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老顏派過來的判司早早地就到了,姓劉,字細耕,身材不高,身著便裝,但看起來頗精神,話也不多。見李牧出迎,笑著打了招唿,簡單介紹一番,就催促他趕緊開課。
的確是個做事的人,課堂上隻提了兩個問題,都是關於農植的。
這堂課講的是光照對作物的影響。
劉判司負責的就是農耕事宜,對作物的了解比學生娃要深的多,“李牧先生,照你所說,如果溫度事宜,冬天裏也能種植青菜蔬果?”
這還用問嗎,後世冬天市麵上什麽樣的水果沒有,蔬菜那更是尋常品,不過價格要高一點。“當然,今年冬天學生們會種溫房蔬菜,劉判司如若有空的話,可以過來摘些迴去嚐嚐。”
李牧迴答的這麽篤定,他又問了另一個問題,“先生說的積溫,劉某懂了一點,是不是可以這麽理解,如果全年溫度都在10度以上,小麥就可以不停地生長,而且生長周期會大大減少,一年可以種兩季甚至三季?”
“是這個理,但小麥的習性注定長不了三季。”
“這又是為何?”
“麥是溫帶旱地作物,而嶺南為熱帶雨林氣候,多雨,麥子是長不成的,隻能種水稻,可以一年三熟。”
很平常的解釋,但這個時候卻不平常,劉判司一皺眉頭,何為溫帶,熱帶雨林氣候又是何物?
李牧不想再解釋下去,笑道,下月我要給學生們講地理,判司可以來旁聽,聽過之後自然就明了。
送走劉判司,老杜的孫子就過來了,目的很明確,就是來監督李牧印書進度和花費的。
麥子種植綱要,李牧早就謄寫好了,還有其他作物的種植事項,在李大家的時間裏他就一直在抄寫關於農植的書籍。中國為何一直都是農業大國?還是因為糧食不夠吃,在一個吃不飽飯的國家發展工業,太愚蠢,稍有不慎就會像當初的蘇聯一樣,徹底崩盤,烏克蘭號稱歐洲糧倉都沒飯吃,何況其他小弟。
拿出這本五十頁的農書,杜淨之瘋了,一本農書,寫得這麽詳盡,幾乎每一頁都有插畫,這印製下來得多少錢啊!
況且也得有這麽多人來謄抄啊,還得會畫畫!雕版印字還可以,插畫還是算了吧。
讀書人本來就少,即會寫字也會畫畫的就更少了,再說大部分讀書人自視甚高,那肯幹這種無聊透頂的工作,這一本書花費肯定不會低於一貫錢!
“李公子,不知這一本書謄抄下來需要多少錢?”
看著眼前有些呆板的杜淨之,李牧微微一笑很傾城,“那要看你印多少了。”
不知為何,這人一笑,杜淨之就有種不祥的預感,但問題出在哪,他也想不明白。
“爺爺計劃要印製一萬冊,分批印製,廣發天下農人,但目前來看似乎出了他的意料,你這農書插畫太多,成本也高了許多。”
“才一萬冊啊,有點少吧。”
一句話雷的杜淨之不知如何應答,一萬冊還少???尋常書籍印製千冊已經算巨製了,你這農書印一萬冊還嫌少?再說就算我想印十萬冊,爺爺給得起錢,你印的過來嗎!
見他眼睛瞪的老大,李牧知道自己又犯二了,後世印個廣告冊都是上萬的,現在唐朝的總人口還不到兩千萬,識字的不到百萬,哪用得了這麽多書!
“一萬冊有點少,不過誰讓杜老先生跟我是朋友呢,這樣吧,你說個價,咱這生意就算成了。”
李牧的話讓他瞠目結舌,這小子這麽膽大,若是自己報個一文錢,難不成他也認了?轉念一想,這人倒是聰明,如自己說一文錢,估計爺爺都不會答應!
杜淨之知道陶千萬家也開有印局,尋常書籍用小楷抄寫,一冊約五百文錢,如有插畫,那就更貴了。
“五百文錢如何?”
杜淨之狠狠心,說出了一個自認為很低的價格,說完臉臊的通紅,也不敢看李牧。
李牧一下子蒙圈了,五百文一冊???!!!
一本書五十頁,雙麵,不到四萬字,印刷工錢一文,紙錢十文,墨錢三十,排版裝訂五錢,雕版和機器折舊印製超過一千冊可以忽略不計。
這麽算下來,一本書成本不到五十錢,杜淨之竟開出了五百的高價,近十倍的利潤啊,這跟白送有什麽區別!
一邊的杜淨之見李牧這副表情,還以為自己折價太低了,紅著臉道,“我知道這價開低了,但要印一萬冊花費甚巨,爺爺徒有憐憫之心,奈何也隻是一介書生,這些錢他還要一家家的募,若不是有先生之號,那些殷富人家哪會理他。”
額,就愛亂猜別人的心思,不過既然你都這麽說了,我也就當迴好人吧。
“先生體恤蒼生之心,李牧早有耳聞,大德之人,天必助之,我再減兩成,一冊四百文。”
這四百文也是八倍的利,心是黑透了,奈何杜淨之猶在感恩戴德地拜謝與他,財名皆收,好不開心。
“我這就迴去稟告爺爺,明日把錢帛送來。”
這生意美得很,利高的離譜不說,還是現錢,完美地詮釋了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別人家的印局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工,需要找識字的人來抄寫,寫的不好看還不行,錯了還得撕了重新,陶家的雕版也好不到哪,模具是一次性的,算下來這一塊成本就的三百錢。而李牧的印刷術就像蓋章一樣,一蓋就完事了,五十頁成本也才一文錢,高低優劣一看就知。
叫來張勳,讓他去吩咐工匠開工,全力開印。版早已雕好,這些工匠很多都是官窯出來的,刻個字,印個圖完全不在話下。
沒有采用丁新的新技法,那方法不成熟,浪費紙。紙可不便宜,小學語文課本大小的紙,三張就要一文錢,李牧改良的造紙法成本低一點,也才一文錢五張,如果能大規模生產可能會再低一半。
說到官窯,李牧決定改天去溜達一圈,挑幾個精美的瓷器迴來,藏他個幾百年,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燒唐三彩的官窯有兩個,都城長安的西窯和洛陽的東窯,東窯的唐三彩要更好一點。
第三更送到,求推薦和收藏,謝謝了!
的確是個做事的人,課堂上隻提了兩個問題,都是關於農植的。
這堂課講的是光照對作物的影響。
劉判司負責的就是農耕事宜,對作物的了解比學生娃要深的多,“李牧先生,照你所說,如果溫度事宜,冬天裏也能種植青菜蔬果?”
這還用問嗎,後世冬天市麵上什麽樣的水果沒有,蔬菜那更是尋常品,不過價格要高一點。“當然,今年冬天學生們會種溫房蔬菜,劉判司如若有空的話,可以過來摘些迴去嚐嚐。”
李牧迴答的這麽篤定,他又問了另一個問題,“先生說的積溫,劉某懂了一點,是不是可以這麽理解,如果全年溫度都在10度以上,小麥就可以不停地生長,而且生長周期會大大減少,一年可以種兩季甚至三季?”
“是這個理,但小麥的習性注定長不了三季。”
“這又是為何?”
“麥是溫帶旱地作物,而嶺南為熱帶雨林氣候,多雨,麥子是長不成的,隻能種水稻,可以一年三熟。”
很平常的解釋,但這個時候卻不平常,劉判司一皺眉頭,何為溫帶,熱帶雨林氣候又是何物?
李牧不想再解釋下去,笑道,下月我要給學生們講地理,判司可以來旁聽,聽過之後自然就明了。
送走劉判司,老杜的孫子就過來了,目的很明確,就是來監督李牧印書進度和花費的。
麥子種植綱要,李牧早就謄寫好了,還有其他作物的種植事項,在李大家的時間裏他就一直在抄寫關於農植的書籍。中國為何一直都是農業大國?還是因為糧食不夠吃,在一個吃不飽飯的國家發展工業,太愚蠢,稍有不慎就會像當初的蘇聯一樣,徹底崩盤,烏克蘭號稱歐洲糧倉都沒飯吃,何況其他小弟。
拿出這本五十頁的農書,杜淨之瘋了,一本農書,寫得這麽詳盡,幾乎每一頁都有插畫,這印製下來得多少錢啊!
況且也得有這麽多人來謄抄啊,還得會畫畫!雕版印字還可以,插畫還是算了吧。
讀書人本來就少,即會寫字也會畫畫的就更少了,再說大部分讀書人自視甚高,那肯幹這種無聊透頂的工作,這一本書花費肯定不會低於一貫錢!
“李公子,不知這一本書謄抄下來需要多少錢?”
看著眼前有些呆板的杜淨之,李牧微微一笑很傾城,“那要看你印多少了。”
不知為何,這人一笑,杜淨之就有種不祥的預感,但問題出在哪,他也想不明白。
“爺爺計劃要印製一萬冊,分批印製,廣發天下農人,但目前來看似乎出了他的意料,你這農書插畫太多,成本也高了許多。”
“才一萬冊啊,有點少吧。”
一句話雷的杜淨之不知如何應答,一萬冊還少???尋常書籍印製千冊已經算巨製了,你這農書印一萬冊還嫌少?再說就算我想印十萬冊,爺爺給得起錢,你印的過來嗎!
見他眼睛瞪的老大,李牧知道自己又犯二了,後世印個廣告冊都是上萬的,現在唐朝的總人口還不到兩千萬,識字的不到百萬,哪用得了這麽多書!
“一萬冊有點少,不過誰讓杜老先生跟我是朋友呢,這樣吧,你說個價,咱這生意就算成了。”
李牧的話讓他瞠目結舌,這小子這麽膽大,若是自己報個一文錢,難不成他也認了?轉念一想,這人倒是聰明,如自己說一文錢,估計爺爺都不會答應!
杜淨之知道陶千萬家也開有印局,尋常書籍用小楷抄寫,一冊約五百文錢,如有插畫,那就更貴了。
“五百文錢如何?”
杜淨之狠狠心,說出了一個自認為很低的價格,說完臉臊的通紅,也不敢看李牧。
李牧一下子蒙圈了,五百文一冊???!!!
一本書五十頁,雙麵,不到四萬字,印刷工錢一文,紙錢十文,墨錢三十,排版裝訂五錢,雕版和機器折舊印製超過一千冊可以忽略不計。
這麽算下來,一本書成本不到五十錢,杜淨之竟開出了五百的高價,近十倍的利潤啊,這跟白送有什麽區別!
一邊的杜淨之見李牧這副表情,還以為自己折價太低了,紅著臉道,“我知道這價開低了,但要印一萬冊花費甚巨,爺爺徒有憐憫之心,奈何也隻是一介書生,這些錢他還要一家家的募,若不是有先生之號,那些殷富人家哪會理他。”
額,就愛亂猜別人的心思,不過既然你都這麽說了,我也就當迴好人吧。
“先生體恤蒼生之心,李牧早有耳聞,大德之人,天必助之,我再減兩成,一冊四百文。”
這四百文也是八倍的利,心是黑透了,奈何杜淨之猶在感恩戴德地拜謝與他,財名皆收,好不開心。
“我這就迴去稟告爺爺,明日把錢帛送來。”
這生意美得很,利高的離譜不說,還是現錢,完美地詮釋了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別人家的印局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工,需要找識字的人來抄寫,寫的不好看還不行,錯了還得撕了重新,陶家的雕版也好不到哪,模具是一次性的,算下來這一塊成本就的三百錢。而李牧的印刷術就像蓋章一樣,一蓋就完事了,五十頁成本也才一文錢,高低優劣一看就知。
叫來張勳,讓他去吩咐工匠開工,全力開印。版早已雕好,這些工匠很多都是官窯出來的,刻個字,印個圖完全不在話下。
沒有采用丁新的新技法,那方法不成熟,浪費紙。紙可不便宜,小學語文課本大小的紙,三張就要一文錢,李牧改良的造紙法成本低一點,也才一文錢五張,如果能大規模生產可能會再低一半。
說到官窯,李牧決定改天去溜達一圈,挑幾個精美的瓷器迴來,藏他個幾百年,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燒唐三彩的官窯有兩個,都城長安的西窯和洛陽的東窯,東窯的唐三彩要更好一點。
第三更送到,求推薦和收藏,謝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