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90後來到80後
畢文謙是個假女兒。
“假女兒”是西南的方言,如果換成其他一些地方的說法,那就叫“娘炮”,都是戲謔諷刺的稱唿。
一個男人,即使真是假女兒的模樣,也不會喜歡如此給人說道,何況是剛進高中的半大小子?
然而,畢文謙沒有在意。每當被不懷好意的同學調·戲了,他隻是充耳不聞地看著自己的書,或者,徑直離開教室,絕不理會。
一切的起因也算有趣。
那是江州第8中學一個新學年開始不久的一個早上,畢文謙在爺爺的帶領下,來這所學校插班。經由爺爺三轉四轉的關係,手續是之前就辦好了的,畢文謙很快被分配到了高一3班。恰逢下一節是班主任的語文課,畢文謙便被帶進了教室,順便被安排了一次自我介紹。
畢文謙身材細長,皮膚白皙,五官清秀,倒長不短的頭發似男似女,一開口,更是尖聲細氣。也不知是下麵誰吹了一聲口哨,隨即教室裏傳起了找不著源頭的哄笑。事後,還真有人來確認畢文謙是男是女,但這已經不重要了。畢文謙沒有興趣和班裏的男生打堆,對那些主動和他搭話的女生倒是來者不拒,一來二去,“民間”便坐實了他假女兒的說法,逐漸地,假女兒的稱唿就有膽大逞口的人當麵喊了起來。
這就是開端。
第一次被人直接喊假女兒時,畢文謙很想解釋一番,但隨即就自己打消了念頭。
照照鏡子吧!加上那開口的嗓音……真要強調自己是陽剛的爺們兒?連自己都覺得缺乏說服力。
時間漸漸流逝,越來越臨近半期考試。畢文謙雖然不主動和同學打交道,但教室裏突然更多的人溫習功課,或者說臨陣加緊磨槍的氛圍,還是多少能夠感受到的。
這種氛圍,多少提醒了畢文謙。
和21世紀10年代不同,現在,是20世紀80年代,確切地說,是85年。“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這個時代,基本是半點兒玩笑的成分都沒有的。
沒錯,這種氛圍讓畢文謙覺得久違又陌生,很多心思湧在一起,卻沒了頭緒。終於,臨考前一天,畢文謙逃掉了晚自習,一個人來到操場,一圈一圈,慢慢走著。
十一月的江州黑得已算快,小半個月亮爬在天邊,教學樓裏的燈光從窗口透了出來,時不時被收入畢文謙視線的餘光中,而他,卻在夜裏。
這是一個自己看上去很熟,實際上卻很陌生的時代。
畢文謙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哦不,也許不那麽普通,首先,在他一歲的時候,父親就見義勇為去世了,母親是從外地嫁到江城的文藝兵,轉業後在江州歌舞團工作,經常出去表演,畢文謙的童年有很大一部分,是和爺爺在一起的。爺爺是一個從江州歌舞團退休的二胡演奏者,生性開朗而不大服老。畢文謙和他的感情,甚至比和母親還要親上一分。
這要說得高大上一點兒,也算是音樂世家了。
然而,這個不完整但拉扯著也幸福的家庭,隨著畢文謙初一時的一次作死摔傷而打了一個嶙峋的逗號。80年代的醫療條件也許不壞,但絕對算不上好,加上家裏談不上富裕,最終,畢文謙成了植物人。
這一睡,就是將近三年。畢文謙的母親為了家計,早出晚歸甚至不在家是常事,但爺爺卻將畢文謙接迴了家,每天照顧護理之餘,就是在他身邊拉二胡給他聽。
或許,在爺爺的心裏,畢文謙就是真真的命根子了吧……
精誠所至,畢文謙醒了。
可是,醒來的畢文謙,身體所承載的,卻是另一個人了。
一個生長於90年代中國的人,真真的90後。
在原本的生命裏,他也姓畢,但名叫畢雲詩,他也不是江城人,而是在京城土生土長。他有一個生活無憂的家,他是一個學霸。
好吧,這個學霸也許在貨比貨時屬於就得扔的成色,但至少他在高中時的實力,在京城的常規分數線範圍,進一所正而八經的985學校卻是綽綽有餘。隻是,自古無憂之人多作死,畢雲詩愛上了音樂……確切地說,是瞧上了一個音樂範兒的妹子。
於是,突然有了人生目標的畢雲詩義無返顧地要上音專——沒錯,在做這個決定的刹那,他連九大音樂學院的說法都不曾聽說。雖然他在變聲期時,在各種體育場合作死嚎叫,把嗓子喊廢了,但音樂的道路又不隻有唱歌嘛!
幸運的是,他不是獨子,家裏也由隨他折騰,隻和他約法三章——要搞音樂,就要去科班,要進正規的音樂學院;考試要憑實力進去,家裏不會貼錢讓他搞旁聽的門路;無論將來發展如何,五毒裏的三毒決不能沾。
目標是目標,現實是現實。沒有多少基礎,也不是絕世天才,畢雲詩理所當然地沒能考進音樂學院。但他之所以能多少算個學霸,鍥而不舍的勁頭卻是有的。一年時間,從頭開始,他竟然真的考上了音樂學院!
隻不過,他考上的,既不是中央音樂學院,也不是中國音樂學院,一個京城人,不得不去了川音。
這本是一個不算逆天,但絕不算壞的軌跡。但在川音求學不到半年,畢雲詩從那個“帶領”他走上音樂道路的妹子身上,見識了有一種生物叫骨肉皮。
說好的一輩子一起享受音樂呢?說好的我寫歌,你來唱呢?
那一夜,畢雲詩在琴房彈到被關門的大爺攆走。他突然發現,音樂,很容易收獲愛情,卻似乎攔不了它無孔不出的奔向另一篇樂章。
想明白了卻想不通的畢雲詩在琴房麻木地練琴,直到一個老頭兒聽出他的琴音不對。
“鋼琴,不是這麽彈的。”
老頭兒不是什麽傳說中的掃地僧,而是畢雲詩的眾多老師裏的一個。
音樂如人生,是有喜怒哀樂的,琴鍵帶出的旋律能夠引人生情,自然是高超,但人生不是一種情緒充當永遠的主角,一個人的音樂不能隻彈出一種感情。
老頭兒的教誨起初並不讓畢雲詩信服,他一首首列舉著自己從小到大所聽過的歌曲,情愛柔腸,無不傷心欲絕。
“流行歌,也不隻是男歡女愛。”老頭兒的口吻依舊堅定,但又歎起氣來,“孩子,你是沒有生在以前。以前,我們唱過聽過的歌,遠不止你提的那些來來去去。”
畢雲詩還是不服,但看到老頭兒遺憾的樣子,倒也不忍心繼續爭辯了。不過,疑問,不能永遠懸而不決——這是畢雲詩作為學霸的又一個習慣。
他當真去了解,在他懂事之前的幾十年裏,中國到底有過哪些流行歌。
這一去,就是兩年多,以至於畢雲詩的畢業論文便是這個課題。甚至,他都沒閑功夫去和那些主動或者不主動的女孩兒耍上一場朋友。
“《中國流行音樂的盛衰利弊及成因和展望》?雲詩,這題目太大了。”
老頭兒搖頭。
畢雲詩沒有爭辯,隻自嘲了一句,在川音的幾年,倒真的學會了也算地道的川音:“老頭兒,我最早學音樂的夢已經破了,如果這個我不多少弄個清楚……睡不踏實。”
最終,畢雲詩的論文還是沒有完成。不僅是因為課題太大,更是因為一場躺槍的車禍。
很多時候,人不作死,也會死。
在彌留的時候,畢雲詩覺得遺憾,自己的論文還沒有完成;說好了結果又飛了的愛情,還沒有被另一段愛情所補償……在他的遺憾轉移到和家人有關之前,他聽到了二胡的樂音。
名曲,《江河水》,水平頗為不錯。
緊接著,屬於畢雲謙的記憶和畢雲詩的思維交織了。
那是另一個時代,另一個人的童年。
當畢雲詩徹底習慣了畢雲謙的記憶時,在二胡聲中,他無意識地睜開了眼。
一張驚喜的老臉在眼前晃悠,一口一聲“謙兒”,地道的江州口音,畢雲詩幾乎猜到了——自己穿越了,確切地說,應該是魂穿到了一個叫畢文謙的孩子身上。
於是,他積攢著植物人身體的力氣,弱弱地問:“爺爺?”
這……是何等的娘娘腔啊!
畢雲詩翕張著嘴,久久難閉。
穿越了,日子不會因為穿越而停止。
老淚縱橫的爺爺,喜極而泣的母親,人是陌生的人,其中的感情卻是真真的。
隨著一聲讓畢雲詩自己很不滿意的娘炮的“媽”喊出口,他默默地接受了現實——從今往後,畢雲詩這個名字將在心底,畢文謙這個名字,必須習慣。
複蘇的畢文謙,身體已經十六歲了,但理論上還是初一的學曆。算算時間,他錯過了中考。為了避免去和初中生同窗的待遇,畢文謙和爺爺約定,如果自己在暑假裏自習功課,能夠通過正常的高中入學考試,那爺爺就得讓他讀高一。
好吧,那個所謂正常的考試,本身就不正常,但爺爺的老臉還是能三拐四拐的。前提是,畢文謙在“正常的考試”裏的成績掙臉。一個初一的學生昏迷三年,自學了兩個月就能讀高一,這並不奇怪——反正,85年的時候,氣功熱是一個筐,有什麽需要,都可以往裏裝。
結果便是,畢文謙插班入讀江州第8中學——一所在川省排不上號的重點中學。住讀。
不知不覺間,教學樓的燈光已然熄滅了,月亮也爬到將近穹頂。畢文謙的迴憶也告一段落,至少也算梳理了一個穿越以來的脈絡。
隻是,今後的人生,該何去何從?
畢文謙是個假女兒。
“假女兒”是西南的方言,如果換成其他一些地方的說法,那就叫“娘炮”,都是戲謔諷刺的稱唿。
一個男人,即使真是假女兒的模樣,也不會喜歡如此給人說道,何況是剛進高中的半大小子?
然而,畢文謙沒有在意。每當被不懷好意的同學調·戲了,他隻是充耳不聞地看著自己的書,或者,徑直離開教室,絕不理會。
一切的起因也算有趣。
那是江州第8中學一個新學年開始不久的一個早上,畢文謙在爺爺的帶領下,來這所學校插班。經由爺爺三轉四轉的關係,手續是之前就辦好了的,畢文謙很快被分配到了高一3班。恰逢下一節是班主任的語文課,畢文謙便被帶進了教室,順便被安排了一次自我介紹。
畢文謙身材細長,皮膚白皙,五官清秀,倒長不短的頭發似男似女,一開口,更是尖聲細氣。也不知是下麵誰吹了一聲口哨,隨即教室裏傳起了找不著源頭的哄笑。事後,還真有人來確認畢文謙是男是女,但這已經不重要了。畢文謙沒有興趣和班裏的男生打堆,對那些主動和他搭話的女生倒是來者不拒,一來二去,“民間”便坐實了他假女兒的說法,逐漸地,假女兒的稱唿就有膽大逞口的人當麵喊了起來。
這就是開端。
第一次被人直接喊假女兒時,畢文謙很想解釋一番,但隨即就自己打消了念頭。
照照鏡子吧!加上那開口的嗓音……真要強調自己是陽剛的爺們兒?連自己都覺得缺乏說服力。
時間漸漸流逝,越來越臨近半期考試。畢文謙雖然不主動和同學打交道,但教室裏突然更多的人溫習功課,或者說臨陣加緊磨槍的氛圍,還是多少能夠感受到的。
這種氛圍,多少提醒了畢文謙。
和21世紀10年代不同,現在,是20世紀80年代,確切地說,是85年。“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這個時代,基本是半點兒玩笑的成分都沒有的。
沒錯,這種氛圍讓畢文謙覺得久違又陌生,很多心思湧在一起,卻沒了頭緒。終於,臨考前一天,畢文謙逃掉了晚自習,一個人來到操場,一圈一圈,慢慢走著。
十一月的江州黑得已算快,小半個月亮爬在天邊,教學樓裏的燈光從窗口透了出來,時不時被收入畢文謙視線的餘光中,而他,卻在夜裏。
這是一個自己看上去很熟,實際上卻很陌生的時代。
畢文謙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哦不,也許不那麽普通,首先,在他一歲的時候,父親就見義勇為去世了,母親是從外地嫁到江城的文藝兵,轉業後在江州歌舞團工作,經常出去表演,畢文謙的童年有很大一部分,是和爺爺在一起的。爺爺是一個從江州歌舞團退休的二胡演奏者,生性開朗而不大服老。畢文謙和他的感情,甚至比和母親還要親上一分。
這要說得高大上一點兒,也算是音樂世家了。
然而,這個不完整但拉扯著也幸福的家庭,隨著畢文謙初一時的一次作死摔傷而打了一個嶙峋的逗號。80年代的醫療條件也許不壞,但絕對算不上好,加上家裏談不上富裕,最終,畢文謙成了植物人。
這一睡,就是將近三年。畢文謙的母親為了家計,早出晚歸甚至不在家是常事,但爺爺卻將畢文謙接迴了家,每天照顧護理之餘,就是在他身邊拉二胡給他聽。
或許,在爺爺的心裏,畢文謙就是真真的命根子了吧……
精誠所至,畢文謙醒了。
可是,醒來的畢文謙,身體所承載的,卻是另一個人了。
一個生長於90年代中國的人,真真的90後。
在原本的生命裏,他也姓畢,但名叫畢雲詩,他也不是江城人,而是在京城土生土長。他有一個生活無憂的家,他是一個學霸。
好吧,這個學霸也許在貨比貨時屬於就得扔的成色,但至少他在高中時的實力,在京城的常規分數線範圍,進一所正而八經的985學校卻是綽綽有餘。隻是,自古無憂之人多作死,畢雲詩愛上了音樂……確切地說,是瞧上了一個音樂範兒的妹子。
於是,突然有了人生目標的畢雲詩義無返顧地要上音專——沒錯,在做這個決定的刹那,他連九大音樂學院的說法都不曾聽說。雖然他在變聲期時,在各種體育場合作死嚎叫,把嗓子喊廢了,但音樂的道路又不隻有唱歌嘛!
幸運的是,他不是獨子,家裏也由隨他折騰,隻和他約法三章——要搞音樂,就要去科班,要進正規的音樂學院;考試要憑實力進去,家裏不會貼錢讓他搞旁聽的門路;無論將來發展如何,五毒裏的三毒決不能沾。
目標是目標,現實是現實。沒有多少基礎,也不是絕世天才,畢雲詩理所當然地沒能考進音樂學院。但他之所以能多少算個學霸,鍥而不舍的勁頭卻是有的。一年時間,從頭開始,他竟然真的考上了音樂學院!
隻不過,他考上的,既不是中央音樂學院,也不是中國音樂學院,一個京城人,不得不去了川音。
這本是一個不算逆天,但絕不算壞的軌跡。但在川音求學不到半年,畢雲詩從那個“帶領”他走上音樂道路的妹子身上,見識了有一種生物叫骨肉皮。
說好的一輩子一起享受音樂呢?說好的我寫歌,你來唱呢?
那一夜,畢雲詩在琴房彈到被關門的大爺攆走。他突然發現,音樂,很容易收獲愛情,卻似乎攔不了它無孔不出的奔向另一篇樂章。
想明白了卻想不通的畢雲詩在琴房麻木地練琴,直到一個老頭兒聽出他的琴音不對。
“鋼琴,不是這麽彈的。”
老頭兒不是什麽傳說中的掃地僧,而是畢雲詩的眾多老師裏的一個。
音樂如人生,是有喜怒哀樂的,琴鍵帶出的旋律能夠引人生情,自然是高超,但人生不是一種情緒充當永遠的主角,一個人的音樂不能隻彈出一種感情。
老頭兒的教誨起初並不讓畢雲詩信服,他一首首列舉著自己從小到大所聽過的歌曲,情愛柔腸,無不傷心欲絕。
“流行歌,也不隻是男歡女愛。”老頭兒的口吻依舊堅定,但又歎起氣來,“孩子,你是沒有生在以前。以前,我們唱過聽過的歌,遠不止你提的那些來來去去。”
畢雲詩還是不服,但看到老頭兒遺憾的樣子,倒也不忍心繼續爭辯了。不過,疑問,不能永遠懸而不決——這是畢雲詩作為學霸的又一個習慣。
他當真去了解,在他懂事之前的幾十年裏,中國到底有過哪些流行歌。
這一去,就是兩年多,以至於畢雲詩的畢業論文便是這個課題。甚至,他都沒閑功夫去和那些主動或者不主動的女孩兒耍上一場朋友。
“《中國流行音樂的盛衰利弊及成因和展望》?雲詩,這題目太大了。”
老頭兒搖頭。
畢雲詩沒有爭辯,隻自嘲了一句,在川音的幾年,倒真的學會了也算地道的川音:“老頭兒,我最早學音樂的夢已經破了,如果這個我不多少弄個清楚……睡不踏實。”
最終,畢雲詩的論文還是沒有完成。不僅是因為課題太大,更是因為一場躺槍的車禍。
很多時候,人不作死,也會死。
在彌留的時候,畢雲詩覺得遺憾,自己的論文還沒有完成;說好了結果又飛了的愛情,還沒有被另一段愛情所補償……在他的遺憾轉移到和家人有關之前,他聽到了二胡的樂音。
名曲,《江河水》,水平頗為不錯。
緊接著,屬於畢雲謙的記憶和畢雲詩的思維交織了。
那是另一個時代,另一個人的童年。
當畢雲詩徹底習慣了畢雲謙的記憶時,在二胡聲中,他無意識地睜開了眼。
一張驚喜的老臉在眼前晃悠,一口一聲“謙兒”,地道的江州口音,畢雲詩幾乎猜到了——自己穿越了,確切地說,應該是魂穿到了一個叫畢文謙的孩子身上。
於是,他積攢著植物人身體的力氣,弱弱地問:“爺爺?”
這……是何等的娘娘腔啊!
畢雲詩翕張著嘴,久久難閉。
穿越了,日子不會因為穿越而停止。
老淚縱橫的爺爺,喜極而泣的母親,人是陌生的人,其中的感情卻是真真的。
隨著一聲讓畢雲詩自己很不滿意的娘炮的“媽”喊出口,他默默地接受了現實——從今往後,畢雲詩這個名字將在心底,畢文謙這個名字,必須習慣。
複蘇的畢文謙,身體已經十六歲了,但理論上還是初一的學曆。算算時間,他錯過了中考。為了避免去和初中生同窗的待遇,畢文謙和爺爺約定,如果自己在暑假裏自習功課,能夠通過正常的高中入學考試,那爺爺就得讓他讀高一。
好吧,那個所謂正常的考試,本身就不正常,但爺爺的老臉還是能三拐四拐的。前提是,畢文謙在“正常的考試”裏的成績掙臉。一個初一的學生昏迷三年,自學了兩個月就能讀高一,這並不奇怪——反正,85年的時候,氣功熱是一個筐,有什麽需要,都可以往裏裝。
結果便是,畢文謙插班入讀江州第8中學——一所在川省排不上號的重點中學。住讀。
不知不覺間,教學樓的燈光已然熄滅了,月亮也爬到將近穹頂。畢文謙的迴憶也告一段落,至少也算梳理了一個穿越以來的脈絡。
隻是,今後的人生,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