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使臣雖心有不滿,但在得知定北伯沈胤之已經收復昌源,平定朔方之後,卻也不敢放肆,匆忙收拾行裝,灰溜溜的退出了金陵。
他們一走,儀國公之事便顯得紮眼了,禦史們得了證據,又有李韜等人的口供在,都死咬著儀國公不放,非要查個水落石出才行。
儀國公是蘇皇後的父親,晉王的外祖父,他若是倒下,晉王也就輸了一半,這樣好的時機,慕容晟如何會放過,一邊指使心腹落井下石,要求徹查此案,另一邊,又不可避免的將主意打到了沈靜秋身上。
有嫡庶之分橫亙著,朝中有希望繼承大統的皇子就那兩個,不是他,便是晉王,現下晉王頹勢已現,慕容晟自然將儲位視為囊中之物。
沈平佑死了,但沈胤之還在,接連幾場大勝,聲望之高直逼其父,若是能將他納入己方陣營,何愁登不上太子之位?
沈靜秋若是願意,那自然再好不過,若是不願——左右皇帝此時正忌憚沈家人,便先下聖旨,定下名分,沈胤之投鼠忌器,怕也會有所顧忌。
慕容晟如此思量著,卻也沒急著進宮去見皇帝,更不曾煽動朝臣上疏,主動促成此事。
他心裏明白,沈胤之連皇帝的詔令都不聽了,裹挾幾次大勝,要求朝廷徹查昌源戰敗一事,態度如此堅決,儀國公是死定了。
儀國公一死,晉王就得跟著完蛋,作為僅剩的候選人,皇帝一定會幫自己鋪路的。
事實上,他想的一點不錯。
皇帝幾次三番降旨於沈胤之,卻都沒有得到迴覆,內侍甚至告訴他,沈胤之當著天子使臣的麵,就把那幾分詔書丟進了廢紙簍。
沈胤之不傻,否則也不會這麽快便穩定邊軍,收復失地,他身為人臣,卻敢如此僭越失禮,想必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
皇帝有些膽寒,再見禦史清流們紛紛上疏要求徹查此案,便順水推舟,令人將儀國公扣下,再著刑部與大理寺聯合查辦此案。
蘇皇後聽聞此事,當場便暈過去了,醒過來之後,便到太極殿前脫簪待罪,請求皇帝不要受奸臣蒙蔽,誤解自己父親,晉王也是心急如焚,一邊吩咐人努力降低此事影響,另一邊卻在高陵侯府下了十成十的功夫。
皇帝與蘇皇後夫妻多年,又有晉王這個兒子在,畢竟也是有感情的,此次查辦儀國公,又是為沈胤之所迫,並非出自本心,故而在此事的態度上,便格外消極。
再則,他心裏也有些考量:儀國公若是倒了,晉王也就廢了一半,誰來製約楚王?
好容易構建起來的平衡,怕是又要被破壞。
因為這幾樁難與人言的思量,皇帝便不慎注目於此案,反倒是轉移視線,吩咐朝臣們商量一下,該給沈胤之什麽樣的封賞才好。
「定北伯擊退柔然,收復昌源、朔方二城,一雪前恥,如此不世之功,合該重賞,」有朝臣進言道:「如此功勳,加封國公也不為過。」
「定北伯少年英才,封的過高,反倒不好,」另有人道:「不妨緩加勳爵,廣賜錢帛。」
侍中董紹與禦史大夫趙清安向來與沈家交好,見沈胤之立下這等功勳,心下歡喜之餘,同樣有些擔憂。
原因無他——沈胤之實在是太年輕了!
一個二十出頭的少年郎,便封了國公,再過幾年,若另有功勳,又該封什麽?
異姓王嗎?
若真到了封無可封的境地,隻怕就是圖窮匕見了。
出於長輩的拳拳愛護之心,兩人附和了後一人的建議:「早先昌源之戰時,定北伯得蒙天恩,有了伯爵之封,若是直接封為國公,連跳兩級,未免有些過了……」
皇帝臉色陰鬱,眯著眼看了他們半晌,無可無不可的笑了:「那就封侯吧。」
十一月中,北境落下第一場雪的時候,燕琅接到了來自金陵的加封聖旨。
定北伯沈胤之,收復昌源,平定朔方,功勳卓著,加博陸侯,賜玉璧一雙,黃金三萬兩,珍寶珠玉十斛。
老管家在側,聽得眉頭一跳,燕琅神色倒還如常,謝恩之後,接過了那道聖旨。
蔣世安見身邊幾個將領麵露不悅之色,邊意會到這旨意另有內情,低聲問道:「可是有什麽不妥?」
「博陸侯,取博大寬闊之意,固然是極好的意蘊,可是,這是霍光曾經用過的封爵名號啊。」
蔣世安聽得變色:「皇帝這是什麽意思?故意噁心人嗎?!簡直欺人太甚!」其餘將領也是神情不忿。
燕琅見狀,反倒失笑:「封侯難道不是好事?我是我,霍光是霍光,本就並非一人,何必拘泥於舊事?」
眾人聞言,麵色稍霽,燕琅便道:「連番大戰,將士死傷無數,軍中更不乏傷殘之人,便將陛下所賜金銀用在他們身上吧,務必使死者家中老幼有所養,傷者有所恤,使物盡其用。」
眾人聞言,無不敬服:「君侯仁善!」
……
北境戰事雖了,燕琅卻仍舊不得空閑,一邊吩咐人對死傷士卒加以撫恤,另一邊,又督促北境準備開春農耕,以免明年影響到秋收,礙及民生,到最後,又上疏朝廷,請求免除北境柔然劫掠諸城的賦稅。
解衣推食,掛心農桑,博陸侯沈胤之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
天氣一日日的冷了,等到了十一月低,北境的積雪能夠覆蓋小腿之後,燕琅終於將手頭的事情忙完,率領八百親衛,先去河西見過林氏與假扮成自己模樣的蘭亭,便打算奔赴金陵,了結掉儀國公性命。
</br>
他們一走,儀國公之事便顯得紮眼了,禦史們得了證據,又有李韜等人的口供在,都死咬著儀國公不放,非要查個水落石出才行。
儀國公是蘇皇後的父親,晉王的外祖父,他若是倒下,晉王也就輸了一半,這樣好的時機,慕容晟如何會放過,一邊指使心腹落井下石,要求徹查此案,另一邊,又不可避免的將主意打到了沈靜秋身上。
有嫡庶之分橫亙著,朝中有希望繼承大統的皇子就那兩個,不是他,便是晉王,現下晉王頹勢已現,慕容晟自然將儲位視為囊中之物。
沈平佑死了,但沈胤之還在,接連幾場大勝,聲望之高直逼其父,若是能將他納入己方陣營,何愁登不上太子之位?
沈靜秋若是願意,那自然再好不過,若是不願——左右皇帝此時正忌憚沈家人,便先下聖旨,定下名分,沈胤之投鼠忌器,怕也會有所顧忌。
慕容晟如此思量著,卻也沒急著進宮去見皇帝,更不曾煽動朝臣上疏,主動促成此事。
他心裏明白,沈胤之連皇帝的詔令都不聽了,裹挾幾次大勝,要求朝廷徹查昌源戰敗一事,態度如此堅決,儀國公是死定了。
儀國公一死,晉王就得跟著完蛋,作為僅剩的候選人,皇帝一定會幫自己鋪路的。
事實上,他想的一點不錯。
皇帝幾次三番降旨於沈胤之,卻都沒有得到迴覆,內侍甚至告訴他,沈胤之當著天子使臣的麵,就把那幾分詔書丟進了廢紙簍。
沈胤之不傻,否則也不會這麽快便穩定邊軍,收復失地,他身為人臣,卻敢如此僭越失禮,想必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
皇帝有些膽寒,再見禦史清流們紛紛上疏要求徹查此案,便順水推舟,令人將儀國公扣下,再著刑部與大理寺聯合查辦此案。
蘇皇後聽聞此事,當場便暈過去了,醒過來之後,便到太極殿前脫簪待罪,請求皇帝不要受奸臣蒙蔽,誤解自己父親,晉王也是心急如焚,一邊吩咐人努力降低此事影響,另一邊卻在高陵侯府下了十成十的功夫。
皇帝與蘇皇後夫妻多年,又有晉王這個兒子在,畢竟也是有感情的,此次查辦儀國公,又是為沈胤之所迫,並非出自本心,故而在此事的態度上,便格外消極。
再則,他心裏也有些考量:儀國公若是倒了,晉王也就廢了一半,誰來製約楚王?
好容易構建起來的平衡,怕是又要被破壞。
因為這幾樁難與人言的思量,皇帝便不慎注目於此案,反倒是轉移視線,吩咐朝臣們商量一下,該給沈胤之什麽樣的封賞才好。
「定北伯擊退柔然,收復昌源、朔方二城,一雪前恥,如此不世之功,合該重賞,」有朝臣進言道:「如此功勳,加封國公也不為過。」
「定北伯少年英才,封的過高,反倒不好,」另有人道:「不妨緩加勳爵,廣賜錢帛。」
侍中董紹與禦史大夫趙清安向來與沈家交好,見沈胤之立下這等功勳,心下歡喜之餘,同樣有些擔憂。
原因無他——沈胤之實在是太年輕了!
一個二十出頭的少年郎,便封了國公,再過幾年,若另有功勳,又該封什麽?
異姓王嗎?
若真到了封無可封的境地,隻怕就是圖窮匕見了。
出於長輩的拳拳愛護之心,兩人附和了後一人的建議:「早先昌源之戰時,定北伯得蒙天恩,有了伯爵之封,若是直接封為國公,連跳兩級,未免有些過了……」
皇帝臉色陰鬱,眯著眼看了他們半晌,無可無不可的笑了:「那就封侯吧。」
十一月中,北境落下第一場雪的時候,燕琅接到了來自金陵的加封聖旨。
定北伯沈胤之,收復昌源,平定朔方,功勳卓著,加博陸侯,賜玉璧一雙,黃金三萬兩,珍寶珠玉十斛。
老管家在側,聽得眉頭一跳,燕琅神色倒還如常,謝恩之後,接過了那道聖旨。
蔣世安見身邊幾個將領麵露不悅之色,邊意會到這旨意另有內情,低聲問道:「可是有什麽不妥?」
「博陸侯,取博大寬闊之意,固然是極好的意蘊,可是,這是霍光曾經用過的封爵名號啊。」
蔣世安聽得變色:「皇帝這是什麽意思?故意噁心人嗎?!簡直欺人太甚!」其餘將領也是神情不忿。
燕琅見狀,反倒失笑:「封侯難道不是好事?我是我,霍光是霍光,本就並非一人,何必拘泥於舊事?」
眾人聞言,麵色稍霽,燕琅便道:「連番大戰,將士死傷無數,軍中更不乏傷殘之人,便將陛下所賜金銀用在他們身上吧,務必使死者家中老幼有所養,傷者有所恤,使物盡其用。」
眾人聞言,無不敬服:「君侯仁善!」
……
北境戰事雖了,燕琅卻仍舊不得空閑,一邊吩咐人對死傷士卒加以撫恤,另一邊,又督促北境準備開春農耕,以免明年影響到秋收,礙及民生,到最後,又上疏朝廷,請求免除北境柔然劫掠諸城的賦稅。
解衣推食,掛心農桑,博陸侯沈胤之的名聲,也越來越響亮。
天氣一日日的冷了,等到了十一月低,北境的積雪能夠覆蓋小腿之後,燕琅終於將手頭的事情忙完,率領八百親衛,先去河西見過林氏與假扮成自己模樣的蘭亭,便打算奔赴金陵,了結掉儀國公性命。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