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剛鬧起來的時候,便有人去通知燕琅,她處理完手頭上的公務,走到城牆上時,正好見這場流民內部糾紛結束。
地上還有未幹的鮮血,遠處殘陽悽厲,燕琅輕嘆口氣,道:「著人前去清點人數,成隊分開,審問過後,再行編纂入戶。」
略頓了頓,又道:「流民附從作亂,固然有可以諒解之處,但終究有過,該罰,便令以工贖罪,修繕堤壩,加固河堤,待到水患平息,便是功過兩清,相互抵消了。」
侍從恭敬的應聲道:「是。」
原本被視為大禍的南方水患、流民作亂,燕琅隻花了一月時間,便梳攏的幹淨利落,更不必說修繕堤壩這樣的偌大功績了,傳揚出去,朝堂自是為之一震,讚頌之聲不絕於耳。
燕琅在嶽州待了一月有餘,見局勢漸穩,便動身返迴北境,臨行時萬人相送,場麵蔚為壯觀。
楊望之騎馬在她身側,走出長長一段距離之後,還是忍不住迴頭去看,最後,他向燕琅嘆道:「君侯,切莫忘記天下人對你的厚望啊。」
燕琅聽出他話中深意,正色道:「我明白的。」
大夏朝廷腐朽,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而銳意進取的博陸侯,卻如同初升的太陽一般冉冉升起,任誰也無法忽視他的光芒。
燕琅一行人抵達壽州時,車騎將軍曹信又一次在城門前等候,熱情而恭謹的將她迎進城去,好生招待一番。
燕琅昔日之所以能在怒罵皇帝之後安然離京,很大原因是因曹信派遣三千精銳入京震懾,她承了曹信這人情,此時再見,態度便分外和善,觥籌交錯,氣氛極為和睦。
酒過三巡,曹信似是微醉,起身為她斟酒,殷殷道:「我家中有一女,略有幾分姿色,願意侍奉君侯身側,以為僕婢。」
燕琅原也有些醺然,聽到此處,霎時間便清醒大半,含笑推辭道:「父親辭世,我須得守孝三年,安敢輕言嫁娶?酒也就罷了,此事卻是萬萬不可。」
曹信神情微微有些窘迫,卻借著醉意,打個哈哈道:「是我想左了,喝酒,喝酒!」
燕琅心知他此意何為,著意安撫道:「我既得守孝三年,何必叫令媛隨之蹉跎?還是叫她尋個如意郎君,早些出嫁吧。」
說完,又親自為曹信斟酒,舉杯道:「我年紀尚幼,若想成事,自然需要諸位叔父扶持,若有失禮之處,還望將軍多加包涵,加以襄助。」
曹信動容道:「君侯如此言說,便是見外了。」
酒宴散席之後,楊望之方才道:「君侯已及弱冠,也該考慮婚事了,車騎將軍豪爽而有謀略,又與鎮國公相交甚厚,君侯為何不肯納其女?我觀他神色,似乎並不介懷曹女為妾,即便納了,來日也可再聘淑女為妻。」
燕琅道:「我尚在孝中……」
「君侯何必拿這種話來誆我?」
她話未說完,楊望之便笑道:「君侯雖在孝中,不可成婚,但定親總也無妨吧?即便不定,兩家有這麽個意思,叫曹女往河西去侍奉君侯之母,代為盡孝,不也兩全其美?」
沈家與慕容晟遲早必有一戰,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事情,曹信此時送女,更多的是便是想表露自己的態度:他是沈家這邊的人。
燕琅明白他的意思,隻是卻無法接受。
她既要起事,免不得便要考慮婚姻大事、乃至於其後的繼承人,若她是沈胤之,這完全是一大助益,通過婚事獲得強有力的嶽家襄助,即便隻是納妾,也可暫安其心。
可她畢竟不是沈胤之。
燕琅知道自己要做什麽。
她不會頂著沈胤之的名字活一輩子的,她要以沈靜秋之名,堂堂正正的登上至高之位。
若是此時娶妻納妾,固然可以冷待漠視,但對於那些女子而言,實在太不公平,待到自己身份公開之後,她們又該怎麽辦?
她此時尚在孝中,又有先前皇帝為榮安郡主賜婚,沈家憤而拒絕一事在前,倒也沒人真的問及沈胤之婚事,但孝期總會過去,他的婚事,終究也會被擺到台前,無從躲避。
燕琅心裏轉過無數個念頭,走出長廊,便停下腳步,略頓了頓,道:「我已經有心上人了。」
「哦?」楊望之微微一怔,低笑道:「是哪家的淑女?」
燕琅笑道:「這便不可與人言了。」
楊望之心思機敏,見她從前不提,沈家更沒有泄出風聲來,便知這人選隻怕未必十分合適,心下隱約擔憂,忽的變色道:「不會是皇家的公主、郡主吧?」
「不是。」燕琅笑著搖頭,道:「先生放心,我自有分寸。」
楊望之見她如此言說,實在不好追問,向她一禮,就此別過,各去安歇。
……
離開不過一月,再度返迴昌源時,卻見此地氣象已然為之一新,城外農夫的臉上,也添了些微笑模樣。
燕琅看得心緒一舒,催馬進城後,環視左右道:「軍師何在?竟不見他。」
蔣世安道:「軍師往朔方去組織屯田事宜,再晚些才能迴來。」
燕琅點了點頭。
太陽西沉,暮色漸起,城中點起燈來,夾雜著隱約的說笑聲,遍是人間的煙火氣息。
蕭子昂與侍從一道進府,遠遠望見主帥堂中的燈火還亮著,不覺微微一頓,停足不前。
</br>
地上還有未幹的鮮血,遠處殘陽悽厲,燕琅輕嘆口氣,道:「著人前去清點人數,成隊分開,審問過後,再行編纂入戶。」
略頓了頓,又道:「流民附從作亂,固然有可以諒解之處,但終究有過,該罰,便令以工贖罪,修繕堤壩,加固河堤,待到水患平息,便是功過兩清,相互抵消了。」
侍從恭敬的應聲道:「是。」
原本被視為大禍的南方水患、流民作亂,燕琅隻花了一月時間,便梳攏的幹淨利落,更不必說修繕堤壩這樣的偌大功績了,傳揚出去,朝堂自是為之一震,讚頌之聲不絕於耳。
燕琅在嶽州待了一月有餘,見局勢漸穩,便動身返迴北境,臨行時萬人相送,場麵蔚為壯觀。
楊望之騎馬在她身側,走出長長一段距離之後,還是忍不住迴頭去看,最後,他向燕琅嘆道:「君侯,切莫忘記天下人對你的厚望啊。」
燕琅聽出他話中深意,正色道:「我明白的。」
大夏朝廷腐朽,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而銳意進取的博陸侯,卻如同初升的太陽一般冉冉升起,任誰也無法忽視他的光芒。
燕琅一行人抵達壽州時,車騎將軍曹信又一次在城門前等候,熱情而恭謹的將她迎進城去,好生招待一番。
燕琅昔日之所以能在怒罵皇帝之後安然離京,很大原因是因曹信派遣三千精銳入京震懾,她承了曹信這人情,此時再見,態度便分外和善,觥籌交錯,氣氛極為和睦。
酒過三巡,曹信似是微醉,起身為她斟酒,殷殷道:「我家中有一女,略有幾分姿色,願意侍奉君侯身側,以為僕婢。」
燕琅原也有些醺然,聽到此處,霎時間便清醒大半,含笑推辭道:「父親辭世,我須得守孝三年,安敢輕言嫁娶?酒也就罷了,此事卻是萬萬不可。」
曹信神情微微有些窘迫,卻借著醉意,打個哈哈道:「是我想左了,喝酒,喝酒!」
燕琅心知他此意何為,著意安撫道:「我既得守孝三年,何必叫令媛隨之蹉跎?還是叫她尋個如意郎君,早些出嫁吧。」
說完,又親自為曹信斟酒,舉杯道:「我年紀尚幼,若想成事,自然需要諸位叔父扶持,若有失禮之處,還望將軍多加包涵,加以襄助。」
曹信動容道:「君侯如此言說,便是見外了。」
酒宴散席之後,楊望之方才道:「君侯已及弱冠,也該考慮婚事了,車騎將軍豪爽而有謀略,又與鎮國公相交甚厚,君侯為何不肯納其女?我觀他神色,似乎並不介懷曹女為妾,即便納了,來日也可再聘淑女為妻。」
燕琅道:「我尚在孝中……」
「君侯何必拿這種話來誆我?」
她話未說完,楊望之便笑道:「君侯雖在孝中,不可成婚,但定親總也無妨吧?即便不定,兩家有這麽個意思,叫曹女往河西去侍奉君侯之母,代為盡孝,不也兩全其美?」
沈家與慕容晟遲早必有一戰,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事情,曹信此時送女,更多的是便是想表露自己的態度:他是沈家這邊的人。
燕琅明白他的意思,隻是卻無法接受。
她既要起事,免不得便要考慮婚姻大事、乃至於其後的繼承人,若她是沈胤之,這完全是一大助益,通過婚事獲得強有力的嶽家襄助,即便隻是納妾,也可暫安其心。
可她畢竟不是沈胤之。
燕琅知道自己要做什麽。
她不會頂著沈胤之的名字活一輩子的,她要以沈靜秋之名,堂堂正正的登上至高之位。
若是此時娶妻納妾,固然可以冷待漠視,但對於那些女子而言,實在太不公平,待到自己身份公開之後,她們又該怎麽辦?
她此時尚在孝中,又有先前皇帝為榮安郡主賜婚,沈家憤而拒絕一事在前,倒也沒人真的問及沈胤之婚事,但孝期總會過去,他的婚事,終究也會被擺到台前,無從躲避。
燕琅心裏轉過無數個念頭,走出長廊,便停下腳步,略頓了頓,道:「我已經有心上人了。」
「哦?」楊望之微微一怔,低笑道:「是哪家的淑女?」
燕琅笑道:「這便不可與人言了。」
楊望之心思機敏,見她從前不提,沈家更沒有泄出風聲來,便知這人選隻怕未必十分合適,心下隱約擔憂,忽的變色道:「不會是皇家的公主、郡主吧?」
「不是。」燕琅笑著搖頭,道:「先生放心,我自有分寸。」
楊望之見她如此言說,實在不好追問,向她一禮,就此別過,各去安歇。
……
離開不過一月,再度返迴昌源時,卻見此地氣象已然為之一新,城外農夫的臉上,也添了些微笑模樣。
燕琅看得心緒一舒,催馬進城後,環視左右道:「軍師何在?竟不見他。」
蔣世安道:「軍師往朔方去組織屯田事宜,再晚些才能迴來。」
燕琅點了點頭。
太陽西沉,暮色漸起,城中點起燈來,夾雜著隱約的說笑聲,遍是人間的煙火氣息。
蕭子昂與侍從一道進府,遠遠望見主帥堂中的燈火還亮著,不覺微微一頓,停足不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