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頁
[綜]每次醒來都為反派背了鍋 作者:井臨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郎中聞言一臉尷尬。
馬壽扯了個笑臉出來,掃到薑晨身上,一個激靈,又埋首下去做鵪鶉。
薑晨端著藥碗,看著他的手臂淡淡道,「父親,那是我纏的。」
要他留,他留下也無不可。
第176章 梁祝(四)
昔日佛念孩子氣長不大時, 馬太守向來氣他。氣他貪玩愛鬧, 氣他不知進取,更氣他在禦射大賽慘敗,丟了士族顏麵。
但如今, 他仿佛一夜之間變得恭敬孝順,稚氣全無, 不哭不鬧, 處事條例清晰, 也不會再讓他擔心。馬太守心中卻陡然升起一種悵然若失之感。
他隱隱明白,那個曾經被他厭惡著的,稚氣以父為天的馬佛念,再也沒有了。
薑晨坐在書桌前臨摹字帖時,馬太守抱著他被砸傷的手臂坐在對麵,靜靜看著,也不曾出聲打擾。
不錯。他記著,其實佛念才不過七歲而已。如今,又喪母。府中的傳言他也有所耳聞, 說些什麽他要另娶之事, 在外私生子之類。
簡直胡說八道!
文才七歲,坐在案牘前, 卻如此的淡定。運筆之時, 沉靜穩重,再不復從前課業之時總是焦躁迫不及待等待出外遊玩的模樣。按理說他該覺得寬慰,覺得他終於理解了一個父親的苦心, 可如今麵對他時,馬太守卻總是覺得,愧疚。
並不僅僅因為當日,太守府起火之事。
馬壽對他說了,佛念之前出門,也遇到了外人。佛念的船被撞破,差點沉水。莫非庾殷士族竟連這個小小的孩子都容不下嗎?他下意識將此事歸咎於桓庾殷士族之間的紛爭。
薑晨收了筆,將字帖交由夫子驗收後,用鎮紙將其餘宣紙整整齊齊壓好,洗去墨筆,掛好。不急不緩站起身,語氣平和的再次問候一句,「父親。」
馬太守一時未曾反應過來。
也不遠,就在幾年前,佛念總是爹爹爹爹的喚著繞在他身邊。後來他第一次打了桓阮後,佛念見到他,遠遠的就擋在桓阮麵前,叫一聲爹的時候,還很是提防。再後,他一時不察,撥倒了熱茶,桓阮臉上因此落了傷疤,他又、又一時大意,禁不住如玉央求,帶她迴府,正遇上桓阮佛念,佛念就不再稱唿他,遠遠就會避讓。如今……如今他倒是稱唿他為父親了。
父親這一詞,聽來無比尊敬,可不知比之不做稱唿,究竟哪個更親近,哪個更疏離?
「啊。」他應答了聲,才迴過神來,「佛念。」
他自己都處於一種茫然之態,薑晨就更不能看出他所思所想,隻規規矩矩站著,聽起來極為恭謹的問道,「父親可是有事吩咐?」
馬太守愣了愣。
有事?
他這個做父親的來看他,就一定有事嗎?
薑晨看他神色不對,心有所感,耐心道,「孩兒並無他意,隻是等會還要去隨陳夫子去練習騎射。」薑晨頓了頓,一臉認真的加了一句,「孩兒不想讓父親失望。」
馬太守看著他,佛念的模樣漸漸與當初的桓阮相重合。眉目清雅,溫和寧靜。
這、這是他和阿阮的孩子啊……
馬太守眼睛一酸,走來左手摸了摸他的頭髮,忽然蹲下來抱著他,薑晨規規矩矩站在原地,耳邊傳來隱忍著抽泣的聲音。
馬俊義如何不後悔。相敬如賓七年,共同養育著佛念,他豈會真的對桓阮毫無情意?隻是……隻是他不敢再見她。她原本是那般雲月姿容,卻毀在他怒火之下那一盞茶水上。他以為隻是納妾而已,男子三妻四妾本是平常,卻不料,她脾氣如此剛烈,就此斷送了性命。
「阿阮……」
薑晨聽他這樣喚了一句,眉眼不動,全無正常的稚子此刻該有的傷心或悲痛。
看,隻要他認真一些,隻要他表現的稍微符合他們的意向,隻要他的言辭順從他們的心意,他們就會非常感動。他們感動和欣慰,便不會在意這些言行的真實或是虛假。哪怕是十分的虛偽,他們也會認之為十分的真誠。
他從來都不曾強迫他們必須作何想法,隻不過合適的時間表現一二,他就可以得到他想得到的許多東西。
比之屠殺,很有意思。
人心。
不是嗎?
「父親。」
聽到他出聲,馬太守放開他,眼睛還紅著,嚴肅的叮囑他,「佛念,記著。無論如何,」
薑晨眉尖一揚,「是。」他似乎猶疑了下,才慢吞吞從懷中拿出一份藥膏,端得一派乖巧模樣,「父親。張郎中教我做的。父親常用,傷勢再過幾日一定會好的。」
若以恭謹這一點而斷,目前他的確是非常稱職的有禮後輩。
也許是這個孩童的神情如今顯得太過穩重,也許他還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關懷,馬太守一時又無言,「好孩子。為父知道了。」他從小也是被父親打到大的,父親說,打也就是愛。所以他也這樣對待桓阮。可如今桓阮死了,他才隱隱意識到,他似乎錯了。可是還有何用呢。
馬太守看著麵前的孩子,看著他與桓阮極其相似的臉,心頭一陣難受,「佛念。你要知道,你是太守的兒子,不比那些平民百姓。整個杭州都看著我們。為父要求你,並不僅僅是因為想要你光耀門楣,這在為父此處,已經做得足夠了。隻有你足夠的優秀,才能得到他人敬重。世上之人皆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如果你沒有能力,怎能讓人服氣。在其位,謀其政。既然你做了太守的兒子,就要有事事領先於人的覺悟。若是你有兄長,為父便不介意嚴於要求他,對你放鬆一些也無妨。可你是我馬家唯一的香火,自然要承擔馬家的責任,不可長成隻知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人心莫測,時局紛亂,朝堂之上更是風雲詭譎。外祖桓氏的結局你已看到了,昔日桓氏光耀之時,無數人歸附。可桓氏下場,樹倒猢猻散。郗超之事你豈無聽聞?你若不心狠手辣一些,就是別人的踏腳石!大丈夫不拘小節!隻要能笑到最後,那就是你需要做的!」
</br>
馬壽扯了個笑臉出來,掃到薑晨身上,一個激靈,又埋首下去做鵪鶉。
薑晨端著藥碗,看著他的手臂淡淡道,「父親,那是我纏的。」
要他留,他留下也無不可。
第176章 梁祝(四)
昔日佛念孩子氣長不大時, 馬太守向來氣他。氣他貪玩愛鬧, 氣他不知進取,更氣他在禦射大賽慘敗,丟了士族顏麵。
但如今, 他仿佛一夜之間變得恭敬孝順,稚氣全無, 不哭不鬧, 處事條例清晰, 也不會再讓他擔心。馬太守心中卻陡然升起一種悵然若失之感。
他隱隱明白,那個曾經被他厭惡著的,稚氣以父為天的馬佛念,再也沒有了。
薑晨坐在書桌前臨摹字帖時,馬太守抱著他被砸傷的手臂坐在對麵,靜靜看著,也不曾出聲打擾。
不錯。他記著,其實佛念才不過七歲而已。如今,又喪母。府中的傳言他也有所耳聞, 說些什麽他要另娶之事, 在外私生子之類。
簡直胡說八道!
文才七歲,坐在案牘前, 卻如此的淡定。運筆之時, 沉靜穩重,再不復從前課業之時總是焦躁迫不及待等待出外遊玩的模樣。按理說他該覺得寬慰,覺得他終於理解了一個父親的苦心, 可如今麵對他時,馬太守卻總是覺得,愧疚。
並不僅僅因為當日,太守府起火之事。
馬壽對他說了,佛念之前出門,也遇到了外人。佛念的船被撞破,差點沉水。莫非庾殷士族竟連這個小小的孩子都容不下嗎?他下意識將此事歸咎於桓庾殷士族之間的紛爭。
薑晨收了筆,將字帖交由夫子驗收後,用鎮紙將其餘宣紙整整齊齊壓好,洗去墨筆,掛好。不急不緩站起身,語氣平和的再次問候一句,「父親。」
馬太守一時未曾反應過來。
也不遠,就在幾年前,佛念總是爹爹爹爹的喚著繞在他身邊。後來他第一次打了桓阮後,佛念見到他,遠遠的就擋在桓阮麵前,叫一聲爹的時候,還很是提防。再後,他一時不察,撥倒了熱茶,桓阮臉上因此落了傷疤,他又、又一時大意,禁不住如玉央求,帶她迴府,正遇上桓阮佛念,佛念就不再稱唿他,遠遠就會避讓。如今……如今他倒是稱唿他為父親了。
父親這一詞,聽來無比尊敬,可不知比之不做稱唿,究竟哪個更親近,哪個更疏離?
「啊。」他應答了聲,才迴過神來,「佛念。」
他自己都處於一種茫然之態,薑晨就更不能看出他所思所想,隻規規矩矩站著,聽起來極為恭謹的問道,「父親可是有事吩咐?」
馬太守愣了愣。
有事?
他這個做父親的來看他,就一定有事嗎?
薑晨看他神色不對,心有所感,耐心道,「孩兒並無他意,隻是等會還要去隨陳夫子去練習騎射。」薑晨頓了頓,一臉認真的加了一句,「孩兒不想讓父親失望。」
馬太守看著他,佛念的模樣漸漸與當初的桓阮相重合。眉目清雅,溫和寧靜。
這、這是他和阿阮的孩子啊……
馬太守眼睛一酸,走來左手摸了摸他的頭髮,忽然蹲下來抱著他,薑晨規規矩矩站在原地,耳邊傳來隱忍著抽泣的聲音。
馬俊義如何不後悔。相敬如賓七年,共同養育著佛念,他豈會真的對桓阮毫無情意?隻是……隻是他不敢再見她。她原本是那般雲月姿容,卻毀在他怒火之下那一盞茶水上。他以為隻是納妾而已,男子三妻四妾本是平常,卻不料,她脾氣如此剛烈,就此斷送了性命。
「阿阮……」
薑晨聽他這樣喚了一句,眉眼不動,全無正常的稚子此刻該有的傷心或悲痛。
看,隻要他認真一些,隻要他表現的稍微符合他們的意向,隻要他的言辭順從他們的心意,他們就會非常感動。他們感動和欣慰,便不會在意這些言行的真實或是虛假。哪怕是十分的虛偽,他們也會認之為十分的真誠。
他從來都不曾強迫他們必須作何想法,隻不過合適的時間表現一二,他就可以得到他想得到的許多東西。
比之屠殺,很有意思。
人心。
不是嗎?
「父親。」
聽到他出聲,馬太守放開他,眼睛還紅著,嚴肅的叮囑他,「佛念,記著。無論如何,」
薑晨眉尖一揚,「是。」他似乎猶疑了下,才慢吞吞從懷中拿出一份藥膏,端得一派乖巧模樣,「父親。張郎中教我做的。父親常用,傷勢再過幾日一定會好的。」
若以恭謹這一點而斷,目前他的確是非常稱職的有禮後輩。
也許是這個孩童的神情如今顯得太過穩重,也許他還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關懷,馬太守一時又無言,「好孩子。為父知道了。」他從小也是被父親打到大的,父親說,打也就是愛。所以他也這樣對待桓阮。可如今桓阮死了,他才隱隱意識到,他似乎錯了。可是還有何用呢。
馬太守看著麵前的孩子,看著他與桓阮極其相似的臉,心頭一陣難受,「佛念。你要知道,你是太守的兒子,不比那些平民百姓。整個杭州都看著我們。為父要求你,並不僅僅是因為想要你光耀門楣,這在為父此處,已經做得足夠了。隻有你足夠的優秀,才能得到他人敬重。世上之人皆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如果你沒有能力,怎能讓人服氣。在其位,謀其政。既然你做了太守的兒子,就要有事事領先於人的覺悟。若是你有兄長,為父便不介意嚴於要求他,對你放鬆一些也無妨。可你是我馬家唯一的香火,自然要承擔馬家的責任,不可長成隻知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人心莫測,時局紛亂,朝堂之上更是風雲詭譎。外祖桓氏的結局你已看到了,昔日桓氏光耀之時,無數人歸附。可桓氏下場,樹倒猢猻散。郗超之事你豈無聽聞?你若不心狠手辣一些,就是別人的踏腳石!大丈夫不拘小節!隻要能笑到最後,那就是你需要做的!」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