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錄歌(五)
(ps:這詞是我自己填的,水平有限。如果有人覺得不好,我也無能為力了。或者,哪位提點兒修改意見?)
悠揚的小提琴聲牽起一點兒憂傷,將空氣浸得涼涼的,緩緩的。
“蕭蕭風采片片葉,拂過皎潔月。人守窗前難眠夜,泛黃信箋一頁頁。”
畢文謙的歌聲和鋼琴聲幾乎同時響起,像一片寧靜的夜裏飄飛的落葉。
“光陰起伏更迭,依稀幾聲嗚咽,耳邊似他輕聲囁。”
歌聲悄然,琴聲清澈。如呢喃軟語。
“曆曆那日送離別,花兒輕搖曳。一曲琴聲如燈滅,迴眸如水步如鐵。”
青春正好花正紅,愛人卻不得不分離,眼中盡是不舍,步伐卻是堅定。
“汽笛好似嗚咽,車啟過眼列列,軌盡處晚風凜冽。”
歌聲勾勒著畫麵,火車終於遠去,月台上形影相吊。
“思念似饕餮,悄悄吞噬歲月,消化成歌一闋闋。”
情緒漸漸積累,終於如決堤一般。
“遙記誓言生死同穴,兩情相悅如《上邪》。家國兩難全,年華終伴一語約。”
愛人為國棄家,隻留下沒有歸期的約定。
“琴聲獨奏心弦不覺化蝶翩飛月半夜。也說是虐,也說是業,情已成玨。”
一曲唱完,畢文謙有些悵然。
錄音室裏寂靜無聲,唯有呂斯清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直至幽幽而止。
良久,黎華從調音台走了過來。
“師父。”
“嗯?”
“我隻聽你唱了兩遍……你寫份歌詞給我,我怕我沒聽明白。”
“啊?”畢文謙心裏一沉——如果聽眾都不能一遍聽懂歌詞,這還能叫好歌嗎?好吧,最多評一個優秀,算不得登堂入室了……“你等等,我現在就寫。”
飛快的寫好,畢文謙把歌詞交到黎華手裏,宋菲和曾昭斌悄悄站到她身後,也看了起來。
“你……等你有空了,一定要好好練練字。”
黎華隻瞧了一眼,便忍不住又針對這個提醒道。
然後,沒管畢文謙是否迴應,她細細琢磨了起來。
不久,卻是宋菲伸著手問道:“耳邊似他輕聲囁?囁是什麽意思?”
“欲言又止,聲音輕細。”
“那饕餮呢?”宋菲指著“饕餮”二字,皺著眉毛,“好大一巴餅,我都沒見過。”
“饕餮,本來是《山海經》裏的怪獸,後來人們漸漸主要關注它貪吃的習性。蘇東坡寫過一篇《老饕賦》,賦予了它幾分可愛的味道。到現在,主要有兩個意思,形容貪婪的時候,它是貶義詞;形容貪吃的時候,它就成了中性詞。”
“那……這個……上邪呢?”
曾昭斌手指向《上邪》,黎華看著自己臉邊突然出現的食指,輕輕一笑,主動解釋起來:“那個字不念xie,念ye。那是一首漢代的詩,算是那時候的情歌吧!沒記錯的話,高中的語文課本裏會提到的。你是還沒學到那裏嗎?”說著,她看向畢文謙,口中朗誦起來,“‘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當初我媽難得有空的時候,教我念過一迴。”
“那……最後那個玨字呢?剛才畢文謙好像念的是‘jue’?”
“沒錯,”畢文謙點點頭,“兩玉相合為一玨。”
黎華把作業紙拉遠一些,長長的“嗯”了一聲,然後又抑揚頓挫地朗誦了起來。
“蕭蕭風采片片葉,拂過皎潔月。人守窗前難眠夜,泛黃信箋一頁頁。光陰起伏更迭,依稀幾聲嗚咽,耳邊似他輕聲囁。曆曆那日送離別,花兒輕搖曳。一曲琴聲如燈滅,迴眸如水步如鐵。汽笛好似嗚咽,車啟過眼列列,軌盡處晚風凜冽。思念似饕餮,悄悄吞噬歲月,消化成歌一闋闋。遙記誓言生死同穴,兩情相悅如上邪。家國兩難全,年華終伴一語約。琴聲獨奏,心弦不覺,化蝶翩飛月半夜。也說是虐,也說是業,情已成玨。”
“家國兩難全,迴眸如水步如鐵啊!”黎華長歎一聲,將作業紙還給了畢文謙,“其他的我都覺得很好,唯獨最後一句,我不太理解。”
“怎麽?”畢文謙心念一動。
“什麽是‘業’?”
“業有功績的意思,也可以是佛教裏的概念……”
畢文謙正要解釋,黎華卻擺擺手:“你對佛教很了解?”
畢文謙語塞。
“身業、口業、意業?善業、惡業、無記業?”大約是察覺了畢文謙眼中露出了茫然,黎華終於笑了,“說白了,都是封建迷信,何必去在乎?什麽叫‘也說是虐,也說是業’?天涯相隔,相守一生,有這心性的人,肯定有堅定的信念,怎麽可能在乎旁人的評說?”
畢文謙啞口無言。其實,這也不是他原本的想法——最初,他寫的是“半生分別,無悔耄耋,情已成玨。”但在落筆之後,才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這是一首源於黎華所認同的思念為國離家而隱姓埋名的愛人的歌,而在曆史中,這樣的人和事,肯定是建國之後才會發生的。那麽,也就是說,歌詞中的當事人,大約應該在1930年前後出生。而耄耋之年,指的是8、90歲的老人,算算年份,以畢文謙上輩子,10年代的眼光去看,這是適合的——但現在是80年代,那樣的人大約才5、60歲,耄耋的說法,怎麽也算不上。
所以,他才臨時改了改。看起來,這改得並不成功。
“……那麽,你覺得,怎麽修改比較合適?”
黎華想了許久,嘴唇時不時緊抿著。
“這個玨字用得不錯。君子如玉,玉雙為玨。師父,你覺得,關山難越,情寄明月,遙伴成玨——合適嗎?”
“你說合適就合適,這歌本來就是以你的價值觀為基礎寫出來的嘛!”
“你怎麽能這樣!”黎華輕揚拳頭,卻又笑了起來,“我又不代表真理。”
“好啦,我是真覺得你改得比較好。”畢文謙學著她拍手的動作,“既然歌詞有改動,斯清,我們重新錄一遍。”
然而,這一迴,唱完之後,錄音師卻擺起了手。
“還有改進的餘地。”
於是,他們開始第三遍。
……
“琴聲有些反客為主了。”
……
“小提琴和鋼琴的協調不夠好。”
……
“情緒不對。”
……
“情緒還是不對。”
……
“情緒還是不對。”
或許是因為畢文謙的要求讓錄音師發現自己有了體現價值的機會,他的眼睛明亮起來,一次次否定之間,神色也明顯地全神貫注。隻是,到最後,他指出的問題,永遠是一句“情緒不對”,卻又做不出指導。
倒是黎華看了看表,阻止了畢文謙再來一次的想法。
她伸出中指在錄音師身前的調音台上輕敲:“先把前麵過了的幾首弄好,然後錄一盤《月半小夜曲》給我,我迴去琢磨一下問題。”說著,她朝鋼琴前的畢文謙點點頭,然後起身迴頭看向身旁的其他人,“已經到飯點兒了,不能讓大家餓肚子。今天就這樣吧。明天中午再來錄歌。對了,反正就剩一首歌,除了呂斯清,你們就不必來了。等青歌賽決賽完了,我會盡快抽時間把報酬付給你們的。好了,一起去吃飯吧!”
結果,黎華帶著大家還是去了中午的小飯館兒。也許是因為被錄音師反複打迴重來,所有人都有些意興闌珊,除了畢文謙——他找老板要了一圈小酒杯,卻是給每人舀了一杯湯,然後,他舉杯敬湯:“這個,好像我們多數人都未成年,我也不喝酒,所以,我就以湯代酒,敬大家一杯了。謝謝大家願意與我合作!”
黎華跟著站了起來,舉著杯子,虛碰之後,貼在唇邊,看著其他人臉上起的笑容,聽著曾昭斌調侃以湯代酒不和規矩,卻又第一個喝下了去的模樣,悄然微笑,三兩口也小啜個幹淨。
飯後,黎華指導著司機將所有人送到了住處,最後才和畢文謙一起迴了招待所。
一進屋,黎華便打開錄音機,把磁帶放了進去,房間裏迴響起畢文謙下午唱的《月半小夜曲》,打頭的便是呂斯清的小提琴聲。
關上門,搬了把椅子,黎華仰靠地坐著,雙手抱在腹前,閉上眼,靜靜聆聽起來。
畢文謙看著,也沒出聲。一天的疲勞讓他愜意地仰躺在床上,聽著自己的聲音。
……問題在哪裏?或者說,真的有問題嗎?
沿著下午一遍遍的順序,聽了十來遍,畢文謙仍然沒有一個定論。
“徒弟,你覺得呢?”
“徒弟?”
“黎華?”
終於,畢文謙從床上坐起來,卻見黎華依然保持著姿勢,靜靜地……睡著了。
(ps:這詞是我自己填的,水平有限。如果有人覺得不好,我也無能為力了。或者,哪位提點兒修改意見?)
悠揚的小提琴聲牽起一點兒憂傷,將空氣浸得涼涼的,緩緩的。
“蕭蕭風采片片葉,拂過皎潔月。人守窗前難眠夜,泛黃信箋一頁頁。”
畢文謙的歌聲和鋼琴聲幾乎同時響起,像一片寧靜的夜裏飄飛的落葉。
“光陰起伏更迭,依稀幾聲嗚咽,耳邊似他輕聲囁。”
歌聲悄然,琴聲清澈。如呢喃軟語。
“曆曆那日送離別,花兒輕搖曳。一曲琴聲如燈滅,迴眸如水步如鐵。”
青春正好花正紅,愛人卻不得不分離,眼中盡是不舍,步伐卻是堅定。
“汽笛好似嗚咽,車啟過眼列列,軌盡處晚風凜冽。”
歌聲勾勒著畫麵,火車終於遠去,月台上形影相吊。
“思念似饕餮,悄悄吞噬歲月,消化成歌一闋闋。”
情緒漸漸積累,終於如決堤一般。
“遙記誓言生死同穴,兩情相悅如《上邪》。家國兩難全,年華終伴一語約。”
愛人為國棄家,隻留下沒有歸期的約定。
“琴聲獨奏心弦不覺化蝶翩飛月半夜。也說是虐,也說是業,情已成玨。”
一曲唱完,畢文謙有些悵然。
錄音室裏寂靜無聲,唯有呂斯清的小提琴聲如泣如訴,直至幽幽而止。
良久,黎華從調音台走了過來。
“師父。”
“嗯?”
“我隻聽你唱了兩遍……你寫份歌詞給我,我怕我沒聽明白。”
“啊?”畢文謙心裏一沉——如果聽眾都不能一遍聽懂歌詞,這還能叫好歌嗎?好吧,最多評一個優秀,算不得登堂入室了……“你等等,我現在就寫。”
飛快的寫好,畢文謙把歌詞交到黎華手裏,宋菲和曾昭斌悄悄站到她身後,也看了起來。
“你……等你有空了,一定要好好練練字。”
黎華隻瞧了一眼,便忍不住又針對這個提醒道。
然後,沒管畢文謙是否迴應,她細細琢磨了起來。
不久,卻是宋菲伸著手問道:“耳邊似他輕聲囁?囁是什麽意思?”
“欲言又止,聲音輕細。”
“那饕餮呢?”宋菲指著“饕餮”二字,皺著眉毛,“好大一巴餅,我都沒見過。”
“饕餮,本來是《山海經》裏的怪獸,後來人們漸漸主要關注它貪吃的習性。蘇東坡寫過一篇《老饕賦》,賦予了它幾分可愛的味道。到現在,主要有兩個意思,形容貪婪的時候,它是貶義詞;形容貪吃的時候,它就成了中性詞。”
“那……這個……上邪呢?”
曾昭斌手指向《上邪》,黎華看著自己臉邊突然出現的食指,輕輕一笑,主動解釋起來:“那個字不念xie,念ye。那是一首漢代的詩,算是那時候的情歌吧!沒記錯的話,高中的語文課本裏會提到的。你是還沒學到那裏嗎?”說著,她看向畢文謙,口中朗誦起來,“‘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當初我媽難得有空的時候,教我念過一迴。”
“那……最後那個玨字呢?剛才畢文謙好像念的是‘jue’?”
“沒錯,”畢文謙點點頭,“兩玉相合為一玨。”
黎華把作業紙拉遠一些,長長的“嗯”了一聲,然後又抑揚頓挫地朗誦了起來。
“蕭蕭風采片片葉,拂過皎潔月。人守窗前難眠夜,泛黃信箋一頁頁。光陰起伏更迭,依稀幾聲嗚咽,耳邊似他輕聲囁。曆曆那日送離別,花兒輕搖曳。一曲琴聲如燈滅,迴眸如水步如鐵。汽笛好似嗚咽,車啟過眼列列,軌盡處晚風凜冽。思念似饕餮,悄悄吞噬歲月,消化成歌一闋闋。遙記誓言生死同穴,兩情相悅如上邪。家國兩難全,年華終伴一語約。琴聲獨奏,心弦不覺,化蝶翩飛月半夜。也說是虐,也說是業,情已成玨。”
“家國兩難全,迴眸如水步如鐵啊!”黎華長歎一聲,將作業紙還給了畢文謙,“其他的我都覺得很好,唯獨最後一句,我不太理解。”
“怎麽?”畢文謙心念一動。
“什麽是‘業’?”
“業有功績的意思,也可以是佛教裏的概念……”
畢文謙正要解釋,黎華卻擺擺手:“你對佛教很了解?”
畢文謙語塞。
“身業、口業、意業?善業、惡業、無記業?”大約是察覺了畢文謙眼中露出了茫然,黎華終於笑了,“說白了,都是封建迷信,何必去在乎?什麽叫‘也說是虐,也說是業’?天涯相隔,相守一生,有這心性的人,肯定有堅定的信念,怎麽可能在乎旁人的評說?”
畢文謙啞口無言。其實,這也不是他原本的想法——最初,他寫的是“半生分別,無悔耄耋,情已成玨。”但在落筆之後,才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這是一首源於黎華所認同的思念為國離家而隱姓埋名的愛人的歌,而在曆史中,這樣的人和事,肯定是建國之後才會發生的。那麽,也就是說,歌詞中的當事人,大約應該在1930年前後出生。而耄耋之年,指的是8、90歲的老人,算算年份,以畢文謙上輩子,10年代的眼光去看,這是適合的——但現在是80年代,那樣的人大約才5、60歲,耄耋的說法,怎麽也算不上。
所以,他才臨時改了改。看起來,這改得並不成功。
“……那麽,你覺得,怎麽修改比較合適?”
黎華想了許久,嘴唇時不時緊抿著。
“這個玨字用得不錯。君子如玉,玉雙為玨。師父,你覺得,關山難越,情寄明月,遙伴成玨——合適嗎?”
“你說合適就合適,這歌本來就是以你的價值觀為基礎寫出來的嘛!”
“你怎麽能這樣!”黎華輕揚拳頭,卻又笑了起來,“我又不代表真理。”
“好啦,我是真覺得你改得比較好。”畢文謙學著她拍手的動作,“既然歌詞有改動,斯清,我們重新錄一遍。”
然而,這一迴,唱完之後,錄音師卻擺起了手。
“還有改進的餘地。”
於是,他們開始第三遍。
……
“琴聲有些反客為主了。”
……
“小提琴和鋼琴的協調不夠好。”
……
“情緒不對。”
……
“情緒還是不對。”
……
“情緒還是不對。”
或許是因為畢文謙的要求讓錄音師發現自己有了體現價值的機會,他的眼睛明亮起來,一次次否定之間,神色也明顯地全神貫注。隻是,到最後,他指出的問題,永遠是一句“情緒不對”,卻又做不出指導。
倒是黎華看了看表,阻止了畢文謙再來一次的想法。
她伸出中指在錄音師身前的調音台上輕敲:“先把前麵過了的幾首弄好,然後錄一盤《月半小夜曲》給我,我迴去琢磨一下問題。”說著,她朝鋼琴前的畢文謙點點頭,然後起身迴頭看向身旁的其他人,“已經到飯點兒了,不能讓大家餓肚子。今天就這樣吧。明天中午再來錄歌。對了,反正就剩一首歌,除了呂斯清,你們就不必來了。等青歌賽決賽完了,我會盡快抽時間把報酬付給你們的。好了,一起去吃飯吧!”
結果,黎華帶著大家還是去了中午的小飯館兒。也許是因為被錄音師反複打迴重來,所有人都有些意興闌珊,除了畢文謙——他找老板要了一圈小酒杯,卻是給每人舀了一杯湯,然後,他舉杯敬湯:“這個,好像我們多數人都未成年,我也不喝酒,所以,我就以湯代酒,敬大家一杯了。謝謝大家願意與我合作!”
黎華跟著站了起來,舉著杯子,虛碰之後,貼在唇邊,看著其他人臉上起的笑容,聽著曾昭斌調侃以湯代酒不和規矩,卻又第一個喝下了去的模樣,悄然微笑,三兩口也小啜個幹淨。
飯後,黎華指導著司機將所有人送到了住處,最後才和畢文謙一起迴了招待所。
一進屋,黎華便打開錄音機,把磁帶放了進去,房間裏迴響起畢文謙下午唱的《月半小夜曲》,打頭的便是呂斯清的小提琴聲。
關上門,搬了把椅子,黎華仰靠地坐著,雙手抱在腹前,閉上眼,靜靜聆聽起來。
畢文謙看著,也沒出聲。一天的疲勞讓他愜意地仰躺在床上,聽著自己的聲音。
……問題在哪裏?或者說,真的有問題嗎?
沿著下午一遍遍的順序,聽了十來遍,畢文謙仍然沒有一個定論。
“徒弟,你覺得呢?”
“徒弟?”
“黎華?”
終於,畢文謙從床上坐起來,卻見黎華依然保持著姿勢,靜靜地……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