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鬥米之恩
畢文謙又被黎華揪住了後脖子,但這也隻是幾秒。在他認錯之後,黎華就放過了他。
她真正在意的明顯不是這個:“文謙,你是對他們出的價錢不滿意?”
“10萬日元買斷,你覺得呢?”瞅著黎華保持著爪狀的手指,畢文謙略有點兒心有餘悸,偏著頭,悄悄拿起了一個饅頭。
“按我印象中的匯率來說,這錢看起來不少。”
黎華話裏的重音在“看起來”,顯然,她等待著畢文謙的說法。
“價錢高低先不說,你覺得買斷這種形式,對嗎?”畢文謙咬了一口饅頭,也沒有等黎華思考出一個答案,便繼續說了下去,“就像一個歌手唱歌,一次性支付給他一筆錢,後麵的賺和虧就隻和唱片公司有關係了——這種模式下,唱片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不會願意給歌手太高的報酬,可如果最終唱片的銷量高得出人意料,那都和歌手沒有直接的經濟關係了。這就像是我們政治書上說的‘驚人的一跳’,或者說,‘榨取剩餘價值’。而作為流行音樂的創作者,無論是寫歌詞,還是譜旋律,在一首歌最終完成的各個環節之間,和歌手的演唱,是平等的。既然一次性支付給歌手報酬,將必然造成剝削,那麽對於詞曲的作者來說,這個模式也是同樣的結果。”說到這裏,畢文謙頓了頓,又咬了一口饅頭,“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流行音樂本質上是屬於藝術創作,藝術和工業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於,藝術也許可以批發,但絕不可能量產——試圖量產的,必然流於匠氣。太祖說過,人頭不是韭菜,割錯了就長不出來了。好的歌曲也不是莊稼,賤賣了不一定有新的。可是,在最終由人民,或者說由消費者來驗證之前,誰能斷定一個價錢,是賣得貴,還是賣得賤呢?這又是工業和藝術的區別了——雖然都是精益求精,沒有終點,但工業有一套分明的標準,藝術的標尺卻隻可能相對有效。如果藝術創作者們不在意報酬的多少,那麽唱片公司必然會漸漸剝削到極至——資本家也許有良心,但資本是絕對沒有良心的;而如果他們在意報酬的多少,那麽他們就難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創作之中了。”
畢文謙盯著黎華明亮的眼睛,下著結論:“所以,從根本上來說,一次性支付報酬,是一種錯誤的方式。而且,你再迴想一下:在我們問價的時候,主動迴答的,並非河合奈寶子本人,而是那個翻譯——之前我沒聽錯的話,他可是唱片公司安排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在和喜歡這首歌的歌手談,而是在和隻是間接了解歌曲的唱片公司的代表,而且還很可能是非音樂專業的代表在談。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出一個真正合理的價格嗎?不對,應該說,他可能評估出一個合理的價格嗎?也就是說,除非他存有音樂之外的用心,不然,這個價格,一定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了。”
這一席話,讓黎華陷入了沉思,畢文謙也沒有再說什麽,隻默默地啃著饅頭。
過了一陣,黎華比畢文謙先吃完,她找來簸箕和掃帚,一邊清理著被畢文謙扔爛的雞蛋,一邊歎了一口氣。
“文謙,下次就算生氣,也不許對糧食撒氣。”
“……嗯。”
“既然你瞧不上這個價,也瞧不上這種價,那你接下來怎麽打算?”
“欲擒故縱唄!”作為擁用曆史下遊迴溯上遊的眼光的穿越者,畢文謙有著強大的自信,“如果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強行扮演有眼無珠的角色,那我們就河合奈寶子談。大不了這一首歌,我們免費讓她唱。這件事情裏,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收入了多少錢,而是通過這首歌流傳入日本,一方麵讓日本的人民知道我們,一方麵讓我們了解日本流行音樂傳播和盈利相關的法律規則。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
“……你想得挺遠。”黎華對著畢文謙溫溫一笑,繼續埋頭掃地。
等一切都收拾完了,黎華坐在床頭,看著扶在窗前望向外麵的畢文謙,起了另一個話頭。
“文謙,我琢磨了一下午,關於《熱血頌》,也許你可以換一個思路。”
畢文謙起了好奇,迴頭看去,隻見黎華的微笑裏有些自信:“哦?”
“嚴格地說,你三次用了三種唱法,單用任何一個拿來出看,都達不到我們自己預期的要求的。人們聽過的,可不止是參加比賽的這些人的歌,相比那些坐在評委席或者說有資格坐上去的歌手,你還有距離——至少我聽了一下午,隱約有這樣的感覺。”黎華觀察著畢文謙的臉,見他並沒有流露出什麽——這似乎讓她有些高興,“但是,你並不是和評委席上的人比,甚至,都不是和所有參賽歌手比——你眼下隻是參加的業餘組的比賽。雖然我也不知道業餘組會是什麽水平,可我相信,你在那裏麵會是鶴立雞群的,因為從我們認識開始,雖然你沒有明說過,但我看得出來,你始終是以評委們的水平作為參照,你心底裏根本就瞧不上什麽業餘組。我猜,也正是因為這個,你才會鬧出現在這樣的尷尬吧?”
“……徒弟,你真是我徒弟。”
“嗬嗬!”看著畢文謙貌似被說中心想的表情,黎華不禁笑出了聲,“所以說,你的思路想歪了。我提的要求,是讓群眾任務你不參加總決賽是青歌賽的損失,要做到這一點,把一首歌唱得出神入化當然可以,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出路。你要搞清楚一點,青歌賽,是青年歌手的比賽,群眾對青年歌手的要求,或者說看重的方向,並不一定就和那些有歲數的歌唱家一樣。直接地說,你用美聲唱法做不到,用民歌唱法也做不到,用通俗唱法還是做不到。但隻要讓群眾知道美聲、民族、通俗都能唱好,那麽結果就很可能完全不同了——說起來,你好像又忘了一件事情,你今年十六歲。”
黎華的一席話,在某種意義上倒和畢文謙思考的盤外招有些不謀而合。
“徒弟,你能代表群眾嗎?”
“我是群眾之一。”
也許黎華聽懂了畢文謙的問題,也許她相信畢文謙聽懂了自己的迴答。從床上站起來,黎華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自己養養精神,今天早些睡吧!提前說一聲,晚安。”
出了畢文謙的房間,黎華看了看才入夜不久的天空,輕輕呢喃著。
“孫阿姨念叨,幾個月不見你,你又長高了。其實毫無感覺的,也許隻有文謙你自己吧……”
大約是因為黎華的話,是夜,畢文謙睡得安穩。
第二天,畢文謙難得地起得比黎華更早,練聲之後,黎華也洗漱完並帶了早飯過來。
一邊吃著,黎華一邊盯著畢文謙瞧。
“怎麽了?”
“長得的確很俊俏,就是瘦弱了一點兒。”黎華下評論地點點頭,右手拄在桌上,手指托著下巴,“雖然是歌唱比賽,但模樣和台風總會產生影響。如果要挑毛病的話……有些娘娘腔的感覺。所以,我覺得,你唱《熱血頌》的時候,第一遍最好用美聲的那種唱法,更有陽剛氣一些。”
“哦……”畢文謙似乎無言以對,沉默了一會兒,忽然問道,“你不喜歡娘娘腔嗎?”
“娘娘腔嘛……”黎華莞爾一笑,“如果是指的長相和聲音,我倒不覺得有什麽不對。但如果指的是骨頭,我倒的確挺瞧不起的。”
不久,黎華帶著畢文謙出了招待所。
因為要直播,這一次青歌賽是在每天晚上進行,但早早地到賽場,於情於理都是應該的事情。
到了電視台,黎華徑直找到了也剛到不久的孫雲,將畢文謙交了她身邊:“孫阿姨,加油。”然後看著畢文謙,“晚上,我會在觀眾席上。不必刻意找我。”
說完,黎華便背著手,轉身慢慢走了。
脈脈地看著她的背影,孫雲拉住畢文謙的手,悄悄使了使勁兒:“兒子。”
“嗯?”
“愛有很多種,但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孫雲歎了一口氣,“你要對得起人家。”
“……我不是很明白,也沒想弄明白,”畢文謙沉沉地答,“……也不敢太明白。”
“是嗎?”
畢文謙看向了別處。
“兒子,你還小,所以她沒指望你現在就明白,也沒希望你太早明白。”孫雲忽然拉著畢文謙往電視台外麵走,“她的身子骨兒比你堅強,她為你走著一條路,這路還沒有別人走過。人和人的交情,最怕生出鬥米仇的雜念。你要想清楚,將來你們一起走的時候,彼此該怎麽攙扶。”漸漸的,孫雲慢下了步子,“……這些話,你現在要是聽不懂,隻要記著就夠了。”
來到電視台門口,畢文謙忽然小聲反問道:“媽,你為什麽會覺得我聽不懂呢?”
孫雲摸摸他的頭:“要真聽懂了,那就最好。我孫雲的兒子,路可以走得不好,但絕不能走錯。”
後腦勺上的觸感,在記憶中格外的熟悉。畢文謙點點頭,木然地看著三三兩兩朝電視台裏進的男男女女,猛地拉著孫雲繼續往馬路邊兒走。
鬥米之恩,定然非圖鬥米之報。
孫雲順著畢文謙的步子,跟在後麵,望著他的後背,微微笑著,默不作聲。
畢文謙對孫雲的話其實並沒有什麽直接的觸動,讓他有些驚訝的反而是孫雲竟會說出這些話來。
“媽,如果我沒有唱歌,我們也沒有來京城,您將會怎麽生活?”
“我們已經來到這裏了。”
“可是,王叔叔說他很嫉妒您,嫉妒您為我做的一切,因為他對自己的女兒做不到。”畢文謙堅定地說,“我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媽。”
“是嗎?”孫雲不知道畢文謙的表情,嘴上不置可否,眼裏卻有些神采。
“我想唱個歌試試。”畢文謙停了腳步,“也許,這將是您如果留在江州的生活,也許這唱得對,也許唱得不對。”
依然不置可否,但孫雲的口吻裏藏了點兒溺愛:“哦?那我聽聽。”
80年代的非上下班時段,馬路上沒有多少車輛,和畢文謙在10年代的印象相比,簡直是冷清得不像話。但也正好,不需要刻意提嗓門,就能讓他的歌聲被身邊的孫雲聽清楚。
於是,他雙手輕輕打起拍子,找著節奏,模仿起了孫雲的口吻。“我出生,於40年代,日子過得按部就班,是應該。每天勞動,始終自愛,一點也不輸給,正青春的女孩。我出生,於40年代,青春少艾轉眼快成,老太太。當年的身段,再擺一擺,七折八扣還是有幾分姿態。就算有什麽驚動,也不會惶恐。因為已經,一眼朦朧。其實什麽話我全都,聽得懂,隻是裝作想不通。因為不想去追究,失去了的夢。所以說很享受平庸。但是總會有些時候,忍不住,年少般地蠢蠢欲動。想起55年的時候,萬個念頭。想起69年的時候,想要就有。來不及在改革開放,拚命追求,時間匆匆就溜走!想起55年的那種,不知憂愁;懷念69年的那種,毫無保留。七十年代為了生活,放了別的追求,現在也沒空問自己,夠不夠?”
唱到這裏,畢文謙拉起了孫雲的手,含著笑,半唱半口白道。
“我們到了這個年代,麵對事情需要多一點寬容。我們每天享受平庸,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還是會有好幾個,未實現的夢。”
孫雲掩著口,突然一把摟緊了他,良久才在他耳邊呢喃。
“這首歌挺不錯,但我不喜歡。因為,我已經有了你。”
(ps:張艾嘉的《60年代》,雖然唱得平庸,中規中矩。但歌卻挺不錯的。雖然內地的多數人不大會有明顯的共鳴。另,恢複更新,4k表誠意~)
畢文謙又被黎華揪住了後脖子,但這也隻是幾秒。在他認錯之後,黎華就放過了他。
她真正在意的明顯不是這個:“文謙,你是對他們出的價錢不滿意?”
“10萬日元買斷,你覺得呢?”瞅著黎華保持著爪狀的手指,畢文謙略有點兒心有餘悸,偏著頭,悄悄拿起了一個饅頭。
“按我印象中的匯率來說,這錢看起來不少。”
黎華話裏的重音在“看起來”,顯然,她等待著畢文謙的說法。
“價錢高低先不說,你覺得買斷這種形式,對嗎?”畢文謙咬了一口饅頭,也沒有等黎華思考出一個答案,便繼續說了下去,“就像一個歌手唱歌,一次性支付給他一筆錢,後麵的賺和虧就隻和唱片公司有關係了——這種模式下,唱片公司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不會願意給歌手太高的報酬,可如果最終唱片的銷量高得出人意料,那都和歌手沒有直接的經濟關係了。這就像是我們政治書上說的‘驚人的一跳’,或者說,‘榨取剩餘價值’。而作為流行音樂的創作者,無論是寫歌詞,還是譜旋律,在一首歌最終完成的各個環節之間,和歌手的演唱,是平等的。既然一次性支付給歌手報酬,將必然造成剝削,那麽對於詞曲的作者來說,這個模式也是同樣的結果。”說到這裏,畢文謙頓了頓,又咬了一口饅頭,“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流行音樂本質上是屬於藝術創作,藝術和工業的最大區別之一在於,藝術也許可以批發,但絕不可能量產——試圖量產的,必然流於匠氣。太祖說過,人頭不是韭菜,割錯了就長不出來了。好的歌曲也不是莊稼,賤賣了不一定有新的。可是,在最終由人民,或者說由消費者來驗證之前,誰能斷定一個價錢,是賣得貴,還是賣得賤呢?這又是工業和藝術的區別了——雖然都是精益求精,沒有終點,但工業有一套分明的標準,藝術的標尺卻隻可能相對有效。如果藝術創作者們不在意報酬的多少,那麽唱片公司必然會漸漸剝削到極至——資本家也許有良心,但資本是絕對沒有良心的;而如果他們在意報酬的多少,那麽他們就難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創作之中了。”
畢文謙盯著黎華明亮的眼睛,下著結論:“所以,從根本上來說,一次性支付報酬,是一種錯誤的方式。而且,你再迴想一下:在我們問價的時候,主動迴答的,並非河合奈寶子本人,而是那個翻譯——之前我沒聽錯的話,他可是唱片公司安排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是在和喜歡這首歌的歌手談,而是在和隻是間接了解歌曲的唱片公司的代表,而且還很可能是非音樂專業的代表在談。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出一個真正合理的價格嗎?不對,應該說,他可能評估出一個合理的價格嗎?也就是說,除非他存有音樂之外的用心,不然,這個價格,一定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了。”
這一席話,讓黎華陷入了沉思,畢文謙也沒有再說什麽,隻默默地啃著饅頭。
過了一陣,黎華比畢文謙先吃完,她找來簸箕和掃帚,一邊清理著被畢文謙扔爛的雞蛋,一邊歎了一口氣。
“文謙,下次就算生氣,也不許對糧食撒氣。”
“……嗯。”
“既然你瞧不上這個價,也瞧不上這種價,那你接下來怎麽打算?”
“欲擒故縱唄!”作為擁用曆史下遊迴溯上遊的眼光的穿越者,畢文謙有著強大的自信,“如果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強行扮演有眼無珠的角色,那我們就河合奈寶子談。大不了這一首歌,我們免費讓她唱。這件事情裏,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收入了多少錢,而是通過這首歌流傳入日本,一方麵讓日本的人民知道我們,一方麵讓我們了解日本流行音樂傳播和盈利相關的法律規則。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
“……你想得挺遠。”黎華對著畢文謙溫溫一笑,繼續埋頭掃地。
等一切都收拾完了,黎華坐在床頭,看著扶在窗前望向外麵的畢文謙,起了另一個話頭。
“文謙,我琢磨了一下午,關於《熱血頌》,也許你可以換一個思路。”
畢文謙起了好奇,迴頭看去,隻見黎華的微笑裏有些自信:“哦?”
“嚴格地說,你三次用了三種唱法,單用任何一個拿來出看,都達不到我們自己預期的要求的。人們聽過的,可不止是參加比賽的這些人的歌,相比那些坐在評委席或者說有資格坐上去的歌手,你還有距離——至少我聽了一下午,隱約有這樣的感覺。”黎華觀察著畢文謙的臉,見他並沒有流露出什麽——這似乎讓她有些高興,“但是,你並不是和評委席上的人比,甚至,都不是和所有參賽歌手比——你眼下隻是參加的業餘組的比賽。雖然我也不知道業餘組會是什麽水平,可我相信,你在那裏麵會是鶴立雞群的,因為從我們認識開始,雖然你沒有明說過,但我看得出來,你始終是以評委們的水平作為參照,你心底裏根本就瞧不上什麽業餘組。我猜,也正是因為這個,你才會鬧出現在這樣的尷尬吧?”
“……徒弟,你真是我徒弟。”
“嗬嗬!”看著畢文謙貌似被說中心想的表情,黎華不禁笑出了聲,“所以說,你的思路想歪了。我提的要求,是讓群眾任務你不參加總決賽是青歌賽的損失,要做到這一點,把一首歌唱得出神入化當然可以,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出路。你要搞清楚一點,青歌賽,是青年歌手的比賽,群眾對青年歌手的要求,或者說看重的方向,並不一定就和那些有歲數的歌唱家一樣。直接地說,你用美聲唱法做不到,用民歌唱法也做不到,用通俗唱法還是做不到。但隻要讓群眾知道美聲、民族、通俗都能唱好,那麽結果就很可能完全不同了——說起來,你好像又忘了一件事情,你今年十六歲。”
黎華的一席話,在某種意義上倒和畢文謙思考的盤外招有些不謀而合。
“徒弟,你能代表群眾嗎?”
“我是群眾之一。”
也許黎華聽懂了畢文謙的問題,也許她相信畢文謙聽懂了自己的迴答。從床上站起來,黎華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自己養養精神,今天早些睡吧!提前說一聲,晚安。”
出了畢文謙的房間,黎華看了看才入夜不久的天空,輕輕呢喃著。
“孫阿姨念叨,幾個月不見你,你又長高了。其實毫無感覺的,也許隻有文謙你自己吧……”
大約是因為黎華的話,是夜,畢文謙睡得安穩。
第二天,畢文謙難得地起得比黎華更早,練聲之後,黎華也洗漱完並帶了早飯過來。
一邊吃著,黎華一邊盯著畢文謙瞧。
“怎麽了?”
“長得的確很俊俏,就是瘦弱了一點兒。”黎華下評論地點點頭,右手拄在桌上,手指托著下巴,“雖然是歌唱比賽,但模樣和台風總會產生影響。如果要挑毛病的話……有些娘娘腔的感覺。所以,我覺得,你唱《熱血頌》的時候,第一遍最好用美聲的那種唱法,更有陽剛氣一些。”
“哦……”畢文謙似乎無言以對,沉默了一會兒,忽然問道,“你不喜歡娘娘腔嗎?”
“娘娘腔嘛……”黎華莞爾一笑,“如果是指的長相和聲音,我倒不覺得有什麽不對。但如果指的是骨頭,我倒的確挺瞧不起的。”
不久,黎華帶著畢文謙出了招待所。
因為要直播,這一次青歌賽是在每天晚上進行,但早早地到賽場,於情於理都是應該的事情。
到了電視台,黎華徑直找到了也剛到不久的孫雲,將畢文謙交了她身邊:“孫阿姨,加油。”然後看著畢文謙,“晚上,我會在觀眾席上。不必刻意找我。”
說完,黎華便背著手,轉身慢慢走了。
脈脈地看著她的背影,孫雲拉住畢文謙的手,悄悄使了使勁兒:“兒子。”
“嗯?”
“愛有很多種,但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孫雲歎了一口氣,“你要對得起人家。”
“……我不是很明白,也沒想弄明白,”畢文謙沉沉地答,“……也不敢太明白。”
“是嗎?”
畢文謙看向了別處。
“兒子,你還小,所以她沒指望你現在就明白,也沒希望你太早明白。”孫雲忽然拉著畢文謙往電視台外麵走,“她的身子骨兒比你堅強,她為你走著一條路,這路還沒有別人走過。人和人的交情,最怕生出鬥米仇的雜念。你要想清楚,將來你們一起走的時候,彼此該怎麽攙扶。”漸漸的,孫雲慢下了步子,“……這些話,你現在要是聽不懂,隻要記著就夠了。”
來到電視台門口,畢文謙忽然小聲反問道:“媽,你為什麽會覺得我聽不懂呢?”
孫雲摸摸他的頭:“要真聽懂了,那就最好。我孫雲的兒子,路可以走得不好,但絕不能走錯。”
後腦勺上的觸感,在記憶中格外的熟悉。畢文謙點點頭,木然地看著三三兩兩朝電視台裏進的男男女女,猛地拉著孫雲繼續往馬路邊兒走。
鬥米之恩,定然非圖鬥米之報。
孫雲順著畢文謙的步子,跟在後麵,望著他的後背,微微笑著,默不作聲。
畢文謙對孫雲的話其實並沒有什麽直接的觸動,讓他有些驚訝的反而是孫雲竟會說出這些話來。
“媽,如果我沒有唱歌,我們也沒有來京城,您將會怎麽生活?”
“我們已經來到這裏了。”
“可是,王叔叔說他很嫉妒您,嫉妒您為我做的一切,因為他對自己的女兒做不到。”畢文謙堅定地說,“我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媽。”
“是嗎?”孫雲不知道畢文謙的表情,嘴上不置可否,眼裏卻有些神采。
“我想唱個歌試試。”畢文謙停了腳步,“也許,這將是您如果留在江州的生活,也許這唱得對,也許唱得不對。”
依然不置可否,但孫雲的口吻裏藏了點兒溺愛:“哦?那我聽聽。”
80年代的非上下班時段,馬路上沒有多少車輛,和畢文謙在10年代的印象相比,簡直是冷清得不像話。但也正好,不需要刻意提嗓門,就能讓他的歌聲被身邊的孫雲聽清楚。
於是,他雙手輕輕打起拍子,找著節奏,模仿起了孫雲的口吻。“我出生,於40年代,日子過得按部就班,是應該。每天勞動,始終自愛,一點也不輸給,正青春的女孩。我出生,於40年代,青春少艾轉眼快成,老太太。當年的身段,再擺一擺,七折八扣還是有幾分姿態。就算有什麽驚動,也不會惶恐。因為已經,一眼朦朧。其實什麽話我全都,聽得懂,隻是裝作想不通。因為不想去追究,失去了的夢。所以說很享受平庸。但是總會有些時候,忍不住,年少般地蠢蠢欲動。想起55年的時候,萬個念頭。想起69年的時候,想要就有。來不及在改革開放,拚命追求,時間匆匆就溜走!想起55年的那種,不知憂愁;懷念69年的那種,毫無保留。七十年代為了生活,放了別的追求,現在也沒空問自己,夠不夠?”
唱到這裏,畢文謙拉起了孫雲的手,含著笑,半唱半口白道。
“我們到了這個年代,麵對事情需要多一點寬容。我們每天享受平庸,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還是會有好幾個,未實現的夢。”
孫雲掩著口,突然一把摟緊了他,良久才在他耳邊呢喃。
“這首歌挺不錯,但我不喜歡。因為,我已經有了你。”
(ps:張艾嘉的《60年代》,雖然唱得平庸,中規中矩。但歌卻挺不錯的。雖然內地的多數人不大會有明顯的共鳴。另,恢複更新,4k表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