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琅也是失笑,卻不曾主動承諾什麽,有意一試他深淺,便問道:「先生何以教我?」
蕭子昂莞爾,信手摺了一支竹子,在雪地上勾畫:「大夏幅員遼闊,百姓眾多,南北邊境毗鄰夷族,頗受其苦,然而近年以來,朝廷內部主和的聲音卻越來越大,軍費也進一步削減,邊關百姓深以為苦,早生憤憤;大夏建都金陵,東南便是重中之重,可去歲雨水太過,廣發洪澇,水稻歉收,地方上豪強兼併土地,中央賑災不力,稍有差池,流民便會作亂,朝廷左支右絀,必然力不從心,屆時,東南自有君侯的晉身之道。」
燕琅聽得透徹,心生欽佩,向他鄭重施禮,道:「先生請受我一拜。」
蕭子昂斂衣迴拜,正色道:「士為知己者死。」
……
燕琅與蕭子昂相見,交談甚歡時,皇帝派遣到北境的新任統帥李重榮,也正式抵達軍營。
李重榮既到此處,便身帶兩把利器,一是皇帝授予的統率名分,名正言順,二來則是朝廷切斷了大軍的糧草供給,為叫他邀買人心,卻將此權交與他手中,用以把持控製邊軍。
皇帝如此為之,頗有鳥盡弓藏之嫌,更不必說因為先前皇帝主張和談,壓下沈平佑的冤案一事,邊軍早有不滿,再見皇帝為掣肘邊軍,竟連糧草都要斷掉,渾然不懼柔然再度南侵的危險,再忠君體國的人,怕也要心灰意冷。
士卒如此,將領們便更不必說了,若燕琅在此,有人鉗製倒還好些,偏她此時不在,一個不好,興許邊軍便要起事了。
老管家老辣幹練,楊望之謀略出眾,燕琅臨行之前,便將諸事交付到他們二人手中,同時設置兩個首領固然有分權之嫌,然而這兩人的品性,她都是信得過的。
此事一發,老管家便去尋楊望之商議應對之法,楊望之自若道:「皇帝畢竟是皇帝,任用將領統轄邊軍,並無不妥之處,咱們身為下官,隻有禮敬,決計不可妄行。李重榮若到此,隻管以禮相待,至於軍中權柄,卻不可叫他沾手,至於朝廷斷絕邊軍糧草……」
他發出短促的一聲冷笑:「皇帝真是昏了頭了,居然敢這樣亂來,邊軍什麽都沒有,就是有兵有馬有刀,真鬧起來,哪個會怕他?除非是想立時將邊軍逼反,否則,就不該如此胡來。」
楊望之與老管家自行商定策略,旋即便請眾將前來相談,諸事處置妥當之後,終於迎來了前來任職的李重榮。
燕琅不在軍中,薛禮身為副帥,便是最高統領,帶著一眾將領前去迎迓。
李重榮心知自己此來不受歡迎,姿態便放的十分低,客氣的與眾將寒暄之後,又提及糧草一事,隱晦的威脅起來。
「邊軍勞苦功高,陛下自然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隻是君臣有別,怎麽好輕易僭越?」他環視一周,軟中帶硬道:「這天下,終究是慕容氏的天下,若是失了臣工本分,豈不叫天下人側目?」
說到最後,語氣中已然添了三分訓誡之意。
眾將早聽楊望之講過,此時也不動氣,木頭人似的聽他說完,等會議結束,便紛紛起身離席。
李重榮軟硬兼施說了大半日,卻無人應聲,臉色青白不定,極為難看,神情陰晴不定一會兒,便往薛禮帳中去,試探著道:「早就聽聞博陸侯治軍嚴謹,今日一見,方才知曉名不虛傳,這大夏的邊軍,簡直被他管教成了沈家私軍……」
薛禮卻沒有說什麽「永遠忠誠於陛下」的場麵話,隻平靜的看著他,道:「士卒戍守邊疆,不是為了陛下,也不是為了大夏,而是為了腳下這片土地,為了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博陸侯身先士卒,禮賢下士,士卒景從,莫不敬仰,這都是他應得的。」
李重榮早先聽聞薛禮與沈平佑不睦,料想博陸侯乃是沈平佑之子,應當與他不甚相和,這才前來敲敲邊鼓,不想竟聽了這樣一席話,著實氣個倒仰。
他到底是心思深沉,也沒將不悅之色表露在臉上,勉強說笑幾句,起身告辭。
「這群悖逆之徒,簡直冥頑不靈!」迴到自己軍帳之後,李重榮便將案上杯盞摔了。
他不知想起什麽,忽的冷笑:「這樣也好,扣住邊軍糧草,也算是給他們一個教訓!」
李重榮既如此打算,便按捺下來,不動聲色,也不急於攬權,隻等眾人碰壁之後,再來相求,屆時才好拿出雷霆手段,震懾這群武夫,也幫自己立威。
楊望之見他如此作態,心下暗笑,另一頭卻隻叫人按時往軍需糧草轉運之處催促:時日將至,糧草難道還沒有消息嗎?
軍需官得了皇帝密令,自然牙關緊咬,臉上笑吟吟的將人打發迴去,轉頭就叫人將糧倉看管的嚴嚴實實,不許漏出去一粒米。
楊望之便叫人將這消息傳揚出去,道是糧草吃緊,邊軍難以維繫,李重榮與軍需官聽聞此事隻覺得意,哪裏會多想,反倒是世代受邊軍庇護,此前又因燕琅得以重返家鄉的邊民們,紛紛帶了自家糧食,或用牛馬背負,或者隻以人力攜帶,送到軍營中去。
北境戰火肆虐了半年,他們家中想必也是度日艱難,皇帝因與邊軍角力,連每月給予百姓的補助糧都暫且停了,這樣的情狀之下,竟還肯取出家中存量相贈。
楊望之自然不肯收,好生送他們迴去,又與了返路銀錢,目送眾人傴僂離去,由衷嘆道:「民心如此,何愁大事不成!」
</br>
蕭子昂莞爾,信手摺了一支竹子,在雪地上勾畫:「大夏幅員遼闊,百姓眾多,南北邊境毗鄰夷族,頗受其苦,然而近年以來,朝廷內部主和的聲音卻越來越大,軍費也進一步削減,邊關百姓深以為苦,早生憤憤;大夏建都金陵,東南便是重中之重,可去歲雨水太過,廣發洪澇,水稻歉收,地方上豪強兼併土地,中央賑災不力,稍有差池,流民便會作亂,朝廷左支右絀,必然力不從心,屆時,東南自有君侯的晉身之道。」
燕琅聽得透徹,心生欽佩,向他鄭重施禮,道:「先生請受我一拜。」
蕭子昂斂衣迴拜,正色道:「士為知己者死。」
……
燕琅與蕭子昂相見,交談甚歡時,皇帝派遣到北境的新任統帥李重榮,也正式抵達軍營。
李重榮既到此處,便身帶兩把利器,一是皇帝授予的統率名分,名正言順,二來則是朝廷切斷了大軍的糧草供給,為叫他邀買人心,卻將此權交與他手中,用以把持控製邊軍。
皇帝如此為之,頗有鳥盡弓藏之嫌,更不必說因為先前皇帝主張和談,壓下沈平佑的冤案一事,邊軍早有不滿,再見皇帝為掣肘邊軍,竟連糧草都要斷掉,渾然不懼柔然再度南侵的危險,再忠君體國的人,怕也要心灰意冷。
士卒如此,將領們便更不必說了,若燕琅在此,有人鉗製倒還好些,偏她此時不在,一個不好,興許邊軍便要起事了。
老管家老辣幹練,楊望之謀略出眾,燕琅臨行之前,便將諸事交付到他們二人手中,同時設置兩個首領固然有分權之嫌,然而這兩人的品性,她都是信得過的。
此事一發,老管家便去尋楊望之商議應對之法,楊望之自若道:「皇帝畢竟是皇帝,任用將領統轄邊軍,並無不妥之處,咱們身為下官,隻有禮敬,決計不可妄行。李重榮若到此,隻管以禮相待,至於軍中權柄,卻不可叫他沾手,至於朝廷斷絕邊軍糧草……」
他發出短促的一聲冷笑:「皇帝真是昏了頭了,居然敢這樣亂來,邊軍什麽都沒有,就是有兵有馬有刀,真鬧起來,哪個會怕他?除非是想立時將邊軍逼反,否則,就不該如此胡來。」
楊望之與老管家自行商定策略,旋即便請眾將前來相談,諸事處置妥當之後,終於迎來了前來任職的李重榮。
燕琅不在軍中,薛禮身為副帥,便是最高統領,帶著一眾將領前去迎迓。
李重榮心知自己此來不受歡迎,姿態便放的十分低,客氣的與眾將寒暄之後,又提及糧草一事,隱晦的威脅起來。
「邊軍勞苦功高,陛下自然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隻是君臣有別,怎麽好輕易僭越?」他環視一周,軟中帶硬道:「這天下,終究是慕容氏的天下,若是失了臣工本分,豈不叫天下人側目?」
說到最後,語氣中已然添了三分訓誡之意。
眾將早聽楊望之講過,此時也不動氣,木頭人似的聽他說完,等會議結束,便紛紛起身離席。
李重榮軟硬兼施說了大半日,卻無人應聲,臉色青白不定,極為難看,神情陰晴不定一會兒,便往薛禮帳中去,試探著道:「早就聽聞博陸侯治軍嚴謹,今日一見,方才知曉名不虛傳,這大夏的邊軍,簡直被他管教成了沈家私軍……」
薛禮卻沒有說什麽「永遠忠誠於陛下」的場麵話,隻平靜的看著他,道:「士卒戍守邊疆,不是為了陛下,也不是為了大夏,而是為了腳下這片土地,為了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博陸侯身先士卒,禮賢下士,士卒景從,莫不敬仰,這都是他應得的。」
李重榮早先聽聞薛禮與沈平佑不睦,料想博陸侯乃是沈平佑之子,應當與他不甚相和,這才前來敲敲邊鼓,不想竟聽了這樣一席話,著實氣個倒仰。
他到底是心思深沉,也沒將不悅之色表露在臉上,勉強說笑幾句,起身告辭。
「這群悖逆之徒,簡直冥頑不靈!」迴到自己軍帳之後,李重榮便將案上杯盞摔了。
他不知想起什麽,忽的冷笑:「這樣也好,扣住邊軍糧草,也算是給他們一個教訓!」
李重榮既如此打算,便按捺下來,不動聲色,也不急於攬權,隻等眾人碰壁之後,再來相求,屆時才好拿出雷霆手段,震懾這群武夫,也幫自己立威。
楊望之見他如此作態,心下暗笑,另一頭卻隻叫人按時往軍需糧草轉運之處催促:時日將至,糧草難道還沒有消息嗎?
軍需官得了皇帝密令,自然牙關緊咬,臉上笑吟吟的將人打發迴去,轉頭就叫人將糧倉看管的嚴嚴實實,不許漏出去一粒米。
楊望之便叫人將這消息傳揚出去,道是糧草吃緊,邊軍難以維繫,李重榮與軍需官聽聞此事隻覺得意,哪裏會多想,反倒是世代受邊軍庇護,此前又因燕琅得以重返家鄉的邊民們,紛紛帶了自家糧食,或用牛馬背負,或者隻以人力攜帶,送到軍營中去。
北境戰火肆虐了半年,他們家中想必也是度日艱難,皇帝因與邊軍角力,連每月給予百姓的補助糧都暫且停了,這樣的情狀之下,竟還肯取出家中存量相贈。
楊望之自然不肯收,好生送他們迴去,又與了返路銀錢,目送眾人傴僂離去,由衷嘆道:「民心如此,何愁大事不成!」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