製度,不惜擾亂治安,走上街頭遊·行,唿籲全麵實行它,並且還持續遊·行了半個多月!這到底是對國家對人民對自己不負責任,還是單純的智障?或者,我惡意地猜測一下,現在是十二月下旬了,有的人是不是害怕考試,想借此把期末考試給逃掉啊?”
“無論是出於怎樣的初心,像你們現在這個樣子,為建立新中國拋灑鮮血的老一輩怎麽敢把國家交付給你們,為建設新中國勤勞工作的人民怎麽放心把國家托付給你們?”
終於,畢文謙還是忍不住拍了拍桌子。緊接著,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好吧,說到這裏,我也不能一邊說別人空對空,一邊自顧著批評別人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那樣不好。所以,在這裏,我既對各位大學生,也給我們的政府,提一點兒建議,你們覺得我說得有點兒道理,就由此思考一下,如果覺得沒道理,那就當耳旁風好了。”
“第一,我希望各位大學生們,不要再上街搞什麽遊·行了,你們已經幹擾了京城的日常交通,給人民的生活起居造成了不便。”
“第二,我希望政府能夠出台一項政策,讓有熱情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到三、四、五線城市,以及鄉鎮裏,擔任最基層的實職幹部,麵對、學習和解決實際的問題,這個過程,每個大學生畢業生可以持續三到五年,太短了,就成了走過場,太長了,就有些浪費。在此期間,對他們每一個人進行細致的考察和評價,將那些能夠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妥善解決問題,走出路子,受到普通群眾歡迎和擁護的人,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傾聽他們的建議,給予他們更曠闊的發揮空間。讓將來國家部門的一把手,既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又親身了解過國家和人民的實際情況。”
“第三,我希望政府能夠問責一下最近這些天的混亂,不要避重就輕。大家都知道,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聽說最近的遊·行活動,不隻京城有,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不同城市的政府機關的處理方式方法,可以有一個對比。我們新中國從來不怕承認錯誤,怕的,是維護錯誤,怕的,是麵對錯誤,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第四,我希望政府出台另一項政策,禁止任何實際參加工作時間少於五年的人參與有政·治訴求的遊·行活動。為了國家,發現問題,指出問題,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但連實際情況都不太了解的人,有什麽資格談具體的解決方案?在既沒有被外國入侵殖民,又沒有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的今天,動不動就遊·行說什麽改變社會製度,除了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社會動蕩之外,我實在看不出還有什麽別的作用。”
“第五,我希望政府出台一項法令,允許每一個中國人對國家的體製提出批評,但如果有人一邊持續批評,一邊和外國不明資金有直接或者間接的來往,隻要證據確鑿,則以嚴打時期的態度,以叛國罪,從重處理,最好槍斃。為什麽我想提出這個,我就不在節目裏說得太細了,大家可以自行琢磨。”
“好了,應那些喜歡我的歌的朋友的要求,對於最近的事情,我個人的看法已經說完了。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希望各位能夠多思考,多學習,多調查,一起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鬥。我雖然還很小,但我已經確立了投身於流行音樂這個行業的誌向。這個行業的發展,是受整個國家的安穩興衰影響的,我深深的希望,有一個美好的環境,不用再需要由我這種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站出來發表意見了。”
“謝謝大家!今天的節目,關於我的環節,就到此為止吧!剩下的時間,就交給博博了!”
說完,畢文謙站起身,朝鏡頭微微鞠躬,然後偏頭微笑著朝唐博點了點頭,就大步流星地出了演播室。
等張靜林離開了演播室,攝像機重新對準了畢文謙。卻見他正襟而坐,雙手又是那樣肘在桌上,十指交叉。
“新寫的歌,各位朋友已經聽張靜林唱過了。還沒有編曲,這顯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完成,不出意外的話,下個禮拜會如以前一樣,認真練習之後,加上配樂,重新為大家唱一次。”
“接下來,我想談談,一點兒看上去和音樂無關的事情。”轉了話鋒,畢文謙的眼神緩緩遊移,“也許,京城裏正在電視機前收看節目的的一部分朋友,非常期待著我接下來這個計劃之外的環節。”
“事情的起因,是我跟隨演出團演出結束之後,從長安迴到京城,剛下火車步行迴公司的時候,遭遇了一群遊·行的人。後來打聽,好像都是京城裏的大學生。我是12月3號離開京城去邊區的,據說這種遊·行的行為,從4號開始,漸漸持續到了現在,半個多月的時間。”
“按理說,遊·行,必然是有特別的訴求,既希望政府,也希望人民聽到自己的唿聲——原則上,這本是每一個普通人無可厚非的權利。甚至,從政府和人民之間彼此溝通的角度說,在信息傳播的效率還不夠便捷的今天,這更是一種義務。”
“可是,另一方麵,遊·行這種行為,是一種社會成本比較高的訴求的方式:它往往占有了正常的道路,會擾亂交通秩序,在規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很容易參雜進個別違反社會治安的事件。就像昨天我親眼見到的,遊·行隊伍身後,是被幹擾正常工作的公交車。正因如此,遊·行這種行為,不應該長久持續。不然,會嚴重影響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半個多月了,無論那些大學生們的訴求的內容是否正確,是否合理,政府都早該有一個公論了。可事實上,沒有。如果那些大學生的訴求內容是對的,那就該實行;如果他們是錯的,那就該明確反對;如果暫時難以判斷對錯,那就該告訴他們政府已經知道他們的訴求,並且正在研究討論,如果政府已經有了聲明而仍然有人擾亂社會秩序,那就該果斷進行管製處理,盡快迴複正常的社會運行。”
“可是,無論是哪一種應對,我,作為一個普通人,都沒有聽說過。”
“在麵對人數規模上萬的遊·行活動時,如果人民不知道也沒有渠道知道政府的聲音,並且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不隻一天兩天,那麽人民會怎麽想?人民會覺得政府的態度傲慢,會覺得政府的立場曖昧,會覺得政府的效率低下。”
“一個輕視群眾、脫離群眾、遇事無能的政府,當一個政府在群眾心中打上那樣的標簽了,會是什麽後果?不用多費口舌,翻開曆史書,隻看國內外的近代史,就能找到豐富的前車之鑒了。”
“但是,這一切,又讓我很奇怪——我才到了陝甘寧邊區的基層,雖然待的時間不算長,但那裏的絕大多數基層幹部,跟我的感覺,分明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的。這說明,我們的政府並沒有脫離群眾。”
“連邊區基層幹部都能夠深入群眾,作為京城,卻任由大學生們把遊·行這種比較激烈的訴求方式持續了半個多月,還沒有解決的跡象——那麽問題來了:既然政府的基層執政能力沒有問題,我們是不是需要懷疑,政府裏有人在這次事件中,一直在悄悄的抱薪救火呢?”
說到這裏,畢文謙刻意停頓了幾秒,左右又掃視了一下鴉雀無聲的演播室。
“政府內部的事情,我的確不了解,所以我無法公開下判斷。而且,我剛才說了那麽多,都隻是針對大學生們遊·行這個行為本身而談。那麽現在,我想和大家聊聊他們訴求的內容。”
“就像我已經說過的,昨天,就在京城的街上,我遭遇了遊·行的隊伍。隊伍裏有不少大姐姐大概挺喜歡我的歌,除了表達她們的熱情之外,還希望我能參與到她們的隊伍之中。但我不可能在還不了解情況的時候就參與,所以昨天我婉拒了她們。”
“事後,我打聽了一些他們的訴求,主要的內容嘛,大概集中在要求加快民主化進程、要求全盤西化上,說是他們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自由,為了正義。這些,都是明顯而強烈的政·治訴求。”
“在知道這些訴求之後,我頓時就笑了!”
畢文謙真的笑出了聲,那笑聲居高臨下,散發著濃濃的嘲諷味兒。
“早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觀念,到了明朝,我們產生了‘知行合一’的說法,而到了現代,我們在努力貫徹‘有調查才有發言權’的方針。我想首先問一下,各位電視機前的大學生們,你們懷著熱情走上街頭,以肩負人民的心念提出政·治訴求,你們的底氣在哪裏?”
不知不覺間,畢文謙分開了雙手,右手中指不住敲打著桌麵,語氣也漸漸激動了一些:“你們有深入基層了解中國全國各地的情況嗎?你們有深入學習中國曆史進程對中國為什麽會走到今天的社會主義製度有一個邏輯嚴密的來自於自己的學習和分析而不是被別人灌輸的解釋嗎?你們知道什麽是民主化嗎?你們知道什麽是西化嗎?你們知道西方國家有哪些,那些國家分別實行怎樣的社會製度,彼此之間有什麽差異,那些差異形成的原因嗎?”
“又沒有傾聽過各地人民的心聲,又嘴上說著為民請命,又沒有提出落到實處、因地製宜的具體政策,隻有大而化之的口號——”畢文謙攤開雙手,一副為難的表情,“你們這麽代表人民,人民覺得莫名其妙啊!”
“我聽說過有人為了一個幹部編製而和單位領導爭吵甚至鬧到打官司的地步,好像,幹部編製是很多人渴求的東西。而在我們中國,大學生都是默認的幹部編製。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國家對於大學生這個群體,是抱著極大的期望的。那麽,什麽是幹部?幹部應該是什麽樣子的?是高人一等,發號施令,還是身先士卒帶領普通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做榜樣?你們真的有仔細想過嗎?”
“我,畢文謙,隻有17歲,還隻是一個高中生,也是一個草創的唱片公司的經理。為了寫出唱出能被人民喜歡的歌,我會從生活條件不錯的京城走到貧困的陝甘寧邊區去,走家串戶,了解人們的生活現狀和想法。而你們這些大學生呢?你們的目標可不我宏偉多了,提出的是政·治訴求!什麽是政·治?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是治理國家的行為,包含並指導著整個社會各個行業!這的確是作為一個中國的大學生該思考的問題,你們有參與的熱情,是極好的事情,可你們參與的方式是怎樣的呢?”
“你們又針對一個具體的行業提出具體的政策嗎?你們有結合國家不同地區的實際現狀分析過一種政策的利弊所在嗎?空對空落不到實處的清談,中國也不是沒有,魏晉有過,滅亡了;明末東林黨有過,也滅亡了;民國時期好像也有過,叫低調俱樂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翻翻曆史書看看那是什麽成色。”
“肩負了國家的希望,在由全國人民物力財力人力支撐著的京城學習,你們是不是覺得中國所有地方都和京城是一個情況?是不是覺得中國不同行業的人都已經和你們是一樣的受教育水平?要真是那樣,你們倒還有提出政·治訴求的道理,然而並不是!你們,有多少人深入了解過中國除了京城以及自己家鄉之外的地方?政·治,是一個國家極其重要的事情,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既不了深入解不同地區的情況,也不深入了解不同行業的情況,安逸在象牙塔裏的人,有什麽資格代表全國廣大人民提政治訴求!”
忍著拍桌子的衝動,畢文謙放在桌子上的手,已經緊握成了拳頭。
“再來看看你們分析的政·治訴求的具體內容,‘加快民主·化進程’,‘全盤西化’,嗬嗬!我再問一句,你們知道什麽是民主嗎?翻翻外國曆史書,美國麥卡錫時代,你要是敢在美國的土地上高喊民主,對不起,迫害隨之而來,監獄等待著你;相反,蘇聯才是在高舉民主的大旗,好吧,這些嚴格來說不是曆史,因為還有很多受過迫害的人仍然在世。你們又要喊民主,又要學習美國搞西化,你們很厲害嘛,冷戰幾十年沒解決的對立,在你們的腦子裏竟然解決了!”
“好吧,針對這個疑問,我問了一些人,好像,大學生們要求的民主,具體來說,和西化其實是相同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跟著美國的製度走,好像民主是美國的象征一樣。那麽問題來了——所謂的民主,在美國本土,短短幾十年之內,待遇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到底是美國的社會在這幾十年裏真的產生了極其深刻的變革呢,還是說,民主這個詞匯不過是美國隨意操縱的一層金玉外衣呢?”
“民主,美國嘴裏的民主,嗬嗬。”
畢文謙的口吻極其嘲諷。
“當然了,一個詞匯的肆意操縱不過是一種玩弄文字遊戲的技巧,既不能證明正確,也不能斷定錯誤。那麽,我們繼續來談談,大學生們提出另一個口號,‘西化’。”
“在冷戰時代,除了像我們中國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地球上主要有兩個陣營——分別以蘇聯和美國為首。很顯然,大學生們唿籲的西化,和蘇聯是沒有關係的。就像中國之外還有蘇美在滿世界對抗一樣,那種世界隻有中國和外國兩個國家的想法,顯然是錯得離譜的。那麽,西化到底是什麽呢?”
“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葡萄牙?盧森堡?希臘?西班牙?甚至,土耳其?我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數得差不多了,有大有小,他們算是西化國家嗎?要不要再加上日本和澳大利亞?”
“或者說,你們所謂的西化,本質上,其實是實行資本主義製度?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消息,的確沒有第二個解釋了。”
“一個國家的運行,必然會選擇一種社會·製度,無論這種製度是自己原創的,還是從別的國家引入的。那麽,我們選擇一種社會·製度的目的是什麽?有的人,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有的人,是為了整個國家、民族的崛起興盛。如果是為了前者,請你現在就關了電視,或者轉台看別的節目,我懶得和你說;如果是為了後者,那我們繼續深入聊下去。”
“毫無疑問,在80年代的今天,以北約成員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普通人的生活待遇,的確比中國的普通人好得多……哦,我還是把土耳其排除掉,再把日本和澳大利亞加進來比較好。作為中國人,看到人家的生活比自己好,產生學習的心思,很正常,不僅正常,而且應該。”
“可是,怎麽學習,如何學習?別人說是什麽,你就信嗎?古人都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僅僅因為別人過得好,就覺得別人說的什麽都是對的,那我覺得還是不要中國目前比較寶貴的大學生名額比較好。”
“同樣是資本主義製度,你們,知道美國和英國的製度在細節上區別嗎?你們知道挪威和日本的區別嗎?你們知道那些區別的成因嗎?”
“在你們唿籲的口號裏,在你們提出的所有觀點裏,我找不出丁點兒這樣的細節。”
“好吧……這裏,我不談什麽高深的理論,因為我既沒那資格,也沒有把理論講得大家都愛聽的口才。我隻舉一點兒數據,做一點兒簡單的算術題——很多時候,數字比任何花言巧語都來得冰冷而準確。”
“1985年,我們中國的人口是十億多;同年,美國的人口是兩億出頭,剛才我提到到的那些生活水平比我們好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口總數大約在七、八億左右,這包括了美國的人口。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控製的經濟圈呢?不僅包括了他們各自的本土,還包括了整個南美洲、大洋洲、東南亞一半以上的國家、絕大部分非洲、中東一部分國家——打開世界地圖仔細看看,這些,不僅包含了整個地球超過五分之三的土地麵積,更是囊括了地球上幾乎所有海洋貿易路線!”
“而在這個龐大的經濟圈裏,除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其他更多的地區的普通人民,其生活水平還不如我們中國,而其貧困的原因,往往不像陝甘寧邊區那樣是因為缺水,而是因為缺乏工業基礎,缺乏教育體係,不僅沒有自主貿易的實力,甚至連徹底的金融自主都做不到,這樣的國家和地區,隻能淪為西方國家的原材料供應基地,被工業和農業貿易的剪刀差剝削,被利滾利的金融貸款剝削,永遠看不到出頭之日。”
“那麽問題來了——如果我們中國實行資本主義,會有什麽結果?最壞的結果,大概就是像非洲的最貧困國家那樣,淪為別人的經濟殖民地;好一點兒的結果,在資本主義競爭中後來居上;最好的結果,超越美國稱為世界上最大也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
“可是很顯然,我們想超越,別人會願意被超越嗎?整個經濟圈的自然資源隻有那麽多,我們獲得得多,別人能獲得的就少了——想想兩次世界大戰為什麽打起來的吧!即使而今因為原子彈的震懾,讓大國之間對於真刀真槍的戰爭非常謹慎,但在政治、經濟、外交、貿易等等各個層麵上不直接流血的戰爭卻是層出不窮!”
“隻要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不是無限的,這種衝突,這種戰爭,就絕不可能消失。因為,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的,利潤越多越興奮,越有活力。道德、操守之類的東西,它不在乎。”
“說實話,我個人是很相信中國人民的勤勞的,即使中國選擇了資本主義道路,即使我們還在起跑線的時候別人就已經領跑了幾十年,我也仍然覺得,以中國人的勤勞,還是有希望在資本主義的血腥戰鬥中脫穎而出。”
“可真正的問題是,各位,你們想過沒有?中國的人口是超過了十億,將近美國的五倍!即使我們艱苦奮鬥,把美國拉下了馬,取代了它的位置,把它所控製的資源納入自己的掌握之中,我們每個人平均下來,能夠獲得的資源,也不過大約是美國人均的五分之一,我們絕大多數人能夠擁有的生活待遇,也不過是人家現在的五分之一!”
“這樣的結果,就是你們夢想中的生活?這就是你們所追求的嗎?寧願社會動蕩也要徹底改變自己國家的社會製度,隻為了擁有別人五分之一的生活待遇?而且是在艱苦奮鬥,把別人拉下馬之後才能擁有?這不是瞎折騰嗎!還是說,你們鼓吹著實行資本主義製度,想的不是讓所有中國人過上真正的好日子,而是讓自己一個人過上好日子?我本不願意這麽惡意地去猜測某些人的動機,但麵對這麽簡單的算術題,再結合現在中美看上去那麽火熱的關係,我實在得不出其他更善意的結論了。”
畢文謙不懷好意地緩緩搖著頭,眼神卻灼灼地盯著攝像機鏡頭。
“各位上街的同學,你們都是大學生,是中國的天之驕子,是祖國集中社會資源培養的人,祖國和人民對你們抱有深深的期望,期望著你們能夠學有所成之後深入了社會各個行業之中,和人民打成一片,帶領人民走上民族複興的道路,讓所有中國人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而你們現在,卻不知道聽到了誰的說法,在自己還沒有深入了解中國國情的時候,為了一種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社會製度,不惜擾亂治安,走上街頭遊·行,唿籲全麵實行它,並且還持續遊·行了半個多月!這到底是對國家對人民對自己不負責任,還是單純的智障?或者,我惡意地猜測一下,現在是十二月下旬了,有的人是不是害怕考試,想借此把期末考試給逃掉啊?”
“無論是出於怎樣的初心,像你們現在這個樣子,為建立新中國拋灑鮮血的老一輩怎麽敢把國家交付給你們,為建設新中國勤勞工作的人民怎麽放心把國家托付給你們?”
終於,畢文謙還是忍不住拍了拍桌子。緊接著,他長長地歎了一口氣。
“……好吧,說到這裏,我也不能一邊說別人空對空,一邊自顧著批評別人而不提出建設性意見。那樣不好。所以,在這裏,我既對各位大學生,也給我們的政府,提一點兒建議,你們覺得我說得有點兒道理,就由此思考一下,如果覺得沒道理,那就當耳旁風好了。”
“第一,我希望各位大學生們,不要再上街搞什麽遊·行了,你們已經幹擾了京城的日常交通,給人民的生活起居造成了不便。”
“第二,我希望政府能夠出台一項政策,讓有熱情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到三、四、五線城市,以及鄉鎮裏,擔任最基層的實職幹部,麵對、學習和解決實際的問題,這個過程,每個大學生畢業生可以持續三到五年,太短了,就成了走過場,太長了,就有些浪費。在此期間,對他們每一個人進行細致的考察和評價,將那些能夠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妥善解決問題,走出路子,受到普通群眾歡迎和擁護的人,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傾聽他們的建議,給予他們更曠闊的發揮空間。讓將來國家部門的一把手,既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又親身了解過國家和人民的實際情況。”
“第三,我希望政府能夠問責一下最近這些天的混亂,不要避重就輕。大家都知道,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聽說最近的遊·行活動,不隻京城有,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不同城市的政府機關的處理方式方法,可以有一個對比。我們新中國從來不怕承認錯誤,怕的,是維護錯誤,怕的,是麵對錯誤,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第四,我希望政府出台另一項政策,禁止任何實際參加工作時間少於五年的人參與有政·治訴求的遊·行活動。為了國家,發現問題,指出問題,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但連實際情況都不太了解的人,有什麽資格談具體的解決方案?在既沒有被外國入侵殖民,又沒有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的今天,動不動就遊·行說什麽改變社會製度,除了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造成社會動蕩之外,我實在看不出還有什麽別的作用。”
“第五,我希望政府出台一項法令,允許每一個中國人對國家的體製提出批評,但如果有人一邊持續批評,一邊和外國不明資金有直接或者間接的來往,隻要證據確鑿,則以嚴打時期的態度,以叛國罪,從重處理,最好槍斃。為什麽我想提出這個,我就不在節目裏說得太細了,大家可以自行琢磨。”
“好了,應那些喜歡我的歌的朋友的要求,對於最近的事情,我個人的看法已經說完了。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希望各位能夠多思考,多學習,多調查,一起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鬥。我雖然還很小,但我已經確立了投身於流行音樂這個行業的誌向。這個行業的發展,是受整個國家的安穩興衰影響的,我深深的希望,有一個美好的環境,不用再需要由我這種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人站出來發表意見了。”
“謝謝大家!今天的節目,關於我的環節,就到此為止吧!剩下的時間,就交給博博了!”
說完,畢文謙站起身,朝鏡頭微微鞠躬,然後偏頭微笑著朝唐博點了點頭,就大步流星地出了演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