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頁
(名著同人)當大佬穿成炮灰女配[快穿] 作者:道_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鬆偏過臉,不去看潘金蓮。
潘金蓮的手指戳了戳武鬆的胸口,道:“噯,別氣了,不是不叫你去找兄長,而是兄長現在便在陽穀縣。”
“我今日在街上買東西,瞧見一個模樣與你說的差不多的人,又聽旁人叫他的諢名,這才知道是他。隻是你整日政務繁忙,我還沒來得及跟你說這件事。”
武鬆這才將臉轉過來,半信半疑地看著潘金蓮。
潘金蓮繼續道:“你將兄長接過來便接過來,旁的事情暫且不要說。”
武鬆蹙眉正欲開口,潘金蓮伸手捂住武鬆的口,笑著道:“這幾日有大事要發生,你未必有時間去忙活其他的事情。”
算一算時間,快到“梁山好漢”劫法場救宋江了。
這麽精彩的事情,她與武鬆怎能錯過呢?
第116章 潘金蓮
她來到這個世界後,尚沒來得及做太多的事情,故而這個世界原有的秩序不曾被打破,仍按照書裏的劇情慢慢推進著。
唯一與書中不同的,便是少了一個夥同姦夫害死丈夫的貌美女子潘金蓮,多了一個替天行道、做事不拘小節的潘女俠。
她目前改變的隻是武鬆的命運,其他人的命運仍在繼續,再過幾日,便是宋江吟返詩,梁山眾人劫法場的時間了。
男人對義字當先的人總是有莫名的好感,武鬆也不例外。
她與武鬆相處的這些時日裏,武鬆除了提過他的兄長外,剩下隻說了宋江。
說什麽宋江是及時雨,待人最是真誠,若有機會得見,必要好好結識一番。
這還不算,武鬆還問她對宋江的看法,是否屬於那種能改變時代的人。
她笑了笑,道:“能,他太能改變時代了。”
宋江是書裏最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喜歡他的人認為他是真的在為梁山眾人打算,招安是為了給眾人尋了好出路,落草為寇虎踞一方聽上去威風,可實際上是兩碼事,現在年輕力壯,能打能抗,刀口舔血沒什麽,可等你老了呢?又或者說有了孩子呢?
總不能當一輩子賊寇,讓子孫後代也跟著當賊。
可是打吧,又不一定能打得過大宋的正規軍,梁山占了地理優勢,才能傲立不倒,真要是出了梁山,跟大宋正規軍硬碰硬,其結果未必能比征方臘好多少。
所以招安,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而討厭宋江的人呢,則是說宋江虛情假意,為了自己的仕途把兄弟全坑死了,梁山雖然打不過大宋正規軍,但與方臘的起義軍聯合起來,未必沒有一戰之力,待推翻了大宋江山,再與方臘論雌雄,方是真正為天下,為兄弟著想,而不是自己死了,怕兄弟再反,敗壞他名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一杯毒酒把兄弟送上西天。
這不叫及時雨,這叫及時毒。
兩種爭論各執一方,潘金蓮覺得兩方都有道理,她信宋江受招安是為兄弟們打算,也覺得宋江毒死李逵有點不大道德,李逵雖殺人無數,可對宋江是一等一的忠心,臨了卻落了這個下場,也不知到了黃泉見到宋江是怎樣的光景。
宋江前後矛盾的行為,徹底表明了一件事——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梟雄,他偏安一方,對天下沒有太多的野心,卻又顧及名聲,常常為名聲所累,做出一些叫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梁山好漢多是一群耿直漢子,能為宋江出謀劃策的人並不多,為數不多的智多星吳用,所用的計謀盡是一些缺德到冒煙的。梁山上武力值勉強及格,政治手腕卻不行,且宋江又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最後下場淒涼似乎也頗為正常。
不過宋江這配置,若換成三國曹劉孫任何一個君主,分分鍾便能推翻大宋再建幹坤。
君不見劉備開局倆草鞋,四五十歲的時候還被人追得滿地跑。
曹操勉強算有點家底,拉了全村的人跟自己搞革/命,奈何忠心他的人也就那些人,每次他前腳出征,後腳大本營不是被偷家,就是搞內亂,讓他疲於奔命。
碧眼兒坐領江東,開局倒是三位君主裏配置最好的,可那會兒他才十八,文臣不服他,武將個個桀驁難馴,曹操大軍一來,文臣為誰先投降的事情擠破腦袋,武將們個個說打卻沒人拿出方案,要不是周瑜在,強行給東吳續了一波命,隻怕他九泉之下無臉見父兄。
劉備能打能抗治國也有一手,若有梁山眾人追隨,必能把宋徽宗拉下馬,讓宋江知道什麽是義,也讓宋徽宗瞧瞧什麽是烈。
義是為了給兄弟報仇,把自己的家底全部壓上,哪怕被陸遜一把火燒個精光,也無怨無悔。
何為烈?
有功安民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漢昭烈帝的一生,是百折不撓的一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漢人寧折不彎的風骨。
至於曹老闆和孫仲謀,那就更不用說,後院不起火,手下的人對他忠心耿耿,說什麽做什麽,以他們的性格,這偌大江山,必然先打為敬。
說到底,還是宋江野心不夠,能力也不夠。
想起以前武鬆跟她說起宋江的事情,潘金蓮一臉笑意,貼著武鬆的耳朵,道:“你心上的那人來了。”
潘金蓮剛吃了蜜餞,唿吸間是甜膩的,掃在脖頸與耳朵旁,癢癢的,燙燙的。
</br>
潘金蓮的手指戳了戳武鬆的胸口,道:“噯,別氣了,不是不叫你去找兄長,而是兄長現在便在陽穀縣。”
“我今日在街上買東西,瞧見一個模樣與你說的差不多的人,又聽旁人叫他的諢名,這才知道是他。隻是你整日政務繁忙,我還沒來得及跟你說這件事。”
武鬆這才將臉轉過來,半信半疑地看著潘金蓮。
潘金蓮繼續道:“你將兄長接過來便接過來,旁的事情暫且不要說。”
武鬆蹙眉正欲開口,潘金蓮伸手捂住武鬆的口,笑著道:“這幾日有大事要發生,你未必有時間去忙活其他的事情。”
算一算時間,快到“梁山好漢”劫法場救宋江了。
這麽精彩的事情,她與武鬆怎能錯過呢?
第116章 潘金蓮
她來到這個世界後,尚沒來得及做太多的事情,故而這個世界原有的秩序不曾被打破,仍按照書裏的劇情慢慢推進著。
唯一與書中不同的,便是少了一個夥同姦夫害死丈夫的貌美女子潘金蓮,多了一個替天行道、做事不拘小節的潘女俠。
她目前改變的隻是武鬆的命運,其他人的命運仍在繼續,再過幾日,便是宋江吟返詩,梁山眾人劫法場的時間了。
男人對義字當先的人總是有莫名的好感,武鬆也不例外。
她與武鬆相處的這些時日裏,武鬆除了提過他的兄長外,剩下隻說了宋江。
說什麽宋江是及時雨,待人最是真誠,若有機會得見,必要好好結識一番。
這還不算,武鬆還問她對宋江的看法,是否屬於那種能改變時代的人。
她笑了笑,道:“能,他太能改變時代了。”
宋江是書裏最具有爭議性的人物,喜歡他的人認為他是真的在為梁山眾人打算,招安是為了給眾人尋了好出路,落草為寇虎踞一方聽上去威風,可實際上是兩碼事,現在年輕力壯,能打能抗,刀口舔血沒什麽,可等你老了呢?又或者說有了孩子呢?
總不能當一輩子賊寇,讓子孫後代也跟著當賊。
可是打吧,又不一定能打得過大宋的正規軍,梁山占了地理優勢,才能傲立不倒,真要是出了梁山,跟大宋正規軍硬碰硬,其結果未必能比征方臘好多少。
所以招安,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而討厭宋江的人呢,則是說宋江虛情假意,為了自己的仕途把兄弟全坑死了,梁山雖然打不過大宋正規軍,但與方臘的起義軍聯合起來,未必沒有一戰之力,待推翻了大宋江山,再與方臘論雌雄,方是真正為天下,為兄弟著想,而不是自己死了,怕兄弟再反,敗壞他名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一杯毒酒把兄弟送上西天。
這不叫及時雨,這叫及時毒。
兩種爭論各執一方,潘金蓮覺得兩方都有道理,她信宋江受招安是為兄弟們打算,也覺得宋江毒死李逵有點不大道德,李逵雖殺人無數,可對宋江是一等一的忠心,臨了卻落了這個下場,也不知到了黃泉見到宋江是怎樣的光景。
宋江前後矛盾的行為,徹底表明了一件事——他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梟雄,他偏安一方,對天下沒有太多的野心,卻又顧及名聲,常常為名聲所累,做出一些叫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梁山好漢多是一群耿直漢子,能為宋江出謀劃策的人並不多,為數不多的智多星吳用,所用的計謀盡是一些缺德到冒煙的。梁山上武力值勉強及格,政治手腕卻不行,且宋江又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最後下場淒涼似乎也頗為正常。
不過宋江這配置,若換成三國曹劉孫任何一個君主,分分鍾便能推翻大宋再建幹坤。
君不見劉備開局倆草鞋,四五十歲的時候還被人追得滿地跑。
曹操勉強算有點家底,拉了全村的人跟自己搞革/命,奈何忠心他的人也就那些人,每次他前腳出征,後腳大本營不是被偷家,就是搞內亂,讓他疲於奔命。
碧眼兒坐領江東,開局倒是三位君主裏配置最好的,可那會兒他才十八,文臣不服他,武將個個桀驁難馴,曹操大軍一來,文臣為誰先投降的事情擠破腦袋,武將們個個說打卻沒人拿出方案,要不是周瑜在,強行給東吳續了一波命,隻怕他九泉之下無臉見父兄。
劉備能打能抗治國也有一手,若有梁山眾人追隨,必能把宋徽宗拉下馬,讓宋江知道什麽是義,也讓宋徽宗瞧瞧什麽是烈。
義是為了給兄弟報仇,把自己的家底全部壓上,哪怕被陸遜一把火燒個精光,也無怨無悔。
何為烈?
有功安民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漢昭烈帝的一生,是百折不撓的一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漢人寧折不彎的風骨。
至於曹老闆和孫仲謀,那就更不用說,後院不起火,手下的人對他忠心耿耿,說什麽做什麽,以他們的性格,這偌大江山,必然先打為敬。
說到底,還是宋江野心不夠,能力也不夠。
想起以前武鬆跟她說起宋江的事情,潘金蓮一臉笑意,貼著武鬆的耳朵,道:“你心上的那人來了。”
潘金蓮剛吃了蜜餞,唿吸間是甜膩的,掃在脖頸與耳朵旁,癢癢的,燙燙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