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帶鋸機運轉時的轟鳴聲,曾經需要費上半天功夫才能鋸開的硬木,就那麽輕而易舉的變成一根根路軌。


    路軌剛被鋸出來,就被抬到那邊的焦油池中,隻要浸泡上兩天的煤焦油,再晾幹就可以直接運到工地上。


    這個時候,整個木料廠裏的氣氛是詭異的,廠裏的近兩百個工匠,無不是陷入了沉默之中,圓鋸機的出現,完全顛覆了他們對力量的認知。


    曾幾何時,最費時費力的工作,因為機器的介入變得不值一提了。


    “這,這未免也、也太快了吧……”


    咽了口口水,李木匠突然有些悲哀的發現,他原本最得意的功夫,在這台帶鋸機的麵前,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甚至是可笑的。


    “李老哥,咱,咱們的別、別從今以後,都,都找不到活幹了吧。”


    看似隨口的一句話,卻道出他們之間的擔心——往後,他們還有活可幹嗎?


    “誰、誰知道呢……”


    李木匠的語氣顯得有些猶豫,黝黑的臉膛上沒有一絲血色,那握著煙袋的手也在顫抖著。


    注意到周圍氣氛的變化,施變文立即出言安撫道。


    “大家放心,別說是一台機子,就是十台、二十台機子,也搶不走大家的活。”


    其實從一開始,施奕文就想到帶鋸機對工人的衝擊,它會取代很多工人,但也就僅限於此了。機器對生產力的提高,會伴隨著大量的失業和大量舊工匠的“改行”。


    “非但不會搶走大家的夥,甚至還能讓大家掙到更多的工錢,畢竟,從現在起,最費時費力的鋸木頭已經改成機器幹了,大家不需要再用上一天甚至幾天的時間,先鋸木料,然後再打造木器了,往後大家需要造什麽,可以直接用廠子裏抽鋸出來的木方,這樣大家夥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幹木匠活不是?”


    施奕文這麽一說,原本還是滿麵憂色的眾人,才算是想通一點,而李木匠則隨口說道。


    “就是就是,往常這活都是孩子們幹的,成天就在那拉大鋸了,現在好了,還能多學些手藝。”


    “瞧你說的,這鋸不拉,怎麽能鋸直了……”


    “有了鋸機,還愁什麽鋸直不鋸直,你瞧這鋸的……多直!就像尺子量出來的一樣。”


    ……


    伴隨著工人們的話語,施奕文笑了笑,他知道這些木匠至少現在已經接受了這一切,至於將來……將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看著那台運轉的帶鋸機,在接下來的幾天中,這裏還會再安裝幾台帶鋸機,等到所需要的木軌完工之後來,這家工廠的將來又是什麽?


    突然之間,施奕文站在那裏愣住了,這是他必須要去麵對的現實問題,這家木料廠不可能永遠隻是生產木軌,畢竟,木軌最終會換成鐵軌,至於枕木的需求,眼下就那麽幾十裏路而已……


    “要不然,建個船廠吧!”


    朝著盧溝河的方向看,施奕文自言自語道。


    辦個船廠,似乎也是不錯的主意,從盧溝河可以直接到三角澱,然後入衛河到大沽,再接著就可以直接出海,衛河,就是後世的海河,與二十一世紀不同,這個時代的衛河也好,盧溝河也罷,都是河寬水闊,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上千噸的輪船仍然可以直接駛到天津。至於現在的盧溝河……水深足足有七八米啊。


    “確實可以考慮一下!”


    是可以認真考慮,當然,現在對於施奕文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把“木軌快馬路”築通。解決了木料的問題後,施工的速度也快了許多,不過隻用了十天的功夫,一直以來製約著通車時間的路橋終於築通了,這條橫跨盧溝河的橋梁與傳統的拱橋不同,盡管它同樣是用石塊砌築的橋墩,但是橋身的結構卻是木製的“豪式桁架”,盡管現在是木橋,將來隻要有需要,隨時可以更換鐵質的桁架橋身。


    “六個月,能造成這座橋,也算是奇跡了……”


    置身於橋梁上,施奕文對李瑞芝說道。其實,也就是修建橋墩最費時的,木質的桁架橋身,前後不過隻用了幾天的時間。


    “確實挺快的,就是這木橋不持久啊。”


    李瑞芝又一次提醒道,何止是木橋,木軌同樣也是,都是不能耐久的。


    “沒關係,先用上幾年,等以後咱們再換成鐵橋。”


    在另外一個時空中,大洋彼岸最初的那條太平洋鐵路,除了路軌是鐵的,橋梁全都是用木材建的,充分發揮了其豐富的森林資源,甚至就連高達幾十米的橋墩也是用木材搭建,然後慢慢的改建成鐵橋,有時候,不得不佩服那些資本家的算計,畢竟木材是最廉價的原料。


    既然太平洋鐵路都可以用木橋,這裏自然也可以,隻不過因為木料是從遼東運來的,成本確實高了點。


    “致遠,咱們這路什麽時候通車?”


    相比於施奕文在心裏的胡思亂想,張維良顯然更關心通車的問題,畢竟,盡管他曾在工廠裏看過在木軌上試運行的“列車”,但是廠裏的試車不等於在這路上,不在路上跑上幾圈,怎麽著也不放心,畢竟,當初施奕文說的可是這樣的路上,可以拉上幾萬斤甚至十幾萬斤貨的。


    “總得挑個黃道吉日吧!”


    施奕文笑著說道,


    “現在廠子裏已經製出了四十多輛平板車,依我看,還可以再造幾輛客車,門頭溝這邊不好說,將來張家灣到京城,肯定有這方麵的需求,客貨運輸兩不耽誤。”


    “致遠所言甚是,運貨是運貨,拉人是拉人,都能掙到銀子。”


    因為這些年英國公府專注於經商,對於掙錢做買賣,張維良自然不排斥,實際上,在大明上下,沒有任何人會排斥經商掙錢,無論是宗室也好、勳臣也罷,官員士紳以至於宦官,無不是紛紛直接間接從事商業,無商不富對個人同樣也是如此。


    “那就這麽定了,這邊……”


    朝著京城的方向看去,施奕文說道。


    “我看通車儀式,可以換個方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迴到明朝開工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語的命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語的命運並收藏迴到明朝開工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