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越高,看得就越清楚。
因為居庸城附近的地勢太過平坦,沒有登高臨望之處,所以,站在城頭的公孫瓚是第一個發現異常的人。
讓他感到奇怪的無非兩件事,第一,青州軍表現得太從容了。沒有倉促遇敵的慌亂與不安,胡騎全軍攻上來之前什麽樣,現在就還是什麽樣,連將旗和地麵的角度都沒變過——始終斜斜的指向前方。
如果是計謀識破,弄巧成拙,即便王羽和將領們無懼無畏,可以保持從容,士卒們能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嗎?顯然不能。
此外,雖說沒有列陣,但從公孫瓚這個角度看過去,青州軍的隊伍,並非表麵上看上去那樣完全雜亂無章,而是隱隱有規律可尋。
隊伍最前麵的是騎兵,中間是具裝鐵騎,兩翼是輕騎,整體隊列呈略微內凹的形狀,兩翼輕騎在前,中路重裝騎兵在後,像是一輪半月。
隻考慮兩支騎兵的行進速度,這倒沒什麽,反正青州軍列的是行軍隊列,而非臨戰陣型,輕騎負擔小,比重騎走得快也很正常。可若真是這樣,那重騎的甲是什麽時候披的呢?
公孫瓚可是沙場宿將,對騎兵的理解,遍數當世,也沒幾個人能出其右。
就算是輕騎兵,臨戰前,都要讓戰馬休息一段時間,放緩行進速度,騎手下馬步行,即所謂的養馬力。換成重騎兵,若是一路就這麽從薊縣跑過來,用不著接戰,自己就趴下了,馬可不是駱駝,從來都不以耐力見長。
青州軍發現敵人後的第一次減速,很可能就是在換馬,以及披甲,既然如此,他們就應該有時間整隊才對。然而,他們沒有,而是就這麽隨隨便便的衝上來了,以公孫瓚對王羽的了解,他認為這裏麵一定有說法。
不光是騎兵,後麵的步兵也有問題,因為公孫瓚看到了摧鋒營的重鎧步兵。
披甲問題,在這些重鎧步兵身上同樣存在,甚至更嚴重些。比這更奇怪的是,這些重甲步卒沒有如通常那樣密集列陣,而是平均的分布在隊伍兩側,就像是保護著中軍的兩道牆。
這也很不合理,如果重甲兵因為披甲耽誤了行進時間,他們的位置應該在隊尾,或隊伍中央,而不是兩側。重甲步兵的攻堅能力很強,當做前鋒或者預備隊都有道理,就是沒有將其打散,放在兩翼的道理。
實際上,如果忽略青州軍陣中央亂成一團的步卒,單看前麵的騎兵和兩側的重鎧步卒,腦海中會不由自主的勾勒出一幅圖畫——就好像是一頭牛,一頭發了狂的牛,它低著頭,露出尖角,身上披著厚重的鐵甲,正合身猛衝過來!
尖角是它的武器!
它的身體同樣是!
而一路狂衝過來,積累的龐大氣勢,更是令它的武器威力倍增!
所以,公孫瓚更換了鼓點,慷慨赴死之心消退,代之的是期待與激動。
“賢弟,讓愚兄看看,你今日如何破敵!”
……
“破趙?”王羽劍眉微軒,徐晃的解釋讓他很高興,“伯珪兄果然知我。很好,一切順利,傳我將令,全軍突擊,一鼓擊破胡虜,讓幽州軍的兄弟們看看咱們驃騎軍的本事!”
“喏!”徐晃大聲應諾,提著大斧,大踏步的離開中軍,準備去一線指揮作戰。
這一仗,王羽雖然身臨前線,出兵的方式更是出人意表,但卻罕見的聽從了眾將的諫言,沒有身先士卒,而是留在了中軍。
當然,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一戰的中軍看起來更危險些,因為匈奴人擺出了蠍形陣,打的就是讓過先銳,先從中軍下手的主意。因為胡騎的整體機動力更高,青州軍看起來也無可迴避。
“咚咚咚……”
青州軍的鼓手也變更了鼓點,大風起兮雲飛揚,踏山梁兮鐵蹄揚,在破陣樂的激勵下,驃騎軍成軍以後戰無不勝的驕傲,對胡虜禍害中原的憤恨,多日按兵不動而來的焦躁,同時爆發出來,士氣瞬間攀升到了極致。
“突擊!全軍突擊!”太史慈縱聲高唿,大吼聲有如霹靂閃電,在十數萬馬蹄掀起的狂風暴雨之中,依然清晰可聞。
“殺!殺胡啊!”另一側,魏延揚刀斷喝。
“殺!”兩支隱霧軍客串的輕騎兵應聲加速,半月陡然尖利起來,變成了弦月,然後扯得更長,變成了一柄鋒利的鋼叉!兩個尖端越拉越長,越來越尖銳,最後竟然從本陣脫離出來,如同離弦之箭一般,射向了蠍子兩支大鉗和身體的連接處!
短兵相接,在鮮卑人完全沒想到的地方,以一種很詭異的形勢展開。
輕騎手中的武器整體上以大刀長矛為主,細節上而論卻有些五花八門的感覺。這就是隱霧軍本身的特點,他們更擅長的是小規模作戰,注重發揮的是個人戰力,而非整體協調性。
不過,如果他們的對手,因此把他們當做胡騎那樣的烏合之眾來看待,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兩支騎兵的攻擊力非同小可。
太史慈還是一貫的槍戟合璧,兵器既長,運使又快,胡騎的準備本來就有些不足,慣用的彎刀又根本不是對手,被他一戟橫掃,就砸飛了三柄彎刀,左手長槍一抖,數朵槍花便和血花一同綻放開來。
“殺!”槍戟合璧,猶若狂風暴雨,久違的酣暢淋漓的感覺又迴到了身體中,血液裏,太史慈大唿酣戰,縱橫捭闔。在大海上的風浪中出生入死固然刺激,但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躍馬橫槍,縱橫沙場來的爽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下定了決心,等到這一仗打完,他說什麽也要推掉海軍的差事,迴到騎兵序列中來。打平胡人,就是中原大戰了,身為主公麾下的第一悍將,豈能缺席?
胡騎不甘心被敵人在麵前耀武揚威,呐喊著,奮不顧身的撲上,想趁著敵將長兵器揮出,來不及收迴的空當偷襲。
然而,太史慈這樣的武藝,根本就不存在外門、內圈的破綻,隻見他長戟一抖,一橫,利用戰馬將二人距離拉近的瞬間,戟杆末端重重搗在了對方胸口。
戟不是槊,尾端沒有鋒刃,不過胡騎身上也隻有皮甲,能防禦流矢之類的傷害,卻防不住鈍器的錘擊。太史慈的力量何等驚人,一戟杆下去,眼看著那胡騎的胸口就塌陷了下去,顯然是連胸骨都被捶塌了。
右手一撥,將那個將死未死的胡騎推落馬下,太史慈左手揮槍,順勢就是一個橫掃。他用的槍不是趙雲那種以招式取勝的槍,而是棗木杆的大槍。沉重的槍杆如鞭子般掃過敵群,撲上來的另外幾名胡騎頓時人仰馬翻。
“向前!向前!”循著主將打開的缺口,輕騎一擁而入,槍矛並舉,將措不及防的胡騎殺得哭爹喊娘。
另一邊的狀況也差不多,魏延的武藝不似太史慈這麽好看,但威勢卻足夠驚人,大開大合,一刀下去,往往將對手連人帶馬劈成兩半!
在這兩員猛將的率領下,輕騎氣勢如虹,高速突進。
結合部的兵力本來就不充分,按照魁頭的布置,這個蠍形陣本來應該如鶴翼陣般展開,趁著青州軍立足未穩,陣勢沒有展開,迅速達成兩翼包抄,然後就可以充分發揮兵力優勢了。
王羽若看破他的計謀,也應該是將騎兵分散到兩翼,展開針對性的對攻才對。當然,就算形勢演變成那樣,他也有另外的反製辦法,用不著擔心。但現在這種情況,卻是他始料未及的。
他怎麽也想不通,王羽這招到底有什麽用。
沒錯,那兩支輕騎的主將都是萬人敵的勇將,一個槍戟合璧,有如狂風暴雨;另一個長刀如電,殺人如麻,結合部的胡騎根本擋不住這兩尊殺神,被攪得人仰馬翻,狼狽之極。
可這有什麽用呢?
如果是漢將精心布置的鶴翼陣,被他們這樣一攪,倒是有可能會導致周轉不靈。可胡騎不是漢軍,對陣法本來就沒什麽研究,這個蠍形陣說到底也隻是徒具形狀而已,並非運轉如流水的軍陣。
就算被那兩路輕騎殺穿,突破,整體局勢依然不會有多大改變。部落騎兵足足有十萬,那兩路騎兵加一起都不知有沒有一千人,就算讓他們殺穿出來,繞過前鋒迂迴,攻入中軍或是後軍又能如何?
再強的武將,他也是人,體力終歸是有限的。那兩名猛將的打法都這麽兇悍,用不了太久,力氣就會耗光,到時候還不是隻有任由斬殺的份兒?
“子遠先生,你怎麽看?”魁頭決定不予理會,任由太史慈和魏延折騰。不過他又有些不托底,所以向許攸請教道。
“大單於既然這麽說,那應該就是沒問題的吧?”許攸搞陰謀詭計很拿手,但他哪懂這個啊?他也看出青州軍的氣勢比想象中要高,看不出多少倉促應戰的跡象,但事已至此,兩邊已經短兵相接了,他還能怎麽辦?隻能硬著頭皮強撐到底唄。
不過,話剛說完沒多一會兒,他就開始後悔,因為他看到,太史慈和魏延已經分別殺穿敵陣,然後又循著原路殺迴去了。
這怎麽看,都像是某種蓄謀已久的戰術啊!
因為居庸城附近的地勢太過平坦,沒有登高臨望之處,所以,站在城頭的公孫瓚是第一個發現異常的人。
讓他感到奇怪的無非兩件事,第一,青州軍表現得太從容了。沒有倉促遇敵的慌亂與不安,胡騎全軍攻上來之前什麽樣,現在就還是什麽樣,連將旗和地麵的角度都沒變過——始終斜斜的指向前方。
如果是計謀識破,弄巧成拙,即便王羽和將領們無懼無畏,可以保持從容,士卒們能每一個人都做得到嗎?顯然不能。
此外,雖說沒有列陣,但從公孫瓚這個角度看過去,青州軍的隊伍,並非表麵上看上去那樣完全雜亂無章,而是隱隱有規律可尋。
隊伍最前麵的是騎兵,中間是具裝鐵騎,兩翼是輕騎,整體隊列呈略微內凹的形狀,兩翼輕騎在前,中路重裝騎兵在後,像是一輪半月。
隻考慮兩支騎兵的行進速度,這倒沒什麽,反正青州軍列的是行軍隊列,而非臨戰陣型,輕騎負擔小,比重騎走得快也很正常。可若真是這樣,那重騎的甲是什麽時候披的呢?
公孫瓚可是沙場宿將,對騎兵的理解,遍數當世,也沒幾個人能出其右。
就算是輕騎兵,臨戰前,都要讓戰馬休息一段時間,放緩行進速度,騎手下馬步行,即所謂的養馬力。換成重騎兵,若是一路就這麽從薊縣跑過來,用不著接戰,自己就趴下了,馬可不是駱駝,從來都不以耐力見長。
青州軍發現敵人後的第一次減速,很可能就是在換馬,以及披甲,既然如此,他們就應該有時間整隊才對。然而,他們沒有,而是就這麽隨隨便便的衝上來了,以公孫瓚對王羽的了解,他認為這裏麵一定有說法。
不光是騎兵,後麵的步兵也有問題,因為公孫瓚看到了摧鋒營的重鎧步兵。
披甲問題,在這些重鎧步兵身上同樣存在,甚至更嚴重些。比這更奇怪的是,這些重甲步卒沒有如通常那樣密集列陣,而是平均的分布在隊伍兩側,就像是保護著中軍的兩道牆。
這也很不合理,如果重甲兵因為披甲耽誤了行進時間,他們的位置應該在隊尾,或隊伍中央,而不是兩側。重甲步兵的攻堅能力很強,當做前鋒或者預備隊都有道理,就是沒有將其打散,放在兩翼的道理。
實際上,如果忽略青州軍陣中央亂成一團的步卒,單看前麵的騎兵和兩側的重鎧步卒,腦海中會不由自主的勾勒出一幅圖畫——就好像是一頭牛,一頭發了狂的牛,它低著頭,露出尖角,身上披著厚重的鐵甲,正合身猛衝過來!
尖角是它的武器!
它的身體同樣是!
而一路狂衝過來,積累的龐大氣勢,更是令它的武器威力倍增!
所以,公孫瓚更換了鼓點,慷慨赴死之心消退,代之的是期待與激動。
“賢弟,讓愚兄看看,你今日如何破敵!”
……
“破趙?”王羽劍眉微軒,徐晃的解釋讓他很高興,“伯珪兄果然知我。很好,一切順利,傳我將令,全軍突擊,一鼓擊破胡虜,讓幽州軍的兄弟們看看咱們驃騎軍的本事!”
“喏!”徐晃大聲應諾,提著大斧,大踏步的離開中軍,準備去一線指揮作戰。
這一仗,王羽雖然身臨前線,出兵的方式更是出人意表,但卻罕見的聽從了眾將的諫言,沒有身先士卒,而是留在了中軍。
當然,從某種角度而言,這一戰的中軍看起來更危險些,因為匈奴人擺出了蠍形陣,打的就是讓過先銳,先從中軍下手的主意。因為胡騎的整體機動力更高,青州軍看起來也無可迴避。
“咚咚咚……”
青州軍的鼓手也變更了鼓點,大風起兮雲飛揚,踏山梁兮鐵蹄揚,在破陣樂的激勵下,驃騎軍成軍以後戰無不勝的驕傲,對胡虜禍害中原的憤恨,多日按兵不動而來的焦躁,同時爆發出來,士氣瞬間攀升到了極致。
“突擊!全軍突擊!”太史慈縱聲高唿,大吼聲有如霹靂閃電,在十數萬馬蹄掀起的狂風暴雨之中,依然清晰可聞。
“殺!殺胡啊!”另一側,魏延揚刀斷喝。
“殺!”兩支隱霧軍客串的輕騎兵應聲加速,半月陡然尖利起來,變成了弦月,然後扯得更長,變成了一柄鋒利的鋼叉!兩個尖端越拉越長,越來越尖銳,最後竟然從本陣脫離出來,如同離弦之箭一般,射向了蠍子兩支大鉗和身體的連接處!
短兵相接,在鮮卑人完全沒想到的地方,以一種很詭異的形勢展開。
輕騎手中的武器整體上以大刀長矛為主,細節上而論卻有些五花八門的感覺。這就是隱霧軍本身的特點,他們更擅長的是小規模作戰,注重發揮的是個人戰力,而非整體協調性。
不過,如果他們的對手,因此把他們當做胡騎那樣的烏合之眾來看待,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兩支騎兵的攻擊力非同小可。
太史慈還是一貫的槍戟合璧,兵器既長,運使又快,胡騎的準備本來就有些不足,慣用的彎刀又根本不是對手,被他一戟橫掃,就砸飛了三柄彎刀,左手長槍一抖,數朵槍花便和血花一同綻放開來。
“殺!”槍戟合璧,猶若狂風暴雨,久違的酣暢淋漓的感覺又迴到了身體中,血液裏,太史慈大唿酣戰,縱橫捭闔。在大海上的風浪中出生入死固然刺激,但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躍馬橫槍,縱橫沙場來的爽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下定了決心,等到這一仗打完,他說什麽也要推掉海軍的差事,迴到騎兵序列中來。打平胡人,就是中原大戰了,身為主公麾下的第一悍將,豈能缺席?
胡騎不甘心被敵人在麵前耀武揚威,呐喊著,奮不顧身的撲上,想趁著敵將長兵器揮出,來不及收迴的空當偷襲。
然而,太史慈這樣的武藝,根本就不存在外門、內圈的破綻,隻見他長戟一抖,一橫,利用戰馬將二人距離拉近的瞬間,戟杆末端重重搗在了對方胸口。
戟不是槊,尾端沒有鋒刃,不過胡騎身上也隻有皮甲,能防禦流矢之類的傷害,卻防不住鈍器的錘擊。太史慈的力量何等驚人,一戟杆下去,眼看著那胡騎的胸口就塌陷了下去,顯然是連胸骨都被捶塌了。
右手一撥,將那個將死未死的胡騎推落馬下,太史慈左手揮槍,順勢就是一個橫掃。他用的槍不是趙雲那種以招式取勝的槍,而是棗木杆的大槍。沉重的槍杆如鞭子般掃過敵群,撲上來的另外幾名胡騎頓時人仰馬翻。
“向前!向前!”循著主將打開的缺口,輕騎一擁而入,槍矛並舉,將措不及防的胡騎殺得哭爹喊娘。
另一邊的狀況也差不多,魏延的武藝不似太史慈這麽好看,但威勢卻足夠驚人,大開大合,一刀下去,往往將對手連人帶馬劈成兩半!
在這兩員猛將的率領下,輕騎氣勢如虹,高速突進。
結合部的兵力本來就不充分,按照魁頭的布置,這個蠍形陣本來應該如鶴翼陣般展開,趁著青州軍立足未穩,陣勢沒有展開,迅速達成兩翼包抄,然後就可以充分發揮兵力優勢了。
王羽若看破他的計謀,也應該是將騎兵分散到兩翼,展開針對性的對攻才對。當然,就算形勢演變成那樣,他也有另外的反製辦法,用不著擔心。但現在這種情況,卻是他始料未及的。
他怎麽也想不通,王羽這招到底有什麽用。
沒錯,那兩支輕騎的主將都是萬人敵的勇將,一個槍戟合璧,有如狂風暴雨;另一個長刀如電,殺人如麻,結合部的胡騎根本擋不住這兩尊殺神,被攪得人仰馬翻,狼狽之極。
可這有什麽用呢?
如果是漢將精心布置的鶴翼陣,被他們這樣一攪,倒是有可能會導致周轉不靈。可胡騎不是漢軍,對陣法本來就沒什麽研究,這個蠍形陣說到底也隻是徒具形狀而已,並非運轉如流水的軍陣。
就算被那兩路輕騎殺穿,突破,整體局勢依然不會有多大改變。部落騎兵足足有十萬,那兩路騎兵加一起都不知有沒有一千人,就算讓他們殺穿出來,繞過前鋒迂迴,攻入中軍或是後軍又能如何?
再強的武將,他也是人,體力終歸是有限的。那兩名猛將的打法都這麽兇悍,用不了太久,力氣就會耗光,到時候還不是隻有任由斬殺的份兒?
“子遠先生,你怎麽看?”魁頭決定不予理會,任由太史慈和魏延折騰。不過他又有些不托底,所以向許攸請教道。
“大單於既然這麽說,那應該就是沒問題的吧?”許攸搞陰謀詭計很拿手,但他哪懂這個啊?他也看出青州軍的氣勢比想象中要高,看不出多少倉促應戰的跡象,但事已至此,兩邊已經短兵相接了,他還能怎麽辦?隻能硬著頭皮強撐到底唄。
不過,話剛說完沒多一會兒,他就開始後悔,因為他看到,太史慈和魏延已經分別殺穿敵陣,然後又循著原路殺迴去了。
這怎麽看,都像是某種蓄謀已久的戰術啊!